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S報導華理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分子機器研究新進展

2021-01-13 華東理工大學

生物分子馬達在生命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生命體內的ATP合成酶、進行物質運輸的驅動蛋白等,是實現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受到生物分子馬達的啟發,化學家們設計合成了一系列人工分子馬達和分子機器來模擬其運轉和功能。近日,我校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團隊在實現人工分子馬達運動的集成及功能性調控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最新研究成果「Visible-Light-Driven Rotation of Molecular Motors in Discrete Supramolecular Metallacycles」發表於J. Am. Chem. Soc.(DOI: 10.1021/jacs.0c11752)。

位阻烯烴的分子馬達在外界光熱刺激下能夠進行360°單向可控旋轉的獨特性能已廣泛應用於離子識別、不對稱催化、手性調控等領域。然而,如何實現採用不具生物損傷性的可見光碟機動分子馬達,並通過簡便方法有效放大其分子尺度的機械運動以開發宏觀材料的動態功能,仍是極具挑戰的關鍵性科學問題。本工作中,研究者們創新性地利用Pt-N配位鍵驅動的定向自組裝策略簡便高效地實現了若干個分子馬達在同一超分子金屬大環上的穩定有序組裝,並誘導大環上分子馬達基元的轉子和定子之間形成推拉體系,使得分子馬達的吸收波長從365nm紅移至420nm,賦予了分子馬達基元可見光碟機動性;基於金屬大環的正電荷骨架可進一步與帶負電荷的肝素鈉形成超分子聚合物網絡結構,利用分子馬達的刺激響應性,成功地將分子尺度的運動放大轉化為聚合物形貌的可控調節。該工作為實現分子馬達的聚集放大提供了新思路,為進一步拓展分子機器在宏觀材料和生物體內的應用提供了可能。

上述研究工作由博士研究生時召濤在我校曲大輝教授和華東師範大學楊海波教授指導下完成,並得到了田禾院士和伯納德·L·費林加院士的悉心指導。該工作得到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教育部材料生物學與動態化學前沿科學中心、基礎科學中心、上海市重大科技專項等項目資金的支持。

