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光探針-羅丹明 I 環境敏感型探針用於生物成像

2021-01-21 化學之光

羅丹明類染料:羅丹明類染料由於具有遠的吸收和發射波長,高的量子產率,大的消光係數等優異的光譜性質被廣泛地應用於螢光傳感材料。其通常具有非螢光的螺環狀態和具有螢光的兩性離子狀態兩種可逆轉換的形式。與兩性離子的形式相比,螺環形式的羅丹明染料具有較好的細胞滲透性和疏水性,因此,製備具有穩定螺環化形式的羅丹明染料一直是研究學者關注的熱點。

研究進展:許多羅丹明探針與其生物靶結合後會導致染料從非螢光型螺環形式轉變為螢光型兩性離子形式。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由於缺乏結構信息,對理解蛋白質影響羅丹明染料的結構平衡之間的關係依然存在阻礙。最近研究表明蛋白質影響羅丹明染料結構的平衡取決於蛋白質本身的構象,這一特徵可用於設計新型的蛋白質生物傳感器。

解決方案:在本文中,作者設計、合成了一種螺環形式穩定的羅丹明螢光探針:如圖1,通過將醯胺等缺電子基團取代傳統羅丹明染料的羧基得到探針2,3,4。光物理性質研究表明缺電子結構的引入能促進羅丹明的可逆螺環化作用,使其呈現為綠色螢光的閉環狀態。隨後,為了進一步考察螺環化羅丹明探針的環境敏感性,向螺環形式的羅丹明探針溶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劑十二烷基硫酸鈉(SDS),結果表明:在SDS存在下,羅丹明的結構平衡從綠色螢光的螺環形式向紅色螢光的兩性離子形式移動。

圖1:具有缺電子結構的羅丹明螢光探針2,3,4

為了探討該探針對蛋白質環境的敏感性,作者將用烷基修飾後的探針6-8置於含有自標記蛋白質標籤的HaloTag7環境下,實驗結果表明:如下表所示,探針的吸光度和螢光信號從綠色大幅向紅色移動,表示探針從螺環形式到兩性離子形式的轉換,表明其對蛋白質環境具有響應性。由於鈣離子會與HaloTag7作用產生嵌合體,因此,作者將鈣離子加入到含有HaloTag7和探針的溶液中,實驗表明鈣離子的加入會使羅丹明的結構平衡向螺環形式移動。並且在該實驗中,作者驗證了鈣離子的加入會改變HaloTag7的構象,進而影響了探針與蛋白質結合的能力,從而改變了探針的結構平衡。此外,對於SNAP-tag、細菌二氫葉酸還原酶和碳酸酐酶等蛋白質環境,此類探針依然具有很好的響應性,說明該類羅丹明螢光探針具有廣闊的生物應用前景。

圖2:烷基化修飾的HaloTag7響應型羅丹明探針6,7,8

表1:烷基化修飾的HaloTag7響應型羅丹明探針6,7,8對蛋白質環境響應光譜變化

   【點評與拓展】:本文介紹了一種螺環狀態下穩定的羅丹明探針,通過對其綠色螢光的螺環形式和紅色螢光的兩性離子之間的比率成像可以實現對蛋白質環境靈敏性傳感,同時為蛋白質的構象影響染料結構平衡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參考文獻:Kai Johnsson, et al.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Color-Shifting Fluorophores for Bioimaging. 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org/10.1002/anie.202008357



