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醫生新發現: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腦梗死 受損運動功能得以恢復

2020-11-23 人民網陝西站

原標題:廣州醫生新發現: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腦梗死 受損運動功能得以恢復

  據統計,我國現有腦梗死(腦卒中)患者7000萬人,每年新發腦卒中200萬人,約70%-80%的腦梗病人會造成身體殘疾。如何有效地治療腦梗死,讓腦部損傷的病人儘可能恢復機體功能,是醫學界一直在研究的重要課題。近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沈君團隊通過5年的研究,為腦梗死後的康復治療找到了新的方法和依據--通過神經幹細胞移植的方式,恢復機體的運動功能。

  廣州醫生發現腦梗死治療新方法

  2018年4月5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沈君團隊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CR一區期刊,影響因子12.124發表了的在腦梗死幹細胞治療中對神經幹細胞進行定性分化調控和可視化示蹤的研究論文,論文因創新性強而被期刊選為當期的卷首文章(Frontispieces)發表。

  這個研究為通過RNAi調控幹細胞定向分化能力提供了體外及活體的實驗證據,為提高神經幹細胞治療效果提供了新方法,為推動神經幹細胞治療腦梗死儘快進入臨床提供了科學依據。

  沈君主任(中)及團隊成員

  腦梗死致殘率高達80%以上,功能康復不如意

  腦梗死是由血栓堵塞腦供血動脈,導致局部腦組織血液供應障礙,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神經元及神經膠質細胞死亡,進而產生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嚴重的可以直接導致死亡。

  現在認為,溶栓是治療腦梗死迅速有效的最佳選擇,且最為有效的治療是在發病早期。然而,溶栓治療需要在梗死後3小時內即需要進行,超過3小時,腦梗死治療效果差,還具有導致腦梗死區出血的風險。

  據了解,不管在國內或國外,大約只有1/3的病人能在腦梗死後3小時時間窗內到達醫院,到達醫院後也僅有少數能得到及時的溶栓治療。

  急性期過後,腦梗死治療主要是採用一些腦保護藥物,而在慢性期,主要依靠康復、針刺等治療來進行殘疾肢體功能的恢復,這些治療方法的效果非常有限。目前,我國腦梗死患者70 %~80 %因為殘疾而不能獨立生活,需要長期照護,給社會、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幹細胞移植給腦梗患者帶來康復希望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沈君主任介紹,團隊自2012年開始進行腦梗治療的相關研究,研究發現,神經幹細胞移植是治療腦梗死的一種新模式,不受時間窗的限制。

  神經幹細胞移植理論上是可行的,但主要問題在於:神經幹細胞在梗死的腦組織內並不像人們期望的分化成為神經元,起到替代死亡神經元的作用。沈君主任表示,團隊通過利用「神經幹細胞可以自我增殖更新,也可以分化成神經元與膠質細胞,將神經幹細胞移植到腦梗死區,通過神經幹細胞的增殖及分化,形成新的神經元,直接替代腦梗死區的神經元,重建神經環路,從而修復腦梗死造成的神經功能障礙」這一原理開始進入研究,並就「如何能在腦梗死幹細胞移植中,促進神經幹細胞分化為神經元以取代受損或死亡的神經細胞」給出了解決辦法。

  「小桌球」讓神經幹細胞定向分化調控治療腦梗死

  腦梗死發生後,壞死的腦組織釋放出大量的髓鞘相關糖蛋白、Nogo-A、少突膠質細胞-髓鞘糖蛋白,這些又稱為髓鞘相關抑制因子。它們通過共同的受體, Nogo-66 受體 (NgR) ,對神經幹細胞發揮作用,抑制了神經幹細胞分化為神經元。

  針對神經幹細胞治療腦梗死中的定向分化為神經元困難的關鍵科學問題,沈君主任及團隊也想到了一個巧妙的解決辦法。他們利用納米材料PEI(聚乙烯亞胺)及PDLLA(聚D,L- 丙交酯)研製了一種中央為空腔,外層為一層膜的囊泡,類似一個個非常微小的桌球一樣,在桌球的空腔裡面裝上顯像劑(超順磁性氧化鐵納米粒子),這些粒子像一個個小吸鐵石,在磁共振成像機器內能發出信號,使得神經幹細胞能被直接看到,在桌球的殼上面連上小幹擾RNA,這些小幹擾RNA針對性抑制NgR受體基因。

