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海岸帶所用近紅外螢光探針檢測活性氧/活性硫交互響應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健康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環境受到破壞將危害人類健康。生物細胞內活性硫物種在調節環境和人體平衡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活性硫物種是含硫生物分子的集合名詞,該類分子作為硫信號轉導的關鍵位點,在生命體的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硫化氫(H2S)作為活性硫物種家族的一員,其對環境的毒性和毒害影響幾個世紀以來備受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然而,近來有關生命體的內源性H2S的研究發現,H2S是繼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之後的第三個具有生物活性的氣體,被稱為氣體遞質氣體介體。目前的研究普遍認為H2S是硫信號轉導分子,但是又有新的研究表明,在硫信號轉導過程中,實際轉導分子是H2S直接轉化的硫烷硫(RSSnSH/RSSnSR),而不是H2S。眾所周知,高濃度的H2S具有很強的細胞毒性,而硫烷硫的細胞毒性很低。在細胞氧化還原信號過程中,活性氧物種的爆發和硫烷硫的產生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其中半胱氨酸參與的氧化還原過程獨立於穀胱甘肽的抗氧化系統之外。由於缺乏直接的檢測工具,檢測活性氧物種的爆發和活性硫的實時生理作用受到了挑戰。與其他生物檢測技術相比,螢光生物成像技術已成為檢測細胞內活性物種的強有力工具。該技術具有很多優勢,如高時空解析度、非侵入性、靈敏度高、選擇性好、快速反應等,尤其是近紅外螢光能夠實現最大化生物樣品穿透和避免背景螢光信號的幹擾。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研究員陳令新帶領的環境分析監測理論與工程技術研究團隊,立足環境健康效應研究,積極布局生物螢光檢測的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取得了聯動檢測環境脅迫下活性氧物種參與下的活性硫物種交互響應的系列突破。研究人員設計併合成了一系列多響應近紅外螢光探針(HCy-FNMito-ssCy-NB等),利用多通道螢光信號,實現了原位、實時檢測細胞內活性氧物種的爆發和活性硫物種的交互響應。雷射共焦顯微成像結果證實了該探針可以原位實時檢測細胞線粒體內和活體小鼠內的活性氧物種的爆發和活性硫物種的交互變化,流式細胞儀分析進一步證實了成像結果。這些研究成果表明,所開發的多響應探針能夠作為直接的檢測工具,用於檢測活細胞和活體小鼠內活性氧物種的爆發和活性硫物種的變化,從而實現了在分子、細胞和活體三個層次上對活性氧物種和活性硫物種進行原位、動態的螢光成像分析。該研究不僅對闡明細胞內活性氧和活性硫關聯生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還可望為活性硫作為真正的信號轉導分子的機理研究奠定基礎。

    相關最新研究成果陸續發表在Biomaterials (2015,63,93101)、Analytical Chemistry (2015,87,36313638)、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5,74,156–164)等期刊上。

    文章連結:1 2 3

 

 

雙響應近紅外螢光探針及其成像 

  健康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環境受到破壞將危害人類健康。生物細胞內活性硫物種在調節環境和人體平衡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活性硫物種」是含硫生物分子的集合名詞,該類分子作為硫信號轉導的關鍵位點,在生命體的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硫化氫(H2S)作為活性硫物種家族的一員,其對環境的毒性和毒害影響幾個世紀以來備受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然而,近來有關生命體的內源性H2S的研究發現,H2S是繼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之後的第三個具有生物活性的氣體,被稱為「氣體遞質」或「氣體介體」。目前的研究普遍認為H2S是硫信號轉導分子,但是又有新的研究表明,在硫信號轉導過程中,實際轉導分子是H2S直接轉化的硫烷硫(RSSnSH/RSSnSR),而不是H2S。眾所周知,高濃度的H2S具有很強的細胞毒性,而硫烷硫的細胞毒性很低。在細胞氧化還原信號過程中,活性氧物種的爆發和硫烷硫的產生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其中半胱氨酸參與的氧化還原過程獨立於穀胱甘肽的抗氧化系統之外。由於缺乏直接的檢測工具,檢測活性氧物種的爆發和活性硫的實時生理作用受到了挑戰。與其他生物檢測技術相比,螢光生物成像技術已成為檢測細胞內活性物種的強有力工具。該技術具有很多優勢,如高時空解析度、非侵入性、靈敏度高、選擇性好、快速反應等,尤其是近紅外螢光能夠實現最大化生物樣品穿透和避免背景螢光信號的幹擾。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研究員陳令新帶領的「環境分析監測理論與工程技術」研究團隊,立足「環境—健康」效應研究,積極布局生物螢光檢測的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取得了聯動檢測環境脅迫下活性氧物種參與下的活性硫物種交互響應的系列突破。研究人員設計併合成了一系列多響應近紅外螢光探針(HCy-FN、Mito-ss和Cy-NB等),利用多通道螢光信號,實現了原位、實時檢測細胞內活性氧物種的爆發和活性硫物種的交互響應。雷射共焦顯微成像結果證實了該探針可以原位實時檢測細胞線粒體內和活體小鼠內的活性氧物種的爆發和活性硫物種的交互變化,流式細胞儀分析進一步證實了成像結果。這些研究成果表明,所開發的多響應探針能夠作為直接的檢測工具,用於檢測活細胞和活體小鼠內活性氧物種的爆發和活性硫物種的變化,從而實現了在分子、細胞和活體三個層次上對活性氧物種和活性硫物種進行原位、動態的螢光成像分析。該研究不僅對闡明細胞內活性氧和活性硫關聯生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還可望為活性硫作為真正的信號轉導分子的機理研究奠定基礎。
    相關最新研究成果陸續發表在Biomaterials (2015,63,93−101)、Analytical Chemistry (2015,87,3631−3638)、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5,74,156–164)等期刊上。
    文章連結:1 2 3
 
