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新成像技術揭示呼腸病毒胞內釋放途徑

2020-07-01 BioArt

撰文 | 章臺柳


過去的十年裡,細胞和組織成像方法的發展取得了飛速的進步。利用掃描或透射電子顯微鏡(EM)可以將細胞超微結構成像到2-5nm的解析度,然而EM方法的穿透深度有限,透射EM的穿透深度僅0.5mm。對於較厚的樣品(如哺乳動物細胞)的三維EM成像,可以採用切片和連續重建的方法來克服這一限制,但涉及到樣品的化學處理或複雜的低溫工作流程。


高解析度的3D成像技術——軟X射線斷層成像(soft X-ray tomography,SXT),可以滿足在較厚的玻璃化樣品中對細胞超微結構進行中尺度成像需求,其穿透深度約為10mm,解析度為幾十納米,樣品不需要化學處理【1】。光學顯微鏡可以作為EM和SXT的補充,提供細胞內超微結構、細胞器組織和分子定位的直接信息。將現有的成像方法結合使用組成關聯方案或在生物成像中產生更多的益處。關聯成像通過提供互補的形態、結構和化學信息,對一系列細胞過程提供中澳的新見解,這些信息超出了單獨使用任何一種技術所能獲得的範圍。例如將常規螢光顯微鏡(FM)與EM關聯、將SXT與衍射限制的FM關聯或與涉及化學固定的超解析度FM關聯。


在細胞或組織取得高解析度成像的挑戰之一是保持原始細胞內結構和排列。考慮到這一點,相比於化學固定,快速冷凍成為保持生物結構或細胞內動態過程的黃金標準方法。組織透明化是用於超微結構成像的生物樣品保存的非常有前景的技術,可用於X射線成像、電子斷層掃描、超解析度螢光成像等技術的樣品製備。而且,與室溫成像相比,低溫螢光成像的特點是染料的光穩定性增強,發射光譜更清晰,從而數據具有更好的信噪比。但是,由於目前沒有合適的浸沒液和穩定的浸沒物鏡,cryo-FM系統的數值孔徑(NA)受到限制。低溫螢光成像是通過NA最大值為0.9的空氣物鏡來完成的,限制了可實現的光學解析度,並且低溫條件下成像時防止冰晶形成導致樣品損壞也是一項技術挑戰。


3D結構化光照顯微鏡(3D-SIM)可成為低溫條件下成像的首選方法【2】。SIM利用模式化的光與成像目標的螢光團相互作用,產生低頻幹涉條紋(莫爾效應),攜帶超過系統衍射極限的結構信息,體積解析度提高8倍。SIM在低溫成像上有諸多獨特的「賣點」:1)很容易應用於多通道成像,可使用一系列常見的染料或螢光蛋白;2)可成像相對較厚的樣品,減少了成像前對樣品切片的需要;3)使用相對較低的光劑量和較短的圖像採集時間,最大限度減少對樣品加熱;4)具有非常好的離焦光抑制,即使在厚度為10mm或更高的樣品中也能產生高對比度圖像。最近,SIM與單分子定位顯微鏡組成關聯方案對玻璃冷凍的細胞進行可視化【3】,冷凍置換染色後通過聚焦離子束在相同細胞上進行掃描電鏡成像,取得高解析度成像。如何通過關聯方案的制定實現更多高解析度成像還有待更多的探索。


2020年6月30日,來自英國的Maria HarkiolakiCell雜誌上發表文章3D Correlative Cryo-Structured Illuminati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nd Soft X-Ray Tomography Elucidates Reovirus Intracellular Release Pathway通過將高解析度結構化顯微鏡與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組成關聯方案,實現利用X射線和可見光在低溫條件下對細胞進行三維成像。同時利用該方法研究呼腸病毒感染早期,病毒顆粒從細胞內囊泡釋放的過程,鑑定細胞內病毒誘導的結構。