  這些「桌球」只有200納米左右大,它們的表面還帶有正電荷,神經幹細胞能夠在5小時內就高效低將這些桌球吞進去。利用這一設計,顯像劑及小幹擾 RNA被同步被輸送到神經幹細胞內,進入細胞內的小幹擾 RNA就可以沉默NgR基因,促進神經幹細胞分化為神經元。而顯像劑則能夠使得神經幹細胞在移植到腦梗死後的位置、分布及遷移能被實時觀察到。

  團隊成員盧烈靜博士在試驗中

  神經幹細胞能被「追蹤」,可更好地治療腦梗死

  利用「桌球」腔中裝的顯像劑,沈君主任及團隊運用磁共振成像對這些移植的幹細胞進行實時精準的追蹤,保證幹細胞準確輸送到梗死區,同時還能在動物活著的情況下直接看到神經幹細胞的分布及移動情況。通過小幹擾RNA沉默了神經幹細胞的 NgR 基因,抑制NgR表達。

  測試結果顯示:經過這種桌球樣囊泡處理後,在培養皿裡面,神經幹細胞分化為神經元的比例可由3%左右提高到37%左右,提升12倍;將經過囊泡處理過的神經幹細胞直接移植到腦梗死裡面後,在動物腦梗死複雜環境下,神經幹細胞分化為神經元的比例也可由4%左右提高到27%左右,提升6倍左右。而且,移植經過處理的神經幹細胞的動物,它的四肢運動及感覺功能障礙比移植未經處理的神經幹細胞恢復得快、恢復得更好。

  但直接進行幹細胞的移植,安全性是否有保障呢?沈君主任也給出了解答:「在將幹細胞植入腦部的時候,首先會進行定位,將幹細胞精確打入到腦梗死區,大約在1到6周左右,這些神經元將發揮作用,運動功能將逐步恢復。打入的神經幹細胞位置及移動情況能被實時監測,對人身沒有什麼危害。」

  沈君主任擔心的是,幹細胞移植治療腦梗進入臨床後,幹細胞的來源問題。可選的途徑或許可從流產的胎兒腦部獲取,或是腦外傷的病人處獲得。但,這些都不是可靠來源,未來希望可以建立幹細胞庫,解決這一問題。

  幹細胞移植不僅治療腦梗,有望治療更多腦部疾病

  沈君主任提到,本次研製的用於神經幹細胞定向分化調控的新型囊泡,不但具有高效的調控神經幹細胞向神經元分化的作用,而且還同步實現了對神經幹細胞移植後的位置及分布磁共振成像實時、動態的追蹤,以保障神經幹細胞精準輸送到腦梗死區,且對神經幹細胞移植的安全性進行監測。

  幹細胞移植治療腦梗,現在處於動物試驗階段,若推廣到臨床試驗,估計還要3-5年以後。但這種集追蹤與功能調控於一體的納米材料,在腦梗死再生醫學中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未來或許可用於膠質瘤、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等的治療。

  專家簡介:

  沈君,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放射科主任、黨支部書記。從事放射診斷醫療、教學及科研工作23年,擅長全身各系統,包括神經、心血管、骨骼肌肉系統疾病的影像學診斷,研究方向為分子影像學基礎及臨床轉化研究。

(責編:谷妍、鄧楠)

