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在J-聚集體用於近紅外第二窗口生物動態螢光成像新進展

2020-11-24 騰訊網

近期,復旦大學化學系張凡教授研究團隊報導了最大吸收和發射波長均大於1300 nm的近紅外成像探針FD-1080 J-聚集體實驗通過生物相容性較好的磷脂誘導花菁染料FD-1080分子自組裝形成具有規則排列的J-聚集體。相對於染料單體,J-聚集體的最大吸收和發射峰均紅移了300 nm,成功實現了1500 nm以上的近紅外第二窗口動態血管成像監測。相關研究論文「J-Aggregates of Cyanine Dye for NIR-II in Vivo Dynamic Vascular Imaging beyond 1500 nm」在線發表於《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19, 141(49), 19221-19225。張凡教授課題組的博士生孫彩俠和李本浩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精準的生物醫學成像方法對於疾病的診斷和預後至關重要。其中,螢光成像具有較高的靈敏度、解析度和快速響應等優勢,但組織穿透深度較低。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近紅外第二窗口螢光對於活體成像具有較大的潛力,尤其位於1500-1700 nm範圍內的光子,生物組織在此範圍內具有更低的散射,吸收和自發螢光。這一發現帶動了活體光學成像的快速發展,包括碳納米管,量子點和稀土納米顆粒等新型近紅外第二窗口區探針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相對於上述無機材料,由於有機分子探針具有相對分子量較小,易於代謝,生物毒性低等優勢,對於未來的生物醫用轉化具有更大的潛力。然而目前有機螢光染料僅通過結構修飾很難實現最大吸收波長和發射波長均超過1300 nm。因此急需開發一種簡單的製備方法用於擴展有機螢光染料的最大吸收和發射波長,並用於1500-1700 nm範圍內的近紅外第二窗口區的生物成像。

針對上述問題,張凡教授研究團隊利用磷脂誘導花菁染料FD-1080分子的自組裝,成功地開發了一種新型的近紅外第二窗口螢光染料FD-1080 J-聚集體,其最大吸收和發射波長分別位於1360 nm和1370 nm,並且表現出了優異的水溶性和光穩定性。研究人員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證明了磷脂與花菁染料FD-1080在J-聚集體形成過程中的相互作用。體外和活體成像實驗證明相對於較短波長的成像區域,位於1500 nm以上的螢光成像具有更好的生物組織穿透深度、成像解析度和信噪比。此外,研究人員還成功利用J-聚集體實現了對臨床降壓藥物Isoket在高血壓大鼠模型降壓效果的實時監測。該工作得到了復旦大學化學系、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分子催化與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重點基礎研究項目的大力支持。

來源 復旦大學化學系

全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9b10043

喜歡就點「在看」,開啟價值時刻!

