近代物理所在線粒體移植提高神經膠質瘤輻射敏感性研究方面獲得新...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聞網

  線粒體是人體正常細胞內的「能量工廠」,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然而,大量臨床樣本表明:多種腫瘤細胞內線粒體缺陷使得能量供給發生轉變,啟動步驟更為簡單的、不需要氧氣的糖酵解方式快速供能,更適應腫瘤細胞的惡性增殖以及乏氧微環境的需要;其次,糖酵解的產物乳酸能夠為腫瘤細胞生存提供酸性環境;最後,線粒體缺陷還使得腫瘤細胞缺失了一種重要的死亡方式:線粒體凋亡途徑,使得腫瘤細胞相比正常細胞更難發生死亡。綜上,線粒體缺陷維繫著腫瘤細胞的惡性表型,是腫瘤產生輻射抗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線粒體起源的經典假說認為,線粒體起源於內共生,古線粒體作為一種需氧α-變形菌的形式被原始真核細胞攝入,在長期互利共生中演化形成了現在的線粒體細胞器。如果這個假說成立,那麼線粒體至今是否仍然保持與細胞融合、跨細胞轉移的能力。如果將這一潛能應用到腫瘤治療中,將正常線粒體植入到腫瘤細胞內,就會逆轉腫瘤細胞能量代謝表型,提高輻射敏感性。 

  近日,近代物理所輻射醫學室科研人員利用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提供的實驗平臺,在線粒體移植轉變腫瘤能量代謝表型、提高輻射敏感性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 

  研究人員發現,人神經膠質瘤U87細胞經飢餓處理後,大量NAD+穿過細胞膜釋放到細胞外,並與細胞膜外側的CD38結合;在CD38催化作用下,NAD+被轉化成信使因子cADPR,再次進入胞內。隨後,cADPR作用到內質網Ryanodine受體,啟動鈣庫釋放鈣離子;釋放的鈣離子快速聚集到細胞膜內側,促進細胞骨架蛋白F-actin重新聚合;細胞骨架重塑最終導致細胞膜內陷、引發胞吞作用將外源性線粒體從胞外移植入細胞內(圖1)。 

  移植進入腫瘤細胞的正常功能性線粒體,能夠有效地分裂、增殖,穩定存活下來,並逐漸引起腫瘤細胞內與三羧酸循環有關的基因高效表達、抑制瓦博格效用,驅使腫瘤細胞的能量代謝表型由有氧糖酵解向氧化磷酸化方向轉變。功能性線粒體移植還能夠增強輻射誘導的線粒體凋亡通路活化、加劇腫瘤細胞死亡、抑制裸鼠體內實體瘤的惡性增長。體內外實驗均發現線粒體移植對人神經膠質瘤具有較好的輻射增敏作用(圖2)。 

  此項研究首次在真核細胞內對外源性線粒體跨細胞轉移、植入的全過程進行了捕捉,並採用3D成像技術對內吞泡形成進行了全息、立體解析,對困擾學術界已久的「內共生學說」提供了較為詳實的數據支持。此外,本研究首次將線粒體移植方案引入到腫瘤放射治療領域,主張利用患者自身的線粒體治療自身疾病,安全係數高,增敏效果顯著,符合當今精準醫學治療理念,未來有望發展成為一種治療腫瘤的線粒體生物製劑,使得每一位腫瘤患者都將擁有專屬於自己的線粒體生物製劑,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西部青年學者項目的資助。 

  該研究由近代物理所張紅研究員課題組完成,第一作者為國科大碩士生導師,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孫超副研究員。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醫學類一區期刊Theranostics, 2019, 9(12):3595-3607. 