Cell | 新成像技術揭示呼腸病毒胞內釋放途徑


研究人員利用高解析度結構化顯微鏡(cryo-SIM)與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ryo-SXT)組成關聯方案。定製設計的cryo-SIM是依託於商業化cryo臺的光線束B24,配備長工作距離的空氣物鏡(1003,0.9NA,2mm工作距離,尼康),可提供超過衍射極限解析度的成像。高NA長工作距離的空氣物鏡可確保樣品存放在低溫環境,避免物鏡浸沒到冷凍液中。整個系統有四種照明波長,而且可以更改定製。同時使用向列型液晶空間光調製器用於相位調製模式產生結構化照明(SI)條紋模式,而基於液晶的偏振旋轉器可針對每個條紋方向和激發波長進行獨立優化,不必為下一個優化而損傷其他優化。軟X射線斷層掃描是由全場透射X射線顯微鏡(TXM)改造而來,通過吸收對比度進行成像。TXM選擇k吸收邊緣為284ev的碳和543ev的氧,這樣一個X射線光譜區域作為照明光。這個區域內,富含碳的生物結構比周圍富含氧的介質吸收更多的X射線,由此產生的自然對比度允許在記錄的投射中描繪細胞特徵。細胞膜提供特別強的對比度,使得膜結合的細胞器特別容易在相對較厚的整個細胞的超微結構3D斷層圖像中被識別。同時,通過在樣品室的20X物鏡和寬光譜LED照明,TXM具有基本的可見光顯微鏡能力,可對先前由常規或超解析度光學顯微鏡識別的感興趣區域(ROI)進行定位和標記。


那麼,cryo-SXT和cryo-SIM關聯方案的工作流程具體如何?待成像的細胞通常生長為貼壁單層、多層或懸浮,貼壁細胞培養在金EM網格的碳膜上。在該階段,可內源性表達螢光標記物或添加到培養基中被細胞攝取。通過多種傳統的光鏡和螢光顯微鏡方法確定培養基中或細胞的附著、生長、融合和分布,然後添加基準標誌物(通常是金納米珠)、印跡(去除多餘的培養基)和插入液氮冷卻的液體乙烷中進行玻璃化冷凍。玻璃化後,網格在明場和螢光中成像,並在裝有螢光檢測功能的冷凍級光學顯微鏡上繪製光束線,檢查細胞形態,鑑定感興趣區域ROI,確認無非玻璃汙染物。因此,Cryo-SIM是高解析度3D成像的第一步,cryo-SXT隨後,兩者的順序不可倒置。樣品放置於標準的Linkam低溫保持器中,cryo-SIM首先生成網格保持器結構的明場透射2D鑲嵌圖,同時注釋ROI,3D-SIM數據收集沿著樣品z-軸進行採樣。Cryo-SIM數據收集後,將樣品從Linkam支架中恢復並儲存網格,直到可以加載到TXM支架中。利用可見光檢查和繪製網格,恢復SIM數據採集中建立的ROI,以便在相同的區域進行X射線數據採集。初步評估樣品對輻射損傷的敏感性和玻璃化的均勻性,隨後制定數據收集策略並收集3D射線數據。利用eC-CLEM對收集的cryo-SIM和cryo-SXT數據進行計算並構建高解析度成像。


Cell | 新成像技術揭示呼腸病毒胞內釋放途徑


最後,研究人員利用該技術對呼腸病毒感染的早期進行成像研究。呼腸病毒(reovirus)是無包膜的二十面體病毒,不具有細胞膜融合能力,其核心如何到達細胞質啟動複製至今仍不清楚。之前的研究顯示,呼腸病毒通過clathrin介導的內吞作用進入細胞,隨後通過內吞小體從早期的Rab4-、Rab5-或Rab11-陽性內吞小體運輸到Rab7-或Rab9-陽性內吞小體。Cryo-SIM數據成像出呼腸病毒早期感染的事件,感染後1h,內吞的呼腸病毒顆粒已經開始破壞吞內小體的膜結構,受影響的內吞小體繼續進展到後期。Cryo-STX數據觀察到:1)所有時間點(感染後1、2、4h)的細胞都攜帶病毒載量的簡單囊泡群;2)一些囊泡逐漸變大,並產生多個囊泡體(MVB),這些囊泡體位於遠離細胞外圍靠近細胞核的地方。MVB在感染2h開始可見,並在4h內持續增長;3)攜帶富含碳的圓頂型結構的囊泡亞群。這些結構都只在感染2h的細胞中出現,在對照細胞的細胞質中不存在。


