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羅丹明適配體用於活性菌中RNA的共聚焦超解析度成像

2021-01-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基因編碼的發光RNA適配體已成為觀察和跟蹤活細胞中RNA的有效工具。雖然已經開發出了少量跨越可見光波長區域的發光適配體,但據報導,這些適配體都還不能與先進的超分辨技術兼容,這主要是由於其小分子螢光體的光物理特性較差。

德國海德堡大學的Murat Sunbul團隊和Andres Jschke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結合了矽羅丹明(SiRs)的發光RNA適配體(SiRA),利用這種具有優異光物理性質的適配體可以在活細胞成像實驗中觀察到細菌RNA的表達,並可以實現基於適配體的、螢光標記的mRNA在活細胞中的受激發射損耗(STED)超分辨成像,相關的研究內容去年已在The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上發表,題為「SiRA: A Silicon Rhodamine-Binding Aptamer for Live-Cell Super-Resolution RNA Imaging」。

DOI:10.1021/jacs.9b02697

近日,兩個團隊的原作者將該實驗方案的詳細版本發表在Bio-protocol上,題為「Confocal and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of RNA in Live Bacteria Using a Fluorogenic Silicon Rhodamine-binding Aptamer」。

DOI:10.21769/BioProtoc.3603

實驗中,研究人員首先製備了用於活細胞共聚焦和GFP-mRNA STED成像的大腸桿菌,通過加入IPTG溶液誘導細菌中mRNA的表達,與此同時製備多聚賴氨酸包被載玻片,接下來,對已經進行過誘導的大腸桿菌進行離心沉澱、懸浮培養、塗布、室溫孵育、清洗等操作,隨後加入含矽羅丹明螢光染料的M9成像溶液,直接準備成像。

然後打開488納米(綠色通道)和640納米(紅色通道)雷射,以進行點掃描共聚焦顯微鏡的螢光照明,並使用分別用於綠色通道和紅色通道的525/50 nm和700/75 nm發射濾光片,對大腸桿菌中的GFP-SIRA5mRNA進行拍攝成像(圖1)。

圖1. 使用共聚焦顯微鏡在活性大腸桿菌中進行GFP-mRNA成像的示例

最後,使用STED顯微鏡在活性大腸桿菌中對GFP-SiRA5mRNA進行成像(需要先對暗紅色的珠子進行成像以確定STED顯微鏡的解析度,樣本製備之前或同時進行),採集STED圖像後(圖2),關閉耗盡雷射器,拍攝共聚焦圖像。

圖2. 活性大腸桿菌中GFP-SiRA5mRNA的STED成像

本實驗方案使用基於質粒的表達系統,並在3'非翻譯區(UTR)處使用新型SiRA適配體(SiRA5)的串聯重複序列標記GFP-mRNA,該實驗方案可適用於任何質粒表達的RNA成像,但是考慮到RNA的表達水平以及半衰期,對於特定的實驗方案,這個方法可能需要進一步的優化。

