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勻多焦點激發技術可用於高通量超解析度成像

2021-01-10 科學網

均勻多焦點激發技術可用於高通量超解析度成像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5 13:23:19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Suliana Manley、Dora Mahecic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均勻多焦點激發技術用於高通量超解析度成像。相關論文於2020年6月22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方法學》。

研究人員報導了用於場非依賴成像的多焦點平面照明(mfFIFI)技術。通過將mfFIFI集成到即時結構照明顯微鏡(iSIM)中,研究人員將視場(FOV)擴展到100×100 μm2以上,同時保持高速、多色、體積成像,且為衍射極限解析度的兩倍。研究人員通過拼接相鄰圖像來進一步擴展有效FOV,從而對數十個細胞進行快速活細胞超解析度成像。

最後,研究人員將平場iSIM與超微結構擴展顯微鏡相結合,以約35 nm的有效解析度每小時對人類細胞中數百個中心體或成千上萬個純化的萊茵衣藻中心體進行了三維(3D)圖像。這些大型數據集的分類和粒子平均可以對中心體微管的翻譯後修飾進行3D映射,從而揭示其覆蓋範圍和位置的差異。

據介紹,超解析度顯微鏡已成為生物學研究中的常用工具。但是,成像通量仍然是獲取定量生物學所需大型數據集的主要瓶頸。

附:英文原文

Title: Homogeneous multifocal excitation for high-throughput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Author: Dora Mahecic, Davide Gambarotto, Kyle M. Douglass, Denis Fortun, Niccol Banterle, Khalid A. Ibrahim, Maeva Le Guennec, Pierre Gnczy, Virginie Hamel, Paul Guichard, Suliana Manley

Issue&Volume: 2020-06-22

Abstract: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ies have become an established tool in biological research. However, imaging throughput remains a main bottleneck in acquiring large datasets required for quantitative biology. Here we describe multifocal flat illumination for field-independent imaging (mfFIFI). By integrating mfFIFI into an instant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e (iSIM), we extend the field of view (FOV) to >100×100μm2 while maintaining high-speed, multicolor, volumetric imaging at double the diffraction-limited resolution. We further extend the effective FOV by stitching adjacent images for fast live-cell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of dozens of cells. Finally, we combine our flat-fielded iSIM with ultrastructure expansion microscopy to collect three-dimensional (3D) images of hundreds of centrioles in human cells, or thousands of purified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centrioles, per hour at an effective resolution of ~35nm. Classification and particle averaging of these large datasets enables 3D mapping of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of centriolar microtubules, revealing differences in their coverage and positioning.

DOI: 10.1038/s41592-020-0859-z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20-0859-z

