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輻射是否致癌有了新研究:受輻射的大鼠反而壽命更長?

2020-12-07 騰訊網

  手機輻射是否會致癌?

  儘管針對這一問題,科學家們經過了十餘年研究,但仍然不能得出一個明確的肯定答案。

  不過,美國方面於2月2日披露的兩組長達十年的實驗——大鼠組和小鼠組的實驗結果顯示:如果說手機輻射確實可能致癌,概率也是極低的。

  更令人詫異的是,經過手機輻射的大鼠組,反而出現了壽命更長的現象,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一名正在使用手機的女子  圖據《紐約時報》

  十年研究超過2500萬美元投入

  截至目前最全面的評估實驗

  據《紐約時報》2月4日報導,隨著電子設備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手機使用可能產生的安全隱患也吸引了更多關注。

  報導稱,這兩組針對手機發射的輻射危害研究,時間持續超過10年,資金投入超過2500萬美元,是迄今為止關於這一問題最詳盡的研究。這兩項實驗共計使用了超過3000隻實驗動物,是「截至目前為止,對於動物暴露在輻射中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最全面的評估實驗。

  這項研究發現,雄性大鼠組出現的心臟腫瘤症狀,確實與長時間暴露在手機輻射中有關。但是,這一現象並沒有出現在任何雌性大鼠組和小鼠組。

  而基於雄性大鼠組出現的心臟腫瘤症狀,此前在2016年,《華爾街日報》曾報導,美國國家毒理學項目組(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當時聲稱使用手機和癌症之間有一定關聯。在報告中,他們表示發現了」小概率可性「,兩種雄性大鼠的腫瘤與經受手機輻射有關,這兩種腫瘤分別為腦部的神經膠質瘤和心臟的神經鞘瘤。當時,對這一報告結果,負責督查此次實驗的美國國家衛生部發言人並未發表評論。但是,美國國家衛生部表示:「必須指出,之前針對人體的大範圍調查,發現的手機輻射和影響人體健康之間的聯繫非常有限。」

  ▲實驗室 圖據《華爾街日報》

  這一次,美國國家毒理學項目組的高級科學家約翰·布赫(John Bucher)在發布會中表示,研究中所使用的對象鼠被暴露在手機輻射中長達2年,每天輻射時間均為9小時——這一劑量遠遠超過了很多的手機用戶。

  「由於劑量太大,因此,實驗的結果並不能直接解釋人類可能受到的危害。」布赫說。他表示,這項實驗的結果沒有讓他改變自己使用手機的習慣,也沒有讓他督促自己的家人減少使用手機。但是,布赫也指出,雄性大鼠組部分罹患的心臟腫瘤——又被稱為惡性神經鞘瘤。在此前的一些研究中,這一症狀曾被和手機使用相聯繫。

  布赫表示,目前這一項目已經進行過近20種動物對輻射危害的實驗,其中「絕大部分沒有顯示可能提高癌症發病率」,「其他一些機構正在研究手機使用和人類健康的關係,並試圖確定是否和各種癌症的發病相關。」

  手機輻射危害人體健康?

  FDA:未發現充分證據顯示

  據悉,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FDA)自20年前開始,便委派美國國家毒理學項目組研究手機輻射可能對人體產生的危害。這一小組成立於1978年,隸屬於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門,負責工作主要是確認各種藥劑對人體可能產生的危害。

  2005年,毒理學項目組開始進行這項實驗。由於其複雜性,實驗的前期設計就花費了長達幾年的時間。2016年,毒理學計劃小組公布了部分實驗數據,並表示將於之後再次發布完整的實驗數據。

  在此前的2016年部分報告發表後,美國政府的官方立場是,這一實驗結果並不能證實手機輻射對於健康的威脅。在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將手機輻射列為2B級別的「可能致癌物」,但同時,由於將一些醃菜,還有咖啡都列為了「可能致癌物」,因此這一列表具有爭議性。

  ▲2016年公布的實驗報告為部分實驗結果   圖據美國毒理學項目組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發布聲明稱,他們非常重視美國國家毒理學項目組發布的這項研究成果。在評估了其他各種關於手機使用安全的研究報告後表示,FDA明確表示:「並未發現充分證據顯示,暴露在手機輻射中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

