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到底哪些輻射致癌?

2021-01-09 虎嗅APP



說起致癌風險,很多人最怕的就是輻射。86年的車諾比核電站事故,最近的福島核電站事故,更是進一步加深大家對輻射的恐懼。


很多人都認為微波爐是有致癌風險的,所以家裡堅決不用。很多人覺得WIFI信號、手機信號也可能致癌,每天過得心驚膽戰,如履薄冰。


最近5G網絡興起,聽說信號更強,速度更快,好多人又開始擔心了,還找到了一些「證據」。


圖片來自網絡


關於5G是否致癌,看完這篇文章大家就會清楚。如果沒時間細讀的,可以直接劃到最後一段找答案。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接觸輻射,也叫「電磁輻射」。早上起來,窗外照進來的第一縷陽光就含有紫外線,屬於電磁輻射;而每天用的手機,熱飯用的微波爐,樓外面的高壓電線等等,也都會帶來不同的輻射。


這麼多的各類輻射,到底哪些會致癌,哪些又其實是無害的呢?


事實上,流傳很廣的一些說法,包括「微波爐致癌」、「高壓電塔致癌」、「Wi-Fi致癌」等,統統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但為什麼大家都聽過呢?


靠的是那些「全職傳播偽科學」的人們,他們為了自身利益,製造了大量偽科學營銷文,流毒甚廣。


最喜歡傳播各種偽科學謠言的有兩類人:


第一類,是靠偽科學文章的流量掙廣告費的,對他們而言,文章最重要的是聳人聽聞,讓大家產生恐懼,因為這樣就會讓大家轉到各個群裡去,生怕身邊的人不知道這些「能救命的信息」。


大家看看長輩經常往家族群裡轉的文章,是不是多是帶著下面這些「關鍵詞」的「恐嚇式」標題?



第二類,是賣各種「防輻射」產品的人。對他們而言,大家對輻射越恐懼,越可能買他們的產品。 防輻射帽子、防輻射衣服、防輻射窗簾……應有盡有。防輻射的盆栽更是爭奇鬥豔,銷量驚人。


我始終無法理解仙人球為什麼能防輻射,是因為身上的刺長得像避雷針麼?


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賣得最好的,還得數防輻射孕婦服。這是近年來最成功的營銷噱頭之一。


即使央視在內的媒體多次聲明,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日常接觸到的輻射會導致孕婦流產或者胎兒畸形。


即使很多人並不擔心自己,也會抱著「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思想,買來保護寶寶,成功交納智商稅。


圖片來自網絡


孕婦對輻射的恐懼和謠言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


事實上,早在80年代,隨著電視和電腦的普及,很多人就開始擔心屏幕的輻射會導致婦女流產。


直到1991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項大型研究才讓大家放心。


科學家對2400多名女性進行了長達四年的跟蹤,這些女性中一半長期在顯示器前工作,一半不在。通過兩組數據比較,發現第一,長期與顯示器接觸的女性確實接收到了更多低頻輻射,第二,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種輻射對身體造成了影響,不管女性每周在顯示器前工作多少小時,甚至孕期也堅持工作,流產率都沒有差別。


歷史總是不斷重複。



輻射,聽起來很恐怖,但其實是大自然中廣泛存在的現象。冬天,太陽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也是輻射的功勞。


大家可能不知道,理論上,任何有溫度的物體,都是輻射源。每個人都會發出輻射,你家的貓狗也會發出輻射。只不過這麼弱的輻射,根本對世界沒有任何影響。


絕大多數輻射其實並不傷害人體,不需要擔心。真正有致癌風險的,是一類特別的輻射,叫「電離輻射」。


根據能量高低,輻射可以分為兩大類: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能量較高,可以直接破壞DNA,造成基因突變,因此是致癌風險,而非電離輻射能量低,不足以破壞DNA,因此理論上沒有致癌風險。


所以,要知道一種輻射有沒有害,是否致癌,首先就要判斷它到底是不是電離輻射。


大家猜猜,手機、微波爐、高壓電、 Wi-Fi,哪種會發出電離輻射?


答案很簡單,一個都沒有!


