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生物活性物質的多功能螢光探針平臺的構建

2020-08-11 X一MOL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螢光探針在活性氧 (ROS)、活性氮 (RNS)、活性硫 (RSS)等生物活性物質檢測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大多數單分子螢光探針都是基於螢光基團的修飾位點引入識別基團或者靶向基團,存在可修飾位點少、芳香結構較大、π-π鍵的堆積導致螢光探針的水溶性較差的特點,這些特徵對於開發具有較好水溶性、靶向性、生物相容性的多功能螢光探針造成很大的挑戰。


南開大學尚魯慶副教授(點擊查看介紹)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簡單而創新的策略,即通過引入順式氨基脯氨酸作為載體支架,此載體支架有三個容易修飾的結構位點,在修飾位點上連接特定的功能基團:靶向基團、水溶性基團、帶識別結構的螢光基團。該設計策略具有可定製的優點,根據待檢測物的需要,通過簡單的改變識別基團,就可以用於檢測感興趣的生物活性物質。該團隊設計併合成了五種具有代表性的水溶性和細胞器靶向螢光探針PMB、PMN、PMD、PRB和PME,可以檢測活性氧物種 (ROS)、活性氮物種 (RNS)、活性硫物種 (RSS)、ROS/RSS以及大分子蛋白酶。


基於五個探針與其各自檢測的生物活性物質反應後的發射波長從藍色到紅色 (465、480、535、550、565和640 nm),該團隊分別進行了細胞實驗和動物實驗。其中,可以檢測大分子蛋白酶的近紅外螢光探針PME,由於其具有較小的背景螢光和較深的組織穿透力,可以在裸鼠上對酯酶進行成像實驗。結果表明,探針PME在活體裸鼠上對酯酶具有良好的成像能力,進一步驗證了該螢光探針平臺使用的廣泛性。


該團隊首次建立了以順式氨基脯氨酸作為載體支架的可定製的多功能螢光探針平臺,合成的五個螢光探針均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細胞器靶向性、良好的水溶性、生物相容性等優點,可以靈活地應用於RNS、RSS、ROS以及蛋白酶的細胞器成像。該策略可用於開發線粒體/溶酶體靶向的多功能螢光探針,能夠在細胞和裸鼠水平上對生物活性物質進行成像。可定製的螢光探針平臺可為設計具有不同傳感和成像功能的多功能螢光探針提供了巨大的潛力。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於ACS Sensors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南開大學藥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喬丹,通訊作者是南開大學藥學院尚魯慶副教授。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2018YFA05072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672115),天津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9JCZDJC33300)的資助。


Establishment of a Customizable Fluorescent Probe Platform for the Organelle-Targeted Bioactive Species Detection

Dan Qiao, Landie Li, Tangliang Shen, Jiejie Yang, Hao Chang, Xiao Liang, Lu Zhang, Qianqian Wang, Ning Liu, Wei Zhao, Luqing Shang*