相關焦點

  • 高分辨顯微成像:偏振可控多焦點超構透鏡
    撰稿 | 楊大海(哈爾濱工業大學 博士生)在光學成像領域,偏振顯微成像和偏振螢光激發是兩種非常重要的技術手段。而這其中的偏振顯微成像可以揭示光學各向異性,偏振成像被廣泛地應用於表徵材料的結構,用於鑑別病理組織,以及手性藥物的識別等。
  • 超解析度隨機光學重建顯微鏡了解一下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研發了多種超解析度技術,遠遠超出了衍射J限,能夠觀察到分子尺度的細節。SRM技術可以將細胞結構解析為亞細胞水平,從而獲取有關細胞組分的3D結構的信息,並可以觀察到單分子共定位。其中一個光源發射能激發螢光團——螢光標籤(研究者們以此來定位和觀察蛋白)的光,另一個光源發出不同波長的光,用於抑制螢光。這束光是環形的,並且與束光有所重疊,因此只有環形中間區域的分子會繼續發出螢光。獲得STED超解析度圖片並沒有那麼複雜,用戶需要仔細調整參數,才能得到漂亮的結果,否則所得圖片和普通confocal沒有差別。
  • 打破阿貝衍射極限,超解析度顯微鏡毫秒級成像,看百萬分之一毫米
    到目前為止,超解析度顯微鏡比傳統方法慢得多,因為必須記錄更多或更精細的圖像數據。與耶拿的合作夥伴一起,比勒費爾德大學科學家現在已經進一步開發了超解析度SR-SIM過程。學者們表明,SR-SIM也可以實時和非常高的成像速率,因此適合於觀察非常小的細胞顆粒運動,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高分辨顯微成像:偏振可控多焦點超構透鏡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撰稿 | 楊大海(哈爾濱工業大學 博士生)在光學成像領域,偏振顯微成像和偏振螢光激發是兩種非常重要的技術手段。而這其中的偏振顯微成像可以揭示光學各向異性,偏振成像被廣泛地應用於表徵材料的結構,用於鑑別病理組織,以及手性藥物的識別等。這些特殊的功能都是常規成像無法做到的,所以生物工作者和醫學工作者對偏光顯微鏡是情有獨鐘的。圖1.光學成像STED應用圖源: Laser Photonics Rev. 10, No. 1, 2016.
  • 放大率3.3倍,發現細胞內天然生物放大鏡,可用於亞波長成像!
    該技術為無機械或光熱損傷的生物納米材料光學成像、傳感和組裝提供了一種高精度的工具。光學成像技術在醫學診斷、生物傳感、細胞探索、分子訓練和材料組裝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鑷子和顯微鏡是對從幾納米到幾微米的微小樣品進行非接觸成像和操作的標準設備。然而,由於光學解析度被限制在照明波長的一半左右,在納米尺度上使用這項技術進行成像是具有挑戰性的。
  • 壓電掃描臺:基於二維壓電透射式微掃描器的紅外超解析度成像
    在各類成像應用中,一般都需要高解析度的圖像。例如在國防、醫療、科研、軍事等各領域中,高解析度的圖像更有助於監控、診斷、研究、偵查等。然而,在各種場合,圖像解析度往往不能滿足應用的要求。因此,為了在目前的探測器上實現高解析度的成像,超解析度技術得以出現和發展。
  • 付紅兵/鄭樂民/徐珍珍AFM:細胞器特異性的紅光AIE分子用於對活細胞進行動態超解析度成像
    在納米尺度上對細胞中的溶酶體和線粒體的長期活動進行可視化成像對於進一步理解其功能而言至關重要,但這也極具挑戰性。由於現有的螢光探針存在如ACQ效應等局限性,其信噪比往往較差且不耐光漂白。北京大學鄭樂民教授、首都師範大學徐珍珍副教授和付紅兵教授報導了兩種高效的紅色發射的聚集誘導發光(AIE)探針,它們具有螢光「開關」的特性和特異性靶向溶酶體和線粒體的能力。
  • 「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順利通過現場技術測試
    顯微成像系統是顯微鏡與攝像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可對人眼無法看到的微生物進行觀察拍照。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科承擔的「自適應雙光子激發光聲顯微成像設備」項目通過技術測試和財務審查。多達7個的外置通道以及光譜拆分軟體充分支持多色的多光子實驗。再結合高速12kHz掃描頭和最大掃描視野,將軸向位移減至最小,有效地收集來自深層組織的微弱光子,使圖像更明亮,將對標本的光毒性減至最小。雙光子螢光顯微鏡是結合了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和雙光子激發技術的一種新技術。
  • 德國科學家研製出世界最小超聲波傳感器 比血細胞還小實現超解析度成像
    這種新探測器的尺寸比一般人的頭髮還小100倍,有了它,比以前小得多的許多特徵都能可視化,從而實現所謂的超解析度成像。自20世紀50年代醫學超聲成像發展以來,超聲波檢測的核心技術主要集中在利用壓電探測器,將超聲波產生的壓力轉換為電壓。超聲成像的解析度取決於所使用的壓電探測器的大小。
