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or. Actuat. B-Chem.|基於磷取代羅丹明近紅外螢光探針對體內內源性次氯酸的深度成像

2021-01-21 Fluorescence WORLD

一、摘要

精心設計的螢光探針的螢光成像對先天免疫系統複雜活動的無創口分析具有重要意義,同樣也迫切需要具有深度組織穿透能力的螢光分子結構來進行生物體內的螢光成像。本文研究者設計了最大激發波長在730nm處的磷取代羅丹明螢光探針PR-HOCl,對HOCl(檢測限,10 nM)表現出快速響應(20s)和較高的選擇性,並在體外具備較寬的線性範圍(0.15 uM-13.5 uM)。在活的小鼠單核巨噬細胞白血病細胞中,探針PR-HOCl可對內源性和外源性的次氯酸靈敏檢測並具較高的選擇性,並在炎症裸鼠模型中對內源性次氯酸進行螢光成像,證明了PR-HOCl具備穩定的組織穿透能力。

二、背景

隨著螢光成像技術的進步,可追溯至螢光成像發展初期的有機螢光探針,由於其易變結構,可用於構建所需特性的螢光團,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在應用螢光團過程中,螢光分子必須具備良好的光穩定性,生物相容性,溶解度,摩爾吸光係數和螢光量子產率,在大量的螢光體系中,羅丹明就具備上述的光化學性質,並作為分子骨架廣泛應用於新型螢光團的設計。

許許多多的實例證明,矽取代的羅丹明分子相較於氧取代類似物,光譜會產生大約90nm的紅移,磷取代的羅丹明分子由於HOMO和LUMO軌道之間縮小的能隙,光譜相較於氧取代會產生約140nm的紅移,紅移光譜的產生就確保了此類螢光團具備應用於體內無創深度生物成像的前景。此外,磷取代後的羅丹明分子還具備卓越的溶解度和光穩定性。

最近幾年,活性小分子如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ON)由於其在生物體內生理和病理調控功能中的顯著作用,吸引了大量的關注。ROS的過度表達與許多疾病相關,並且各種各樣的ROS參與了病理過程,包括H202,NO3-,ONOO-,HOCl等等。HOCl作為最重要的ROS之一,參與了許多細胞過程,包括消炎調控,病原體響應和老化。目前設計和報導了一些用於HOCl螢光成像的探針,但少有可實現體內HOCl深度成像,阻礙了與HOCl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分析。

三、主要工作

1.探針PR-HOCl的設計合成

研究者們廣泛接受一種可行的螢光調控規則,通過與分析物反應,調控基於氧雜蒽的螢光團的無螢光螺內醯胺,與具有螢光的開環醯胺之間的平衡,來達到調節螢光的目的。可將羅丹明作為一個典型例子來說明,通過分析物來調控開環過程,將其去螺環化和螺內酯結構作為一個理想分子骨架來進行開啟式螢光生物成像。因此,硫代氨基脲部分可以鎖住螺環來成為無螢光的結構,而與HOCl反應後,形成噁二唑打開螺環,進而發出強螢光。此外,用磷取代橋接氧,可使吸收和螢光光譜產生明顯的紅移,具有羅丹明結構的優點。(Scheme 1 and Scheme 2)

2.PR-HOCl的光譜性質

在NaClO存在下,於PBS緩衝液(pH=7.4)中測試PR-HOCl的光譜性質,最大吸收波長(λabs)為710nm,最大發射波長(λem)為730nm(Figure 1a and b),並且摩爾消光係數為417 M-1cm-1。PR-HOCl與次氯酸反應生成螢光物質PR,以Cy 5為參照,該螢光物質在PBS緩衝液中的量子產率(Ф)為0.12。當NaClO的濃度升高,PR-HOCl的吸收和螢光強度隨之增強,當NaClO的濃度大約為600 uM時,PR-HOCl的螢光強度升高20倍,當濃度再增大,螢光強度未見明顯改變,螢光強度與NaClO的濃度在0.15-13.5 uM範圍內存線性關係(Figure 1c)。經計算,PR-HOCl的檢測限(LOD=3σ/slope,σ是標準偏差)為10 nM。

3.PH的影響

不存在NaClO的情況下,隨著pH從5變到8,PR-HOCl的螢光強度變化很小(Figure 1d),滿足在生物體內進行螢光成像的需求。在酸性條件下(pH<5.0),PR-HOCl部分開環,小幅度提升了螢光強度,而鹼性條件下(pH>8.0),隨pH數值增大,螢光強度降低。