  FDA電子設備與放射衛生研究中心主任傑弗裡(Jeffrey Shuren)也在聲明中表示:「即便現在絕大多數成年人都頻繁使用手機,但是我們也並未發現任何患腦部腫瘤人數增加的現象。」這一說法的確有嚴密的數據支撐——2016年5月,澳大利亞對全國腦癌患者的調查發現,自手機30年前開始大範圍使用後,腦癌患者的數字並沒有上升——這一調查在其他國家也得到了類似的答案。聲明中還表示,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將在未來對手機射頻輻射量制定極限,但是這個極限值將依賴FDA及其他衛生機構的建議。

  而對於那些實在擔心潛在風險的人,美衛生部官員也根據一般性常識提出了建議:少用手機、用耳機或者免提模式,避免手機直接貼近頭部、避免信號過弱時使用手機。對於「避免信號過弱時使用手機」這一條建議,布赫博士解釋稱,手機在信號微弱或時斷時續時,會散發更強的輻射,以連接信號。

  2017年12月,美國加州公共衛生部門也向廣大消費者提出降低輻射暴露量的一系列建議——包括多發信息少打電話;用手機直播或下載較大文件時遠離身體和頭部;把手機放在背包裡,不要放在衣服口袋中或者拴在腰帶上,睡覺時將手機遠離頭部等。

  新研究在接受射頻輻射的小鼠和大鼠的大腦,以及另外的器官中也發現了腫瘤。但是布赫堅持這些發現「非常模糊」,只有心臟腫瘤的證據足夠被採信,其他可能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答案仍未明確

  專家建議重新評估對手機輻射的限制

  另有一些人覺得,即使是模糊的發現也值得關注。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公共衛生學院家庭和社區健康中心主任喬爾表示,根據這項研究的總體結果,政府應該重新評估「手機可釋放多少以及什麼類型輻射」的限制。

  科學家們目前尚不能確定,為什麼實驗中只有雄性大鼠會罹患心臟腫瘤,而其他群組沒有。布赫表示,一種可能性是雄性大鼠的體型更大,吸收的輻射更多。

  這兩項研究還發現,暴露在輻射中的動物體內,其中一些DNA受到損傷。這令科學家們頗有些不解,因為科學家本以為射頻輻射對DNA應該是沒有損傷的。布赫說:「我們自認為,對於這些結果的了解不夠,還不能對結果有高度的自信。」

  更令研究人員感到困惑不解的發現是:暴露在手機輻射下的大鼠,實際上比對照組(沒有被輻射的大鼠)壽命更長。布赫表示,一種可能的解釋是,輻射對炎症及一種慢性腎臟疾病有緩解的作用——而這兩種疾病是老年大鼠中常見的致死原因。