ACS Sens., 2020, 5, 2247–2254, DOI: 10.1021/acssensors.0c00992


導師介紹

尚魯慶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50153

相關焦點

  • 生物活性物質精準識別與靶向治療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李佳團隊與華東理工大學教授賀曉鵬團隊,在生物活性物種的精準檢測與靶向治療等生物醫學應用領域取得階段性研究進展。生物體內各種各樣的內源性活性物質(離子、酶和蛋白質等)在生命體內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當發生病理性改變時,體內生理平衡被打破,活性物種的表達和生理分布隨即發生變化。因此,探索生物活性物質的異常產生、生理分布與生物功能,對相關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十分重要。當前,利用螢光探針體系可視化監測各類活性物質已成為化學和生物學等交叉學科的熱點研究領域之一。
  • 煙臺海岸帶所用近紅外螢光探針檢測活性氧/活性硫交互響應
    健康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環境受到破壞將危害人類健康。生物細胞內活性硫物種在調節環境和人體平衡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缺乏直接的檢測工具,檢測活性氧物種的爆發和活性硫的實時生理作用受到了挑戰。與其他生物檢測技術相比,螢光生物成像技術已成為檢測細胞內活性物種的強有力工具。該技術具有很多優勢,如高時空解析度、非侵入性、靈敏度高、選擇性好、快速反應等,尤其是近紅外螢光能夠實現最大化生物樣品穿透和避免背景螢光信號的幹擾。
  • 分子螢光探針實現活細胞內可視化檢測
    生態環境一旦改變(例如:受到環境汙染或者其它刺激)就會直接改變內源性物質的分布,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詳盡了解這些活性物質的產生、分布和生理功能對生態平衡、生理和病理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科學意義。利用小分子螢光探針可視化監測各類活性物質已成為目前化學和生物學的熱點領域之一。
  • 「螢光探針」點亮細胞世界
    然而,你能想像這不起眼的「螢光探針」通過成像監測,便能實現儘早地發現和預防重大疾病嗎?  自然科學獎評審的核心指標就是原創性,而這正是「細胞穩態調控活性分子的螢光成像研究」項目的「撒手鐧」。該項目在國際上率先構建成多種新型發光材料,解決了材料量子產率低與波長不可調的關鍵問題,為研製具有高靈敏度與光譜空間可分辨探針的篩選、設計、構建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 一種檢測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的可逆螢光探針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獲悉,該單位智能所王素華研究員課題組在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的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
  • 多功能酶標儀中螢光檢測技術介紹
    分子發光包括螢光,磷光,化學發光,生物發光等。受到光照時發光,光照切斷時發光立即消失的叫螢光,光照切斷時,發光逐漸變弱以致消失的叫磷光,吸收化學反應的化學能量而發光叫化學發光,由生物能轉變為光輻射的稱作生物發光。  由於發光物質不同螢光有分子螢光和原子螢光之分,分子螢光為帶光譜,原子螢光為線光譜,通常所說的螢光為分子螢光。通過測定所發射螢光的特性和強度,可以對物質進行定性、定量分析。
  • 稀土上轉換納米螢光探針研究綜述
    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螢光探針:電子結構、光學性能和生物檢測 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具有高光化學穩定性、幾乎無毒性、窄線寬、長螢光壽命、可調諧螢光發射波長等優勢,是目前普遍看好且有望成為替代傳統下轉換螢光探針的新一代螢光生物標記材料
  • 高靈敏度線粒體螢光探針&ATP檢測
    這期主要給大家帶來線粒體螢光探針(活細胞和固定細胞),線粒體膜電位探針,ATP檢測,線粒體自噬檢測,線粒體通透性轉換孔(MPTP)檢測相關工具。一.細胞線粒體染料1. 用於標記活細胞線粒體的可用MitoLite™染料線粒體藍色螢光染料MitoLite Blue FX490,貨號:AAT-226742.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設計合成螢光探針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設計合成螢光探針&nbsp&nbsp&nbsp&nbsp成功應用於人體宮頸癌細胞中過氧化氫的檢測&nbsp&nbsp&nbsp&nbsp
  • :一種特異性識別有機過氧化物的螢光探針的構建
    來自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巧妙地構建了一種特異性識別有機過氧化物的螢光探針,可以用於活細胞螢光觀察,解決了這一領域中一個備受關注的難題。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國際著名化學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 科學家設計新型雙光子螢光探針 —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與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李林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Yao ShaoQ合作,設計合成了一種新的雙光子螢光探針,這將有助於未來臨床上對人源膠質瘤的標誌物
  • ...院打造自帶「GPS」的光學探針,已用於納米機器人和食品快速檢測
    近日,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張鵬飛副研究員告訴記者,其團隊將高性能發光材料用於光學探針研發,打造出一種自帶「GPS」的探針,並將其用於智能傳感、功能成像、生物檢測、免疫治療等。會發光的分子材料光學探針,即以生物發光或螢光技術,對生物體進行標記,根據探針的發光強度為檢測信號,對生物細胞或基因表達等進行可視化成像,從而用於藥物研發、指導手術等。張鵬飛說,自己與光學探針的淵源是一類會發光的分子材料開始的。
  • 新型NADH螢光探針問世 實現細胞代謝實時檢測與成像
    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NAD+)及其磷酸化形式(NADPH/NADP+),作為生物體內兩對最重要的輔酶和核心代謝物,常被用作評價細胞代謝狀態的關鍵指標,與衰老及相關疾病如癌症、糖尿病、肥胖症、心腦血管疾病、神經性退行性疾病等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長久以來,細胞代謝的檢測主要依賴酶學、色譜、質譜等,這些方法不僅破壞了細胞或生物體的完整性,更難以應用於高通量篩選。
  • 【唐本忠院士團隊】鐵離子點亮型生物螢光探針的設計及機理研究
    分子識別是通過氫鍵、金屬耦合、疏水性和範德華力等弱相互作用力自組裝形成新的分子系統,並顯示出獨特的光物理特性,生物活性和分子動力學過程。由於分子識別受到尺寸效應、配位作用和溶劑化效應等影響因此,希望通過優化分子結構、調控分子間相互作用,構建合適的、具有特徵性的高選擇性、高靈敏度的分子識別體系(螢光探針體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ChemNanoMat:「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
    因此,對 PDT 過程中細胞(或生物組織)內1O2產生和分布的靈敏檢測,對於優化PDT療效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眾多1O2指示劑中,1,3-二苯基二苯並呋喃(DPBF)基於其410 nm吸收峰強度隨1O2而減弱的特性,且具有響應速度快和不產生1O2的優點,被廣泛應用於光敏劑1O2產率的檢測。
  • 科學網—合成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可逆螢光探針
    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
  • 【分析】用於實時監測線粒體溫度的可固定螢光探針
    線粒體參與細胞內活性氧代謝、信號傳導、離子平衡調節等生理過程的同時還未細胞的新陳代謝提供能量。線粒體作為細胞的能量工廠,葡萄糖和氧氣在線粒體內通過氧化還原呼吸鏈轉化為ATP為細胞代謝提供能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氧化還原呼吸鏈中33%的能量以熱量的方式消耗,僅有67%的能量用於合成ATP。
  • 福建物構所基於稀土納米螢光探針實現唾液腫瘤標誌物即時檢測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學元團隊,發展了適用於即時檢測的稀土納米顆粒溶解增強螢光免疫分析策略,利用單一納米顆粒含有成千上萬個稀土離子來提高待分析物的標記比率。
  • 活細胞螢光探針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美國化學會志》(JACS)發表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陳鵬課題組在活細胞螢光探針研究方面取得的新進展 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化學生物學系陳鵬課題組,巧妙地將一種特異的有機過氧化物識別蛋白(OhrR)與環化的黃色螢光蛋白(cpVenus)相對接,構建了一種特異性識別有機過氧化物的螢光探針,能夠有效地對有機過氧化自由基產生螢光響應,但不與過氧化氫、超氧陰離子、單線態氧、羥自由基等物質發生反應。
  • 放射性核素標記多功能納米探針及其在PET顯像中的研究進展
    由於PET的高靈敏度、精確的空間定量能力及其在診斷和監測疾病變化中的重要作用,放射性核素標記納米探針迅速成為近年的研究熱點。本文擬以放射性核素標記納米材料的策略為起點,介紹近年分子影像領域出現並用於臨床研究的多功能納米探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