4.PR-HOCl的專一性和選擇性

選幾個常見的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ON)分別來評估在檢測ClO-時PR-HOCl(5.0 uM)的專一性和選擇性,由圖所示,這些活性氧和活性氮包括•OH,H2O2,NO3−,NO2−,ONOO−,t-BuOO•和t-BuOOH,觀測到在這些活性氧和活性氮存在時,PR-HOCl在730nm的螢光強度幾乎沒有改變,加入NaClO(15 uM)後,螢光強度顯著增強,證明了其對ClO-具選擇性(Figure 2a)。

5.檢測動力學

用不同濃度NaClO(0.15 uM,7.5 uM,45 uM)來探究PR-HOCl(5.0 uM)的檢測動力學。PR-HOCl與不同濃度的NaClO混合,其螢光強度在約20秒內達到平臺,證實了PR-HOCl與ClO-的反應非常迅速(Figure 2b)。本文研究者還全面比較了近期發表的8個不同螢光探針對ClO-的檢測情況(Table S1)。

Table S1. Comparison of FluorescentProbes for HOCl

6.內源性和外源性HOCl在小鼠單核巨噬細胞白血病細胞中的成像

研究者更進一步探究PR-HOCl在生物體內的情況。在PR-HOCl(0.1-10 uM)存在下,通過溴化噻唑藍四氮唑還原法(MTT)孵化HeLa細胞來評估孵化24h後PR-HOCl(0.1-10 uM)的細胞毒性。由圖,在PR-HOCl濃度低於10 uM時,細胞毒性可忽略不計(Figure S1)。通過紫外輻射PR-HOCl的水溶液2小時並未觀察到明顯的螢光衰減,同樣也證實了其卓越的光穩定性(Figure S1)。

接下來用PR-HOCl在生物體內檢測外源性和內源性HOCl。在用5.0 uM PR-HOCl孵化小鼠單核巨噬細胞白血病細胞系(RAW 264.7 cell lines)後,再用不同濃度的NaClO孵化細胞,隨著NaClO的濃度提高,細胞系的螢光強度也隨之增強(Figure 3b)。通過結合LPS和PMA來刺激內源性HOCl(Figure 3a)的生成,與沒有加入PR-HOCl(control experiment)以及只加入PR-HOCl的細胞系相比,在加入刺激試劑後,細胞系螢光強度顯著增強。ABH可以降低細胞中的HOCl濃度,因此往另一組細胞中加入PR-HOCl,LPS/PMA和ABH,觀測到非常微弱的螢光,證明了PR-HOCl可在生物體內精確識別內源性和外源性HOCl。

研究者同樣探究了PR-HOCl在體內的光穩定性。分別評估經PR-HOCl(5.0 uM,加入100 uM NaClO)和Cy5染色的RAW 264.7細胞的螢光強度,在持續5min雷射照射下,PR-HOCl染色的細胞系螢光強度無衰減,而Cy5顯著降低(Figure 4 和 Figure S3)。

7.肝臟組織的螢光成像

研究者收集了用PR-HOCl和NaClO預處理的BALB/c裸鼠肝組織切片的螢光圖像,Z掃描共聚焦成像顯示,當成像深度達到110μm時,NIR螢光信號仍可檢測到(FigureS2)。

8.炎症裸鼠模型中HOCl的深度螢光成像

與空白組(只注射salen)和對照組(只注射PR-HOCl)相比,工作組中的小鼠(已注射LPS,PMA和PR-HOCl)在腹膜腔內檢測到強發光(Figure 5a)。通過重建算法(擴散發光層析成像,DLIT)程序,進一步對小鼠進行三維螢光成像,以估計螢光發光的深度。 將三維螢光圖像與三維微CT圖像共定位以顯示螢光的位置(Figure 5b)。

四、總結

在生物學研究中迫切需要分子螢光探針在動物體內進行深入,無創的體內成像。因此,本文研究者通過以磷取代羅丹明中的橋接氧原子,開發了一個新型的近紅外螢光探針,其最大吸收/發射波長約在710/730nm,用該探針來進行體內的次氯酸開啟式螢光成像,所獲結果證實了其具有可靠的光穩定性,溶解性,快速響應(20s),較低的檢測限(10nM),生物相容性,螢光量子產率以及組織穿透能力,並由於該探針在檢測次氯酸離子時表現出來的穩定的選擇性和超快的動力學,已經將其成功應用於在活的小鼠單核巨噬細胞白血病細胞系中對內源以及外源性次氯酸離子的螢光成像。此外,在BALB/c炎症裸鼠中對內源性次氯酸離子的三維螢光成像證實了磷原子橋接的羅丹明分子結構在對生物系統內概括性目標的深度成像具有廣闊的前景。