來源:BioartReports

相關焦點

  • 大連理工肖義教授團隊JACS: 延長光變色羅丹明螺環內醯胺在超分辨光激活定位顯微技術中工作時間的策略
    羅丹明衍生物和類似物已廣泛用於不同的超解析度成像技術,尤其是光活化定位顯微技術(PALM)。這些羅丹明衍生物和類似物中,羅丹明螺內醯胺因為在光變色轉換過程中具有理想的光暗對比度,所以在PALM成像方面表現出極大的優勢。雖然研究者早就開始對羅丹明螺環內醯胺進行修飾,但是幾乎沒有人考慮到PALM成像的一個重要特徵——光變色轉換工作時間。
  • 螢光染料-羅丹明 I 一種通用的策略用於可視化和功能化的紅移羅丹明染料
    通用策略用於可視化和功能化的紅移羅丹明:在本文中,作者將先前報導的JF染料與新設計合成的JF染料1-11,13-20和37-38結合,並測試這些染料在水性緩衝液中的吸收最大值及在吸收最大值處的消光係數
  • 研究發現環狀RNA適配體的高效表達方法
    RNA適配體是一種短RNA,可通過結合細胞內的分子或蛋白質調節細胞內進程。儘管RNA適配體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但它並沒有其他RNA技術廣泛應用,主要問題是它們不能高濃度表達,從而不能有效調節蛋白質功能,同時也阻礙了RNA裝置,例如RNA代謝物生物傳感器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的應用。通常,基於RNA的生物傳感器是通過融合適配體來構建的,這些生物傳感器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無法檢測到螢光信號。基於以上現狀,Samie R.
  • 精誠所至——第四屆中國核酸適配體學術研討會驚喜連連
    在適配體的生物醫學應用方面,其藉助電紡技術構建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殼聚糖納米纖維,並利用抗粘附分子CBMA對血細胞的非特異吸附控制及循環腫瘤細胞CTC的適配體對CTC的特異識別作用進行界面設計,實現CTC的高效特異性捕獲。利用適配體對腫瘤細胞的靶向作用,發展靶向的大分子磁共振造影劑,用於腫瘤的活體成像。進一步地發展適配體靶向的腫瘤治療核酸藥物。
  • 【收藏】核酸適配體會議精彩回放出爐
    介紹了團隊從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中發展,例如將POC用於用藥監測,選擇合適有療效的窗口,改進藥物療效;縮短研發時間,應用到現有的儀器中,比如血糖儀中試紙條的鈉離子和鋰離子檢測,實現產品化;細胞內和體內成像劑,將此應用近紅外光熱激發DNA酶-金納米在活細胞裡金屬離子的成像,目前已經通過光調節適配體傳感器時空控制活細胞線粒體中的ATP成像以及活細胞裡面看到鈉離子成像。
  • JACS:核酸適配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汪海林課題組根據他們提出的「螢光標記的基團與生物大分子的近距離作用可顯著增強螢光偏振響應」新機理,發展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通過選擇性地標記核酸適配體中單個核苷酸,比較標記的核酸適配體與靶分子(蛋白質)結合前後螢光偏振響應的變化,可以鑑定與靶分子作用的近距離位點(螢光偏振響應高)和遠距離位點(螢光偏振響應低)。
  • 【納米】基於DNA摺紙的核酸適配體納米陣列用於血液透析中的高效可逆抗凝
    肝素與低分子量肝素靜脈注射後可產生全身抗凝作用,常用於臨床血液透析過程中,但仍具有諸多不良反應,如易引起自發性出血、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過敏反應等。而其解毒劑魚精蛋白則具有一定毒性,如過敏反應、肺動脈低血壓、心動過緩和消化不良。
  • |合成矽羅丹明和矽螢光素的通用方法
    合成Si-羅丹明3. 氟代SiRh染料用於生物分析標記螢光探針是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工具。利用化學的手段調節螢光團的性質可將染料基於特定的應用場景進行微調。其中螢光素和羅丹明染料作為生物探針具有優異的性能1-2。
  • |基於磷取代羅丹明近紅外螢光探針對體內內源性次氯酸的深度成像
    二、背景隨著螢光成像技術的進步,可追溯至螢光成像發展初期的有機螢光探針,由於其易變結構,可用於構建所需特性的螢光團,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在應用螢光團過程中,螢光分子必須具備良好的光穩定性,生物相容性,溶解度,摩爾吸光係數和螢光量子產率,在大量的螢光體系中,羅丹明就具備上述的光化學性質,並作為分子骨架廣泛應用於新型螢光團的設計。
  • 通過小分子「夾住」分子內單元實現核酸適配體功能獲得性活化
    通過小分子「夾住」分子內單元實現核酸適配體功能獲得性活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6:52:15 廈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楊朝勇課題組在小分子誘導的核酸適配體活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 均勻多焦點激發技術可用於高通量超解析度成像
