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S:膜蛋白化學全合成及單分子通道檢測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1-01-09 生物谷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副研究員鄭基深在清華大學教授劉磊和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田長麟共同指導下發展了膜蛋白化學全合成新方法,合成了全長流感病毒通道蛋白M2及內向整流鉀離子通道蛋白Kir5.1膜嵌入結構域,並和強磁場中心的博士生餘木合作,應用單分子通道檢測方法實現了化學全合成的跨膜通道蛋白的功能檢測。該項研究成功展示了應用化學方法全合成具有生理功能的離子通道膜蛋白的最新研究進展。

離子通道蛋白能調節細胞內外離子平衡並產生細胞膜動作電位,是在病毒侵染、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生殖系統等生理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的一類膜蛋白。有關離子通道的核磁共振研究不僅需要較純的膜蛋白、還需要在合適的位點進行同位素標記。劉磊研究組和田長麟研究組合作發展和應用Fmoc化學新方法實現了毫克級離子通道蛋白的合成,並成功應用單分子通道方法鑑定了化學全合成的離子通道的功能。化學合成的膜蛋白將為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研究提供其他方法難以獲得的實驗材料。

相關研究成果已經以《通過Fmoc化學實現中小分子量膜蛋白的全合成》為題在線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志》雜誌上(Expedient Total Synthesis of Small to Medium-Sized Membrane Proteins via Fmoc Chemist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餘木除了在化學全合成的離子通道單分子檢測方面作出貢獻外,還在建立單分子通道檢測實驗平臺時優化了細菌外膜蛋白G(OmpG)的通道特性,該研究結果將有助於進一步發展基於OmpG的單分子檢測器件。相關工作以《外膜蛋白G的關鍵pH門控殘基突變增加其在平面脂雙層中的開放概率》為題發表在Protein & Cell雜誌上。(Mutation of the critical pH-gating residues histidine 231 to glutamate increase open probability of outer membrane protein G in planar lipid bilayer)(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DOI: 10.1021/ja500222u

Expedient Total Synthesis of Small to Medium-Sized Membrane Proteins via Fmoc Chemistry

Ji-Shen Zheng , Mu Yu , Yun-Kun Qi , Shan Tang , Fei Shen , Zhi-Peng Wang , Liang Xiao , Longhua Zhang , Chang-Lin Tian *, and Lei Liu *

Total chemical synthesis provides a unique approach for the access to uncontaminated, monodisperse, and more importantly, post-translationally modified membrane protein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report a practical procedure for expedient and cost-effective synthesis of small to medium-sized membrane proteins in multimilligram scale through the use of automated Fmoc chemistry. The key finding of our study is that after the attachment of a removable arginine-tagged backbone modification group, the membrane protein segments behave almost the same as ordinary water-soluble peptides in terms of Fmoc solid-phase synthesis, ligation, purification, and mass spectrometry characterization. The efficiency and practicality of the new method is demonstrated by the successful preparation of Ser64-phosphorylated M2 proton channel from influenza A virus and the membrane-embedded domain of an inward rectifier K+ channel protein Kir5.1.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se chemically synthesized membrane proteins indicate that they provide useful and otherwise-difficult-to-access materials for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studies.

