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理工大學等成功研發細胞代謝研究原創技術—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藥學院楊弋教授、趙玉政研究員課題組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海燕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了一系列特異性檢測細胞核心代謝物NADPH的高性能遺傳編碼螢光探針iNap,實現了在活體、活細胞及各種亞細胞結構中對NADPH代謝的高時空分辨檢測與成像。6月5日,相關研究成果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

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NAD+)及其磷酸化形式(NADPH/NADP+),作為生物體內兩對最重要的輔酶和核心代謝物,常被用作評價細胞代謝狀態的關鍵指標,與衰老及相關疾病如癌症、糖尿病、肥胖症、心腦血管疾病、神經性退行性疾病等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長久以來,細胞代謝的檢測主要依賴酶學、色譜、質譜等,這些方法不僅破壞了細胞或生物體的完整性,更難以應用於高通量篩選。為了解決這一重要科學難題,2011年,楊弋教授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開發了一系列遺傳編碼的NADH螢光探針,實現了在活細胞及各種亞細胞結構中對NADH分子的實時動態、特異性的檢測與成像。2015年,該團隊又報導了可同時檢測NAD+,NADH及其比率的第二代細胞代謝螢光探針SoNar,像火眼金睛一樣,可察覺到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的微細代謝差異,並進一步建立了細胞代謝螢光探針在單細胞、活體動物成像及高通量藥物篩選方面的系統研究方法。

NADH和NADPH的螢光光譜相似,但是二者的生理功能卻顯著不同。NADH主要參與物質能量代謝,而NADPH主要參與合成代謝以及抗氧化,傳統的自發螢光分析方法很難區分這兩種小分子。在第二代NADH螢光探針SoNar的基礎上,研究團隊通過對底物結合蛋白的理性設計和改造,開發了一系列特異性檢測NADPH的高性能遺傳編碼螢光探針iNap,實現了在活體、活細胞及各種亞細胞結構中對NADPH代謝的高時空分辨檢測與成像。利用iNap,研究團隊精確測定了癌細胞內不同亞細胞結構中NADPH水平,發現其水平受NAD激酶和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活性調節,並進一步證明氧化應激時癌細胞內NADPH代謝受葡萄糖水平的動態調節。同時,研究人員提出了哺乳動物細胞有很強的維持生理NADPH穩態的觀點。研究團隊發現人體內源性類固醇激素DHEA通過抑制G6PD活性和激活AMPK活性,對NADPH代謝實現雙向調節作用。鑑於AMPK信號通路在衰老、糖尿病、肥胖症以及癌症中的重要角色,這一研究結果有望破解DHEA作為一種藥物和膳食補充劑在這些疾病方面發揮出的有益作用。此外,iNap也指示NADPH代謝與巨噬細胞免疫激活以及機體創傷反應密切相關。NADPH作為細胞內的還原力,在生理或病理條件下發揮重要角色。細胞代謝螢光探針iNap,不僅可應用於抗氧化、AMPK、脂肪酸合成等代謝途徑與通路分析,也可用於衰老及相關疾病創新藥物的發現。

