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S:核酸適配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1-01-21 生物谷

來自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之前研究的技術上,發展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獲得了核酸適配體研究方面的重要進展,這對理解核酸適配體與靶分子作用的結構基礎具有重要意義,並為核酸適配體的修飾和應用提供重要信息。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國際著名化學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上。

這一研究由汪海林課題組完成,汪海林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是高靈敏生物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與環境汙染物的DNA損傷與修復研究。這項研究得到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百人計劃」擇優項目、中科院重大裝備研製項目及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等的支持。

核酸適配體(又稱Aptamer)是一類經過人工進化篩選出的單鏈寡核苷酸片段,可特異性、高親和力識別靶分子。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核酸適配體的發現讓人們意識到,核酸不僅可以編碼生命的遺傳信息,而且也可以作為新的特異性識別元件和功能材料。現在人們已篩選出各式各樣靶分子的核酸適配體,包括從小分子的環境毒物到極其複雜的病原細菌和癌細胞。核酸適配體已在高靈敏分析、疾病診斷和癌症治療等方面顯示出重要的應用前景。雖然核酸的親和識別特性已經發現二十年,但是由於分析手段的限制人們對這種特性的來源與化學基礎的理解極為有限。

汪海林課題組根據他們提出的「螢光標記的基團與生物大分子的近距離作用可顯著增強螢光偏振響應」新機理,發展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通過選擇性地標記核酸適配體中單個核苷酸,比較標記的核酸適配體與靶分子(蛋白質)結合前後螢光偏振響應的變化,可以鑑定與靶分子作用的近距離位點(螢光偏振響應高)和遠距離位點(螢光偏振響應低)。

其實驗室研製的高靈敏毛細管電泳-雷射誘導螢光偏振裝置為這項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技術手段。這一研究結果對理解核酸適配體與靶分子作用的結構基礎具有重要意義,並為核酸適配體的修飾和應用提供重要信息。

除此之外,近期湖南大學的王柯敏教授研究組也獲得了核酸適配體研究的新成果:首次提出了基於細胞膜蛋白觸發構型變化的「激活式核酸適配體探針」概念,設計合成了一種針對腫瘤細胞特異性表達蛋白的髮夾型激活式核酸適配體探針,顯著提高腫瘤細胞成像反差、縮短檢測時間,成功用於裸鼠腫瘤活體實時螢光成像。

研究人員提出了「激活式核酸適配體探針」的概念,以人類急性白血病細胞CCRF-CEM細胞的核酸適配體為模型,構建了針對CCRF-CEM細胞膜表面腫瘤標誌性蛋白的激活式核酸適配體探針,不僅成功實現了緩衝液和血清體系中CCRF-CEM細胞的快速、靈敏、特異檢測以及活體內CCRF-CEM腫瘤的高對比度和特異性診斷成像,而且與傳統「always on」單螢光標記核酸適配體探針相比,成像反差顯著提高,檢測時間也由原來的數小時縮短至十幾分鐘。該研究不僅為核酸適配體在腫瘤活細胞檢測和活體成像研究中的應用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思路,而且為腫瘤活體螢光分子成像領域開發了一類具有普遍適用潛力的激活式分子探針,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廣泛的臨床前實驗以及臨床實驗應用前景。(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DOI: 10.1021/ja202141y

Fluorescence Anisotropy Analysis for Mapping Aptamer–Protein Interaction at the Single Nucleotide Level

Dapeng Zhang, Meiling Lu, and Hailin Wang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aptamer–protein interactions is challenging and limited despite the tremendous applications of aptamers. Here we for the first time report a fluorescence anisotropy (FA) approach for mapping the interaction of an aptamer and its protein target at the single nucleotide level. Nine fluorescently labeled aptamers, each conjugated to a single tetramethylrhodamine at a specified nucleotide in the aptamer, were used to study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rombin. Simultaneous monitoring of both fluorescence anisotropy changes and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s upon binding of the fluorescently modified aptamer to the protein provides unique information on the specific nucleotide site of binding. T25, T20, T7 and the 3′-end were identified as the close contact sites, and T3, C15T, and the 5′-end were identified as the sites distant from the binding. This approach is highly sensitive and does not require cross-linking reactions. Studies of aptamer–protein interactions using this techniq...