相關焦點

  • 快訊:幹細胞移植兩大機制治療缺血性腦梗塞前景廣闊
    幹細胞移植為幹預腦梗死帶來新希望 近年來,幹細胞移植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幹細胞具有許多優點,如來源廣泛,易於保存,無免疫排斥,多向分化和自我更新的潛力等。 研究表明,幹細胞移植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後,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充體內神經幹細胞的不足,而且可以改善損傷周圍的免疫微環境,為神經元的重塑奠定基礎。網絡和神經功能的恢復基礎。
  • ...巨大潛力|腦卒中|幹細胞|治療|功能|移植|研究|分析|神經|-健康界
    2018-2019年,國家研發計劃「幹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中,《神經幹細胞腦內精準移植治療腦卒中的臨床研究》和《負載多種幹細胞和外泌體的可注射多功能微支架構建及其對缺血性卒中的修復研究》兩大項目通過審批。幹細胞在腦卒中臨床研究中已顯示出巨大潛力,對缺血性或出血性的腦卒中均有較優的臨床效果。
  • 前沿:幹細胞移植治療腦出血後神經功能障礙最新研究進展
    研究表明,腦室內或靜脈移植間充質幹細胞後,幹細胞能自動遷徙到受傷的腦組織處並分化為神經元,同時還能通過旁分泌方式產生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otrophic factor,BDNF)等,以提高幹細胞的增殖、分化為神經元的能力,促進腦功能恢復,為幹預腦出血後神經功能障礙帶來新途徑。
  •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
    胚胎期和成人中樞神經系統均發現有神經幹細胞,其存在於特殊的niches中(包括與NSCs相鄰的細胞、細胞基質等,為幹細胞生存、自我更新及分化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微環境),常見部位有前腦的室管膜下區、海馬齒狀回和脊髓中央管室管膜區等。神經幹細胞因其特有的生物學特性,在細胞移植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根據分離部位的不同,神經幹細胞可分為不同亞型,不同亞型間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存在差異。
  • 中國科學家這項研究讓神經幹細胞乖乖「修補大腦」!
    權威臨床研究結果都證明,在腦梗死發生後的3小時內,使用溶栓藥物靜脈注射溶栓安全有效,但超過3小時,治療效果就差了不少,還可能導致腦梗死區出血。  然而,不管在國內或國外,只有1/3的病人能在腦梗死後的3小時「時間窗」內到達醫院,其中又只有少數能得到及時的溶栓治療。  大腦中的神經元死後不可再生,因此錯過了「時間窗」後,腦梗死的治療效果不佳。
  • ...般「補」腦?科學家發現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重塑神經功能
    解放日報 上觀新聞記者獲悉,由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陳躍軍研究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周文浩/熊曼研究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張素春研究組合作發現,通過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特異性修復大腦中受損神經環路,重塑神經功能,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動物的行為學障礙。2020年9月22日,該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幹細胞》上。
  • 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修復大腦受損的神經環路
    很多神經系統疾病,包括中風,腦外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和阿爾茲海默病等),都會導致腦內神經元的丟失和神經連接的破壞,進而產生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比如偏癱,運動遲緩,肌肉僵直,學習記憶能力受損等。然而包括人在內的成年哺乳動物大腦神經再生能力十分有限,對於這些神經元丟失導致神經連接破壞和神經功能受損的疾病,臨床上缺乏有效治療措施。
  • 女媧補天—受損的成年腦神經環路可通過幹細胞進行修補以恢復功能
    通過腦內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替代腦內丟失的神經細胞的功能(幹細胞治療),是潛在的治療措施之一。神經系統疾病幹細胞治療的關鍵是對受損神經環路的修復和功能重建,然而我們腦內神經元之間精確的網絡連接是在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其中涉及複雜的神經纖維生長導向的機制。在成年疾病腦環境中,移植的神經細胞是否能長出神經纖維,橋接「失聯」的上遊和下遊腦區,進而修復受損的神經環路仍不清楚。
  • 人類幹細胞衍生的神經元可修復迴路並恢復神經功能
    人類幹細胞衍生的神經元可修復迴路並恢復神經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3 12:58:41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陳躍軍等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幹細胞(hESC)衍生的神經元可修復迴路並恢復神經功能
  • 「黑盒子」神經幹細胞移植成功修復脊髓損傷
