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粒體移植提高神經膠質瘤輻射敏感性方面獲進展

2021-01-17 生物谷



線粒體是人體正常細胞內的「能量工廠」,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然而,大量臨床樣本表明:多種腫瘤細胞內線粒體缺陷使得能量供給發生轉變,啟動步驟更為簡單的、不需要氧氣的糖酵解方式快速供能,更適應腫瘤細胞的惡性增殖以及乏氧微環境的需要;其次,糖酵解的產物乳酸能夠為腫瘤細胞生存提供酸性環境;最後,線粒體缺陷還使得腫瘤細胞缺失了一種重要的死亡方式:線粒體凋亡途徑,使得腫瘤細胞相比正常細胞更難發生死亡。綜上,線粒體缺陷維繫著腫瘤細胞的惡性表型,是

腫瘤

產生輻射抗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線粒體起源的經典假說認為,線粒體起源於內共生,古線粒體作為一種需氧α-變形菌的形式被原始真核細胞攝入,在長期互利共生中演化形成了現在的線粒體細胞器。如果這個假說成立,那麼線粒體至今是否仍然保持與細胞融合、跨細胞轉移的能力?如果將這一潛能應用到腫瘤治療中,將正常線粒體植入到腫瘤細胞內,就會逆轉

腫瘤

細胞能量代謝表型,提高輻射敏感性。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輻射醫學室科研人員利用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提供的實驗平臺,在線粒體移植轉變

腫瘤

能量代謝表型、提高輻射敏感性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


研究人員發現,人神經膠質瘤U87細胞經飢餓處理後,大量NAD+穿過細胞膜釋放到細胞外,並與細胞膜外側的CD38結合;在CD38催化作用下,NAD+被轉化成信使因子cADPR,再次進入胞內。隨後,cADPR作用到內質網Ryanodine受體,啟動鈣庫釋放鈣離子;釋放的鈣離子快速聚集到細胞膜內側,促進細胞骨架蛋白F-actin重新聚合;細胞骨架重塑最終導致細胞膜內陷、引發胞吞作用將外源性線粒體從胞外移植入細胞內(圖1)。


移植進入腫瘤細胞的正常功能性線粒體,能夠有效地分裂、增殖,穩定存活下來,並逐漸引起腫瘤細胞內與三羧酸循環有關的基因高效表達、抑制瓦博格效用,驅使腫瘤細胞的能量代謝表型由有氧糖酵解向氧化磷酸化方向轉變。功能性線粒體移植還能夠增強輻射誘導的線粒體凋亡通路活化、加劇

腫瘤

細胞死亡、抑制裸鼠體內實體瘤的惡性增長。體內外實驗均發現線粒體移植對人神經膠質瘤具有較好的輻射增敏作用(圖2)。


此項研究首次在真核細胞內對外源性線粒體跨細胞轉移、植入的全過程進行了捕捉,並採用3D成像技術對內吞泡形成進行了全息、立體解析,對困擾學術界已久的「內共生學說」提供了較為詳實的數據支持。此外,該研究首次將線粒體移植方案引入到