相關焦點

  • |基於磷取代羅丹明近紅外螢光探針對體內內源性次氯酸的深度成像
    二、背景隨著螢光成像技術的進步,可追溯至螢光成像發展初期的有機螢光探針,由於其易變結構,可用於構建所需特性的螢光團,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在應用螢光團過程中,螢光分子必須具備良好的光穩定性,生物相容性,溶解度,摩爾吸光係數和螢光量子產率,在大量的螢光體系中,羅丹明就具備上述的光化學性質,並作為分子骨架廣泛應用於新型螢光團的設計。
  • 【分析】用於實時監測線粒體溫度的可固定螢光探針
    值得注意的是,在氧化還原呼吸鏈中33%的能量以熱量的方式消耗,僅有67%的能量用於合成ATP。因而,線粒體需要不斷釋放熱量來維持溫度的穩定,換言之線粒體的溫度變化能夠揭示線粒體的狀態,部分能量代謝失常引起的細胞功能障礙可能與線粒體的溫度息息相關。因而,活細胞的線粒體溫度檢測對研究細胞功能有著重要的意義。近年來,螢光成像技術作為一種可視化、實時、動態的展示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生物研究中。
  • 科學網—成功研製金屬離子螢光探針
    成功研製金屬離子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華東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合作,首次開發成功可細胞選擇性標記細胞內重金屬離子的可視化螢光探針,這對於未來發展體內跟蹤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利用螢光小分子探針,動態標記特定組織及病理狀態下細胞對於特殊物質的內吞和表達,一直是化學生物學領域的重要命題。雖然近年來這一領域發展迅速,然而為實現「靶向性」示蹤並減少探針的毒副作用,發展可高特異性、高選擇性檢測待測物的螢光探針仍然是一個挑戰。
  • 【材料】季銨化哌嗪羅丹明——提升亮度的新型超分辨螢光染料
    相較於傳統光學成像,超分辨螢光成像建立在更大規模的光子統計數據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提升成像解析度、改善成像質量,人們希望設計出具有更高亮度以及更好光穩定性的螢光染料。羅丹明染料雖然被廣泛應用於超分辨成像,但其螢光亮度通常受激發後分子內扭轉電荷轉移(TICT)的非輻射躍遷過程的影響(圖1a),其成像潛力並未得到完全的釋放。
  • CCS Chemistry | CRISPR螢光探針用於細胞染色質高分辨成像
    在CCS Chemistry 2019年第3期中,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課題組發展了一種基於螢光染料標記的CRISPR探針,實現了活細胞染色質的實時高分辨成像。這種對活細胞內雙鏈DNA的靶向性,在染色質實時成像的應用中也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在本工作中,研究者在體外轉錄的gRNA上標記多個高亮度的螢光染料分子。這些探針在活細胞內與失去內切酶活性的Cas9(dCas9)蛋白結合,即可實現對目標染色質位點的定位與成像。相對於以前的研究中用遺傳標記的螢光蛋白,這種採用螢光染料的策略可以兼顧螢光信號強度和多色成像,從而方便地實現多色螢光成像。
  • 【唐本忠院士團隊】鐵離子點亮型生物螢光探針的設計及機理研究
    分子識別是通過氫鍵、金屬耦合、疏水性和範德華力等弱相互作用力自組裝形成新的分子系統,並顯示出獨特的光物理特性,生物活性和分子動力學過程。由於分子識別受到尺寸效應、配位作用和溶劑化效應等影響因此,希望通過優化分子結構、調控分子間相互作用,構建合適的、具有特徵性的高選擇性、高靈敏度的分子識別體系(螢光探針體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王忠良Chem.Soc.Rev.最新綜述:高性能螢光和生物發光RNA成像探針的...
    原標題:王忠良Chem.Soc.Rev.最新綜述:高性能螢光和生物發光RNA成像探針的最新進展 【引言】 RNA在生物的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信使RNA(mRNA)和微型核醣核酸(miRNA)的成像不僅能夠學習mRNA的形成和轉錄以及參與各種生命過程的miRNA的生物合成,而且有助於檢測癌症。高性能RNA成像探針大大擴展了人們對生命過程的看法,增強了癌症檢測的準確性。
  • 螢光探針成像技術 幫助人們看清「神經」活動
    但也正是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等學科的共同促進,才促使著人們醫學事業不斷取得新突破。螢光探針成像技術,就是近年來在醫學領域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相信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對於螢光探針技術都是一知半解。其實只要你用心了解的話,就會在自然環境中發現很多螢光現象,例如螢火蟲、螢光棒以及閃閃發光的水母等。
  • 檢測生物活性物質的多功能螢光探針平臺的構建
    然而,大多數單分子螢光探針都是基於螢光基團的修飾位點引入識別基團或者靶向基團,存在可修飾位點少、芳香結構較大、π-π鍵的堆積導致螢光探針的水溶性較差的特點,這些特徵對於開發具有較好水溶性、靶向性、生物相容性的多功能螢光探針造成很大的挑戰。
  • 高靈敏度線粒體螢光探針&ATP檢測