    均勻多焦點激發技術可用於高通量超解析度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5 13:23:19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Suliana Manley、Dora Mahecic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均勻多焦點激發技術用於高通量超解析度成像
  • 螢光探針-羅丹明 I 環境敏感型探針用於生物成像
    與兩性離子的形式相比,螺環形式的羅丹明染料具有較好的細胞滲透性和疏水性,因此,製備具有穩定螺環化形式的羅丹明染料一直是研究學者關注的熱點。研究進展:許多羅丹明探針與其生物靶結合後會導致染料從非螢光型螺環形式轉變為螢光型兩性離子形式。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由於缺乏結構信息,對理解蛋白質影響羅丹明染料的結構平衡之間的關係依然存在阻礙。
  • 德國科學家研製出世界最小超聲波傳感器 比血細胞還小實現超解析度成像
    這種新探測器的尺寸比一般人的頭髮還小100倍,有了它,比以前小得多的許多特徵都能可視化,從而實現所謂的超解析度成像。自20世紀50年代醫學超聲成像發展以來,超聲波檢測的核心技術主要集中在利用壓電探測器,將超聲波產生的壓力轉換為電壓。超聲成像的解析度取決於所使用的壓電探測器的大小。
  • 超解析度隨機光學重建顯微鏡了解一下
    1.受激發射耗竭(STED)顯微鏡STED對於有經驗的螢光顯微鏡使用者來說相對簡單,該方法和普通共聚焦顯微鏡其中一個光源發射能激發螢光團——螢光標籤(研究者們以此來定位和觀察蛋白)的光,另一個光源發出不同波長的光,用於抑制螢光。這束光是環形的,並且與束光有所重疊,因此只有環形中間區域的分子會繼續發出螢光。獲得STED超解析度圖片並沒有那麼複雜,用戶需要仔細調整參數,才能得到漂亮的結果,否則所得圖片和普通confocal沒有差別。
  • 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系統及其在細胞生物學中的應用
    我院最近引起的ACAS uLTIMA312是Meridian公司最新的高科技產品,為同類儀器中檔次最高、功能最全的精密儀器。現以該儀器為例介紹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系統及其在細胞生物學中的應用。  1、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成像原理及組成  有關共聚焦顯微鏡的某些技術原理,早在1957年就已提出,二十年後由Brandengoff在高數值孔徑透鏡裝置上改裝成功具有高清晰度的共聚焦顯微鏡[5],1985年Wijnaendts Van Resandt發表了第一篇有關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在生物學中應用的文章,到了1987年,才發展成現在通常意義上的第一代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
  • . | 光依賴法控制調控性RNA的活性
    其團隊研究方向主要是適配體的自動化篩選及應用。調控性RNA分子(Regulatory RNA)如內源性微小RNA (microRNAs, miR)或髮夾RNA(short hairpin RNA, shRNA)是基因表達的重要介質,它們與mRNA分子的非翻譯區(UTR)或編碼區中確定的互補位點相互作用,使mRNA的翻譯受到抑制或被水解。
  • 王忠良Chem.Soc.Rev.最新綜述:高性能螢光和生物發光RNA成像探針的...
    目前,成像外源RNA的探針包括RBP-FP(RNA結合蛋白 - 螢光蛋白)系統,雙分子螢光互補(BiFC),RNA適配體/螢光團系統和報告基因系統。在後一類型的RNA成像探針中,內源性RNA是天然內源性RNA,並且在成像之前不需要額外的預處理。
  • ...光氧化還原催化的芳基/烷基放射性甲基化反應用於合成PET成像配體
    金屬光氧化還原催化的芳基/烷基放射性甲基化反應用於合成PET成像配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6 13:32:12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默克催化中心David W. C.
  • 付紅兵/鄭樂民/徐珍珍AFM:細胞器特異性的紅光AIE分子用於對活細胞進行動態超解析度成像
    生物醫藥學術QQ群:1033214008溶酶體和線粒體在維持細胞內的環境穩定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納米尺度上對細胞中的溶酶體和線粒體的長期活動進行可視化成像對於進一步理解其功能而言至關重要,但這也極具挑戰性。由於現有的螢光探針存在如ACQ效應等局限性,其信噪比往往較差且不耐光漂白。北京大學鄭樂民教授、首都師範大學徐珍珍副教授和付紅兵教授報導了兩種高效的紅色發射的聚集誘導發光(AIE)探針,它們具有螢光「開關」的特性和特異性靶向溶酶體和線粒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