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X射線已經使用了近120多年,但是在1970年代引入計算機斷層掃描或CT掃描是革命性的。新的測試使用了多個X射線圖像,使醫生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看到人體的內部結構,並獲得該設備的發明者1979年諾貝爾醫學獎。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醫學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醫學CT檢查變得越來越普遍。隨著人們的知積越來越豐富,對放射線的相關知識也有了一些較初步的理解,但是大家所接受到的有關放射線的信息通常都是負面的,如二戰時投在日本廣島、長崎的原子彈,前蘇聯車諾比核電站、美國三裡島、還有最近的日要福島核電站爆炸事故等等,都不同程度地造成核洩漏,對廣大人民群眾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在人們的心理留下了陰影。因此,大家對這種基於放射線的檢查設備也開始擔憂,於是不少關於「CT致癌」的傳聞甚囂塵上…
那麼問題來了,CT掃描能帶來多少輻射?經常做CT到底會不會致癌呢?
與評估CT檢查致癌風險的最相關的量是「有效劑量」。風險是指可能的副作用,例如生命後期罹患癌症的機會。有效劑量的計量單位為毫微秒(縮寫為mSv)。有效劑量可用於比較與部分或全身輻射暴露有關的風險估計。它還結合了人體各個器官的不同輻射敏感性。有效劑量使您的醫生可以評估您的風險,並將其與常見的日常暴露源(例如自然發生的輻射)進行比較。
CT程序的放射劑量因患者而異。具體的輻射劑量將取決於所檢查的身體部位的大小,程序的類型以及CT設備的類型及其操作。輻射劑量引用的典型值應視為無法與任何患者,檢查或CT系統類型精確關聯的估計值。一個程序的實際劑量可能比估計值大或小兩倍或三倍。進行「篩查」程序的設施可以將所使用的輻射劑量調整到比通常用於診斷CT程序的輻射劑量低的水平(對於所謂的「低劑量CT掃描」,降低幅度為1/2至1/5)。然而,沒有全面的數據可用來估計這種做法的程度,減少劑量可能會對產生的圖像質量產生不利影響。這種降低的圖像質量在某些成像應用中是可以接受的。
按照美國放射醫學會的建議,成年人一生中可以接受的造影檢查量,有一定的要求,具體來說,是頭部CT 50次、體檢低劑量胸部CT 66次、胸部x光攝片5000次、胸部CT18次、腹部CT12次。
根據CT程序的類型,患者人數,CT系統及其操作技術,診斷性CT程序的有效劑量估計值可能會變化10倍或更多。下表列出了代表性的診斷程序和相關劑量。
CT檢查的利益與風險
與醫學成像程序有關的風險是指可能的長期或短期副作用。大多數成像程序的風險相對較低。醫院和影像中心均採用ALARA(儘可能合理地降低)的原則。這意味著他們將盡一切努力降低輻射風險。重要的是要記住,如果醫生無法準確地診斷出疾病或受傷,則一個人處於危險之中。因此,可以說醫學成像的好處是準確的診斷,它比使用它帶來的小風險要大。與您的醫生或放射科醫生談談您對檢查風險的任何擔憂。
注意!孕婦做CT或會造成嬰兒畸形
妊娠期的33天到3個月是胎兒的不穩定期,如果在這段時間大量的做CT就有可能造成嬰兒的畸形。
INC國際神經外科醫生提示:目前,濫用CT檢查現象卻屢見不鮮,患者稍有問題,即作為CT檢查,有人甚至在一個月內檢查數次,這樣不僅造成經濟上的浪費,且有可能引起輻射損傷。雖然任何一次掃描所帶來的風險都很小。但是輻射的影響是累積的,暴露的次數越多,患癌症的風險就越大。因此,至關重要的是,不論醫護人員還是人民群眾,都應該學習一點防護輻射的知識。應嚴格掌握CT檢查的適應證,能用非輻射方法(如超聲)的就用非輻射方法,能用拍片解決的就不用CT檢查。尤其注意育齡婦女、孕婦及嬰幼兒更要儘量避免CT檢查。防患於未然,減少輻射對人類造成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