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NADH螢光探針問世 實現細胞代謝實時檢測與成像

2020-11-27 儀器信息網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面上項目的資助下,華東理工大學楊弋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系列特異性檢測還原型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的高性能遺傳編碼螢光探針iNap,相關研究成果以「Genetically encoded fluorescent sensors reveal dynamic regulation of NADPH metabolism」(遺傳編碼的螢光探針揭示NADPH代謝的動態調節)為題於2017年6月5日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在Nature Methods,2017年7月28日正式刊出。陶榮坤博士、趙玉政研究員和初環宇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華東理工大學楊弋教授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海燕教授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

  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NAD+)及其磷酸化形式(NADPH/NADP+),作為生物體內兩對最重要的輔酶和核心代謝物,常被用作評價細胞代謝狀態的關鍵指標,與衰老及相關疾病如癌症、糖尿病、肥胖症、心腦血管疾病、神經性退行性疾病等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長久以來,細胞代謝的檢測主要依賴酶學、色譜、質譜等,這些方法不僅破壞了細胞或生物體的完整性,更難以應用於高通量篩選。為了解決這一重要科學難題,2011年,楊弋教授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開發了一系列遺傳編碼的NADH螢光探針,實現了在活細胞及各種亞細胞結構中對NADH分子的實時動態、特異性的檢測與成像(Cell Metabolism, 2011, 14, 555)。2015年,該團隊又報導了可同時檢測NAD+,NADH及其比率的第二代細胞代謝螢光探針NADH氧化還原比率探針(SoNar),像火眼金睛一樣,可察覺到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的微細代謝差異(Cell Metabolism, 2015, 21, 777)。並進一步建立了細胞代謝螢光探針在單細胞、活體動物成像及高通量藥物篩選方面的系統研究方法(Nature Protocols, 2016, 11, 1345)。

