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S Nano:單病毒示蹤技術揭示愛滋病毒有效侵染巨噬細胞過程
愛滋病毒有效入侵細胞釋放遺傳物質是病毒生命周期的重要環節,但其具體機制仍不清楚。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崔宗強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先恩、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教授吳雲濤合作,實時動態揭示了單個HIV-1病毒以內吞方式入侵人原代巨噬細胞,病毒囊膜與細胞初級內體(early endosome)發生膜融合,在初級內體釋放病毒核心實現有效侵染的過程。研究人員首先建立了細胞輔助的病毒包裝螢光量子點技術。
-
多篇文章解讀示蹤技術在多疾病領域的研究進展
示蹤技術是利用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標記物在體內或體外跟蹤其行徑、轉變和代謝等過程的一種技術,近年來科學家利用示蹤技術在多種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本文中,小編對近年來和示蹤技術相關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
植保所科學家揭示病毒抑制RNA沉默新機制
近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獲悉,周雪平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李正和研究團隊在雙生病毒與植物互作方面取得新的研究進展。他們利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手段,以系統翔實的實驗證據揭示了雙生病毒編碼的一個致病因子通過調控植物內源基因沉默抑制子抵禦寄主防衛反應的新機制。基因沉默(RNA沉默)是植物抵禦病毒侵染的重要防衛機制。目前已知植物病毒均編碼一個或多個RNA沉默抑制子,以抵抗寄主植物RNA沉默介導的防衛反應,但國際科學界對這些抑制子的作用機制了解甚少。
-
海院科研動態(30)| 海水魚重要病毒性病原體-魚類神經壞死病毒(NNV)的致病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魚類神經壞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 NNV)是對全球水產養殖業危害最為嚴重的魚類病毒性病原體之一。
-
李毅課題組揭示首個單子葉植物特有抗病毒基因AGO18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李毅課題組揭示首個單子葉植物特有抗病毒基因AGO18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來源: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3-09 今日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課題組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病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課題組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病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分子與細胞生物物理研究部趙忠教授課題組
-
研究揭示甘蔗花葉病毒幹擾RNA剪接促進侵染—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周濤課題組在甘蔗花葉病毒(SCMV)相關研究上獲得了新進展。
-
醫學院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複雜有尾病毒組裝成熟分子機制
醫學院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複雜有尾病毒組裝成熟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6月12日電 日前,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有尾噬菌體φ29組裝成熟機制結構生物學研究」(Structural assembly of the tailed bacteriophage φ29)的研究論文
-
水生所揭示魚類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機制
魚類病毒病的爆發與流行是水產養殖尤其是集約化養殖的重要威脅。與哺乳動物類似,魚類抗病毒感染主要通過天然免疫反應系統和獲得性免疫反應系統來行使功能。天然免疫反應系統是在生物體演化出來的、對抗病原體感染的古老防禦系統,從低等的無脊椎動物到人類都得到高度發展,是生物體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重要防線。
-
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關鍵機制被揭示
他們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的關鍵機制及病毒的DNA基因組結構,有助於預防和控制皰疹病毒引發的多種疾病,並改造皰疹病毒用於靶向治療。皰疹病毒是一類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的病毒,在感染人體後能夠引發多種疾病,包括帶狀皰疹、出生缺陷、多種免疫系統疾病以及癌症。
-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尋找植物抵禦病毒的...
那麼植物如何抵禦病毒?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趙忠教授團隊通過發育生物學和植物病毒學兩個領域交叉研究,找到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揭示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目前,植物病毒病害已成為農業生產中的第二大病害,每年在全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植物一旦染上病毒,將帶來毀滅性後果。
-
研究揭示魚類天然免疫受體NOD1抗病毒作用機制
核苷酸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Nucleotide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 NLRs)家族成員NOD1是經典的抗細菌相關的胞內模式識別受體,儘管已有研究顯示脊椎動物的NOD1參與機體抗病毒免疫反應,但其具體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中國科大揭示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關鍵機制(圖)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5月30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劉雲濤博士、畢國強教授與合作者的研究論文,他們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的關鍵機制以及病毒的DNA基因組結構,有助於預防和控制皰疹病毒引發的多種疾病
-
病毒侵染動態研究莫發愁,徠卡FLIM-FRET顯身手
以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也就是引發愛滋病的病原為例,它通過顆粒表面的包膜糖蛋白(Env)與免疫細胞表面的CD4分子、輔助受體互作,實現病毒與宿主細胞的融合、感染過程。科學家們曾運用BlaM(β-內醯胺酶分析:測量細胞群中病毒融合的技術)或細胞內病毒衣殼蛋白p24分析等多種方法對病毒的侵染過程進行檢測,但由於技術的限制,均不能直接實時監測病毒進入宿主細胞的動態融合過程[2]。
-
單病毒示蹤研究取得進展
在愛滋病毒感染靜息CD4 T淋巴細胞的過程中,病毒跨越皮質肌動蛋白柵欄結構是一個關鍵步驟,但其具體機制仍有待研究。
-
武漢病毒所病毒雙特異性螢光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漢中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利用納米材料標記病毒以用於病毒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的可視化相關研究中繼續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文章發表於生物材料領域的專業期刊Biomaterials上。病毒的單顆粒標記和示蹤技術為我們揭示病毒和宿主細胞間的相互作用過程提供新的視野和平臺。
-
研究揭示杆狀病毒O-糖基化蛋白GP41調控病毒粒子裝配的機制
for baculovirus BV and ODV assembly(《杆狀病毒皮層蛋白GP41的寡聚化對於BV/ODV的裝配是必需的》)。杆狀病毒是一類特異性感染昆蟲的大DNA病毒,在其感染周期中形成兩種不同類型的子代病毒粒子——出芽型病毒粒子BV和包埋型病毒粒子ODV。病毒感染細胞後在細胞核中複製和裝配形成核衣殼,一部分核衣殼經過核膜運輸至細胞膜出芽形成BV,另一部分核衣殼留在細胞核內裝配成ODV,但BV和ODV的裝配機制目前尚不清晰。
-
自組裝DNA納米結構「侵染」細胞過程獲揭示
利用DNA分子的自組裝特性,DNA納米技術領域的研究者可以根據簡單的核酸鹼基配對法則,設計並在試管中構造出精確而複雜的DNA納米結構。 DNA四面體結構是一類重要的自組裝DNA納米結構。2011年,樊春海和黃慶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DNA四面體結構可以作為一種納米尺度的藥物載體,將具有免疫刺激效應的CpG寡核苷酸轉運進入細胞並刺激產生特定的細胞因子,其有望成為一種免疫治療藥物。
-
水生所在魚類病毒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然而,水生病毒往往給水產養殖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其中鯉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和草魚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是魚類病毒病的重要病原。一直以來,關於魚類病毒是如何躲避魚體免疫系統的逃逸機制尚不清楚。
-
清華程功教授綜述:共生微生物在蟲媒病毒侵染中的作用
節肢動物的腸道是病毒侵染的關鍵部位,而腸道中多種多樣的腸道菌群可以調節病毒的侵染能力或腸道上皮的防禦能力3,4。由於共生微生物群落有潛力應用於控制蟲媒疾病傳播,節肢動物載體、腸道共生微生物和蟲媒病毒三者間複雜的相互作用最近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全面理解它們之間的這些相互作用能夠為蟲媒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提供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