點擊播放 GIF 0.1M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復旦張凡團隊 在近紅外螢光壽命活體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這篇以《螢光壽命工程化的近紅外第二窗口納米顆粒解鎖活體多重成像》(「Lifetime engineered NIR-II nanoparticlesunlock multiplexed in vivo imaging」)為題的論文,提出將近紅外螢光壽命成像技術運用於活體多重檢測當中,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腫瘤精準診斷方法。這也是復旦大學通過交叉學科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復旦在近紅外螢光成像導航手術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相比於術前影像學檢查及手術中視覺檢查及觸診,活體螢光成像技術由於其即時性、高解析度、高特異性等檢測優勢,為精準手術導航技術領域提供了較好的應用前景。傳統的可見光區(400 - 750 nm)和近紅外一區(NIR-I, 750 - 900 nm)螢光,由於其組織穿透深度較淺和嚴重的自體螢光幹擾,極大地限制了螢光成像技術在腹腔以及淋巴結轉移病灶在手術導航中的應用。
  • 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的臨床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新興的光學分子影像技術為圖像引導手術治療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諾貝爾獎獲得者錢永健等學者進行了眾多研究,試圖在活體上用螢光成像方法「點亮」腫瘤,解決腫瘤標識的問題,開啟了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在手術導航領域應用的先河。同時,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如何將螢光成像技術用於解決臨床問題,但一直面臨諸多挑戰。
  • ...螢光成像定量檢測多個腫瘤標誌物-螢光,成像,腫瘤,切片,張凡...
    原標題:腫瘤精準診斷新方法有望試行螢光成像定量檢測多個腫瘤標誌物  復旦大學昨天發布一項最新科研重大突破成果,並引起了國際關注。該校化學系教授張凡團隊經實驗發現,近紅外螢光壽命成像技術可運用於活體多重檢測當中,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腫瘤精準診斷方法。  目前,對組織進行切片仍為臨床醫學中診斷腫瘤的主要方法。
  • 科學網—近紅外螢光成像實現精準手術導航
    本報訊(記者黃辛) 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張凡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教授徐叢劍團隊合作,利用近紅外探針實現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導航卵巢癌實體瘤和轉移灶的精準切除
  • 發現一種新型共振J聚集體,具有先進的特徵和實際應用應用潛力!
    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共振J聚集體在碳納米管上的自組裝,具有先進的特徵和具有廣泛實際應用的高潛力。近十年來,由於在高精度儀器儀表和納米技術領域取得的進展,納米器件離工業應用越來越近。用於創建或改進此類納米器件的分子自然自組裝,為未來的創新提供了受控和簡單的製造技術。
  • 科學網—首次實現碳納米點在「黃金窗口」激發螢光
    本報訊 近日,鄭州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單崇新團隊,在具有多光子上轉換螢光的紅光/近紅外碳納米點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
  • 科學家開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生物發光雙模式光學成像技術—新聞...
  • 南科大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李凱課題組與合作課題組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在生物醫學診斷領域中取得多項研究成果進展,相繼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研究團隊通過理論計算驗證其設計理念和策略,得到了多種具有近紅外二區光學活性的高性能光聲及螢光成像材料,並將其成功應用於血管成像、腫瘤檢測等研究領域。
  • 華東理工大學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前沿應用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精準醫療領域,特別是針對在生物醫學成像、疾病診斷等新興領域的應用創新,高性能近紅外螢光染料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郭志前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突破染料革新應用中的關鍵技術,在高性能雙通道近紅外螢光染料應用研究中已取得系列進展,創新性發展了何時( When)、何處( Where)、如何(How)的實時示蹤設計新策略(WWH),解決了實時示蹤中「盲點」無法檢測的瓶頸難題。
  • 可用於原位動態監測腫瘤微環境的二次近紅外(NIR-II)pH傳感器
    可用於原位動態監測腫瘤微環境的二次近紅外(NIR-II)pH傳感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4 15:58:24 復旦大學化學系張凡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中國新聞網】中國成功研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
    年的醫-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並在國際上首次開展臨床應用轉化研究。同時,科學家們持續探索如何將螢光成像技術用於解決臨床問題,但一直面臨諸多挑戰。  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在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基礎上,進一步利用螢光探針吲哚菁綠(ICG),開展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在人體肝癌成像上的應用,解決了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臨床轉化的問題。
  • 廣州醫科大學2020年時間分辨成像模塊 、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
    一、項目編號(或招標編號、政府採購計劃編號、採購計劃備案文號等,如有):   440100-202005-100718-0058   二、項目名稱:廣州醫科大學2020年時間分辨成像模塊 、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設備購置項目   三、中標(成交)信息   1:供應商名稱 鍩海生物科學儀器(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該綜述主要以稀土螢光探針的發光機理和設計合成為出發點,包括了基質材料、敏化離子及發光中心的選擇等,系統地綜述了這類納米材料在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包含光譜域和時間域兩大類成像模式),並對其亟需解決的問題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以期為從事納米生物醫學和生物成像研究的同行提供借鑑。
  • 單一波長雷射觸發的近紅外二區螢光/光聲雙模態成像指導的腫瘤光熱...
    首先設計合成了新型有機小分子染料 DPP-BT,該有機小分子染料不僅可以作為近紅外二區(NIR-II)螢光/光聲(PA)雙模態成像造影劑,同時還可以作為光熱(PTT)/光動力(PDT)聯合治療試劑;其次利用有機相轉變材料實現有機小分子染料 DPP-BT 及化療藥物 DOX 的負載製備得到具有熱敏性質的 All-in-One 光學納米診療粒子 P(DPP-BT/DOX) NPs。
  • 最新成果:開發出一種分子盾牌,可穩定活體紅外螢光成像的染料!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科學家可以通過螢光成像等非侵入性光學方法監測活組織中的生物分子過程。然而,用於此目的的螢光染料通常相當不穩定,光漂白、缺乏特異性和較差的藥代動力學是反覆出現的問題。
  • 福建物構所稀土上轉換螢光生物標記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與傳統的分子螢光標記材料(如螢光染料)相比,稀土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不僅化學穩定性高、螢光壽命長、潛在生物毒性低,而且由於採用近紅外光源激發具有較大的光穿透深度、無生物組織自螢光以及對生物組織幾乎無損傷等顯著優點,在螢光生物檢測和成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中國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
    打開APP 中國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 發表於 2020-06-01 16:11:34 5月1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設在該所的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歷經近3年的醫-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並在國際上首次開展臨床應用轉化研究。
  • 睿光科技發布NirVivo系列 近紅外二區活體螢光成像系統新品
    評價小動物活體螢光成像系統的關鍵要素——所選用相機的性能水平。NirVivo系列採用深度製冷科學相機產品,CCD製冷溫度(-90℃)和InGaAs製冷溫度(-80℃),基於這樣的硬體配置,系統具備了高靈敏度的生物發光及螢光成像性能,同時能夠滿足微區成像和血管動態成像。
  • 《Small Methods》復旦俞麟:三模態生物成像可視化演變的水凝膠
    【前沿背景】新世紀正在見證從生物穩定材料到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範式轉變。儘管生物材料的可降解性為其臨床應用帶來了許多機會,但它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可生物降解材料的體內進化在實現預期功能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