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磷脂與膜蛋白相互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11-25 生物谷

膜與膜蛋白的相互作用是當前生物學研究熱點之一。細胞膜組分和結構均十分複雜,其中一些特殊組成直接與膜蛋白結合參與調控蛋白質功能。例如,膽固醇和4,5-二磷酸磷脂醯肌醇(PIP2)分別與G-蛋白偶聯受體(GPCR)和電壓門控鉀離子(Kv)通道結合。結構生物學研究獲得了GPCR表面上一些膽固醇結合位點信息,分子動力學(MD)模擬能直接觀測到膽固醇與一些GPCR的結合過程,在一些已知位點上得到與晶體結構非常一致的結果,並且預測新的結合位點。然而,目前PIP2與Kv通道的結合及調節機制還不清楚。KCNQ2通道是一類與癲癇相關的Kv通道,其活性依賴於PIP2的結合。近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藥物發現與設計中心蔣華良研究組與利民教授領銜的神經藥理學研究國際科學家工作站研究人員合作,在PIP2調控KCNQ2通道機制研究上取得突破。

針對Kv1.2和Shaker通道的研究工作認為,PIP2與通道閉合結構中的S4-S5連結螺旋結合,從而降低Kv通道電壓敏感性,使得電導-電壓曲線右移。上海藥物所研究人員首先用MD模擬方法研究了PIP2與KCNQ2通道的結合過程,結果表明,在通道處於閉合狀態時,PIP2並不與S4-S5連結螺旋結合,而是與S2-S3 loop區結合;在通道處於開放狀態時,PIP2與S4-S5連結螺旋結合。PIP2隻穩定開放態的S4-S5連結螺旋。電生理實驗驗證了MD模擬結果,顯示PIP2會增強而不是降低KCNQ2通道電壓敏感性。電生理實驗還支持了MD模擬提出的PIP2結合位點,並且表徵了位點的功能差異。

Kv1.2、Shaker和KCNQ通道是高度同源的Kv通道蛋白,上海藥物所該項研究發現PIP2與它們的結合以及對它們的調控作用卻都存在顯著差異,表明磷脂與膜蛋白相互作用可能是決定大量同源家族膜蛋白功能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在更微觀的角度研究膜與膜蛋白相互作用。

11月25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了該研究結果。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上海藥物所研究生張乾森和周平正,通訊作者為陽懷宇副研究員,共同通訊作者為高召兵研究員。本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科委等項目的支持。(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oi: 10.1073/pnas.1312483110

Dynamic PIP2 interactions with voltage sensor elements contribute to KCNQ2 channel gating

Qiansen Zhanga,1, Pingzheng Zhoub,1, Zhuxi Chena, Min Lib,c, Hualiang Jianga, Zhaobing Gaob,2, and Huaiyu Yanga,2

The S4 segment and the S4–S5 linker of voltage-gated potassium (Kv) channels are crucial for voltage sensing.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Shaker and Kv1.2 channels have shown that 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PIP2) exerts opposing effects on Kv channels, up-regulating the current amplitude, while decreasing the voltage sensitivity. Interactions between PIP2 and the S4 segment or the S4–S5 linker in the closed state have been highlighted to explain the effects of PIP2 on voltage sensitivity. Here, we show that PIP2 preferentially interacts with the S4–S5 linker in the open-state KCNQ2 (Kv7.2) channel, whereas it contacts the S2–S3 loop in the closed state. These interaction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IP2–Shaker and PIP2–Kv1.2 interactions. Consistently, PIP2 exerts different effects on KCNQ2 relative to the Shaker and Kv1.2 channels; PIP2 up-regulates both the current amplitude and voltage sensitivity of the KCNQ2 channel. Disruption of the interaction of PIP2 with the S4–S5 linker by a single mutation decreases the voltage sensitivity and current amplitude, whereas disruption of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S2–S3 loop does not alter voltage sensitivity. These results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 of PIP2 action on KCNQ channels. In the closed state, PIP2 is anchored at the S2–S3 loop; upon channel activation, PIP2 interacts with the S4–S5 linker and is involved in channel gating.