文章引用 DOI: 10.1016/j.snb.2019.127652


相關焦點

  • Chem.:專為ONOO-體內成像而定製的可激活雙光子近紅外螢光探針
    為此,湖北大學毛志強等人精心設計了一種可激活的雙光子近紅外螢光探針DHQ-RD-PN,用於腫瘤中過氧亞硝酸根的活體成像。 本文要點:1)此探針在體外對過氧亞硝酸根的響應增加了近紅外發射,從而確保該探針在細胞內和體內都能檢測到ONOO-。
  • 螢光探針-羅丹明 I 環境敏感型探針用於生物成像
    其通常具有非螢光的螺環狀態和具有螢光的兩性離子狀態兩種可逆轉換的形式。與兩性離子的形式相比,螺環形式的羅丹明染料具有較好的細胞滲透性和疏水性,因此,製備具有穩定螺環化形式的羅丹明染料一直是研究學者關注的熱點。研究進展:許多羅丹明探針與其生物靶結合後會導致染料從非螢光型螺環形式轉變為螢光型兩性離子形式。
  • 復旦張凡團隊 在近紅外螢光壽命活體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在過去的工作中,研究者們主要致力於在可見光區(400 nm-750 nm)和近紅外第一窗口(700 nm-900 nm)內進行螢光成像。但由於生物體內不同的組織(如皮膚、脂肪、骨骼等)對激發光和發射光均具有不同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在這兩個區間內的光學穿透深度和成像解析度都比較低。這種現象就好比是在夜晚拿著照相機拍照,不僅難以拍清較遠的物體,照片成像中的噪點也會格外明晰。
  • 【材料】季銨化哌嗪羅丹明——提升亮度的新型超分辨螢光染料
    相較於傳統光學成像,超分辨螢光成像建立在更大規模的光子統計數據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提升成像解析度、改善成像質量,人們希望設計出具有更高亮度以及更好光穩定性的螢光染料。羅丹明染料雖然被廣泛應用於超分辨成像,但其螢光亮度通常受激發後分子內扭轉電荷轉移(TICT)的非輻射躍遷過程的影響(圖1a),其成像潛力並未得到完全的釋放。
  • 科學家揭示螢光團缺電子性在近紅外螢光探針識別機制中的作用
    GST是一種重要的II期解毒酶,通過催化穀胱甘肽(GSH)親核進攻並加合到目標物的親電中心,增加其親水性以便於運輸和排出細胞外,從而達到解毒目的。相比於正常組織和細胞,GST在多種癌症中的過表達,成為重要的多藥抗性癌症標記物。近紅外螢光探針具有高穿透性、低背景螢光、便於活體成像等優點,因而更具實用價值;然而,文獻中對檢測GST的該類探針鮮有報導。
  • Prime 95B助力新型近紅外激發電壓螢光納米探針問世!
    鈣離子成像是近年來檢測群體神經元活動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與傳統的電極記錄相比,鈣離子螢光信號的時間解析度較差,很難推斷出與之對應的神經元動作電位的頻率和數量。而且,鈣離子螢光信號只能反映動作電位,不能反映出閾下的膜電位變化。為了克服這些不足,科學家們又將目光投向了對細胞膜電位變化敏感的電壓螢光探針,希望能夠實現對大範圍神經元集群電活動的高時空解析度檢測。
  • 復旦大學在J-聚集體用於近紅外第二窗口生物動態螢光成像新進展
    近期,復旦大學化學系張凡教授研究團隊報導了最大吸收和發射波長均大於1300 nm的近紅外成像探針FD-1080 J-聚集體。實驗通過生物相容性較好的磷脂誘導花菁染料FD-1080分子自組裝形成具有規則排列的J-聚集體。
  • 科學網—近紅外螢光成像實現精準手術導航
    本報訊(記者黃辛) 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張凡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教授徐叢劍團隊合作,利用近紅外探針實現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導航卵巢癌實體瘤和轉移灶的精準切除
  • 南科大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取得系列進展
    該體系隨著烷氧基苯基、烷基噻吩基、酯基等取代基吸電子能力的增強,分子的最低非佔有軌道能級逐漸降低,從而實現了吸收波段從近紅外一區(NIR-I)至近紅外二區(NIR-II)的紅移。其中,酯取代的半導體聚合物分子(BDT-TQE)具有較強的扭曲分子內電荷轉移(TICT)效應,在激發狀態下顯示出極具減弱的螢光以及增強的光聲信號。
  • 復旦在近紅外螢光成像導航手術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相比於術前影像學檢查及手術中視覺檢查及觸診,活體螢光成像技術由於其即時性、高解析度、高特異性等檢測優勢,為精準手術導航技術領域提供了較好的應用前景。傳統的可見光區(400 - 750 nm)和近紅外一區(NIR-I, 750 - 900 nm)螢光,由於其組織穿透深度較淺和嚴重的自體螢光幹擾,極大地限制了螢光成像技術在腹腔以及淋巴結轉移病灶在手術導航中的應用。