腫瘤

放射治療領域,主張利用患者自身的線粒體治療自身疾病,安全係數高,增敏效果顯著,符合當今精準醫學治療理念,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近代物理所在線粒體移植提高神經膠質瘤輻射敏感性研究方面獲得新...
    如果將這一潛能應用到腫瘤治療中,將正常線粒體植入到腫瘤細胞內,就會逆轉腫瘤細胞能量代謝表型,提高輻射敏感性。   近日,近代物理所輻射醫學室科研人員利用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提供的實驗平臺,在線粒體移植轉變腫瘤能量代謝表型、提高輻射敏感性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
  • 復發高級別膠質瘤的新剋星—中科院靶向藥GENISTEIN研究進展喜人
    復發高級別膠質瘤的新剋星—中科院靶向藥GENISTEIN研究進展喜人 腦膠質瘤被認為是世界神經外治療中棘手的難治性腫瘤之一,目前的標準治療方式,仍是以外科手術、放療和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但復發率接近100%,五年生存率不足10%。
  • 神經膠質瘤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一覽!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析科學家們在神經膠質瘤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實驗表明利用現有的抗癲癇藥破壞這些電信號可極大地降低人類腫瘤在小鼠體內的生長,這就為一種潛在地治療神經膠質瘤的新方法提供了首個證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研究者表示,高分級神經膠質瘤最致命的方面之一是癌細胞擴散性地侵入正常的腦組織,從而讓腫瘤和健康的腦組織整合在一起。」她補充說,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神經膠質瘤如此難治。「這是一種非常隱蔽的腫瘤類型。
  • 異甘草素抗膠質瘤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我國膠質瘤的發病率居顱內腫瘤之首,是所有人體腫瘤中預後較差的腫瘤之一,病死率也高。腦膠質瘤多呈浸潤性生長,侵襲性強,手術難以完全切除,術後放、化療效果差,復發率高。目前膠質瘤的標準治療方案是在保護神經功能的基礎上,儘可能手術切除腫瘤,術後聯合放療及烷化劑輔助化療。
  • 人源腫瘤組織異種移植在腦膠質瘤中的應用進展
    ②異位移植腫瘤模型:將腫瘤組織種植入到小鼠背部皮膚下或腎包膜下,該種方法不僅可以提高腫瘤形成率,而且可以縮短腫瘤形成時間,且操作較原位移植簡單,觀察和測量更為方便。 膠質瘤PDX複製方法:①採用外科手術、組織及活檢等方法,採集一部分腦膠質瘤的組織標本,將其餘腦膠質瘤組織置於甲醛溶液中冷凍保存,待用分析;②將採集的腦膠質瘤組織標本行去除壞死組織等預處理後,用無菌手術刀將膠質瘤組織切成小塊(1~3mm3)或將組織製備單細胞懸液;③將處理好的膠質瘤組織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中,通常將腫瘤組織移植於小鼠背部皮下
  • 膠質瘤復發診斷:是惡性進展還是放射性壞死?|復發性腫瘤|膠質瘤|...
    膠質瘤為何難治,其中一個治理難點就是膠質瘤的復發問題。這不僅是膠質瘤患者害怕的,也是困擾醫生的主要難題。無論是擴大手術切除範圍,還是術後輔助放療和化療,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減少腫瘤細胞的殘留,以延長腫瘤復發的時間。在以前治療過的神經膠質腫瘤的部位重新生長的腫塊提出了適應證和治療選擇的問題。重要的考慮事項包括:  1.
  • PI3K/AKT信號轉導通路在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膠質瘤是中樞神經系統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本文就PI3K/AKT信號轉導通路的主要組成部分及在膠質瘤中該信號通路相關上下遊分子的調節和通路抑制劑靶向治療等方面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1.,VEGF與VEGFR-2結合使其酪氨酸殘基磷酸化,激活自身酶活性並引起下遊PI3K活化,調控新生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分化,並提高新生血管的通透性。
  • ...小兒膠質瘤|神經膠質瘤|星形細胞瘤|DIPG|策略|手術|兒童|腦幹|...
    與成人相比,兒童高級神經膠質瘤(高級別膠質瘤)的治療仍構成重大挑戰。在非腦幹高級別膠質瘤中,手術的目標往往是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腫瘤,但這通常在瀰漫性橋腦神經膠質瘤(DIPG)中不起作用。因此,在大多數高級別膠質瘤病例中,治療方案還需更為個體化。對視神經膠質瘤患者的手術幹預包括活檢,STR或腫瘤全切。
  • APT在膠質瘤假性進展與復發鑑別中的應用
    1.假性進展的病理基礎及臨床表現 假性進展是膠質瘤治療後放射性腦損傷主要的表現形式,其損傷程度取決於輻射總劑量和腫瘤分化程度,放療後腦組織中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表達增加,繼發性引起其他細胞因子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上調,VEGF增加小血管通透性並引起腦水腫,導致慢性炎症反應、
  • 多模態神經導航在膠質瘤手術治療的應用_神經膠質瘤_多模態影像...
    傳統神經外科手術主要依靠腫瘤組織的異常形態、腫瘤與正常腦組織顏色和質地的差別,來定位腫瘤和劃定腫瘤切除邊界。 對於腦功能區膠質瘤,傳統手術不能很好地判定腫瘤與周圍結構的空間位置關係,從而導致病人術後出現較多併發症和神經功能缺失。
  • 多模態神經導航技術在顱內腫瘤手術的應用進展