總的來說,文章開發了cryo-SIM和cryo-SXT的關聯方案,用於低溫條件下對細胞的高解析度成像,並且用呼腸病毒的感染研究對關聯方案的可用性進行驗證,為細胞和組織成像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5.051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利用單病毒粒子示蹤技術揭示海水魚類病毒侵染機制---中國...
    研究人員還利用不同胞吞途徑的抑制劑,通過單粒子成像、免疫螢光及western blot檢測,揭示SGIV進入宿主細胞是通過網格蛋白介導、pH依賴的胞吞途徑而不通過小窩蛋白介導的胞吞途徑,且首次發現>SGIV進入細胞依賴於巨胞飲途徑;(D)SGIV胞內的運輸依賴於微管和微絲。
  • Cell綜述:以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視角看新冠病毒生物學
    由多個研究團隊進行的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查互為補充,共同揭示了新冠病毒生物學的新見解,包括病毒進入、翻譯、複製、排出以及調節這些過程的基因等各個方面。  他們將新冠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進行比較,讓我們更充分地了解了這一新型病毒家族的細胞生命周期,這對醫學的發展非常關鍵。
  • Cell丨單分子成像揭示應激顆粒中mRNAs翻譯過程
    撰文 | Qi責編 | 兮細胞經常暴露在如氧化應激、溫度變化、病毒感染等壓力條件下,為了抵禦這些不利條件並將應激期間的損傷降至最低,細胞激活一種進化上保守的途徑,稱為
  • 科學家鑑別出病毒複製的關鍵過程
    病毒是一類能夠通過感染機體細胞從而誘發疾病的胞內寄生微生物,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匹茲堡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揭示了常見病毒如何攔截宿主細胞蛋白,並在病毒釋放之前幫助新型病毒組裝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或有望增加科學家們對機體病毒複製過程的理解,同時也能幫助開發出克制病毒感染的新型策略。
  • 結構生物學家之痛:愛滋、新冠等囊膜病毒,為何長相如此不同?
    接著,利用I、II或III型膜融合蛋白介導膜融合、解胞並釋放核酸,綁架細胞的生命活動實現自我複製,最後組裝成新的病毒並從細胞出芽。可見,囊膜病毒通過蛋白介導膜融合,通過膜融合去組裝並釋放核酸,通過出芽 「擄走」 細胞膜以成為新病毒的囊膜。
  • 結構生物學家之痛:愛滋、新冠等囊膜病毒「罪犯」,為何長相如此不同?
    接著,利用I、II或III型膜融合蛋白介導膜融合、解胞並釋放核酸,綁架細胞的生命活動實現自我複製,最後組裝成新的病毒並從細胞出芽。可見,囊膜病毒通過蛋白介導膜融合,通過膜融合去組裝並釋放核酸,通過出芽 「擄走」 細胞膜以成為新病毒的囊膜。
  • 以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視角看新冠病毒生物學
    由多個研究團隊進行的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查互為補充,共同揭示了新冠病毒生物學的新見解,包括病毒進入、翻譯、複製、排出以及調節這些過程的基因等各個方面。他們將新冠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進行比較,讓我們更充分地了解了這一新型病毒家族的細胞生命周期,這對醫學的發展非常關鍵。
  • 武漢病毒所等獲得草魚呼腸孤病毒衣殼內部的核酸和聚合酶複合物結構
    該研究利用200kV加速電壓的冷凍電鏡與對稱失配三維重構技術解析了水生呼腸孤病毒/草魚呼腸孤病毒近原子分辨的完整結構,包括病毒顆粒外部雙層二十面體對稱的衣殼和衣殼內部非二十面體對稱的聚合酶、輔助蛋白及病毒核酸結構,精確闡述了聚合酶及其複合物與核酸、衣殼蛋白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及精細的結構信息,研究了該病毒衣殼蛋白通過構象變化來協調聚合酶的複製與轉錄狀態切換的機制
  • Cell重磅-VR技術助力揭示'快樂源泉'多巴胺的神經機制
    ,對揭示多巴胺的生理機制和意義有重要作用。與此同時,作者利用光線成像技術實時投射到腹側紋狀體或稱為伏隔核的多巴胺能神經元的信號活動。研究結果表明,經過該行為範式訓練過的小鼠可以很好的區分PRE和當前獎賞值。
  • 讓結構生物學家頭痛的病毒們:千毒千面,它們為啥長得這麼不一樣
    接著,利用I、II或III型膜融合蛋白介導膜融合、解胞並釋放核酸,綁架細胞的生命活動實現自我複製,最後組裝成新的病毒並從細胞出芽。可見,囊膜病毒通過蛋白介導膜融合,通過膜融合去組裝並釋放核酸,通過出芽 「擄走」 細胞膜以成為新病毒的囊膜。
  • The Scientist:胞外體最新研究進展
    內囊泡(internal vesicle)通過稱作多囊泡胞內體 (multivesicular endosome, MVE)的細胞區室通過向內出芽的方式形成。當MVE與細胞膜融合時,這些內囊泡就作為胞外體被釋放到胞外,這些胞外體能夠運行到距離較遠的組織從而影響細胞行為和生理上很多方面。
  • 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有望精確鎖定和成像病毒體