    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科學家成功將神經幹細胞移植入小鼠脊髓損傷處,並揭示了其中的機制。近年來,神經幹細胞研究成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和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熱點,而長期以來,利用幹細胞恢復患者因脊髓損傷(SCI)而喪失的功能,也一直是科學家和醫生的雄心壯志。
  •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胚胎源性NSCs     2005年,韓國延世大學衛生系統世福蘭斯醫院批准了世界首例人胚胎腦組織來源的神經幹/前體細胞(hNS/PCs)移植治療SCI的臨床試驗。臨床前期動物實驗已經證實此株hNS/PCs可以改善SCI大鼠運動功能,移植細胞向損傷處廣泛遷移,大部分保持未分化狀態。
  • 腦智卓越中心等在受損神經環路修復和功能重塑研究中獲進展
    通過腦內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替代腦內丟失的神經細胞的功能(幹細胞治療),是潛在的治療措施之一。神經系統疾病幹細胞治療的關鍵是對受損神經環路的修復和功能重建,而腦內神經元之間精確的網絡連接是在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涉及複雜的神經纖維生長導向的機制。在成年疾病腦環境中,移植的神經細胞能否長出神經纖維,橋接「失聯」的上遊和下遊腦區,進而修復受損的神經環路仍不清楚。
  • 腦梗死治療中的微循環修復
    因此,為儘快恢復腦細胞功能,應更加重視微循環水平上的治療。腦微循環是指外徑在300 μm(內徑100 μm)以內的血管系統,即毛細血管和與其連接的微動脈和微靜脈。腦微循環的主要結構和功能基礎是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由血管內皮細胞及其緊密連接、基底膜、星形膠質細胞終足組成。BBB在生理狀態下為腦組織提供營養,而在腦梗死損傷機制中又起著重要作用。
  • 人iPS細胞恢復了中風大鼠的運動感覺能力
    例如,儘管遇到了一些困難,將神經幹細胞移植到大腦受損或患病區域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治療選擇。現在,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條利用誘導多能幹(iPS)細胞衍生皮層神經元治療中風大鼠的途徑。修復神經損傷對科學家和醫生來說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仍然是神經科學許多研究的最終目標。例如,儘管遇到了一些困難,將神經幹細胞移植到大腦受損或患病區域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治療選擇。
  • 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誘導的神經可塑性:病理學和機制
    各種療法誘導的恢復過程通常涉及新生的軸突芽,這些軸突芽通過神經支配失神經的靶細胞,有助於建立新的神經環路,因此缺血性腦卒中後功能恢復與神經可塑性有關。神經可塑性的定義是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的改變,使其能夠適應學習、記憶、環境和腦損傷後的康復治療。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涉及到大腦神經核團數量和結構、多種功能和相互作用的改變。雖然缺血性腦卒中後腦損傷有自發性重塑發生,但這些不足以產生充分的功能恢復。
  • 牙髓幹細胞對治療多種疾病具有臨床潛力
    脊髓損傷Nosrat IV等人首次報告了使用牙髓治療脊髓損傷的可能性。幾項研究報告稱,牙髓幹細胞移植機能性地恢復了脊髓損傷。Taghipour等人使用神經誘導的乳牙幹細胞和乳牙幹細胞移植到脊髓損傷模型中,結果表明,神經誘導的乳牙幹細胞可能對脊髓損傷治療更有用。
  • 又一好消息,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發突破
    利用幹細胞恢復因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而喪失的功能一直是科學家和醫生的雄心壯志。美國每年有近1.8萬人患有脊髓損傷,另有29.4萬人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永久性癱瘓或身體功能減弱,如膀胱控制或呼吸困難。
  • 移植人幹細胞產生的多巴胺能神經元有望治療帕金森病
    他們發現,由人胚胎幹細胞(ESC)產生的神經元可以很好地整合到大腦的正確區域,與內源性的神經元建立連接,並恢復這些小鼠的運動功能。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9月22日在線發表在Cell Stem 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Human Stem Cell-Derived Neurons Repair Circuits and Restore Neural Function」。
  • 腦出血、腦梗死、腦積水昏迷促醒
    孫洪濤主任,醫學博士,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主要研究神經創傷、顱神經疾病的救治。現為武警醫學院附屬醫院腦系科中心十病區主任。1腦出血(不含腦幹出血):腦出血患者早期會出現顱內壓增高、腦組織腫脹,進而出現腦供血不足、腦缺氧引起昏迷,腦缺氧:腦部瀰漫性缺氧致使腦水腫出現的昏迷一般較重,呼吸、血壓、心率波動較大,治療上往往不能達到理想效果,需進行昏迷評分,評分低於7分者通過治療醒來的可能性較高,因個體差異性較強,效果不可一概而論,主要治療方式選擇脊神經電刺激術、神經幹細胞移植、DPS腦植入電極治療,
  • 胚胎幹細胞移植技術為帕金森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PD患者的運動症狀主要包括靜止性震顫、肌肉僵直、姿勢不穩與運動遲緩。此外,一系列非運動症狀可出現在運動障礙之前,包括焦慮、嗅覺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情感和記憶障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