  • 黃浴:基於深度學習的超解析度圖像技術發展軌跡一覽
    作者 | 黃浴轉載自知乎導讀:近年來,使用深度學習技術的圖像超解析度(SR)取得了顯著進步。本文中,奇點汽車自動駕駛首席科學家黃浴對基於深度學習技術的圖像超解析度技術進行了一次全面的總結,分析了這門技術近年來的發展軌跡。
  •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顯微鏡,可用於深層組織成像
    當通過完整的頭骨對小鼠大腦進行光學成像時,由於強烈的斑點噪聲和圖像失真,神經系統的細微結構難以顯現。這在神經科學研究中是個問題,因為小鼠被廣泛用作模型生物。由於目前使用的成像技術的限制,頭骨必須被刪除或薄,以顯微鏡研究腦組織下的神經網絡。因此,有人提出了其他解決方案,以實現活體組織的深層成像。例如,近年來,三光子顯微鏡已成功地用於小鼠頭骨下的神經元成像。
  • Cell | 新成像技術揭示呼腸病毒胞內釋放途徑
    將現有的成像方法結合使用組成關聯方案或在生物成像中產生更多的益處。關聯成像通過提供互補的形態、結構和化學信息,對一系列細胞過程提供中澳的新見解,這些信息超出了單獨使用任何一種技術所能獲得的範圍。例如將常規螢光顯微鏡(FM)與EM關聯、將SXT與衍射限制的FM關聯或與涉及化學固定的超解析度FM關聯。在細胞或組織取得高解析度成像的挑戰之一是保持原始細胞內結構和排列。
  • 研究總結時間聚集無掃描雙光子激發技術
    研究總結時間聚集無掃描雙光子激發技術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9 22:59:52 法國索邦大學Valentina Emiliani等研究人員對時間聚集無掃描雙光子激發技術進行總結
  • 質譜成像:MALDI技術在質譜成像中的應用
    一、質譜成像技術簡介  成像質譜(IMS)是一種非常靈敏的分子成像技術,可提供組合的分子信息和空間解析度。它允許從組織切片、單細胞或其他物質表面直接鑑定和定位化合物分子。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成像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5 16:04:50 線粒體基質(a)和核纖層蛋白(b)的超分辨光電關聯成像結果(圖片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網站)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濤院士課題組與徐平勇課題組合作,報導了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SR-CLEM)成像的新型螢光蛋白mEosEM
  • 深圳先進院採用多幀重構算法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通過調節物鏡成像的位置(成像介於目鏡的一倍焦距與兩倍焦距之間),使物鏡所成的像位於目鏡前焦點的外側,經目鏡放大得到一個經二次放大的正立實像,當光源足夠強時,相機或攝像機的光電元件感光成像。
  • 新一代螢光顯微鏡可輕鬆實現超分辨成像
    近年來,隨著活細胞體系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膜蛋白單分子研究,特別是受體動力學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單分子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因其能夠突破光學衍射極限,而比傳統光學顯微鏡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 【學術前沿】陳良怡/王靜敏團隊合作利用活細胞超解析度成像預測...
    【學術前沿】陳良怡/王靜敏團隊合作利用活細胞超解析度成像預測佩梅病臨床疾病表型以及篩選精準對症藥物 2020-09-10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圳先進院實現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質量提高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室鄭煒研究員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顯微成像系統,是指顯微鏡下觀察樣品拍照成像的系統。
  • 工業生物技術中的高通量篩選技術
    擴大搜索範圍:促成技術1. 光譜儀HTS的實現通常需要精確的高通量檢測設備。微板閱讀器是HTS中最常用的設備。升級版本包括一個多標籤板閱讀器——一個單一的桌面設備與多種檢測模式。多標記讀卡器可以使用200-1000 nm的檢測波長來檢測吸光度、螢光強度、時間分辨螢光、螢光偏振和化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