原文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11752。

相關焦點

  • 【JACS】華東理工曲大輝教授團隊在分子機器研究獲新進展
    生物分子馬達在生命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生命體內的ATP合成酶、進行物質運輸的驅動蛋白等,是實現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受到生物分子馬達的啟發,化學家們設計合成了一系列人工分子馬達和分子機器來模擬其運轉和功能。
  • 分子機器研究進展
    生物分子馬達在生命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生命體內的ATP合成酶、進行物質運輸的驅動蛋白等,是實現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
  • 【中國科技網】華東理工大學分子機器研究取得新進展
    生物分子馬達在生命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生命體內的ATP合成酶、進行物質運輸的驅動蛋白等,是實現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受生物分子馬達的啟發,化學家們設計合成了一系列人工分子馬達和分子機器來模擬其運轉和功能。
  • 【JACS】華東理工:超級細菌診療型分子探針最新研究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賀曉鵬教授研究團隊在超級細菌診療型螢光分子探針的構建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JACS)。
  • 《美國化學會志》報導華理超級細菌診療型分子探針最新研究進展
    近期,我校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賀曉鵬教授研究團隊在超級細菌診療型螢光分子探針的構建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臨床上各類強致病菌已具有多重耐藥性,並易在醫療器械表面和宿主體內形成頑固、難以破壞的生物被膜,從而嚴重威脅住院病患的生命健康。
  • 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國家蛋白質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以及英國巴斯大學合作
  • 【 創新前沿】JACS報導我校光控螢光染料的超高分辨成像研究進展
    近期,我校費林加諾貝爾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國家蛋白質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以及英國巴斯大學合作,在酶激活型光控螢光染料的超高分辨成像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Photochromic Fluorescent Probe Strategy for the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of Biologically Important Biomarkers
  • 【 創新前沿】《美國化學會志》報導我校超級細菌診療型分子探針...
    近期,我校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賀曉鵬教授研究團隊在超級細菌診療型螢光分子探針的構建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臨床上各類強致病菌已具有多重耐藥性,並易在醫療器械表面和宿主體內形成頑固、難以破壞的生物被膜,從而嚴重威脅住院病患的生命健康。
  • 華東理工大學在有機室溫磷光水凝膠材料研究領域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在有機室溫磷光材料領域連續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在線發表於化學領域國際著名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 華理「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以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名字命名
    原標題:華理「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據《勞動報》報導,華東理工大學即將迎來65周年校慶。昨天,「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在該校正式揭牌。建設以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伯納德·L·費林加教授命名的「聯合研究中心」,既是國家與上海市努力打造世界級研究機構的有力舉措,也是把上海建設成為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更是華東理工大學助力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機遇。
  • 3位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齊聚華東理工 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
    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央廣網上海10月22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唐奇雲)作為華東理工大學65周年校慶系列活動的重要內容,以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伯納德·L·費林加命名的「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今天正式揭牌。
  • 科技功臣田禾:在分子機器的神奇世界,他讓諾獎得主為中國科研「點...
    數十次「點讚」,一個聯合研究中心田禾讓中國分子機器研究獲得了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國際同行的尊重。2017年10月,田禾聯合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費林加院士,在華東理工大學建設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以此作為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承載區之一,努力在動態化學領域引領學科未來發展。
  • 「JACS」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團隊在異卟啉研究取得新進展
    如果其中一個中位碳原子為sp3雜化,則形成卟囉啉(Phlorin)大環,此類分子具有有趣的光物理、氧化還原和近紅外吸收特性,近年來已引起廣泛關注。近期,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解永樹教授團隊在擴展卟囉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Expanded N-Confused Phlorin: A Platform for Multiply Fused Polycyclic Ring System via Oxidation within the Macrocycle
  • JACS:「純」的光碟機分子馬達
    分子機器的構思源於廣泛分布於人體內的分子馬達(Molecular Motors)——一種能將外部能量持續轉化成定向運動的蛋白質,它在外部刺激下能夠進行特定的運動。本站之前也有過一些關於分子馬達研究的介紹(   【超分子】環糊精與二苯乙烯的又一次配合:線性分子馬達的模擬物   、Angew:中科院化學所在生物分子馬達組裝及其應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正如這些研究成果所展示的,人造分子馬達已經成為了當今化學研究中最為熱門的話題之一。
  • 《自然通訊》報導華理光催化劑理性設計最新研究進展
    近日,我校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計算化學中心和工業催化研究所的王棟特聘副研究員,在金屬負載型TiO2光催化劑理性設計方面取得最新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Function-oriented design of robust metal cocatalyst fo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on metal/titania composites」為題,發表在Nature
  • 華理在超分子化學組裝領域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調控化學發光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 幾個月內,多次被國際著名期刊報導,華東理工實力不凡
    近年來,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解永樹教授課題組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該綜述是由博士生曾凱雯在解永樹教授指導下完成。論文撰寫過程還得到了田禾院士的悉心指導和朱為宏教授的大力支持,並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科技重大專項、上海科技國際合作等項目的支持。
  • 【JACS】東南大學熊仁根教授團隊在分子鐵電科學領域獲新進展
    這是在「東南大學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啟動培育基金的持續資助下,以及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所建立的「鐵電化學」學科基礎上,熊仁根教授團隊取得的又一重大階段性進展。
  • 【創新前沿】《國家科學評論》報導我校AIE內質網螢光探針研究新進展
    最近,華東理工大學朱為宏教授團隊(王琪副教授、朱志榮博士生等)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發表研究論文,提出了「雙親性AIE」設計策略,並設計合成了成像效果良好、信噪比超高的內質網探針QM-SO3-ER。
  • JACS封面: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功能團簇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跳轉閱讀疫情期間,化學加網企業包年套餐買一年贈多一年 高核過渡-稀土混金屬團簇,因其複雜的分子結構、均一的尺寸、獨特的性能,成為團簇化學家們熱衷構築的體系。輪狀結構由於其特殊的化學及物理屬性備受關注,例如有限的輪狀多核簇合物可作為一維無限鏈體系的等價模型引起人們濃厚的研究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