據悉,論文的第一作者為華東理工大學博士生陶榮坤、趙玉政研究員和中科大博士生初環宇,通訊作者為楊弋教授和劉海燕教授。

相關焦點

  • 華東理工大學發展轉錄因子調節劑設計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2月11日上海訊(通訊員姚雪記者黃辛)國際知名學術期刊《核酸研究》日前在線報導了華東理工大學李洪林教授、第二軍醫大學張衛東教授以及中美(河南)荷美爾腫瘤研究院
  • 華東理工大學自辦學術期刊BIOB入選SCIE—新聞—科學網
    這標誌著經過近7年精心培育,華東理工大學自主創辦的本土學刊終於獲得了學術界和出版界的認可,從此邁入國際一流學術期刊行列。 BIOB英文學刊由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創辦,中文譯名為《生物資源與生物加工》,國際出版物編號為ISSN2197-4365。
  • 華東理工大學人工構建自組裝多酶體—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記者從華東理工大學獲悉,該校生工學院魯華生物技術研究所教授魏東芝和任宇紅研究團隊,在自組裝超分子多酶體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 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心腦科學研究實驗室成立—新聞—科學網
    11月17日,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視友科技心腦科學研究實驗室揭牌儀式暨腦電設備捐贈新聞發布會舉行。
  • 【行業新聞】中國航發商發—華東理工大學航空發動機壽命預測技術聯合創新中心技術委員會會議在我校召開
    導讀:1月12日,中國航發商發--華東理工大學航空發動機壽命預測技術聯合創新中心(以下簡稱「聯合創新中心」)第一屆技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我校逸夫樓演講廳召開
  • 華東師大揭示KRAS突變肺腺癌代謝特徵—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臨床研究雜誌》。 KRAS是人類腫瘤中突變概率最高的基因家族之一,驅動了人類近三分之一惡性腫瘤的發生與發展。在精準治療的時代,KRAS仍然是一個「難以琢磨」的靶點,雖然靶向KRAS(G12C)突變體的小分子藥物研發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然而針對KRAS其他突變體的藥物研發仍舉步維艱。
  • 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國家蛋白質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以及英國巴斯大學合作
  • 華東理工大學研究為雨生紅球藻培養開啟工業模式
    如何高效培養微藻,使其規模化應用,成為廣大研究人員攻克的目標。近日,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元廣教授團隊,在雨生紅球藻的應用基礎及產業化方面取得新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中美聯合培養博士生章真同學作為第一作者,在線發表於生物工程領域著名期刊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上。
  • 發酵產業與國民經濟息息相關——訪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的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55年國內最早成立的抗生素製造工學專業,是我國長期從事生物製藥的藥廠建設工藝設計、生物反應器裝備以及產品分離純化生產工藝研究和教學的重要力量。
  • ...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_網易...
    Heeschen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19 費城染色體陽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耐藥機制及對策研究 沈樹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20 基於車路系統全息信息環境的自動駕駛群智協同關鍵技術研究 杜豫川 同濟大學 21 河口動力地貌系統狀態轉變與潛在海洋地質災害預警 範代讀 同濟大學 22 基於化學基因組學的抗耐藥真菌先導物的發現及其作用靶點研究 姜遠英 同濟大學 23 星基地基增強北鬥綜合
  • 國際期刊《J AGR FOOD CHEM》報導華東理工大學L-半胱氨酸生物合成研究新成果
    綠色生物製造工藝替代傳統工業品生產工藝是當前生物工程研究的熱點之一。
  • 華東理工大學19個重點學科簡介
    華東理工大學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化學工程與技術;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化工過程機械、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上海市重點學科:化學工程、生物工程(包括生物化工)、應用化學、材料學、發酵工程、化工過程機   華東理工大學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化學工程與技術;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化工過程機械、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上海市重點學科:化學工程
  • 華東師範大學量子隱形傳態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荊傑泰團隊利用前期發展的光學軌道角動量復用的連續變量糾纏源結合全光量子隱形傳態協議,在國際上首次實驗成功構建了多通道復用的全光量子隱形傳態協議
  • 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關鍵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結束,取得圓滿成功。試採過程中,在中國地質調查局試採現場指揮部組織和領導下,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教授孫寶江、廖華林所在團隊分別承擔了「海洋動態壓井混合裝置」和「儲層改造地面試驗與工具現場技術服務」課題,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相關成果得到高度認可,為試採成功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
  •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張金龍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新聞—科學網
    張金龍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近日,歐洲科學院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華東理工大學張金龍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深圳先進院今年牽頭獲批7項國家科技部重點項目—新聞—科學網
    深圳先進院今年牽頭獲批7項國家科技部重點項目位列全國科研院所第一
  • 研究發現番茄果實中葉綠素代謝調節基因—新聞—科學網
    來自重慶大學的科研團隊在研究中發現,SlMYB72基因在調節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代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園藝作物改善果實營養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番茄基因SlMYB72屬於轉錄因子R2R3-MYB亞家族,位於細胞核內,具有轉錄激活活性。
  • 華東理工大學製備出新型太陽能光解水催化材料—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楊化桂課題組在太陽能光解水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成功製備出一種新型太陽能光解水催化材料。
  • 華東理工大學新型太陽能電池關鍵材料研究獲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侯宇博士在新型太陽能電池關鍵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納米能源》。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由於其能量轉換效率高、成本低廉和製備工藝簡單等優點,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 研究揭示植物維管結構綜合表徵—新聞—科學網
    擬南芥維管細胞和韌皮部薄壁細胞(青色)      圖片來源:HHU / Ji-Yun Kim 一直以來,對於葉片中的維管細胞,特別是韌皮部薄壁組織,人們知之甚少。近日,德美兩國研究人員首次利用單細胞測序對擬南芥葉片維管細胞進行全面分析。相關論文刊登於《植物細胞》。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分離了植物細胞,並創建了一個包含葉片維管系統所有調節RNA分子的圖譜,從而通過分析代謝途徑來確定不同細胞的作用。 植物的葉脈管系統在將溶質從產生區域運送到儲存或使用區域起著關鍵作用。糖和胺基酸通過韌皮部從葉子運輸到根部和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