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光學探針因成像質量較好而引起關注。與近紅外一區(NIR-I, 650-900 nm)相比,近紅外二區成像具有較低的自發背景螢光、較深的組織穿透性和較高的信背比;基於有機小分子的螢光體表現出較高的安全性,多年來用於臨床。其中,具有供體-受體-供體特徵的螢光體,如苯並雙噻二唑衍生物,顯示出較大的斯託克斯位移(約200 nm)和良好的活體內成像質量。然而,迄今用於活體成像的苯並雙噻二唑衍生物的最大吸收和發射波長通常分別位於約800 nm和1000 nm處,波長仍然較短。因此,如何發展更長波長的新螢光體,依舊是光學探針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馬會民課題組的研究員史文和博士方玉等人製備出發射波長超過1200 nm,且可用於活體成像的新小分子光學探針FM1210。與近紅外二區螢光探針CF1065相比,FM1210的波長紅移145 nm,這歸因於同時引入Se原子和氨基的協同作用。FM1210的長波長發射使其可在100 fps的幀率下對小鼠進行高速活體成像。納米化的FM1210具有被動靶向能力和良好的水溶性,適用於腫瘤甚至其微血管的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