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訊(記者 蔡衛衛) 數據統計顯示,到2017年,全球已經有68億人在使用手機。而據美國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到2018年,中國智慧型手機用戶數量將達到13億人次,位居全球第一。
現在,手機在通訊、支付、上網等方面的便捷性,讓很多人「機不離身」,然而對於手機輻射的擔心也依然存在。據記者了解,去年3·15晚會上,央視曾現場闢謠了「手機充電時輻射最大」這一說法;《IT時報》也曾報導稱,「手機貼膜防輻射」「仙人掌能吸收輻射」等說法不靠譜。
生活中輻射無處不在
所謂輻射,其實是一種能量傳遞的現象。在物理學中,一切在絕對零度(即-273.15℃)以上的物體都會以電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送熱量,這種傳送能量的方式被稱為輻射。也就是說,不僅僅手機有輻射,生活中所有的物體,包括吃東西、曬太陽等都會有輻射。而手機,大多數家用電器設備,如微波爐、電視等,以及WiFi這些生活必備品都是常見的電磁輻射源。
輻射分兩種,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健康影響幾乎可以忽略,有危害的是電離輻射。
在目前已知的所有研究中,沒有證據表明使用手機輻射短期內對健康有負面影響。唯一公認的手機輻射對人體的影響是——組織加熱,即使用手機的時候會引起耳朵、頭部等身體區域發熱,但目前在針對這種發熱的研究中,沒有發現它對人的認知功能、睡眠、心率、血壓等多個方面有影響。
「手機輻射致癌」被否認
對於坊間「手機輻射能致癌」的說法,在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中,13個國家一起完成了一項大型流行病學研究,綜合數據分析後發現:正常使用10年手機並沒有增加患腦膠質瘤或腦膜瘤的風險。
另外,丹麥的一項涉及到358000名手機用戶的研究也發現,手機與神經膠質瘤、腦膜瘤或聽神經瘤的發病率之間沒有聯繫,即使是使用了13年或以上手機的人,也不會增加患病機率。
由於手機普及的年限尚短,因此目前的研究只能評估那些在較短時間內變得明顯的癌症。但是科學家在細胞模型或動物實驗中,也沒有發現長期暴露於類似手機輻射這樣的射頻場中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因此歐盟委員會科學委員會已經做出結論:手機輻射不會增加患有腦腫瘤或其他頭部及頸部的風險。
孕婦、兒童少玩手機
另外,由於目前手機使用者呈現低齡化趨勢,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和孕婦應該適當減少在手機輻射下的曝光量。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個孩子從10歲開始使用手機,到80歲時會受70年手機輻射的影響。而如果從20歲才開始使用手機的話,那麼被輻射的總數就會少10年。
除了減少兒童使用手機的頻率之外,還可以儘量使用免提打電話。手機免提或者耳機都能增加人體與手機之間的距離。這樣可以減少通話時手機輻射對腦部的照射。
另外,手機在待機的狀態下基本輻射為零,但還是建議在使用手機時儘量避免在電梯內、牆角處等信號覆蓋較差的地方通話、使用耳機長時間通話、在行駛的車上通話等。尤其是在睡覺時,手機不要放在床頭,以1.5米以上距離為宜。
從1973年第一部行動電話誕生到現在,手機用45年的時間發展成了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智慧型手機普及起來之後,對於手機輻射的種種錯誤認知也是層出不窮。如「孕婦穿防輻射服保護胎兒」「仙人掌能吸輻射」等。
用完手機洗臉可祛輻射
網上曾有文章稱,如果長時間盯著手機屏幕,在睡覺前洗個臉,就可以把臉上殘留的輻射都洗去,讓人能「乾淨」地入睡。
電磁波是一種物質,看不見摸不著,電磁波不會像灰塵一樣落到身上。它的「微粒」是光子,永遠以光速運動,不是靜止的。所以,用完手機後洗個臉完全沒有科學依據。
孕婦防輻射服能保護胎兒
人們認為穿上防輻射服就可以對電磁波進行一定程度的屏蔽,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大多數孕婦都會選擇在孕期穿上一件防輻射服。
實際上,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醫師表示,孕婦防輻射服的真正作用有兩點:心理安慰,讓別人認出你是孕婦。孕婦需要警惕電磁輻射,需要避免頻繁的放射線接觸,而日常生活中的電腦、電視、手機基本上是安全的。目前無科學數據顯示防輻射服的有效性,大部分人買它是為買個心安。
手機貼膜能防輻射
一些商店裡賣的手機保護膜,有些是號稱具有「防輻射」作用的,據說貼上後可以有效減少對腦袋的輻射。其價格從十元到幾十元不等。
事實上,手機的輻射並不是只從屏幕上發出來,而是全方向的,控制其輻射並不容易,在科研項目中,通常要使用造價十萬元以上的電磁屏蔽室來阻斷這種輻射。由此可見,十元一片的防輻射貼膜根本不可能起到任何作用。
仙人掌吸輻射
不少人堅信:仙人掌能吸輻射。賣盆栽的商家甚至用辦公室防輻射作為賣點。
據了解,這個謠言的傳播始於一段歷史:二戰期間美國向日本投放兩個原子彈後,生靈塗炭,但卻有一些盆栽頑強地活了下來。1976年,日本將其中一盆盆栽送給美國,時至今日,這一廣島原子彈的「親歷者」依然在異國他鄉生長良好,它象徵了頑強的生命力。
實際上,上述盆栽的存活完全不是因為植物比其他生物更耐輻射,只不過因為各種其他原因免受了核輻射的直接摧毀。「擺盆仙人掌防輻射」的說法,並不可信。
手機沒電時輻射猛增
曾經在網上流傳著一種說法:手機快沒電或充電時最好不要打電話,因為此時的輻射是平時百倍甚至千倍。
實際上,這裡提到的輻射,其實是手機的發信功率。一般來說,信號越弱的地方手機發信功率越大,而不是電量越弱時輻射越大,手機發信功率與電量沒有關係。
而在信號很弱的環境下,手機確實會通過加大發信功率的方式來保證正常通信,同時輻射也會升高。手機工作時的最大峰值功率和最小功率相差千倍以上,但即便最大功率工作時輻射水平依然在國家標準範圍之內。
通信基站附近輻射更大
有些小區的居民覺得離基站太近輻射大,有時甚至發生過激行為,強行要求拆除小區附近的基站。
其實,通信基站一直都「陪伴」在人們身邊,否則電話打不通,手機上網上不去。值得安慰的是,我國對通信基站執行嚴格的國家標準,以900MHz頻率的GSM基站為例,我國的標準限值是40微瓦/平方釐米,比歐洲發達國家的標準(450微瓦/平方釐米)低了十幾倍。
據權威機構測試,居民家中的輻射強度與房屋基站之間的距離沒有明顯關聯。實際上,如果真的離基站遠,不僅信號質量會變差,手機的發信功率反而會直線飆升,對於用戶來說,也就是輻射值更高了。
(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