 

相關焦點

  • 楊俊等膜蛋白的結構研究或進展
    該研究組應用魔角旋轉固體NMR技術揭示了磷脂膜對膜蛋白的結構以及澱粉樣蛋白聚集機制的影響。固體NMR是一種強有力的結構分析手段,它能夠提供原子分辨的蛋白質分子的三維結構和分子間相互作用的位點,以及大時間尺度的動態過程等極為豐富的信息,在結構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固體NMR不受樣品狀態和分子量上限的制約,是研究膜蛋白和澱粉樣蛋白質纖維的重要工具。
  •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在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DARs)-小分子配體相互作用機制分析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作為Back Cover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發表。解析小分子與膜蛋白受體的相互作用機制目前仍然面臨巨大挑戰,是小分子藥物開發中的難點之一。該方法為研究小分子-膜蛋白受體分子識別和結構調節機制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質譜分析新方法,有望應用於靶向小分子藥物的篩選、評估和優化。
  • The Scientist:膜蛋白晶體結構最新研究進展
    和原文作者Robert Michael Stroud]在所有已知蛋白中,膜蛋白差不多佔據了40%,包括受體,通道蛋白,信號分子,是細胞通信所必需的,如果膜蛋白功能失效,則會導致很多疾病。使用去汙劑(detergent)分離膜蛋白對於它們能夠形成晶體的問題上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典型的去汙劑,如β-辛基穀氨酸(beta-octyl glucoside),能夠產生較大的脂質球團(globule),也被稱作微團(micelle),它含有一個磷脂單層,且磷脂單鏈尾部面朝內。大的微團增加脂質對蛋白的比值,使得膜蛋白很難聚集到一個適合晶體形成的密度。
  • 【PNAS】未來十年新領域!何勝洋院士等綜述植物韌皮部-昆蟲-病原菌相互作用研究的挑戰與問題!
    該論文討論並綜述了關於植物韌皮部-昆蟲-病原菌之間相互作用研究進展和挑戰。但是由於韌皮部在植物體內的特殊位置,加之多數韌皮部生存的病原菌不能在體外純培養,使得我們對植物韌皮部-昆蟲-病原菌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遠遠落後於其它類型的昆蟲和植物病原菌的研究。 該文重點介紹了最近報導的植物韌皮部-昆蟲-病原菌之間相互作用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並以嶄新的思路提出了該研究領域內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植物韌皮部是高度進化的維管束組織,由篩管,伴隨細胞和薄壁組織組成(見下圖)。
  • JACS:膜蛋白化學全合成及單分子通道檢測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副研究員鄭基深在清華大學教授劉磊和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田長麟共同指導下發展了膜蛋白化學全合成新方法,合成了全長流感病毒通道蛋白M2及內向整流鉀離子通道蛋白Kir5.1膜嵌入結構域,並和強磁場中心的博士生餘木合作,應用單分子通道檢測方法實現了化學全合成的跨膜通道蛋白的功能檢測。
  • PNAS|尹航/顏寧合作團隊在「餓死瘧原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如何開拓思路發展新的抗瘧方法,是科學家們關注的重點。在這個過程中,惡性瘧原蟲源己糖轉運蛋白PfHT1(Plasmodium falciparum hexose transporter 1)承擔著轉運葡萄糖的關鍵作用。顏寧團隊和尹航團隊於2020年8月28日在線發表在Cell雜誌的研究論文中首次報導了靶向PfHT1蛋白別構抑制的結構學基礎,並基於由抑制劑作用產生的別構空腔進一步提出了靶向PfHT1蛋白「正構-別構」雙位點共抑制劑的設計理念【3】。
  • 王俊峰課題組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領域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
  • ...課題組在氧化石墨烯膜限域分離策略及其水處理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環境學院張煒銘/潘丙才課題組在氧化石墨烯膜限域分離策略及其水處理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9-14 1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流感病毒複製周期調控機制研究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日前在宿主蛋白調控流感病毒複製周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Nature | 膜內分子伴侶複合物協助膜蛋白的生物合成
    撰文 | 十一月責編 | 兮在真核生物中大約25%的蛋白質編碼基因編碼細胞所必須的膜蛋白【1】。膜蛋白最主要插入、被修飾以及摺疊的細胞器是內質網。但是過去幾個世紀關於膜蛋白是如何靶向內質網以及跨膜結構域是如何插入磷脂雙分子層的研究還未見定論【2】。
