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院科研動態(30)| 海水魚重要病毒性病原體-魚類神經壞死病毒(NNV)的致病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1-02-23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

魚類神經壞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 NNV)是對全球水產養殖業危害最為嚴重的魚類病毒性病原體之一。由該病毒引發的魚類神經壞死病是我國二類動物疫病病種,對仔魚和幼魚的致死率可達100%。目前尚無針對該病毒的有效防治方法。在病毒感染細胞的早期階段,病毒首先利用其表面蛋白與宿主細胞表面的特定受體結合,隨後介導病毒入侵宿主細胞並完成病毒感染。病毒與受體蛋白的結合能力決定了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效率。因此,鑑定NNV受體並揭示其入侵宿主細胞的分子機制,對於闡明NNV致病機制和發現新的抗病毒藥物靶點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團隊以海水魚模式生物-海水青鱂為研究對象,通過免疫共沉澱聯合質譜分析的方法,發現海水青鱂HSP90ab1(MmHSP90ab1)蛋白和NNV衣殼蛋白(capsid protein, CP)存在直接相互作用,並且該相互作用在不同魚類之間具有普遍性。進一步研究發現MmHSP90ab1具有細胞外膜分布的特點,在NNV感染宿主的早期吸附階段發揮重要作用;隨後通過HSP90ab1抗體封閉、重組蛋白孵育和受體重建實驗證明MmHSP90ab1是NNV的新受體;最後,研究者發現MmHSP90ab1和HSC70(NNV另一受體)與網格蛋白(clathrin)相互作用,促進NNV通過clathrin介導的內吞途徑(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 CME)進入宿主細胞(圖1)。該研究首次報導HSP90ab1是NNV的新受體,揭示HSP90ab1介導NNV入侵宿主細胞的分子機制,為NNV的防治提供了有效靶點。

圖1 HSP90ab1介導NNV入侵細胞模式圖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病原學權威期刊《PLoS Pathogens》(Zhang Wanwan, Jia Kuntong, Jia Peng, Xiang Yangxi, Lu Xiaobing, Liu Wei,Yi Meisheng.(2020). Marine medaka heat shock protein 90ab1 is a receptor for red-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 and promotes virus internalization through 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 PLoS pathogens, 16(7): e1008668)。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張彎彎博士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易梅生教授和賈坤同副教授為該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等科研項目的資助。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pathogens/articleid=10.1371/journal.ppat.1008668

