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反應堆所在建築物爆炸。核洩漏所引發的致癌危機不僅讓日本人民憂心忡忡,也讓毗鄰日本的我國人民擔心會「殃及池魚」,而就在不久前,微博上一則更為勁爆的消息迅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當我們還在擔心核輻射造成的危害時,看看我們平時離不開的手機、電腦、微波爐吧,它們所帶來的輻射危害一點不比核輻射低,而且離我們更近。」消息一出,幾天內引發數萬人轉發。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手機輻射會損傷腦細胞,引起DNA突變,導致某些腦部腫瘤的高發」、「電線發出的輻射對身體有害,例如令兒童患上可怕的白血病」、「照CT致癌!輻射堪比原子彈 」的報導也紛紛冒出,究竟我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電子物品是否真的致癌?醫療檢查為防癌還能不能做?39健康網請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腫瘤科姜武忠教授為39健康網網友一辨真偽!
談輻射致癌?先弄清什麼是電磁輻射
「 現在,很多人對輻射概念本身也不清楚。人們都知道輻射是不好的,卻從未意識到輻射就在我們身邊。就定義而言,輻射是一種能量傳遞方式。自然界的一切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零攝氏度以上,都會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傳遞能量。」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腫瘤科姜武忠教授說道,「之所以大家害怕輻射,是因為電磁輻射和人體接觸屬於非彈性碰撞,大多數都會被人體器官吸收,從而引發細胞組織變化,但是電磁輻射並不可怕,正常生活的人體每天都在吸收輻射,只要它被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標準水平,對人體健康就不會有什麼傷害。空氣、食物、飲水等都含有輻射性物質,經呼吸及飲食進入人體內,在衰變過程中釋放輻射,食物被消化,裡邊的放射性物質也被身體吸收,但同時它們也會隨衰變減少或被排除體外。」
手機、電腦輻射屬於非電離輻射 尚未發現與癌症有任何聯繫
沒人能說清是誰最早提出長時間使用手機可能會引起腦部腫瘤的說法。眼下的情況是,很多人一廂情願地相信長時間煲電話粥可能會引起癌症,特別是腦部腫瘤。人們擔心手機可能致癌,其實擔憂的是手機的輻射問題。
姜武忠教授表示:「在門診中,會有病人抱怨長時間打電話頭暈、健忘等症狀,可能是電磁波對神經遞質產生幹擾導致,但這個是不是會導致癌變,還沒有任何醫學研究證據表明。」
「其次,有必要有必要對電磁輻射進行一下區分。電磁輻射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專指一種高能量輻射,會破壞生理組織,對人體造成傷害,這種傷害一般是具有累積效應的,核輻射屬於典型的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遠沒達到將分子分解的能量,主要以熱效應的形式作用於被照射物體。就像曬太陽可以把皮膚發熱,但曬時間太長則難免灼傷一樣,但是曬太陽絕對不會使人體的分子產生電離,所以無線電波產生的電磁輻射照射結果,最多只有熱效應而已,不會傷及生物體的分子鍵,與原子彈爆炸產生的核輻射是兩碼事。 」
每天與我們日夜相伴的家用電器——微波爐、電腦、空調、洗衣機,浴霸、電磁爐、電吹風、電燈在使用過程中都伴有輻射,不過這些家用電器電磁輻射屬於非電離輻射,主要產生熱能,比如浴霸、紅外暖風機就是典型的利用紅外線的熱輻射現象取暖。通信基站所發出的無線電波,也屬於非電離輻射的電磁波,它只產生熱效應。非電離輻射只會產生熱效應,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有關移動通信電磁輻射能改變DNA、或是說電磁輻射導致白血病、致癌、心臟病、甚至影響生育,造成孕婦流產的傳言,實屬言過其實。
目前正規的手機、電腦電磁輻射都符合安全衛生標準
按照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的規定,一般公眾的射頻暴露限制值為0.08瓦特/千克,峰值為2瓦特/千克,低於這一數值時,人們完全可以放心使用手機。手機是一種低功率射頻發射器,最大發射射頻功率為0.2~0.6瓦特。而隨著手機製造與通訊技術的提高,這一數值還會降低。
而腦輻射的主要來源是陰極射線管顯示器,其內部射出高速粒子流形成圖像時,會產生低能X射線、靜電場、射頻電子場等電磁輻射。電腦輻射雖然客觀存在,但它和電磁汙染是兩個概念,只有超過一定強度,才會對人體產生負面效應。
目前,我國的電磁輻射安全衛生標準限值是低於40微瓦/平方釐米,只要是正規廠家出產的電腦,都要經過相關檢測,一般不會存在輻射問題。
CT、X光線屬於電離輻射,x光片普通人群一年一次
一項新研究顯示,每年至少有400萬年齡在65歲以下的美國人接受醫學成像檢查時受到大劑量輻射。此外,在這些「超量」患者中,還有10%接受至少50毫西弗特輻射量,這個數值超過核能從業人員每年的輻射量上限。雖然研究並未估算輻射可能引發的癌症比率,但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心臟病專家麗塔·雷德貝格醫生說,輻射檢查可能會增加數以萬計額外的癌症病例。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腫瘤科姜武忠教授介紹道:「醫學診療學把檢查分為5個方向,代表了5種檢查手段:X光片、CT、磁共振、B超、核醫學檢查。其中,磁共振和B超沒有電離輻射,剩下的3種檢查手段,按照輻射量的排列,從低到高分別為X光片、CT和核醫學檢查。拍一張X光片吸收的射線量約為0.04毫希伏,做1次CT吸收的射線量大於1毫希伏,做1次核醫學檢查裡的PETCT,吸收的輻射量比CT還高,這是融合了同位素放射線和X射線的檢查,吸收的射線量也在1個毫希伏以上。」
39健康網查閱我國《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後發現,關於輻射照射量本標準規定,公眾的年有效劑量限值為1毫西弗(mSv);在特殊情況下,如果5個連續年的年平均劑量不超過1mSv/a,則某一單年份的有效劑量不超過5mSv;同時對眼晶體和皮膚的年當量劑量也做了限值,分別為15mSv和50mSv。本標準還規定對患者的慰問者所受的照射加以約束,使他們在患者診斷或治療期間所受的劑量不超過5mSv。
過度掃描 會埋下致癌隱患
「剛剛說道,普通人每年接受輻射的有效劑量不應超過1毫希伏,而CT或核醫學檢查會有超過的現象,這就要求患者在做檢查時不能濫用CT,中華醫學會放射醫學與防護學會曾公布過一組數據:我國每年約有2.5億人次接受X線檢查,而有20%的檢查是無臨床意義的。」姜武忠介紹,科學研究早已證實,如果X線照射時間過長或劑量過大,就會誘發多種腫瘤發生,在臨床上最常見的就是肉瘤和皮膚癌。
除此之外,像治療癌症的放射療法(放療)是通過對癌變的部位進行高強度的輻射處理,使得癌細胞大量死亡,達到抑制癌症的目的,但同時也對大量正常細胞造成損傷。因此我們常會告誡病人這是雙刃劍,需要在正規醫院醫生的合理控制下進行。(通訊員:武海亮)
39健康網(www.39.net)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