  就這一現象,當被問到是否也可以用來延長人類壽命時,布赫表示,如果將實驗結果推廣到人類,需要進行的研究還有很多,目前還不能回答。

  紅星新聞記者丨 翟佳琦 編譯報導

  編輯丨平靜

相關焦點

  • 手機輻射危害大?美研究說手機輻射影響大鼠,但不能推廣到人類
    由於實驗中大鼠接受手機輻射的時間和劑量遠超人們正常使用手機的水平,所以相關結果不能直接推廣到人類。研究人員指出,實驗結果不能直接推廣到人類,因為實驗動物接受了全身輻射,而人類使用手機時,只有局部組織受到輻射,且研究中使用的輻射量和時長也遠超人類通常使用手機的情況。
  • 手機輻射真的會致癌嗎?
    我們都聽過手機輻射是一種可能致癌物的說法。手機已經存在了三十年 - 我們是否應該知道它們是否會導致人類患上癌症?
  • 手機輻射真的會致癌嗎?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
    手機輻射真的會致癌嗎?手機已經存在了三十年 - 我們是否應該知道它們是否會導致人類患上癌症?我們目前對無線電波的理解是,理論上講,手機不應該會致癌。但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以確定這是否屬實。電話發出的能量輻射低得多(低於可見光),被認為是「非電離」。我們知道非電離輻射不會像電離輻射那樣損傷DNA。但問題仍然是它是否仍然可能以其他方式對身體產生影響呢?為了了解手機與癌症之間關係,外媒The Verge記者與科羅拉多州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兼電話輻射專家Jonathan Samet進行了交談,他們領導了世界衛生組織相關項目的一個工作組。
  • 美國權威機構:大量手機輻射讓老鼠患癌
    中國日報網11月2日電(嚴玉潔)據英國《獨立報》11月1日報導,美國一項歷時多年的研究顯示,有充分證據表明大量的手機射頻輻射與雄性大鼠罹患癌症之間有密切關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屬的國家毒理學規劃處(NTP)歷時10年、耗資超過3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08億元),對手機輻射的毒性進行了研究。
  • 美國權威機構報告稱手機輻射可致癌:這9點你必須了解
    文章主要內容如下:在我報導無線產業的12年裡,關於使用手機是否有害健康的爭論從未停止。每次一有新報告出來,分析兩者可能存在的關聯,總會吸引無數人的眼球,鬧得沸沸揚揚。最近一次是5月26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下屬的國家病毒學計劃公布了一份經過多年研究的報告,報告稱發現了手機使用和癌症之間的潛在關聯。
  • 微波爐/Wi-Fi/手機輻射致癌?看完無話可說
    日常生活中,輻射無處不在,關於輻射的江湖傳言也不絕於耳,常見的傳聞有:微波爐輻射致癌、Wi-Fi輻射造成胎兒畸形、手機輻射影響健康,等等。這些輻射時刻存在在我們的身邊,雖然看不到摸不著,但我們又不可避免的能接觸到。那麼,輻射到底會不會致癌?
  • 丹麥研究否定手機致癌 車上打手機輻射傷害增大
    但是丹麥研究人員跟蹤調查超過42萬名手機使用者後得出結論認為,使用手機不會增加人們患癌症的風險。  最新研究  丹麥研究否定「手機致癌」  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全國癌症研究所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丹麥全國範圍內選擇了超過42萬名手機使用者並進行了長期跟蹤調查,其中有5.2萬人使用手機長達10年以上。研究人員將手機使用者的名單與丹麥的全國癌症記錄進行了比對。
  • 生活處處有輻射,這些東西致癌嗎?
    比如手機輻射、微波爐的電磁輻射、拍X光所受輻射、乘坐飛機的輻射、香菸中的輻射、核技術的應用、X射線行李包檢測儀的輻射...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便利的同時,手機、微波爐、X射線等在網際網路上鋪天蓋地的謠言也讓人不禁產生擔憂 :功能強大的他們,是否會對人體致癌?真相是什麼樣?
  • 日常生活中,到底哪些輻射致癌?
    而且科學家其實已經做了很多研究,結論都很明確,接觸這些輻射,並不會增加患癌概率。比如,為了研究手機信號發射塔是否致癌,科學家比較了搭建和維修發射塔的工人和普通人群的癌症發病率。結論:除了工作比較危險,患癌沒有區別。
  • 日常生活中,到底哪些輻射致癌?這3種輻射最危險!
    電離輻射能量較高,可以直接破壞 DNA,造成基因突變,因此是致癌風險,而非電離輻射能量低,不足以破壞 DNA,因此理論上沒有致癌風險。所以,要知道一種輻射有沒有害,是否致癌,首先就要判斷它到底是不是電離輻射。大家猜猜,手機、微波爐、高壓電、 Wi-Fi,哪種會發出電離輻射?