  • 基於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的跨膜轉運蛋白三維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基於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的跨膜轉運蛋白三維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2016-02-2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EPR方法在膜蛋白研究中擁有獨特的優勢,包括比核磁共振高近三個數量級的靈敏度;對膜蛋白分子量大小無限制;獲得蛋白動力學信息;能檢測8埃到80埃的長程距離信息;能開展磷脂等類生理環境中的膜蛋白研究等。
  • 合肥研究院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中取得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
  • 膜間伴侶複合物促進膜蛋白生物合成
    膜間伴侶複合物促進膜蛋白生物合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52:10 英國MRC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Ramanujan S.
  • 基礎醫學院史岸冰教授團隊在囊泡運輸領域取得新進展
    基礎醫學院史岸冰教授團隊在囊泡運輸領域取得新進展---解析管狀囊泡膜結構的形成及維持過程中磷脂膜和細胞骨架的協同機制真核細胞內吞轉運對大分子、胞外液體、脂膜和跨膜蛋白的胞內分布及功能極為重要,而內吞轉運過程中最欠缺了解的步驟是循環運輸。
  • 第四節 G蛋白和磷脂酶C
    第四節 G蛋白和磷脂酶C   G蛋白在TCR/CD3與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的結合過程中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通過G蛋白可使PLC發生活化,從而激活磷脂醯肌醯肌醇代謝途徑,引起淋巴細胞活化和增殖。
  • Chemical Science:合肥研究院等在光遺傳學工具開發方面取得新進展
    內質網是真核細胞內重要的細胞器,是由雙層膜組成的腔體結構。它與細胞內其它各種不同的膜組分(質膜、線粒體膜等)有著動態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細胞內膜網絡。內質網與質膜之間,通過內質網上的膜蛋白識別質膜內側特異性分布的磷脂肌醇,形成距離為10-40納米的膜接觸位點(membrane contact site)。
  • 顏寧團隊利用單粒子冷凍顯微鏡成功揭示嵌入到脂質體中的膜蛋白的...
    ,深入研究蛋白質的結構就能讓科學家們更好地掌握其作用機制,由於當前技術無法對離子通道蛋白和膜轉運蛋白進行高解析度成像,以至於科學家們並不清楚這兩種蛋白的具體結構。PNAS, July 17, 2020 doi:10.1073/pnas.2009385117當X射線晶體學技術作為主流研究手段時,膜蛋白往往是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最難研究的靶點,隨著單粒子冷凍電鏡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如今研究者在闡明離體膜蛋白的清晰結構上也取得了一定進展,下一個挑戰將是如何保持電化學梯度和膜曲率,從而全面闡明膜蛋白的結構,其生物學功能依賴於這些化學和物理特性
  • 哈爾濱獸醫所在流感病毒複製周期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流感病毒的致病機制,發現病毒複製過程中與之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揭示其參與病毒複製周期調控的機制,為研製新型抗流感病毒藥物以及幹預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在宿主蛋白調控流感病毒複製周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進一步完善了流感病毒與宿主蛋白形成的相互作用網絡,深化了對流感病毒複製周期的理解,為研製新的抗流感病毒藥物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病原學權威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一病原體(PLoS Pathogens)》上在線發表。
  • PNAS:RNA幹擾研究新進展
    生物谷報導:在6月11日的PNAS網絡版上,來自哈佛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的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證實秀麗隱杆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SID-2是環境RNA幹擾(RNAi)所必須的。
  • 上海藥物所等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研究取得新突破
    GPCR是最大的一類細胞跨膜信號轉導受體家族和最重要的藥物靶標,其通過偶聯下遊G蛋白和阻遏蛋白等多種效應蛋白轉導胞外信號。在多種GPCR效應蛋白中,抑制型G蛋白(Gi)可選擇性偶聯五羥色胺受體和多巴胺受體等GPCR,發揮調節情緒、食慾、動機、認知和獎勵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