  • 近紅外二區光學探針與活體成像分析研究獲進展
    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光學探針因成像質量較好而引起關注。與近紅外一區(NIR-I, 650-900 nm)相比,近紅外二區成像具有較低的自發背景螢光、較深的組織穿透性和較高的信背比;基於有機小分子的螢光體表現出較高的安全性,多年來用於臨床。
  • 螢光染料-羅丹明 I 一種通用的策略用於可視化和功能化的紅移羅丹明染料
    但是,具有極低KL-Z值的染料通常以非螢光內酯形式存在,使其實際上無法在生物學實驗中使用。本文作者所在課題組在先前的研究中通過將四元氮雜環丁烷併入結構合成一系列名為「JF」的羅丹明染料,從而改進和調節染料的性能。儘管現有的調整策略可以優化羅丹明使其從藍光激發至紅光激發,但這些方法仍無法讓羅丹明達到用遠紅和近紅外光激發的程度。
  • 科學網—合成可激活型近紅外二區納米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趙春常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團隊合作,在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化學所馬會民課題組在近紅外二區光學探針與活體成像分析取得進展
    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光學探針由於具有卓越的成像質量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與近紅外一區(NIR-I, 650-900 nm)相比,近紅外二區成像具有更低的自發背景螢光、更深的組織穿透性和更高的信背比;特別是基於有機小分子的螢光體還表現出令人滿意的安全性,並用於臨床多年。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就時間壽命調控來說,可通過調控稀土近紅外二區螢光探針的結構、離子摻雜濃度、粒徑、螢光共振能量轉移和內部能量遷移過程等方法來調節其螢光壽命,以更好地實現螢光壽命多通道成像。3 光譜域和時間域成像的應用光譜域成像應用:相較於可見和近紅外一區螢光成像,近紅外二區成像受生物組織的散射和自體螢光的幹擾更弱,近年來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中科院化學所研發用於活體成像的紅外光學探針
    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光學探針因成像質量較好而引起關注。與近紅外一區(NIR-I, 650-900 nm)相比,近紅外二區成像具有較低的自發背景螢光、較深的組織穿透性和較高的信背比;基於有機小分子的螢光體表現出較高的安全性,多年來用於臨床。
  • 單分子螢光成像概述
    這其中,用螢光探針標記,檢測和分析單個分子的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能夠幫助科學家們在不破壞生命體正常生理狀態的情況下,清晰地觀察到單個分子的活動。傳導波(propagating wave)以線性方式在組織中傳播,可激發深度大於1 mm的螢光基團。
  • CCS Chemistry | CRISPR螢光探針用於細胞染色質高分辨成像
    染色質結構的時空有序性對於細胞基因組功能調控至關重要。在CCS Chemistry 2019年第3期中,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課題組發展了一種基於螢光染料標記的CRISPR探針,實現了活細胞染色質的實時高分辨成像。
  • AM:多通道近紅外二區(NIR-II)探針用於腫瘤侵入性淋巴結的檢測和...
    然而,基於ICG的臨床造影劑也如嚴重的光漂白、成像深度有限、信號對比度和靈敏度差等限制,這導致當前基於ICG的手術導航需要在亮度降低的光線下進行,或需要反覆切換白光和ICG的激發光以降低ICG的總體曝光時長,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手術的精度和效率。 另一方面,前哨淋巴結活檢是術前進行的侵入性手術,活檢術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對結果進行判定從而進行治療方案的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