    原標題: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有望精確鎖定和成像病毒體 去年,一種名為低溫電子顯微鏡的尖端科學成像技術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該委員會稱其為「生物化學革命」。這項技術使科學家們第一次能夠在自然狀態下可視化生物分子, 而一年之後,這項技術就已經開闢了一些激動人心的可能性。
  • 中國科學家揭示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中國科學家揭示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4 13:43:40 近日,清華大學葛亮課題組報導了一條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 Cell Reports | Matthias Mann團隊新研究揭示凋亡Vs壞死性細胞...
    2020年1月28日,蛋白質組學研究領域著名科學家Matthias Mann團隊(德國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在著名學術期刊Cell Reports上發表論文,運用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技術,深度揭示了細胞凋亡和壞死病期間的蛋白質釋放差異與動態變化
  • 免疫成像技術、策略及在免疫治療中的應用
    免疫成像技術分為兩類:針對內源性免疫細胞生物標誌物的探針及直接和間接的免疫細胞標記法。 除了這些CD標記,某些代謝途徑也在免疫細胞中也存在選擇性上調。例如脫氧鳥苷激酶和脫氧核糖核酸激酶的表達,在具有活性的T細胞中都有上調現象。免疫生物標誌物的鑑定和選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由於這些免疫標記物的自然存在,為內源性免疫細胞生物標誌物的探針提供了一種相對直接的免疫成像方法。
  • Cell|新技術讓我們看得到RNA病毒翻譯和複製的動力學過程
    —VIRIM,以此來研究+RNA病毒的翻譯、複製,以及病毒與宿主的相互作用,利用這項技術,作者既觀察到了病毒在翻譯和複製過程中的動力學特徵,又找到了其中的瓶頸,為未來抗病毒的研究提示了可能的切入點。VIRIM全稱為病毒感染實時成像(virus infection real-time imaging)技術,用以研究單個RNA病毒在活細胞中的翻譯和複製,這項技術的基礎是作者在2014年開發出的SunTag螢光報告系統
  • 諾貝爾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有望精確鎖定和成像病毒體
    去年,一種名為低溫電子顯微鏡的尖端科學成像技術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該委員會稱其為「生物化學革命」。這項技術使科學家們第一次能夠在自然狀態下可視化生物分子,而一年之後,這項技術就已經開闢了一些激動人心的可能性。現在,科學家們已經用它以前所未有的細節對高潛力的致癌病毒進行成像,現在讓他們思考如何通過基因改造來更好地完成這項工作。
  • Dev Cell|胞外基質硬度介導腫瘤發生的關鍵機制
    然而到目前為止,從ECM傳遞機械信號到調節TWIST1和EMT的上遊機械轉導途徑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楊靖團隊之前的研究發現,胞外基質硬度可以通過調控TWIST1入核來促進EMT和乳腺癌轉移,基質硬度增加會誘導TWIST1從其胞質錨定蛋白G3BP2上釋放,進而進入細胞核並驅動EMT相關轉錄【1】。然而對於調控TWIST1的上遊機械轉導信號,目前所知甚少。
  • 我國科學家揭示催產素可通過腦內投射纖維影響情感行為
    科研團隊解析了下丘腦-神經垂體內分泌系統(HNS)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研究揭示了催產素並不是僅僅通過釋放到外周起到激素的作用,也可以通過投射到腦內情感調控區域而影響我們的情感行為。  下丘腦存在著一群特殊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它們既保留了神經元的放電特性,又能夠釋放激素入血,作用於外周的靶器官,在調節機體生長發育、代謝生殖和內環境穩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Cell 新發現!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信號傳遞途徑
    Cell 新發現!中科院上海逆境中心研究團隊揭示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信號傳遞途徑責編 | 逸雲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經常遭受各種威脅,包括病原體(例如病毒和細菌)的攻擊。這個過程包括植物對病原體信號的識別,並將信號傳遞到細胞內,最後激活和協調下遊防禦反應。植物對病原體信號的識別和響應發生在細胞膜上。植物通過細胞膜感知特定的分子以感知病原菌的存在,並發出「警報」,隨後這些「警報」傳遞到細胞內部,最終到達細胞核,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但迄今為止,這種「警報」信息如何在細胞內傳遞尚不完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