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性物質精準識別與靶向治療研究獲進展

2020-10-26 中科院之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李佳團隊與華東理工大學教授賀曉鵬團隊,在生物活性物種的精準檢測與靶向治療等生物醫學應用領域取得階段性研究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相繼在線發表在《化學科學》(Chemical Science)、《配位化學評論》(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生物體內各種各樣的內源性活性物質(離子、酶和蛋白質等)在生命體內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當發生病理性改變時,體內生理平衡被打破,活性物種的表達和生理分布隨即發生變化。因此,探索生物活性物質的異常產生、生理分布與生物功能,對相關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十分重要。當前,利用螢光探針體系可視化監測各類活性物質已成為化學和生物學等交叉學科的熱點研究領域之一。

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β-Gal)是一類可以特異性作用半乳糖苷鍵的水解酶,在細胞衰老過程以及原發性卵巢癌發生時異常高表達,可作為這兩種生理病理過程發生時的生物標誌物。目前,針對Gal的檢測主要集中在揭示目標酶是否存在及其活性檢測,對不同生理過程中胞內時空分布定位卻鮮有涉及。

圖1.NpG@HSA的構建策略及其在卵巢癌細胞與衰老細胞體系的β-Gal檢測與超高分辨成像

研究基於前期開發的蛋白質雜交策略(Chemical Science, 2020, 11, 1107-1113),將酶切型光致變色糖基探針NpG與白蛋白HSA通過主-客體自組裝的方式構建螢光複合探針NpG@HSA。β-Gal可將NpG@HSA的半乳糖基團裂解,釋放螢光,從而實現對β-Gal的檢測。藉助NpG@HSA,研究團隊實現對卵巢癌與正常細胞以及衰老細胞與正常細胞中β-Gal的活性的有效檢測與區分,有望轉化成β-Gal螢光檢測試劑盒產品。得益於反應後產物NpM@HSA具備的優異光切換特性,利用STORM超高分辨成像技術,研究團隊進一步實現不同生理病理情況下β-Gal的胞內精準定位,相比於寬場螢光顯微鏡圖像,超高分辨圖像具有更高的成像解析度,達74 nm(圖1)。NpG@HSA為胞內活性組分的超高分辨定位提供新的思路與化學工具(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0, DOI: 10.1021/jacs.0c05379)。

過氧亞硝酸鹽(Peroxynitrite,ONOO-)是由超氧陰離子自由基和一氧化氮自由基形成的具有高活性的活性氮物種,是許多體內循環途徑的信號傳導分子。研究表明,過氧亞硝酸鹽被認為是包括炎症、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疾病的關鍵致病因子與生物標誌物。因此,靈敏、特異性地檢測過氧亞硝酸鹽並根據檢測結果精準釋藥對疾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預後具有重要意義。

圖2.基於Pinkment的螢光探針(Probe 1-6)與螢光前藥分子(Probe 7、8)結構式及其在細胞水平過氧亞硝酸鹽檢測與藥物釋放以及體內成像的示意圖

研究人員基於Pinkment螢光團母核結構,設計合成6種螢光探針(Probe 1-6),均實現對胞內ONOO-的外源性、內源性的靈敏檢測,其中,Probe 6可實現對小鼠急性炎症模型中ONOO-異常表達時的靈敏檢測。研究團隊基於此開發出針對ONOO-的螢光前藥分子Probe 7與Probe 8。其中,基於Indomethacin的螢光前藥分子Probe 8可實現對ONOO-的檢測,且可根據ONOO-的異常表達實現藥物釋放,緩解炎症症狀,實現診療一體化(圖2)。未來,科研團隊希望基於Pinkment的合成平臺可用於其他雙重生物活性分子檢測、亞細胞器靶向與生物診療前藥探針的開發研究中(Chemical Science, 2020, 11, 8567-8571)。

基於合作團隊前期在新型螢光探針用於生物標誌物檢測領域的研究工作,近日,科研團隊撰寫題為Fluorescent probes for the imaging of lipid droplets in live cells的研究綜述文章(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021, 427, 213577)。