這4 種都是非電離輻射。


圖片來自網絡


非電離輻射能量都不高,無法對細胞和DNA造成直接影響,理論上不會致癌。而且科學家其實已經做了很多研究,結論都很明確,接觸這些輻射,並不會增加患癌概率。


比如,為了研究手機信號發射塔是否致癌,科學家比較了搭建和維修發射塔的工人和普通人群的癌症發病率。


結論:除了工作比較危險,患癌沒有區別。


又比如,為了研究微波爐是否致癌,科學家在老鼠邊上放了大功率微波爐,而且讓微波爐持續工作。


結論:除了老鼠有點發熱,患癌概率沒有區別。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嚴格的科學證據,證明生活中常見的非電離輻射能夠致癌。



手機值得單獨說一下,因為現在大家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手機了。早上第一眼,晚上最後一眼,不再是老公老婆,而是手機。


圖片來自網絡


2011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把電磁輻射歸到了「可能致癌物」一類,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網上一些文章都說,長期打手機可能引發腦瘤。


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不用恐慌。


首先,「可能致癌物」並不代表它致癌,其實準確意思是「有人說它可能致癌,但目前還證明不了,值得繼續關注」。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可能致癌物」裡包羅萬象,甚至還有咖啡。


手機咋就落入「可能致癌物」的坑裡了呢?主要是因為瑞典的一項研究:如果每天用手機通話超過半小時,堅持10年以上,那這個人比不用手機的人得神經膠質瘤的概率稍高一點。


科學界對這個研究,其實有很多爭議,主要是因為它試驗設計不嚴謹。比如,它的數據來源並非客觀記錄,而是靠每個人自己填表匯報。但問題是,大家真能準確記得自己過去10年每天用多久手機麼?


雖然很多科學家不買帳,但數據畢竟放在那裡,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為了保險,就給手機安了個「可能致癌物」的頭銜,意思就說:「信則有,不信則無,等以後有了更多數據再說吧。」


另外,我個人不相信手機能導致腦瘤。除了手機的輻射屬於非電離輻射之外,還有一個重要數據支持,那就是從1985年到2010年,短短25年間,美國手機持有數量從24萬暴漲到3億,翻了近1千倍,但是美國腦瘤患者人數卻一直沒有什麼變化。



如果手機輻射真的致癌,難道不應該看到腦瘤逐年增加麼?不只是美國,看世界上其它發達國家,也是如此的結論。


因此,從理論到現實,目前都沒有什麼科學證據支持使用手機會致癌,大家不用過度緊張。


不過話說回來,每年確實有上萬人因為手機而去世!不是因為癌症,而是因為有人開車的時候玩手機,害人害己。



說了半天不致癌的輻射,那到底哪些輻射是電離輻射,真正可能致癌呢?


首先,核輻射肯定是危險的。日本二戰時核彈爆炸,車諾比核電站洩漏,都直接造成了大批癌症患者。


但大家通常接觸不到核彈或者核廢料,真正生活中容易遇到的電離輻射包含下面幾類:


陽光中的紫外線


皮膚癌是歐美最常見的腫瘤類型,僅僅美國,每年就有超過300萬人被診斷為各種皮膚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有一個文化陋習,那就是日光浴。紫外線屬於電離輻射,長期暴曬,會顯著增加皮膚癌風險。大家如果常去陽光強烈的海邊或高原,一定要注意保護。


天然放射元素


大自然中存在很多天然放射性元素,比如鐳-226、釷-232、氡氣等,它們廣泛存在於石頭、土壤和空氣中,家裡如果裝修用了天然石料,一定要看一下檢測報告。氡氣無色無味但具有放射性,特別容易在密閉地下室聚集。它是美國肺癌發病第二大原因,僅次於吸菸。因此,房間通風很重要。在中國,房子多為高層,所以氡氣富集相對較少,但有錢住別墅的同學們記得檢測一下。


醫用輻射


X光,CT、PET、放療等,都會產生電離輻射。當然,每一次的輻射量是不高的,所以如果生病了,需要檢查或治療的時候,該用還得用,因為利大於弊。但健康人體檢的時候,做這類檢查一定要謹慎。最近有些機構在推廣PET-CT做體檢,而事實上,PET-CT不僅昂貴,而且輻射劑量較大,主要是給癌症患者確診和監控用的,用於健康人的體檢弊大於利,強烈不推薦。順便說一下,核磁共振和B超的原理有所不同,都不屬於電離輻射。


 圖片來自網絡


總而言之,我們身邊充滿了輻射,絕大多數是無害的非電離輻射。只要大家了解並規避真正有風險的電離輻射,比如塗好防曬霜,注意室內通風,避免接受過度放射性體檢等,就沒啥好特別擔心的,也不要花冤枉錢。