  文章連結:http://www.thno.org/v09p3595.htm 

圖1. NAD+-CD38-cADPR-Ca2+胞吞信號介導線粒體移植示意圖

圖2. 線粒體移植對人神經膠質瘤的輻射敏感性影響

相關焦點

  • 線粒體移植提高神經膠質瘤輻射敏感性方面獲進展
    如果將這一潛能應用到腫瘤治療中,將正常線粒體植入到腫瘤細胞內,就會逆轉腫瘤細胞能量代謝表型,提高輻射敏感性。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輻射醫學室科研人員利用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提供的實驗平臺,在線粒體移植轉變腫瘤能量代謝表型、提高輻射敏感性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
  • 神經膠質瘤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一覽!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析科學家們在神經膠質瘤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他們發現稱為高分級神經膠質瘤的腦瘤會與健康的神經元形成突觸,劫持來自健康神經元的電信號,從而促進它們自身的生長。實驗表明利用現有的抗癲癇藥破壞這些電信號可極大地降低人類腫瘤在小鼠體內的生長,這就為一種潛在地治療神經膠質瘤的新方法提供了首個證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
  • 多模態神經導航在膠質瘤手術治療的應用_神經膠質瘤_多模態影像...
    胡先超等利用DTI與MRIT1W的影像融合聯合神經導航,指導錐體束旁膠質瘤切除,使錐體束在術中可視,有效減少因腫瘤過度切除而造成錐體束損傷,大大降低病人術後神經功能缺損的發生,較傳統導航手術明顯降低病殘率。
  • PI3K/AKT信號轉導通路在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體內外實驗都證實wortmannin和LY294002具有抗腫瘤作用,並能夠增強膠質瘤細胞的化療和放療敏感性,抑制膠質瘤血管生成。但wortmannin的水溶性差、毒性較大,LY294002半衰期較短,限制其在臨床試驗中的應用。隨著研究深入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許多作用強大的新型PI3K抑制劑逐漸開發,且具有很強的抗腫瘤活性。
  • ...小兒膠質瘤|神經膠質瘤|星形細胞瘤|DIPG|策略|手術|兒童|腦幹|...
    與成人相比,兒童高級神經膠質瘤(高級別膠質瘤)的治療仍構成重大挑戰。在非腦幹高級別膠質瘤中,手術的目標往往是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腫瘤,但這通常在瀰漫性橋腦神經膠質瘤(DIPG)中不起作用。因此,在大多數高級別膠質瘤病例中,治療方案還需更為個體化。對視神經膠質瘤患者的手術幹預包括活檢,STR或腫瘤全切。
  • 復發高級別膠質瘤的新剋星—中科院靶向藥GENISTEIN研究進展喜人
    近年來,國內外在腦膠質瘤新藥物的臨床實驗中不斷突破重圍,攻堅克難,並取得了多項驚人進展。其中,具代表性的莫過於中國科學院抗腫瘤新藥genistein了。 較早Genistein作為一種膠質瘤治療的新藥是由美國圖賓根大學醫學院赫蒂臨床腦科學研究所普通神經病學系科學家Schmidt F1,Knobbe CB,Frank B,Wolburg H,Weller M.於2008年通過研究發現的。他們在染料木黃酮處理的神經膠質瘤細胞中,發現[3H]-甲基胸苷的摻入減少,乳酸脫氫酶釋放適度,這是膠質瘤細胞死亡的跡象。
  • 異甘草素抗膠質瘤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研究開發用於膠質瘤及GSCs的臨床治療藥物及手段均有重要的意義。研究發現,自噬還可從細胞周期、凋亡相關因子、腫瘤形成過程及腫瘤血管生成等方面影響腫瘤的發生、發展。 姜拓之等研究發現,經ISL處理的SHG44腦膠質瘤細胞,透射電鏡下可見SHG44細胞內部出現自噬小泡及自噬溶酶體;在螢光顯微鏡下可見細胞內出現自噬及凋亡相關蛋白的免疫螢光顆粒;與自噬相關的LC3-Ⅱ/Ⅰ比值顯著增加。
  • 廣州醫生新發現: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腦梗死 受損運動功能得以恢復
    原標題:廣州醫生新發現: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腦梗死 受損運動功能得以恢復   據統計,我國現有腦梗死(腦卒中)患者7000萬人,每年新發腦卒中200萬人,約70%-80%的腦梗病人會造成身體殘疾。如何有效地治療腦梗死,讓腦部損傷的病人儘可能恢復機體功能,是醫學界一直在研究的重要課題。
  • 人源腫瘤組織異種移植在腦膠質瘤中的應用進展
