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咳嗽了快一個月,吃藥打針均不見好轉,近期還常常出現低燒的情況,去醫院檢查,醫生建議做一個肺部CT,但是張先生聽說做CT輻射大,便不願意進行CT檢查。
生活中像張先生這樣的患者很多見,都擔心做CT的輻射大,擔心做CT會致癌,很多患者拒絕進行CT檢查。
CT檢查的作用。
CT檢查是現代一種較先進的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利用X線束對人體的某一部位進行掃描的一種檢查方法,一般包括平掃CT、增強CT掃描和腦池造影CT。CT檢查密度分辨力高,會把被觀察部位「切」成一片一片的,圖像清晰,解剖關係明確,病變顯示好,因此,病變的檢查率和診斷準確率高。
CT檢查常用於檢查神經系統的病變、心血管系統病變、胸部病變、腹部器官(肝臟、膽囊、脾臟、胰腺、腎臟等)病變、盆腔臟器病變、骨與關節病變等等。我們常見的腦梗塞,腦腫瘤,顱腦外傷,先天畸形,心包腫瘤,心包積液,肝、肺、膽囊、卵巢、宮頸、子宮、膀胱、前列腺和直腸等部位的腫瘤,均可以通過CT檢查發現診斷。
CT檢查會致癌嗎?做一次檢查傷害有多大?
很多人都認為CT輻射大且會致癌,輻射也稱之為電磁波,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生活中的各種電子產品、微波爐、來自地球本身的射線等等,都會產生輻射,有些輻射對人體的傷害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有些輻射對人體有害,我們稱之為電離輻射,這類輻射達到一定能量時可以對我們的人體細胞造成很大的損傷,還可能誘導細胞遺傳物質發生改變,增加癌變的可能性。但是這一類輻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難見到的,而且這類輻射導致癌變的可能性大小與輻射劑量、接觸時間以及自身的敏感性均有關係。
臨床上所有檢查設備的輻射劑量是很低的,一次胸片檢查的輻射量為0.02mSv,頭顱CT平掃平均為2mSv,胸部低劑量CT為0.5-1mSv等等,遠低於普通人群每年所能接受的輻射劑量——5mSv。因此儘管CT檢查有一定的輻射,但是不是說做一次檢查就會給人體造成傷害的,大多數CT檢查所產生的輻射是在人體的承受範圍內的。
所以,對於需要做CT檢查的人而言,更需要擔心的是身體的疾病狀況,相對於輻射會致癌的問題,不能及時發現自身的病灶,反而會更危險。
CT不能亂做!
雖然CT檢查不會對人體產生很大的傷害,但是畢竟也有一定的風險,也不是說想做就能做的,如果不是醫生合理建議的情況下,能不做CT檢查就最好不要做了。由於新冠疫情的緣故,CT檢查也是備受關注,甚至有人主動想要做CT檢查,實際上,40歲以下健康人群的常規體檢不建議進行CT篩查,40歲以上人群如果確實存在疾病風險,可以諮詢醫生後做低劑量的CT檢查。
如何減少CT檢查的輻射?
一般而言,醫生在行CT檢查時會根據患者需要儘量降低其輻射程度,比如通過鉛板遮擋等措施減少對非檢查部位的傷害等,患者不需要過於擔心。當然如果能做些檢查前的準備,自然是再好不過了,比如檢查前可以增加營養,多補充優質蛋白,多吃肉、豆、蛋、奶等,檢查時不要佩戴任何金屬物品,配合醫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