  • 手機、電腦輻射會致癌嗎?輻射危害究竟有多大?
    在各類謠言之中,關於輻射的話題佔了一大半。自從日本福島核電站爆炸之後,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輻射問題。「電線發出的輻射對身體有害,例如令兒童患上可怕的白血病」、「手機輻射會損傷腦細胞,引起DNA突變,導致某些腦部腫瘤的高發」、「照CT致癌!輻射堪比原子彈!」的報導也紛紛冒出。我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電子物品是不是真的致癌?
  • 充電玩手機輻射大?基站輻射致癌?這6個關於輻射的知識點,終於有答案了
    包括手機輻射,也屬於非電離輻射。相比X射線等電離輻射的頻率,手機的輻射頻率是很低的,所以沒有必要對手機輻射過於恐慌。知道了原理,那些常見的輻射傳言是真是假也就很明顯了。1⃣️ 手機邊充電邊玩,輻射更大?❌ 假的!還有一種說法是:手機電量越低,輻射越大。
  • 【闢謠】手機放床頭輻射致癌?
    【闢謠】手機放床頭輻射致癌?>網信元氏元氏縣委網信辦官方帳號原標題:《【闢謠】手機放床頭輻射致癌?》
  • 闢謠專欄2:無線耳機有輻射,能致癌?防曬霜有毒,能致癌?
    闢謠1:無線耳機是有輻射,但在安全範圍內,不會致癌。有公開資料顯示藍牙使用的是2.4~2.48GHz頻道範圍的無線,屬於【非電離射頻輻射】,其輻射量在電磁輻射量國家安全標準內。但這並不代表佩戴耳機會致癌,目前尚未有任何研究證明戴耳機會導致任何癌症。
  • 手機一格電,輻射大千倍,還會致癌?真相讓你大跌眼鏡!
    手機輻射會致癌;手機剩一格電,輻射大千倍;邊充電邊用手機,輻射會很大;.....這些說法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們今天就來看看~1關於手機輻射的問題01手機輻射致癌嗎?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手機輻射致癌的消息,諸如:睡覺時手機別放床頭,輻射大,會誘發腦癌等等。
  • 手機輻射6大謠言
    非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健康影響幾乎可以忽略,有危害的是電離輻射。在目前已知的所有研究中,沒有證據表明使用手機輻射短期內對健康有負面影響。唯一公認的手機輻射對人體的影響是——組織加熱,即使用手機的時候會引起耳朵、頭部等身體區域發熱,但目前在針對這種發熱的研究中,沒有發現它對人的認知功能、睡眠、心率、血壓等多個方面有影響。
  • 輻射致癌?B超、核磁共振、CT和X射線,哪種檢查方式輻射更大?
    在生活中人們最怕的就是癌症,癌症和輻射又是相關的。在每個人身邊都存在大量的輻射,比如說手機、電視、電腦等,都是輻射源。哪怕是沒有這些電子產品,生活中的輻射也是不少的。來自於陽光的輻射、外太空的輻射,以及空氣、水、礦物質等,也有輻射。如果輻射和癌症相關,不是意味著人人都會得癌?
  • 睡覺時,手機放多遠沒輻射?邊充電邊玩,輻射更大?終於有答案了!
    但是相比X射線等電離輻射的頻率,手機的輻射頻率是很低的,沒有必要對手機輻射過於恐慌。 手機輻射會致癌嗎?由於沒有直接證據,這在學術界依然是一個具有爭議的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下設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包括手機輻射在內的「射頻電磁波」劃定為2B類致癌物。
  • 5G基站和手機的輻射功率有多大?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據悉,目前我國已經提前完成年度60萬個5G基站的建設目標,5G網絡正在迅速普及,這就意味著未來我們將處於5G網絡的包圍圈中,這使得部分人士開始思考長期處於5G輻射環境中是否會對身體產生傷害的問題?尤其是前段時間搜狐CEO張朝陽關於5G毫米波輻射危害的質疑言論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那麼5G毫米波輻射是否足以對人體產生傷害呢?
  • 身邊電磁輻射到底有多危險?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手機輻射會損傷腦細胞,引起DNA突變,導致某些腦部腫瘤的高發」、「電線發出的輻射對身體有害,例如令兒童患上可怕的白血病」、「照CT致癌!輻射堪比原子彈 」的報導也紛紛冒出,究竟我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電子物品是否真的致癌?醫療檢查為防癌還能不能做?39健康網請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腫瘤科姜武忠教授為39健康網網友一辨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