    目前,PDX模型與臨床研究的相關腫瘤極為接近,模型對腫瘤臨床前期評估、治療和預後具有重要的轉化意義,有望為腫瘤患者個體化治療帶來新突破。大量研究表明,PDX模型具有高度保真度,可保留原發腫瘤的組織病理學、遺傳特徵及腫瘤異質。
  • 膠質瘤復發診斷:是惡性進展還是放射性壞死?|復發性腫瘤|膠質瘤|...
    膠質瘤為何難治,其中一個治理難點就是膠質瘤的復發問題。這不僅是膠質瘤患者害怕的,也是困擾醫生的主要難題。無論是擴大手術切除範圍,還是術後輔助放療和化療,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減少腫瘤細胞的殘留,以延長腫瘤復發的時間。在以前治療過的神經膠質腫瘤的部位重新生長的腫塊提出了適應證和治療選擇的問題。重要的考慮事項包括:  1.
  •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
    藥物、手術等治療方式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神經再生的問題,近年來,具有自我複製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神經幹細胞(NSCs)成為研究的焦點,有望為SCI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現就NSCs移植在脊髓損傷治療中的應用做一綜述。
  • 專家訪談 | 邱曉光教授:對低級別膠質瘤治療的一些認識
    近日,在《腦膠質瘤診療規範(2018版)》解讀巡講之濟寧站會議上,神經時訊有幸採訪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放療科主任邱曉光教授,邱教授向大家講解了關於天壇醫院膠質瘤治療中心對低級別膠質瘤治療的一些認識。
  •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臨床試驗中將1億個hNS/PCs分別移植到19例頸段SCI患者的損傷脊髓處,1年後有5例患者症狀得到改善,其中包括肌力恢復和運動功能評分的提高,無神經病理痛惡化或痙攣加重的跡象,無腫瘤形成等不良現象,移植安全,患者耐受良好。
  • 近代物理所在超導離子源高電荷態鈾離子束流強度研究中獲進展
    ,重要核反應的截面一般都非常低,要提高核反應事件率使重離子核物理獲得突破性發現,關鍵瓶頸之一是如何提高加速器的重離子束流強度,提高重離子束流強度的關鍵是高電荷態離子源。該研究組博士郭俊偉因在微波匹配和新饋入模式研究方面的進展,經過會議國際評獎委員會評選,獲得本次會議唯一的最佳口頭報告即「青年科學家獎」(Young Scientist Award)。
  • 多模態神經導航技術在顱內腫瘤手術的應用進展
    對分級難以確定的膠質瘤,最常用且有效的選擇是MRI影像輔助診斷,在增強MRI掃描後,低級別膠質瘤信號增強不明顯,而高級別膠質瘤會顯示明顯增強信號。膠質瘤切除程度與病人的術後生活質量和生存期有直接聯繫,根據國內外循證醫學證據顯示:在最大限度保護神經功能的基礎上,腫瘤最大化切除,可提高病人生存機率。
  • 18歲重慶女孩膠質瘤惡化堅持高考,這腦中的惡魔究竟是什麼?
    對於低級別膠質瘤,現有的醫療技術不斷在進步,顯微外科手術、清醒開顱手術日益精進,術中磁共振(iMRI)、術中神經導航以及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等儀器設備的應用,使得手術效果越來越好,全切程度越來越高,這對於患者5年生存率的提高有促進作用。
  • 近代物理簡介
    開爾文勳爵曾認為,在經典物理的大廈修建完畢後,天空只存在兩朵烏雲,第一是黑體輻射帶來的問題,進而演變為量子物理;第二則是「以太」是否存在的問題,
  •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幹細胞起源和精準幹預研究獲進展
    膠質瘤幹細胞(GSC)是存在於神經膠質母細胞瘤中的一種具有強致瘤性的細胞類群,通常認為膠質瘤幹細胞介導了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細胞異質性、耐藥性和預後不良。以往基於小鼠的研究提示了神經幹細胞或神經前體細胞可能是膠質瘤幹細胞的源頭細胞類型,但由於缺乏合適的人類研究體系,該假說在人類轉化醫學中一直無法得到直接驗證。因此,目前針對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精準治療尚缺乏明確有效的細胞和分子靶標。
  • 研究發現重離子束致腫瘤細胞凋亡機理—新聞—科學網
  • 手機輻射是否致癌有了新研究:受輻射的大鼠反而壽命更長?
    手機輻射是否會致癌?   儘管針對這一問題,科學家們經過了十餘年研究,但仍然不能得出一個明確的肯定答案。   不過,美國方面於2月2日披露的兩組長達十年的實驗——大鼠組和小鼠組的實驗結果顯示:如果說手機輻射確實可能致癌,概率也是極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