  NADH和NADPH的螢光光譜相似,但是二者的生理功能卻顯著不同。NADH主要參與物質能量代謝,而NADPH主要參與合成代謝以及抗氧化,傳統的自發螢光分析方法很難區分這兩種小分子。該研究團隊在第二代NADH螢光探針SoNar的基礎上,通過對底物結合蛋白的理性設計和改造,開發了一系列高性能遺傳編碼螢光探針iNap,特異性檢測NADPH,實現了在活體、活細胞及各種亞細胞結構中對NADPH代謝的高時空分辨檢測與成像。該研究首次報導了癌細胞內不同亞細胞結構中游離的NADPH水平,發現了氧化應激時癌細胞內NADPH代謝受葡萄糖水平動態調節。研究團隊也進一步發現人體內源性類固醇激素DHEA通過抑制G6PD活性和激活AMPK活性,對NADPH代謝實現雙向調節作用。鑑於AMPK信號通路在衰老、糖尿病、肥胖症以及癌症中的重要角色,這一研究結果有望破解DHEA作為一種藥物和膳食補充劑在這些疾病方面發揮出的有益作用。NADPH作為細胞內的還原力,在生理或病理條件下發揮重要角色。該研究報導的細胞代謝螢光探針iNap,不僅可應用於抗氧化、AMPK、脂肪酸合成等代謝途徑與通路分析,也可用於衰老及相關疾病創新藥物的發現。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螢光探針成像技術 幫助人們看清「神經」活動
    螢光探針成像技術,就是近年來在醫學領域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相信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對於螢光探針技術都是一知半解。其實只要你用心了解的話,就會在自然環境中發現很多螢光現象,例如螢火蟲、螢光棒以及閃閃發光的水母等。
  • 【分析】用於實時監測線粒體溫度的可固定螢光探針
    線粒體參與細胞內活性氧代謝、信號傳導、離子平衡調節等生理過程的同時還未細胞的新陳代謝提供能量。線粒體作為細胞的能量工廠,葡萄糖和氧氣在線粒體內通過氧化還原呼吸鏈轉化為ATP為細胞代謝提供能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氧化還原呼吸鏈中33%的能量以熱量的方式消耗,僅有67%的能量用於合成ATP。
  • Prime 95B助力新型近紅外激發電壓螢光納米探針問世!
    鈣離子成像是近年來檢測群體神經元活動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與傳統的電極記錄相比,鈣離子螢光信號的時間解析度較差,很難推斷出與之對應的神經元動作電位的頻率和數量。而且,鈣離子螢光信號只能反映動作電位,不能反映出閾下的膜電位變化。為了克服這些不足,科學家們又將目光投向了對細胞膜電位變化敏感的電壓螢光探針,希望能夠實現對大範圍神經元集群電活動的高時空解析度檢測。
  • 「螢光探針」點亮細胞世界
    ,「螢光探針」使細胞呈現出色彩斑斕的效果,形態各異的圖案仿佛將人帶入鮮花與極光交融的海洋。然而,你能想像這不起眼的「螢光探針」通過成像監測,便能實現儘早地發現和預防重大疾病嗎?  自然科學獎評審的核心指標就是原創性,而這正是「細胞穩態調控活性分子的螢光成像研究」項目的「撒手鐧」。該項目在國際上率先構建成多種新型發光材料,解決了材料量子產率低與波長不可調的關鍵問題,為研製具有高靈敏度與光譜空間可分辨探針的篩選、設計、構建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 分子螢光探針實現活細胞內可視化檢測
    利用小分子螢光探針可視化監測各類活性物質已成為目前化學和生物學的熱點領域之一。 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陳令新研究員「環境微分析與監測」創新團隊針對硫化氫(H2S)、硫醇和鐵等活性物質,巧妙設計合成了幾種新穎的小分子螢光探針,成功實現了活細胞內可視化檢測。
  • 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為更好地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需要一種能夠實時、靈敏、特異地檢測多巴胺的工具,以研究在活體模式生物中、複雜行為模式下多巴胺信號的動態變化情況。自2018年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檢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即GRAB探針系列,其中即包括多巴胺探針(GRABDA)。
  • CCS Chemistry | CRISPR螢光探針用於細胞染色質高分辨成像
    常規的染色質成像方法,如螢光原位雜交技術(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即FISH),需要對染色質DNA進行固定與變性處理,不能實現對活細胞的實時成像。因此,發展高時空分辨的染色質可視化工具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
  • ...螢光成像定量檢測多個腫瘤標誌物-螢光,成像,腫瘤,切片,張凡...
    同時,傳統的切片活檢過程也難以避免腫瘤細胞轉移的風險。那麼,未來是否能開發一種全新的技術,無需通過手術切片操作,就可以無創地實現腫瘤精準診斷?  張凡教授表示,螢光是自然界中常見的一種發光現象,可以通過螢光探針介質來對生物體組織進行成像檢測。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設計合成螢光探針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設計合成螢光探針&nbsp&nbsp&nbsp&nbsp成功應用於人體宮頸癌細胞中過氧化氫的檢測&nbsp&nbsp&nbsp&nbsp
  • 創新 新型皮膚癌檢測探針問世
    關注醫療器械創新,更多資訊請瀏覽醫療器械創新網www.innomd.org近日,來自德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探針,其可以將三種特殊的方法集於一種設備,利用光來檢測皮膚組織的特性以及進行癌症的檢測;研究者表示,目前這種新型的三合一探針正在進行先期臨床試驗,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
  • 科學家設計新型雙光子螢光探針 —新聞—科學網
    據論文第一作者、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方海嘯介紹,人體內的神經遞質代謝需要維持一個穩定的代謝平衡,如果單胺氧化酶的功能發生異常,會過多或者過少地代謝神經遞質,從而破壞生物體內神經遞質的代謝平衡。所以單胺氧化酶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有著密切的聯繫,是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研究中的重要生化標誌物。
  • 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多巴胺螢光探針」助力精準醫療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記者魏夢佳)我國科學家近期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在線發表一項重要成果。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據悉,該探針有望成為研究多巴胺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為未來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
  • 專家點評|新型紅色螢光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在HEK293T細胞中的螢光響應情況針對新一代多巴胺探針,研究者在細胞、腦片、果蠅(圖2)、小鼠他們研發的系列新型多巴胺探針都是基於蛋白質的螢光探針,可以通過基因操作將這些探針精準地表達到特異腦區和細胞集群中去,從而提供了準確的細胞類型特異性以及精準的亞細胞定位。這次他們研發的新一代多巴胺探針將檢測信號的靈敏度提高了數倍,為實時在體檢測多巴胺信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時間、空間解析度。
  • 華東理工大學等成功研發細胞代謝研究原創技術—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藥學院楊弋教授、趙玉政研究員課題組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海燕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了一系列特異性檢測細胞核心代謝物NADPH的高性能遺傳編碼螢光探針iNap,實現了在活體
  • 「多巴胺螢光探針」助力精準醫療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記者 魏夢佳)我國科學家近期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在線發表一項重要成果。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據悉,該探針有望成為研究多巴胺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為未來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
  • 煙臺海岸帶所用近紅外螢光探針檢測活性氧/活性硫交互響應
    與其他生物檢測技術相比,螢光生物成像技術已成為檢測細胞內活性物種的強有力工具。該技術具有很多優勢,如高時空解析度、非侵入性、靈敏度高、選擇性好、快速反應等,尤其是近紅外螢光能夠實現最大化生物樣品穿透和避免背景螢光信號的幹擾。
  • 基於MOFs的「關-開」型螢光探針實現高靈敏度檢測次氯酸鹽
    日前,洛陽師範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周戰與合作者一起,開發了一種新型鑭系-有機框架基於氧化脫氧反應誘導次氯酸鹽識別體系,在次氯酸根檢測方面取得突破。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化學工程雜誌》。次氯酸鹽作為一種不穩定的弱酸,它廣泛用於生活和工業中的廢水處理,醫院洗衣和消毒,以及紙張和紡織工業的漂白。此外,它在細胞內氧化還原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 活體動物螢光成像技術原理及應用
    量子點作為一類新型的螢光標記材料,其在長時間生命活動監測及活體示蹤方面具有獨特的應用優勢。與傳統的有機螢光試劑相比較,量子點螢光比有機螢光染料的發射光強的20倍,穩定性強100倍以上,具有螢光發光光譜較窄、量子產率高、不易漂白、激發光譜寬、顏色可調,並且光化學穩定性高,不易分解等諸多優點。
  • 王忠良Chem.Soc.Rev.最新綜述:高性能螢光和生物發光RNA成像探針的...
    信使RNA(mRNA)和微型核醣核酸(miRNA)的成像不僅能夠學習mRNA的形成和轉錄以及參與各種生命過程的miRNA的生物合成,而且有助於檢測癌症。高性能RNA成像探針大大擴展了人們對生命過程的看法,增強了癌症檢測的準確性。
  • 基於邏輯與的螢光探針選擇性檢測活細胞溶酶體中的亞硫酸氫鹽
    在不同濃度的HSO3-(0- 60 μM)的條件下,隨著反應時間逐漸增加,探針的螢光強度也逐漸增加,並在200 s達到平衡,並可以保持超過60分鐘的穩定。實驗表明,該探頭對SO2的響應速度快,可用於SO2的實時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