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12月16日訊(通訊員 陳星星)「醫生,我今年住院治療期間,前前後後做了三次CT,做這麼多CT是不是『吃』了好多輻射啊?」
「醫生,我們單位每年體檢都要照胸片,胸片照多了會不會得癌症?」
說起輻射帶來的危害,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致癌。因此,常見的檢查項目如X線照片、CT掃描等,總是被人們潛意識地排斥。
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做一次CT、照一次胸片,到底「吃」了多少輻射呢?
長沙市第三醫院放射影像科主任張秀萍解釋,衡量輻射是否對人體產生危害的前提,是接受輻射的劑量多少。
研究顯示,人體在1年內接受的輻射量超過100毫西弗時, 患癌的概率才會明顯增加。
一般而言,普通人群可接受的輻射劑量為3~4毫西弗/年,而一些特殊職業人群,比如從事放射工作的人群,一年不得超過50毫西弗,連續5年平均有效劑量不超過20毫西弗。
做一次放射檢查,人體要接受多少輻射?
X線照片、CT、PET/CT這三種檢查是我們在日常生活最有可能接觸到的電離輻射了,它們的輻射量分別是多少呢?
X線照片:一次胸部X線照片檢查產生的輻射量較小,大約在0.02~0.1毫西弗,相當於暴露在自然環境中2.4~10天累積的輻射量,所以其致癌的機率基本可以忽略。
CT:不同部位的CT檢查產生的輻射是不一樣的,但是基本上都比胸片要高。比如頭部CT檢查一次產生的輻射量為2毫西弗;腹部或者盆腔CT檢查輻射量則將近10毫西弗;如今臨床上應用廣泛的前沿影像檢查設備手段——低劑量螺旋CT,輻射量僅為普通CT的1/5。
PET/CT:一次檢查產生的輻射量約為6毫西弗。
「CT檢查作為目前輻射量較高的檢查之一,建議不要在短時間內多次行CT檢查,在一次檢查中行CT掃描的部位也不宜過多。」
張秀萍介紹,一般來說,根據個體體質、需求等差異,CT檢查一年應控制在5次以內,具體因人而定;接受輻射量儘量不要超過最高限制,以免輻射給自身帶來傷害。
對於病情危急的患者,CT檢查對於其治療的有益性大於輻射可能帶來的危害,因此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地配合好完成檢查。
除了CT等放射影像檢查,日常生活中很多行為也存在輻射:比如坐飛機20小時的輻射量是0.1毫西弗;每天抽20根煙,每年的輻射量也達到0.5~2毫西弗等等。
因此,只要我們正確、正常地接受CT等放射影像檢查,遵守檢查的相關注意事項,一般不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大家無需過度擔心。
張秀萍提醒,每種檢查方式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合理規範的檢查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對疾病進行診斷、定位、定量甚至定性,從而制定出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所以不要因為檢查可能存在的一點風險就盲目拒絕,避免給我們的健康帶來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