上述研究工作主要在上海藥物所研究員李佳,華東理工大學教授賀曉鵬、副教授張雋佶,以及英國巴斯大學教授Tony D. James的指導下,由華東理工大學博士韓海浩(上海藥物所及華東理工大學聯培生)、博士柴先志、博士研究生田賀,英國巴斯大學博士Maria Weber,以及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Adam C. Sedgwick等協作完成。研究得到中科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教授田禾,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Jonathan Sessler等的指導與支持。相關同步輻射測試與超高分辨成像測試,得到上海光源BL19U2線站與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的支持。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優秀青年科學基金,上海市科技重大專項、上海市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等的資助。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生物物理所在鐵蛋白探針精準靶向肝癌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閻錫蘊課題組在前期利用人鐵蛋白特異識別腫瘤標記分子TfR1的特性,將納米酶精準輸送到腫瘤部位,並通過酶催化產生活性氧
  • 腫瘤亞細胞器精準治療研究獲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蔡林濤課題組副研究員張鵬飛和研究員龔萍與深圳技師學院應用生物學院專職教師周理華、南方科技大學教授黃文忠課題組合作,在前期工作基礎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19),合作開發出一種基於內質網靶向羅丹明銥配合物光敏劑
  • 人造靶點和免疫識別雙導向治療腫瘤研究獲進展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蔡林濤領銜的納米醫學研究小組,在人造靶點和免疫靶點雙導向治療腫瘤方面取得新突破,相關論文《T細胞膜仿生納米藥物通過生物正交靶向與免疫識別增強腫瘤光熱治療》(T Cell Membrane
  • 盛錫楠教授:晚期尿路上皮癌的精準與靶向治療進展
    會議期間,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盛錫楠教授介紹了《晚期尿路上皮癌的精準與靶向治療進展》。 本次會議期間,盛錫楠教授主要從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編碼基因(FGFR)靶向治療進展和抗體偶聯藥物兩個方面介紹了尿路上皮癌靶向治療的進展。 FGFR突變抑制劑成為靶向治療突破 近年來,研究者探索了尿路上皮癌領域多個靶點,只有靶向FGFR突變的抑制劑取得了成功。
  • 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責任編輯:房家梁   中新網天津10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劉曉豔)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團隊近日在仿病毒製備肽基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 共軛聚合物設計與生物醫藥研究獲進展
    近幾年來共軛聚合物在細胞與動物水平的螢光成像以及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也獲得了高度關注。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科技部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共軛聚合物設計與生物醫藥應用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癌症相關基因啟動子上甲基化的變化是癌症早期診斷的一種有潛力的生物標記。
  • 中新社: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本站訊(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劉曉豔)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團隊近日在仿病毒製備肽基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天然病毒的靶向特性,通過肽序列設計,採用多肽自組裝策略,仿造病毒結構與功能,製備出非致病、可穿膜、並能定向遞送基因藥物的仿病毒納米顆粒,有望作為「特洛伊木馬」實現「以毒攻毒」。
  • 深圳先進院在微納生物機器人治療腫瘤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研究員蔡林濤,與集成所副研究員徐天添、研究員吳新宇等合作,在微納生物機器人治療腫瘤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微納生物機器人是微納尺度的類生命機器人,具有自動化和智能化等機器人屬性,能夠到達現有醫療器械難以企及的微觀區域,有望革新傳統醫學實現疾病的精準診療。
  • 國家納米中心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and Tumor Therapy為題,發表在
  • 胰膽管腫瘤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進展
    隨著我們對這種分子遺傳學複雜且截然不同的BTCs的認識,我們正在設計出更好的針對特定基因組改變的靶向治療臨床試驗。 我們在膽管癌方面的進展令人鼓舞。研究發現,IDH1/2突變和FGFR1-3基因融合分別存在於36%和45%的腫瘤,靶向這些突變的努力證明是卓有成效的。
  • 美國批准精準治療藥物,通過靶向基因變異「擊退」白血病
    美國批准精準治療藥物,通過靶向基因變異「擊退」白血病 於紫月/科技日報 2018-12-04 07:34
  • 檢測生物活性物質的多功能螢光探針平臺的構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螢光探針在活性氧 (ROS)、活性氮 (RNS)、活性硫 (RSS)等生物活性物質檢測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大多數單分子螢光探針都是基於螢光基團的修飾位點引入識別基團或者靶向基團,存在可修飾位點少、芳香結構較大、π-π鍵的堆積導致螢光探針的水溶性較差的特點,這些特徵對於開發具有較好水溶性、靶向性、生物相容性的多功能螢光探針造成很大的挑戰。
  • 深大癌症精準診療獲重大進展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馬璇)記者昨天從深圳大學獲悉,該校醫學部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黃鵬特聘教授團隊最近在癌症的精準診療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研究團隊設計和構建了一種特殊的複合納米粒子,可獲取腫瘤組織更深和更廣的生物信息。其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材料學領域的權威刊物《Advanced Materials》上。
  •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2019-04-17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NMDAR複合物是阿爾茨海默症、抑鬱等疾病的潛在治療靶點。解析小分子與膜蛋白受體的相互作用機制目前仍然面臨巨大挑戰,是小分子藥物開發中的難點之一。該方法為研究小分子-膜蛋白受體分子識別和結構調節機制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質譜分析新方法,有望應用於靶向小分子藥物的篩選、評估和優化。
  • 腫瘤治療之:靶向胺基酸代謝
    大量基礎及臨床試驗研究表明,靶向腫瘤依賴性胺基酸的代謝,發展新型藥物,可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本文就為大家介紹靶向胺基酸代謝治療腫瘤的幾種途徑。因此,靶向精氨酸代謝藥物與其他癌症治療方式聯合在腫瘤的有效治療上是有前景的。
  • 【學術前沿】重大進展!王紅陽院士團隊揭示膽管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膽管癌惡性程度高,進展快,臨床就診時多屬晚期,且多已復發轉移,可手術率低;常規放化療對膽管癌的療效非常有限,在其他腫瘤中已顯示明確療效的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手段在膽管癌中的嘗試也鮮見成功例子。
  •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幹細胞起源和精準幹預研究獲進展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幹細胞起源和精準幹預研究獲進展 來源:生物物理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12-08   今日/總瀏覽:2/1961
  • Pralsetinib「精準靶向治療」甲狀腺癌,有效率超7成
    近年來,靶向精準治療給腫瘤患者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存奇蹟。 RET基因突變患者也在翹首以盼屬於他們的「特效藥」。終於,高選擇性RET抑制劑——pralsetinib來了!
  • DS-8201a靶向治療獲益人群預測增添精準定位新手段
    自首個抗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靶向藥物問世,並顯著改善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預後,乳腺癌也成功進入了分子靶向治療新時代。DS-8201a是一種新型抗體-藥物偶聯物(ADC),其研發不僅為克服耐藥問題增加了新助力,前期多項研究數據也已證明了其在乳腺癌治療中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