    這期主要給大家帶來線粒體螢光探針(活細胞和固定細胞),線粒體膜電位探針,ATP檢測,線粒體自噬檢測,線粒體通透性轉換孔(MPTP)檢測相關工具。一.細胞線粒體染料1. 用於標記活細胞線粒體的可用MitoLite™染料線粒體藍色螢光染料MitoLite Blue FX490,貨號:AAT-226742.
  • 科學網—合成可激活型近紅外二區納米螢光探針
    >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趙春常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團隊合作,在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上海藥物所等研發用於診斷肺纖維化的小分子螢光探針
    近日,國際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佳課題組和浙江大學李新課題組合作開展的利用小分子螢光探針進行肺纖維化診斷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開發出一種可用於無創、無放射性診斷肺纖維化的一氧化氮螢光探針PNO1,為肺纖維化的早期診斷以及藥物的篩選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新方式。肺纖維化是由多種誘因引起的肺部炎症,肺泡持續性損傷,胞外基質反覆破壞、修復、重建並過度沉積,最終導致肺組織結構改變、功能喪失的一類疾病。絕大部分肺纖維化患者病因不明,被稱為特發性肺纖維化(IPF)。
  • 螢光探針-共軛低聚物 I 一種可鑑別革蘭氏菌類型的螢光探針
    研究進展:迄今為止,以革蘭氏菌型為分類依據的方法仍是細菌的一項重要分類特徵,並且,這種方法在臨床抗生素應用中也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 螢光染料-羅丹明 I 一種通用的策略用於可視化和功能化的紅移羅丹明染料
    它具有可在親脂性無色內酯形式與極性螢光兩性離子形式之間相互轉換的特性。KL-Z值高的羅丹明染料幾乎都以兩性離子形式存在,其可用作對環境不敏感的生物分子標記。具有中等KL-Z值的羅丹明表現出改善的細胞和組織通透性,這是由於該分子適度地傾向能快速穿過生物膜的親脂性內酯形式存在。具有更低的KL-Z值的羅丹明優先採用封閉的內酯形式,當與生物分子靶標結合時可開發出「致流體」染料。
  • ChemNanoMat:「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
    但其在生理環境中溶解性差、螢光量子效率低,且極易發生光漂白,因此很少用於細胞內1O2的螢光檢測。圖1基於FRET構建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用於細胞內1O2的靈敏檢測為了克服DPBF的固有缺陷,中央民族大學理學院彭洪尚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基於螢光共振能量傳遞(Fluorescence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來構建「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
  • 新型NADH螢光探針問世 實現細胞代謝實時檢測與成像
    為了解決這一重要科學難題,2011年,楊弋教授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開發了一系列遺傳編碼的NADH螢光探針,實現了在活細胞及各種亞細胞結構中對NADH分子的實時動態、特異性的檢測與成像(Cell Metabolism, 2011, 14, 555)。
  • 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生物合成蛋白質分子影像探針用於腫瘤靶向...
    該研究利用生物合成的策略,開發了一種腫瘤特異性雙模態分子影像探針,該探針生物相容性好,在小鼠腦膠質瘤模型中,顯示出優異的腫瘤靶向和螢光/磁共振成像效果,為分子影像探針的設計和開發提供了生物合成新思路。相關成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天津大學化工學院講師趙懷鑫博士和碩士研究生趙慧婷為共同第一作者。
  • 基於邏輯與的螢光探針選擇性檢測活細胞溶酶體中的亞硫酸氫鹽
    然而,細胞內的小生物分子之間存在複雜的相互作用,如何識別這些共存的生物標誌物仍然是一個挑戰。在此,華東理工大學朱為宏、王成雲、郭志前課題組報導了一種基於邏輯與的螢光探針(NY-Lyso),它通過響應細胞內細胞器之間的pH差異、選擇性與亞硫酸氫鹽(HSO3-)反應來工作。這種方法使探針的螢光在中性或鹼性條件下保持沉默,在低pH和亞硫酸氫鹽的共刺激下激活。
  • 科學網—合成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可逆螢光探針
    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
  • 中科院化學所研發用於活體成像的紅外光學探針
    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光學探針因成像質量較好而引起關注。與近紅外一區(NIR-I, 650-900 nm)相比,近紅外二區成像具有較低的自發背景螢光、較深的組織穿透性和較高的信背比;基於有機小分子的螢光體表現出較高的安全性,多年來用於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