相關焦點

  • 【收藏】核酸適配體會議精彩回放出爐
    4月1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羅昭鋒發起,儀器信息網聯合主辦的「核酸適配體在新冠疫情中的應用」專題網絡研討會成功舉辦。本次會議報名人數高達1707人,出席1380人,出席率達80.8%,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 精誠所至——第四屆中國核酸適配體學術研討會驚喜連連
    核酸適配體篩選技術及篩選機理;核酸適配體的結構與功能關係(基礎研究);核酸適配體模擬、計算與優化(生物信息學);核酸適配體改造、靶向及藥物 ;核酸適配體應用及產業化挑戰等一些核心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一是適配體篩選的瓶頸性問題並沒有完全克服,所獲得的適配體數量太少;二是適配體與結構功能關係的研究基礎非常薄弱,有待研究方法的突破。一項技術從實驗室走向應用,需要經過漫長的努力。相信在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隨著各項技術瓶頸的逐步突破,核酸適配體產業一定會得到快速發展。
  • 通過小分子「夾住」分子內單元實現核酸適配體功能獲得性活化
    通過小分子「夾住」分子內單元實現核酸適配體功能獲得性活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6:52:15 廈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楊朝勇課題組在小分子誘導的核酸適配體活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 【納米】基於DNA摺紙的核酸適配體納米陣列用於血液透析中的高效可逆抗凝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團隊設計製備了一種DNA摺紙納米結構,通過引導控制抗凝核酸適配體的排布,構建得到一種穩定、高效、安全、可快速解毒的納米抗凝劑。作者利用DNA摺紙技術構建長方形納米結構,通過位點控制,將凝血酶核酸適配體雜交組裝到納米結構表面,形成陣列排布,且適配體的種類、位點分布和密度均可調整。這種納米抗凝劑能有效識別結合凝血酶,穩定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而產生抗凝血的效果。
  • Adv Mat & JACS:癌細胞捕獲與釋放研究取得新進展
    癌細胞與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是生物界面化學研究中的前沿熱點之一,對腫瘤診斷、抗癌藥物篩選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生物界面上癌細胞的特異識別與粘附調控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矽-羅丹明適配體用於活性菌中RNA的共聚焦超解析度成像
    雖然已經開發出了少量跨越可見光波長區域的發光適配體,但據報導,這些適配體都還不能與先進的超分辨技術兼容,這主要是由於其小分子螢光體的光物理特性較差。德國海德堡大學的Murat Sunbul團隊和Andres Jschke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結合了矽羅丹明(SiRs)的發光RNA適配體(SiRA),利用這種具有優異光物理性質的適配體可以在活細胞成像實驗中觀察到細菌RNA的表達,並可以實現基於適配體的、螢光標記的mRNA在活細胞中的受激發射損耗(STED)超分辨成像,相關的研究內容去年已在The Journal of American
  • JACS封面: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功能團簇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導讀 近些年,病毒、核酸、蛋白質等一些具有複雜結構及功能大分子的發現,啟發了越來越多的化學家去構築或組裝結構越來越複雜的且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
  • 蘇州納米所裴仁軍團隊在卟啉基MOF設計合成與腫瘤治療取得進展
    到目前為止,儘管文獻已經報導了一些卟啉有機配體的MOFs材料,然而對其生成機制、生物醫學應用等方面都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裴仁軍研究團隊對卟啉基MOFs的設計合成、生成機制以及應用於腫瘤的光動力治療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 研究發現環狀RNA適配體的高效表達方法
    RNA適配體是一種短RNA,可通過結合細胞內的分子或蛋白質調節細胞內進程。通常,基於RNA的生物傳感器是通過融合適配體來構建的,這些生物傳感器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無法檢測到螢光信號。基於以上現狀,Samie R. Jaffrey團隊設計了一個新的表達系統Tornado,實現了RNA適配體和基於RNA裝置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的高水平表達和功能活性。Tornado表達系統不需要任何額外的蛋白質或酶共同表達就能實現循環,快速高效,因此RNA是穩定的。
  • 國家納米中心丁寶全團隊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研究員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基於鹼基互補配對的核酸自組裝體系可被設計成具有不同尺寸和形狀的納米結構,同為核酸的各類基因治療藥物也可以通過鹼基互補配對的方式進行共組裝,從而使得構建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治療系統成為可能。前期工作中,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多功能核酸納米結構遞送基因治療藥物領域已獲得一系列進展(J. Am. Chem.