對了,5G網絡也屬於非電離輻射,不會致癌。樹葉變黃掉下來,可能是因為秋天到了吧。






相關焦點

  • 日常生活中,到底哪些輻射致癌?這3種輻射最危險!
    關於 5G 是否致癌,看完這篇文章大家就會清楚。如果沒時間細讀的,可以直接劃到最後一段找答案。(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接觸輻射,也叫「電磁輻射」。早上起來,窗外照進來的第一縷陽光就含有紫外線,屬於電磁輻射;而每天用的手機,熱飯用的微波爐,樓外面的高壓電線等等,也都會帶來不同的輻射。
  • 生活處處有輻射,這些東西致癌嗎?
    輻射被很多人當作危害人體的有害物質,但如果說,我們其實生活在輻射中,你會覺得意外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熟悉的很多東西都有輻射,輻射本身無色無味 ,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用儀器測量它,我們吃的食物、住的房屋、天空大地、山川草木甚至人體都存在放射性。
  • 微波爐/Wi-Fi/手機輻射致癌?看完無話可說
    日常生活中,輻射無處不在,關於輻射的江湖傳言也不絕於耳,常見的傳聞有:微波爐輻射致癌、Wi-Fi輻射造成胎兒畸形、手機輻射影響健康,等等。這些輻射時刻存在在我們的身邊,雖然看不到摸不著,但我們又不可避免的能接觸到。那麼,輻射到底會不會致癌?
  • 知乎攜中科院物理所發起主題圓桌 正確認識生活中的輻射
    每次提起「輻射」,總讓人聯想到核輻射、致癌等問題。近期高速發展的5G網絡,其輻射強度在各地引發討論。從1901年威廉·倫琴發現X光至今,輻射已被應用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時至今日依然有人談「輻」色變。
  • 微波爐輻射大?會致癌?真相在這裡!
    你是不是也聽說過微波爐會致癌?微波爐輻射對身體有害?每天誠惶誠恐地使用微波爐?
  • 做一次CT,到底「吃」了多少輻射?
    紅網時刻12月16日訊(通訊員 陳星星)「醫生,我今年住院治療期間,前前後後做了三次CT,做這麼多CT是不是『吃』了好多輻射啊?」「醫生,我們單位每年體檢都要照胸片,胸片照多了會不會得癌症?」說起輻射帶來的危害,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致癌。
  • 手機、電腦輻射會致癌嗎?輻射危害究竟有多大?
    在各類謠言之中,關於輻射的話題佔了一大半。自從日本福島核電站爆炸之後,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輻射問題。「電線發出的輻射對身體有害,例如令兒童患上可怕的白血病」、「手機輻射會損傷腦細胞,引起DNA突變,導致某些腦部腫瘤的高發」、「照CT致癌!輻射堪比原子彈!」的報導也紛紛冒出。我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電子物品是不是真的致癌?
  • 如何主動防護日常被輻射
    之所以輻射這個詞可以引發大家的恐慌是因為我們平常並不會接觸到常見的輻射名詞,比如熱輻射、電磁輻射,而印象深刻的則是因為可以毀滅人類的武器核輻射。    以我們身邊的日常生活為例,目前家家基本都有的微波爐其實就是通過輻射能被物體吸收時產生熱的效應來工作的,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輻射量比較大的電器之一。
  • 輻射不僅在「車諾比」,更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1986年位於烏克蘭境內的車諾比核電站4號機組發生爆炸,將近8噸多的強輻射物質隨風飄散,產生的輻射劑量相當於廣島、長崎兩顆原子彈總和的100倍。劇中爆炸的反應堆的景象、救援者危險的工作狀態、受輻射的消防員逐漸潰敗的身體,一切都觸目驚心、歷歷在目。這部熱播短劇不僅讓人們了解了三十多年前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更人們了解了核輻射對人們造成的巨大危害。
  • 謝霆鋒否認曲奇致癌 丙烯醯胺到底是什麼?
    謝霆鋒否認曲奇致癌 丙烯醯胺到底是什麼?時間:2019-01-17 22:2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謝霆鋒否認曲奇致癌 丙烯醯胺到底是什麼? 這次,謝霆鋒又是怎麼回應鋒味曲奇存在致癌物的呢?謝霆鋒的態度可謂是異常強硬,同時並對某些媒體的報導表示了自己的不滿。
  • 手機一格電,輻射大千倍,還會致癌?真相讓你大跌眼鏡!