相關焦點

  • JACS報導華理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分子機器研究新進展
    生物分子馬達在生命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生命體內的ATP合成酶、進行物質運輸的驅動蛋白等,是實現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受到生物分子馬達的啟發,化學家們設計合成了一系列人工分子馬達和分子機器來模擬其運轉和功能。
  • 【JACS】華東理工曲大輝教授團隊在分子機器研究獲新進展
    生物分子馬達在生命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生命體內的ATP合成酶、進行物質運輸的驅動蛋白等,是實現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受到生物分子馬達的啟發,化學家們設計合成了一系列人工分子馬達和分子機器來模擬其運轉和功能。
  • 「JACS」南京理工在基於氟化的COFs質子交換隔膜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京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張根教授團隊在質子交換隔膜材料方面取得最新研究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Perfluoroalkyl-functionalize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with Superhydrophobicity for Anhydrous Proton Conduction」為題,發表在國際化學頂級期刊《J. Am. Chem. Soc.
  • 【JACS】華東理工:超級細菌診療型分子探針最新研究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賀曉鵬教授研究團隊在超級細菌診療型螢光分子探針的構建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JACS)。
  • JACS:核酸適配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來自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之前研究的技術上,發展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獲得了核酸適配體研究方面的重要進展,這對理解核酸適配體與靶分子作用的結構基礎具有重要意義,並為核酸適配體的修飾和應用提供重要信息。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國際著名化學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上。
  • PNAS:磷脂與膜蛋白相互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膜與膜蛋白的相互作用是當前生物學研究熱點之一。細胞膜組分和結構均十分複雜,其中一些特殊組成直接與膜蛋白結合參與調控蛋白質功能。例如,膽固醇和4,5-二磷酸磷脂醯肌醇(PIP2)分別與G-蛋白偶聯受體(GPCR)和電壓門控鉀離子(Kv)通道結合。結構生物學研究獲得了GPCR表面上一些膽固醇結合位點信息,分子動力學(MD)模擬能直接觀測到膽固醇與一些GPCR的結合過程,在一些已知位點上得到與晶體結構非常一致的結果,並且預測新的結合位點。
  • 王俊峰課題組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領域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
  • 【JACS】東南大學熊仁根教授團隊在分子鐵電科學領域獲新進展
    近日,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熊仁根教授團隊首次提出並利用全氟取代策略成功設計合成了二維雜化鈣鈦礦鐵電體(全氟苄胺)2PbBr4。東南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和完成單位,化學化工學院博士生張含悅為論文第一作者。這是在「東南大學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啟動培育基金的持續資助下,以及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所建立的「鐵電化學」學科基礎上,熊仁根教授團隊取得的又一重大階段性進展。
  • 合肥研究院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中取得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
  • 【JACS】南京理工大學在COFs-有機分子籠動態轉換取得進展
    近期,南京理工大學青年教授張根課題組在共價有機框架(COFs)-有機分子籠(Cages)動態轉換方面取得最新研究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Dynamic Transformation between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and Discrete Organic Cages」為題,發表在國際化學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上。
  • 《美國化學會志》報導華理超級細菌診療型分子探針最新研究進展
    近期,我校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賀曉鵬教授研究團隊在超級細菌診療型螢光分子探針的構建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臨床上各類強致病菌已具有多重耐藥性,並易在醫療器械表面和宿主體內形成頑固、難以破壞的生物被膜,從而嚴重威脅住院病患的生命健康。
  • 福建物構所水溶性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雙模態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光、電、磁性質,在生物成像、傳感、催化、單分子磁體與上轉化發光材料等眾多領域中具有重要應用。配位導向自組裝是製備新型金屬有機多面體型超分子納米容器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慶福研究員團隊與暨南大學陳填烽教授團隊以及深圳大學李霄鵬教授團隊合作
  • Nature | 膜內分子伴侶複合物協助膜蛋白的生物合成
    撰文 | 十一月責編 | 兮在真核生物中大約25%的蛋白質編碼基因編碼細胞所必須的膜蛋白【1】。膜蛋白最主要插入、被修飾以及摺疊的細胞器是內質網。但是過去幾個世紀關於膜蛋白是如何靶向內質網以及跨膜結構域是如何插入磷脂雙分子層的研究還未見定論【2】。
  • 北京大學羅佗平課題組JACS:箭毒蛙毒素類似物的不對稱全合成
    同時,它也在研究一些疾病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因此,它的合成引起了無數化學家的興趣。最近,北京大學化學院的羅佗平課題組在JACS上報導了有關箭毒蛙毒素類似物( )-Batrachotoxinin A的不對稱全合成,文章DOI:10.1021/jacs.9b12882。
  • 化學所在生物分子馬達組裝體性能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峻柏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生物分子馬達ATP合酶的分子組裝與應用研究,並取得了系列進展。研究表明,硫醇分子的引入導致硫醇-金表面自組裝單層膜(SAM)的形成,同時產生跨膜質子梯度,進而驅動ATP合酶催化合成ATP。
  • 單病毒示蹤研究取得進展
    在愛滋病毒感染靜息CD4 T淋巴細胞的過程中,病毒跨越皮質肌動蛋白柵欄結構是一個關鍵步驟,但其具體機制仍有待研究。
  • 「JACS」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團隊在異卟啉研究取得新進展
    如果其中一個中位碳原子為sp3雜化,則形成卟囉啉(Phlorin)大環,此類分子具有有趣的光物理、氧化還原和近紅外吸收特性,近年來已引起廣泛關注。近期,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解永樹教授團隊在擴展卟囉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Expanded N-Confused Phlorin: A Platform for Multiply Fused Polycyclic Ring System via Oxidation within the Macrocycle
  • 中國科大等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年12月3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朝課題組通過綜合性運用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化學生物學及分子神經細胞生物學等研究手段
  • 「JACS」福建物構所基於網格化學構築多孔有機籠取得重要進展
    網格化學研究的重點是通過有限的分子單元構築可預測的框架結構。迄今為止,在這一領域的經典研究案例主要集中於金屬-有機框架(MOFs)和共價有機框架(COFs)材料。其實,網格化學也可以用來預測離散型的化合物,包括金屬有機-配位籠(MONCs)和多孔有機籠(POCs)。
  • 中國科大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2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量子創新研究院、化學物理系羅毅教授研究團隊研究員葉樹集小組在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方面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