  • 吳再生教授課題組在JACS和ANGEW CHEM INT EDIT期刊連續發表高水平...
    新聞中心訊/為了構建在體穩定、高效載藥與精準治療的抗癌藥物載體,福州大學吳再生教授團隊近期研發了抗降解的核酸納米線、核酸精準靶嚮導彈以及金納米顆粒表面核酸納米條紋帶多種靶向藥物載體,在JACS和ANGEW CHEM INT EDIT連續發表3項高水平研究成果。
  • 「JACS」福建物構所MOFs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取得進展
    目前已報導的用於光催化CO2還原的穩定MOFs多數由高價態金屬離子(如Zr4+)與羧酸基配體構成,抬高了金屬節點的活化能壘,阻礙了配體至節點的電荷轉移,相比之下,由活性金屬組分(如Co2+, Ni2+, Cu2+等)與羧酸配體構成MOFs卻無法保持結構穩定。另一方面,當前多數體系使用不經濟的空穴犧牲劑CO2還原半反應的產率,同時反應多限於液相,無法利用MOFs氣體吸附方面的優勢。
  • 上海有機所手性烯烴配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手性雙烯配體用於不對稱催化反應中手性烯烴配體是近幾年來出現的一類新型手性配體。與傳統的雜原子手性配體不同,手性烯烴配體通過烯烴的雙鍵與過渡金屬絡合,並通過烯烴配體的手性來誘導反應產物的手性。在某些不對稱反應中,手性烯烴配體表現出了比傳統配體更高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因此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 99個可溶性配體靶點及291款相關藥物梳理
    這類藥物可以通過關係緊密的蛋白所共有的表位結合多個配體,例如luspatercept,一種可以結合生長/分化因子8(GDF8,也稱為肌肉生長抑制素myostatin)和轉化生長因子β超家族中骨形態發生蛋白(BMPs)亞族的GDF11的誘導受體。
  • JACS:南京大學張辰宇教授課題組發表微小核糖核酸化學生物學研究進展
    Soc》雜誌上在線發表了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辰宇教授研究組的一篇研究論文,論文報導了在微小核糖核酸化學生物學研究中的重要進展。研究在通過實驗方法鑑定micrornA靶基因方面實現了重要突破,為利用化學生物學手段研究細胞內microRNA提供了新的工具及思路。李金波副研究員和2015級博士研究生黃磊為共同第一作者,張辰宇教授與張豔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納米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方獲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方面取得新進展。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金納米環與金納米球自組裝示意圖形狀匹配在分子識別中至關重要,例如主-客體分子識別、酶與底物的識別,以及適配體與靶標的識別等。而納米粒子的形狀也可以強烈地影響納米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決定納米粒子的組裝取向以及組裝產物結構,並最終影響組裝體的性質。
  • 上海有機所手性烯烴配體研究取得新進展(圖)
    手性雙烯配體用於不對稱催化反應中  手性烯烴配體是近幾年來出現的一類新型手性配體。與傳統的雜原子手性配體不同,手性烯烴配體通過烯烴的雙鍵與過渡金屬絡合,並通過烯烴配體的手性來誘導反應產物的手性。在某些不對稱反應中,手性烯烴配體表現出了比傳統配體更高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因此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天然產物有機合成化學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成功地合成一類基於雙環[3,3,0]辛二烯骨架的手性二烯配體,首次將並環結構引入配體設計中,並以簡單的脂酶拆分作為獲得手性烯烴配體的關鍵合成步驟。
  • 「JACS」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團隊在異卟啉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解永樹教授團隊在擴展卟囉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Expanded N-Confused Phlorin: A Platform for Multiply Fused Polycyclic Ring System via Oxidation within the Macrocycle
  • JACS報導華理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分子機器研究新進展
    近日,我校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團隊在實現人工分子馬達運動的集成及功能性調控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最新研究成果「Visible-Light-Driven Rotation of Molecular Motors in Discrete Supramolecular Metallacycles」發表於J. Am. Chem. Soc.
  • 【研究亮點】半導體激子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iChEM副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團隊在半導體光催化劑激子效應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研究人員報導了結構限域效應在設計激子材料中的重要作用,並通過晶面工程實現了材料的激子過程調控及其光催化性能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