 
雙響應近紅外螢光探針及其成像 

相關焦點

  • 檢測生物活性物質的多功能螢光探針平臺的構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螢光探針在活性氧 (ROS)、活性氮 (RNS)、活性硫 (RSS)等生物活性物質檢測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大多數單分子螢光探針都是基於螢光基團的修飾位點引入識別基團或者靶向基團,存在可修飾位點少、芳香結構較大、π-π鍵的堆積導致螢光探針的水溶性較差的特點,這些特徵對於開發具有較好水溶性、靶向性、生物相容性的多功能螢光探針造成很大的挑戰。
  • 分子螢光探針實現活細胞內可視化檢測
    圖2:一類含硒功能團的近紅外螢光探針因此,詳盡了解這些活性物質的產生、分布和生理功能對生態平衡、生理和病理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科學意義。利用小分子螢光探針可視化監測各類活性物質已成為目前化學和生物學的熱點領域之一。 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陳令新研究員「環境微分析與監測」創新團隊針對硫化氫(H2S)、硫醇和鐵等活性物質,巧妙設計合成了幾種新穎的小分子螢光探針,成功實現了活細胞內可視化檢測。
  • |基於磷取代羅丹明近紅外螢光探針對體內內源性次氯酸的深度成像
    本文研究者設計了最大激發波長在730nm處的磷取代羅丹明螢光探針PR-HOCl,對HOCl(檢測限,10 nM)表現出快速響應(20s)和較高的選擇性,並在體外具備較寬的線性範圍(0.15 uM-13.5 uM)。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設計合成螢光探針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設計合成螢光探針&nbsp&nbsp&nbsp&nbsp成功應用於人體宮頸癌細胞中過氧化氫的檢測&nbsp&nbsp&nbsp&nbsp
  • 肉眼可讀取的近紅外螢光可視化技術!
    螢光可視化技術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作為一種方便識別、能檢測不同環境及生物分析物的首選工具,螢光可視化技術(FV)正迅速發展。目前,FV主要是基於在可見光波長下具有螢光響應的螢光探針而設計的。儘管目前已取得一些研究進展,但此類探針仍然存在可見光響應的固有問題,如強自體螢光、較大的背景噪音、較差的穿透性等,這是該技術從實驗室到臨床轉化最大的阻礙。
  • 科學網—合成可激活型近紅外二區納米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趙春常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團隊合作,在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Prime 95B助力新型近紅外激發電壓螢光納米探針問世!
    現有的螢光電壓探針一般都是通過紫外或可見光激發,在活體組織中極易被吸收和散射,因此只能檢測來自大腦淺層的信號。而紅外光(750 nm - 1000 nm)在生物組織中穿透能力更強,光毒性更小,如果可以使用紅外光激發,勢必將大大拓展神經元集群電活動研究的邊界。
  • Small Methods: 活性氧自由基(ROS)響應型傳感與診療體系概覽
    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是一類廣泛存在於生物體內的單電子還原產物,由於病變細胞增殖而導致的代謝異常加速使得細胞呼吸過程負荷增加從而產生了大量ROS。這些自由基不僅可對細胞固有結構造成損傷,還可進一步誘導基因突變從而導致人類重大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 一種檢測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的可逆螢光探針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獲悉,該單位智能所王素華研究員課題組在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的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
  • 檢測細胞內氧化還原變化研究獲新進展
    6月17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韓克利研究員所帶團隊在模擬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中心構建用於檢測細胞內氧化還原狀態變化的小分子螢光探針方面的系列研究工作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
  • :專為ONOO-體內成像而定製的可激活雙光子近紅外螢光探針