來源:海洋科學學院官網

編輯:張琳玲

初審:曾瑛、林奇琦

審核:鄒世春、廖喜揚

審核發布:李春榮

相關焦點

  • 水生所在魚類病毒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然而,水生病毒往往給水產養殖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其中鯉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和草魚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是魚類病毒病的重要病原。一直以來,關於魚類病毒是如何躲避魚體免疫系統的逃逸機制尚不清楚。
  • 武漢病毒所在尼亞病毒免疫炎症調節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布尼亞病毒目(Bunyavirales)代表性的高致病性病原體,可通過蜱蟲叮咬或人與人之間接觸傳播,引起發熱、血小板及白細胞減少、胃腸道症狀、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臨床症狀
  • 石斑魚患有病毒性神經壞死病毒,出現的主要症狀不包括?
    A.車輪蟲病B.病毒性神經壞死C.魚蝨D.刺激隱核蟲病解析:患有病毒性神經壞死病毒病的海水魚主要症狀是體色發黑,遊泳不協調,出現螺旋狀遊泳或者急促遊動等典型症狀2.病毒性神經壞死病主要感染(B)A.淡水魚B.海水魚C.蝦D.河蟹解析:病毒性神經壞死病是海水魚最常見,危害最嚴重的傳染性疾病之一,我國主要流行於廣東,海南,福建,臺灣等海水魚的主產區,主要感染石斑魚,卵形鯧鰺,東方魨等魚的仔魚和幼魚。
  • 論文解讀:宿主、感染因子和環境對神經壞死病毒感染澳洲鱸魚的影響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篇來自Journalof fish disease的文章:宿主、感染因子和環境對神經壞死病毒感染澳洲鱸魚的影響,文章引用信息如下
  • 賽默飛: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的亮點研究
    儀器信息網在密切關注疫情發展態勢的同時,也更加關注病毒感染的致病機理等相關研究進展。近年來,組學研究成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的重點,對於病理、毒理學、藥物動力學等具有重要價值,相關高水平學術期刊大量報導了科研人員利用組學技術開展的病毒致病病理學的研究成果,也對於此次疫情的進一步研究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 我國在伊波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應的研究中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武漢10月14日電(記者李偉)伊波拉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對人類最為致命的病毒之一,其致病機理尚不清楚。
  • 單病毒示蹤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崔宗強團隊實時動態觀察到單個愛滋病毒入侵和跨越皮質肌動蛋白屏障的動態行為,揭示了病毒入侵靜息CD4 T淋巴過程中,α-actinin介導的皮質肌動蛋白動態重組機制,並基於病毒與肌動蛋白的相互作用,發現了抗病毒新靶標及其抑制多肽。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Nanoscale(《納米尺度》)上作為內封面文章發表。
  • 形狀像沙粒,所以取名為沙粒病毒
    如果能夠把病毒和微生物和神經變性病發病機制研究清楚,對於神經變性病的防治也具有重要意義。選定了神經變性病作為申報的主題我們選定了神經變性病作為申報的主題。實驗室主要研究哪些內容呢?第一,研究病毒微生物學和神經變性病之間的關係。第二,從血管的機制進行研究,比如說血管和阿爾滋海默病或者帕金森病之間有什麼關係。
  •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新浪新聞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3-30   今日/總瀏覽:1/5839
  • 中科院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武漢3月2日電(記者李偉)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宿主細胞蛋白WDR5通過輔助形成出核複合體,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病毒學雜誌》。這一研究首次揭示了WDR5在人巨細胞病毒複製周期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機制,加深了對該類重要病原病毒複製過程的認識,也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人巨細胞病毒是一種人群感染率極高的病毒。
  • 武漢病毒所病毒雙特異性螢光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王漢中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利用納米材料標記病毒以用於病毒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的可視化相關研究中繼續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文章發表於生物材料領域的專業期刊Biomaterials上。病毒的單顆粒標記和示蹤技術為我們揭示病毒和宿主細胞間的相互作用過程提供新的視野和平臺。
  • 新突破!新進展!國科大最新科研動態有這些...
    創新引領發展科研驅動進步2020年末國科大科研團隊們助力五星紅旗首次在月球獨立展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與宿主親和力計算取得進展研發世界首臺深地實驗強流離子源系統科研動態概覽01助力五星紅旗首次在月球獨立展示02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與宿主親和力計算獲進展03揭示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機制04中心體蛋白調控大腦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 【前沿】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在痘病毒與宿主天然免疫互作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鼠痘病毒(ectromelia virus,ECTV)感染小鼠能引起鼠痘,是實驗小鼠、大鼠和豚鼠等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ECTV屬於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屬,與天花病毒、猴痘病毒和牛痘病毒等人獸共患痘病毒的親緣關係較近,但其宿主範圍較窄,只感染鼠類,而其它正痘病毒卻能同時感染人類和多種動物。
  • 《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發布 新冠病毒研究入選
    報告圍繞信息與電子工程、醫藥衛生等9個領域,遴選出年度工程研究前沿93項和工程開發前沿91項。記者注意到,在醫藥衛生領域,「新型冠狀病毒及潛在新發高致病病毒的全球研究」入選前十名。一方面密切跟蹤全球工程科技最新動態,把握工程科技發展趨勢,遴選出6G、類腦智能、合成燃料等新興研究方向;另一方面,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針對新冠病毒、疫苗、公共衛生體系、晶片等當前我國亟須解決的重大需求和挑戰,提出工程科技的解決思路。
  • 科研進展丨研究揭示B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種間限制機制
    ,發現宿主ANP32A&B蛋白是決定B型流感病毒聚合酶活性的必須關鍵因子,對理解B型流感病毒聚合酶功能、作用機理和宿主範圍決定因素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可為抗B型流感病毒藥物靶點設計和跨物種傳播的防控提供理論依據。
  •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首次解析新冠病毒的「邪惡之心」
    在參評成果中,新冠病毒相關成果佔比最大,相關工作均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展現了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科學家在面對全新課題時招之能戰的快速反應能力,相關科學探索引領人類更加深了對於新冠病毒的認知。最終入選十大進展的知識創新類項目「首個新冠病毒蛋白質三維結構的解析及兩個臨床候選藥物的發現」和技術創新類項目「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的構建」,對防控當前全球面臨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重大意義。
  •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4-0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T細胞共抑制受/配體被認為是慢性病毒感染和腫瘤中T細胞耗竭的關鍵調節因素,據此原理誕生的卡控點免疫療法(Checkpoint Immunotherapy),被列入201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榜首,成為美國2016年啟動的「癌症登月計劃(Cancer MoonShot)」的核心手段。然而,慢性病毒感染、腫瘤發生和介導T細胞耗竭的共抑制受/配體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華中農業大學牛病研究團隊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cell cultur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支原體是一類引起人和動物致病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但同時是最簡單的自我複製生物體,沒有細胞壁,基因組小,代謝機制不完善。為了克服自身限制,需要利用宿主細胞和環境中營養物質維持生存,並發揮致病作用。然而由於支原體密碼子偏愛性、大部分基因為未知基因、遺傳操作工具少、小動物模型缺乏等原因,其代謝和致病機制雖然一直是醫學和獸醫領域關注的熱點,但研究進展緩慢。
  • 流感病毒複製周期調控機制研究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日前在宿主蛋白調控流感病毒複製周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戰病毒,治蝗災!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在參評成果中,新冠病毒相關成果佔比最大,相關工作均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展現了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科學家在面對全新課題時招之能戰的快速反應能力,相關科學探索引領人類更加深了對於新冠病毒的認知。最終入選十大進展的知識創新類項目「首個新冠病毒蛋白質三維結構的解析及兩個臨床候選藥物的發現」和技術創新類項目「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的構建」,對防控當前全球面臨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