    本綜述將著重探討多模態神經導航在經鼻顱底腫瘤手術和膠質瘤切除術的應用,並總結國內外神經外科手術多模態神經導航的應用進展。 2.對分級難以確定的膠質瘤,最常用且有效的選擇是MRI影像輔助診斷,在增強MRI掃描後,低級別膠質瘤信號增強不明顯,而高級別膠質瘤會顯示明顯增強信號。膠質瘤切除程度與病人的術後生活質量和生存期有直接聯繫,根據國內外循證醫學證據顯示:在最大限度保護神經功能的基礎上,腫瘤最大化切除,可提高病人生存機率。
  • 線粒體自噬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基礎醫學研究中心戴海明團隊在線粒體自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揭示線粒體自噬受體Bcl-rambo線粒體自噬通過自噬降解胞內受損或多餘的線粒體,是維持細胞穩態的關鍵機制之一。該途徑異常會導致一系列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等。在線粒體自噬發生過程中的關鍵步驟是自噬小體識別待降解線粒體的過程,該過程一般認為由自噬受體和LC3/ GABARAP家族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實現。目前仍有很多線粒體自噬受體的選擇性識別機制尚不明確。
  • 島葉膠質瘤切除手術究竟難在哪?手術技巧及前沿進展解讀
    島葉屬於新皮層和古皮層之間的結構,屬於邊緣系統的一部分,與自主神經功能、前庭功能和語言功能關係密切,構成了介於舊皮質和新皮質之間的一個解剖學、細胞學和功能學界面。手術全切除島葉膠質瘤而又不引起腦正常結構和功能的破壞,對於神經外科醫師來說仍然是一個挑戰。
  •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幹細胞起源和精準幹預研究獲進展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幹細胞起源和精準幹預研究獲進展 來源:生物物理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12-08   今日/總瀏覽:2/1961
  • 科研新發現:線粒體疾病最新研究進展!
    線粒體融合與分裂的失衡通常與人類各種疾病,包括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有著密切關係。線粒體發生的變化是否與癌症擴散之間是否存在真正聯繫,一直存在爭議。在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Discovery上的最新研究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線粒體藉助一個新機制影響細胞核內與腫瘤進展相關的基因表達。
  • PINK1:神經退行性病治療的貢獻者
    作為具有N端線粒體靶向基序的絲氨酸-蘇氨酸激酶,PINK1已成為線粒體體內穩態的關鍵調節因子。然而,直到PINK1的突變被認為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早發性帕金森病的病因後,PINK1的重要性才得以凸顯。Radin團隊認為,PINK1在從神經退行性疾病到癌症的一系列疾病中的各種細胞類型中普遍表達。PINK1作用於對細胞存活和細胞死亡平衡至關重要的各種途徑:線粒體質量控制、線粒體生物能學和細胞周期調控。遺傳和蛋白質相互作用的這種複雜相互作用強調了PINK1在促進促癌和抗腫瘤發生特性方面的雙重性。
  • 膠質瘤後期症狀具體有哪些
    膠質瘤是成人最常見、最致命的顱內腫瘤。由於其具有高度侵襲性,完全神經外科切除是不可能的,殘留腫瘤的存在導致復發和惡性進展。一般來說,大多數低級別膠質瘤(I、II和III級)會發展為高級別膠質瘤(IV級,也稱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儘管目前的治療標準有所提高,但神經膠質瘤患者的存活率在過去幾十年中保持不變,尤其是侵襲性神經膠質瘤患者(平均存活時間只有12到18個月)。最近的高通量技術使人們能夠廣泛地描述基因組狀態,包括但不限於遺傳變異、甲基化修飾和基因表達調控。
  •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
    急性期後,神經組織處於修復階段,利於移植細胞的存活與分化,因此目前提倡延遲移植,即急性期後移植。研究認為脊髓損傷後的1~2周為細胞移植的窗口期,該階段移植能取得最佳的移植效果。Blesch等將神經營養素-3基因修飾的神經幹細胞移植入大鼠脊髓損傷模型中,2周後發現基因修飾組有大量的感覺神經投射形成,並且60%分化為神經元,3%分化為膠質細胞。Lian等將EPO增強子和RTP801啟動子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基因融合後轉入小鼠神經幹細胞,該細胞在缺氧環境中表達VEGF,而VEGF具有神經保護和促進神經生長的作用,因此在脊髓損傷的模型中大大提高了移植細胞的生存率。
  • 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膠質瘤前景廣闊
    由此,這名接受了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的患者無進展生存期已達24個月。目前,經該中心團隊應用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且無進展生存期達到或超過24個月的膠質瘤母細胞患者已達3名,這些患者的長期療效還在進一步觀察中,值得期待。中心主任戴宜武博士稱在所有類型的膠質瘤中,膠質母細胞瘤惡性程度最高,極易復發,平均在手術、放化療後半年左右復發,現有的資料統計平均生存期18個月。
  • 前沿:幹細胞移植治療腦出血後神經功能障礙最新研究進展
    幹細胞也可以分化成外胚層神經細胞,幹細胞通過多種途逕到達移植後的病變部位,並分化為神經幹細胞,成熟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安全有效地改善了中樞神經損傷後的功能恢復。因此,其被認為是一種幹預腦出血後神經系統損傷的新選擇。近年來,替代治療(移植外源性幹細胞)成為修復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