    手機不離身,簡直已經是現代人的標配,工作、娛樂、生活……小小的手機有著大大的作用。但是自手機進入生活以來,關於手機輻射的說法就從未停歇。手機輻射會致癌;手機剩一格電,輻射大千倍;邊充電邊用手機,輻射會很大;.....這些說法到底是不是真的?
  • 一張表解讀生活中的輻射源
    1 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就是一直令大家膽戰心驚的「有害輻射」,包括α射線、β射線、γ射線、X光、核輻射以及放射性物質的輻射等等。這些輻射可以改變分子性質、損傷甚至殺滅細胞,如果長期大劑量接觸,就有可能致癌致畸。
  • 充電玩手機輻射大?基站輻射致癌?這6個關於輻射的知識點,終於有答案了
    輻射,說白了就是一種能量的傳遞,一般可以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我們常見的CT檢查或者核輻射,都屬於電離輻射,輻射能量足夠高,可以把原子電離。這種輻射容易對我們的身體造成損傷,比如導致細胞癌變、不孕或者引起胎兒的死亡和畸形等。如果只是偶爾做一次CT檢查,也無需過分焦慮。但非電離輻射,包括微波、無線電波等,能量較低,對人體的損傷也較小。
  • 手機輻射真的會致癌嗎?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
    手機輻射真的會致癌嗎?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2018-03-10 11:39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冒冒責任編輯:jiangli我們目前對無線電波的理解是,理論上講,手機不應該會致癌。但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以確定這是否屬實。 手機輻射不像來自核爆炸的輻射。
  • CT致癌?人一輩子身體能承受幾次CT輻射?醫生給出了具體數據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醫學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醫學CT檢查變得越來越普遍。      那麼問題來了,CT掃描能帶來多少輻射?經常做CT到底會不會致癌呢?      與評估CT檢查致癌風險的最相關的量是「有效劑量」。風險是指可能的副作用,例如生命後期罹患癌症的機會。有效劑量的計量單位為毫微秒(縮寫為mSv)。有效劑量可用於比較與部分或全身輻射暴露有關的風險估計。它還結合了人體各個器官的不同輻射敏感性。有效劑量使您的醫生可以評估您的風險,並將其與常見的日常暴露源(例如自然發生的輻射)進行比較。
  • 輻射致癌?B超、核磁共振、CT和X射線,哪種檢查方式輻射更大?
    在生活中人們最怕的就是癌症,癌症和輻射又是相關的。在每個人身邊都存在大量的輻射,比如說手機、電視、電腦等,都是輻射源。哪怕是沒有這些電子產品,生活中的輻射也是不少的。來自於陽光的輻射、外太空的輻射,以及空氣、水、礦物質等,也有輻射。如果輻射和癌症相關,不是意味著人人都會得癌?
  • 別再相信這5個輻射致癌謠言了!
    其實人無時無刻都充斥在輻射當中,是不是聽過高鐵輻射、 Wifi輻射、手機信號弱輻射等。某些物質輻射確實具有一定的危害或誘發癌症,不過有的輻射可忽略不計,幾乎對身體沒有任何傷害。所以不要聽信有關輻射的謠言,不妨一一揭秘輻射和健康的增強。 關於輻射的謠言有哪些?
  • 電炒鍋有輻射嗎?怎樣預防生活中的輻射?
    不過很多人都說電炒鍋有輻射,這是真的嗎?其實生活中輻射幾乎無處不在,電炒鍋當然也會存在,不過輻射量很小,達不到傷害人體的標準。不過長期接觸輻射對人體也會產生不好的影響,我們要怎麼預防生活中的輻射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相關知識吧。
  • 喝65℃以上的水會致癌嗎?喝放涼的白開水有毒嗎?揭秘致癌的原因
    喝水是生活中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這非常普通的一件事情,其實也會關係到健康。有人說喝水的溫度不能超過65℃以上,否則會致癌,還有人說喝放涼的白開水對健康也不好,那事實如何呢?喝65℃以上的水會致癌嗎?喝放涼的白開水有毒嗎?揭秘致癌的原因。喝65℃以上的水會致癌嗎?
  • 黃麴黴會致癌?來八一下黴到底是什麼鬼
    荊楚網消息(記者徐芳、胡文勇)「一次性筷子不乾淨,愛長黴菌,有致癌物」,「大米變黃,是感染黴菌,快丟掉,吃了致癌」,「花生容易長黴,吃了對身體不好」……在關注食品安全的當下,經常會有人談黴色變。那黴到底是什麼鬼?9月30日,湖北省疾控中心衛檢所副研究員聞勝進行了生動有趣解答。  食物放久了難免會發生黴變,這主要是黴菌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