    因此,用非侵入性可視化方法診斷腫瘤的發展對腫瘤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湖北大學毛志強等人精心設計了一種可激活的雙光子近紅外螢光探針DHQ-RD-PN,用於腫瘤中過氧亞硝酸根的活體成像。 本文要點:1)此探針在體外對過氧亞硝酸根的響應增加了近紅外發射,從而確保該探針在細胞內和體內都能檢測到ONOO-。
  • 科學家揭示螢光團缺電子性在近紅外螢光探針識別機制中的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克利、樸海龍與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XtalPi)的科研團隊合作,發現穀胱甘肽轉移酶(GST)螢光探針分子的整體識別性能受控於傳統意義上的識別基團,且與螢光團的缺電子性相關。
  • 科學網—合成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可逆螢光探針
    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
  • 【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合成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可逆螢光探針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獲悉,該單位智能所王素華研究員課題組在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的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工作建立了快速靈敏可逆的二氧化硫及亞硫酸氫根高選擇性識別方法,設計合成了亞硫酸氫根比率可逆螢光探針。該探針不僅可以用於檢測大氣中的二氧化硫,還能對細胞內的亞硫酸氫根進行成像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期刊《分析化學》上。
  • 高靈敏度線粒體螢光探針&ATP檢測
    這期主要給大家帶來線粒體螢光探針(活細胞和固定細胞),線粒體膜電位探針,ATP檢測,線粒體自噬檢測,線粒體通透性轉換孔(MPTP)檢測相關工具。一.細胞線粒體染料1. 用於標記活細胞線粒體的可用MitoLite™染料線粒體藍色螢光染料MitoLite Blue FX490,貨號:AAT-226742.
  • 活細胞螢光探針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美國化學會志》(JACS)發表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陳鵬課題組在活細胞螢光探針研究方面取得的新進展 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化學生物學系陳鵬課題組,巧妙地將一種特異的有機過氧化物識別蛋白(OhrR)與環化的黃色螢光蛋白(cpVenus)相對接,構建了一種特異性識別有機過氧化物的螢光探針,能夠有效地對有機過氧化自由基產生螢光響應,但不與過氧化氫、超氧陰離子、單線態氧、羥自由基等物質發生反應。
  • ChemNanoMat:「Off-On」型可雙光子激發的螢光納米探針
    因此,對 PDT 過程中細胞(或生物組織)內1O2產生和分布的靈敏檢測,對於優化PDT療效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眾多1O2指示劑中,1,3-二苯基二苯並呋喃(DPBF)基於其410 nm吸收峰強度隨1O2而減弱的特性,且具有響應速度快和不產生1O2的優點,被廣泛應用於光敏劑1O2產率的檢測。
  • 近紅外寬光譜響應的光激勵稀土納米螢光標記研究獲進展
    光激勵發光材料可將短波長的激發光能量儲存在基質陷阱中,並在長波光子如近紅外光的激勵下發射短波光子,廣泛應用於輻射劑量計、紅外成像、信息存儲和發光塗料等技術領域。近紅外光具有深層生物組織穿透、無背景螢光幹擾和對生物樣本損傷小等優點,因此近紅外光激勵納米發光材料有望作為一類新型的螢光探針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
  • 化學所研製出探測細胞鐵死亡過程的光學探針
    鐵死亡是一種新發現的調控性細胞死亡過程,其發生原因是鐵依賴性的脂類過氧化物累積,與活性氧物種(ROS)密切相關。作為活性最高的ROS,羥基自由基(·OH)已被證實可引發脂類過氧化反應。·OH在生物體內的主要產生途徑同樣依賴於鐵的參與,因此可假設·OH是導致鐵死亡過程中脂類過氧化的重要原因。
  • 大連化物所提出螢光探針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韓克利團隊與生物分子功能研究組研究員樸海龍團隊合作,基於概念密度泛函理論中的局域親電性指數,提出了一種穀胱甘肽硫轉移酶(GST)檢測螢光探針的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