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未來十年新領域!何勝洋院士等綜述植物韌皮部-昆蟲-病原菌相互作用研究的挑戰與問題!

2021-01-18 iPlants

2019年11月11日,PNAS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姜豔娟組和美國科學院院士何勝洋組聯合通訊發表題為「Challenging battles of plants with phloem-feeding insects and prokaryotic pathogens」的論文。該論文討論並綜述了關於植物韌皮部-昆蟲-病原菌之間相互作用研究進展和挑戰。我們公眾號iPlants認為,韌皮部與昆蟲/病原體相互作用的研究代表了植物科學的前沿領域,我們報導該文旨在鼓勵更多的研究者和資金加入到這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發展有效的、創新的和環境友好的農業害蟲和病原菌的控制方式,而這一重要領域是又是保證全球糧食安全不可或缺的。



植物韌皮部是植物長距離運輸營養及信號物質的重要通道,同時該組織營養豐富,可以為各種病原體和昆蟲提供生存條件。實際上,某些最具破壞性的昆蟲和病原體已經進化能獲取韌皮部的重要營養物質和/或生活環境以韌皮部為食或生活在韌皮部上(如下表),並在主要農作物中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如柑橘黃龍病,水稻褐飛蝨等。但是由於韌皮部在植物體內的特殊位置,加之多數韌皮部生存的病原菌不能在體外純培養,使得我們對植物韌皮部-昆蟲-病原菌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遠遠落後於其它類型的昆蟲和植物病原菌的研究。 該文重點介紹了最近報導的植物韌皮部-昆蟲-病原菌之間相互作用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並以嶄新的思路提出了該研究領域內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植物韌皮部是高度進化的維管束組織,由篩管,伴隨細胞和薄壁組織組成(見下圖)。多數食韌皮部昆蟲屬於半翅目昆蟲,包括蚜蟲,飛蝨,葉蟬,樹蟬,粉蝨,蟬,鼻蟲,鱗蟲和盾蟲等一些農作物害蟲。所有草食性半足類昆蟲都進化了專門的探針,用於刺穿植物組織以進入富含營養的韌皮部(見下圖C)。與昆蟲不同,原核病原菌不能主動進入韌皮部。因此,已知所有的韌皮部相關病原菌都被食韌皮部昆蟲被動遞送到韌皮部中。因此,許多韌皮部相關的病原菌是專一的,並依靠該組織來獲得必需的營養和信號。


(1)需要新的策略來培養居住在韌皮部的原核病原體。建立成功的體外純培養物仍然是使疾病病因學,疾病機理和有效篩選抗菌化合物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優先事項。未來的研究需要考慮創新的培養方法,包括合成原核基因組學和韌皮部細胞培養系統,以消除韌皮部與病原體相互作用研究中最嚴峻的障礙之一。


(2)健康和患病韌皮組織有多少個韌皮部微生物相關?對韌皮部疾病中韌皮部相關微生物群的大規模調查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未來研究領域。隨著不依賴培養物的細菌譜分析方法的出現,確定在整個植物類群中佔據健康韌皮部的潛在核心微生物群將是可行的。相反,未來的研究應著眼於患病的韌皮部僅與假定的病原體有關,還是與病原體以及特定的「疾病相關」微生物群有關。通過針對疾病相關的微生物群,這一研究領域可能會導致對韌皮部棲息的病原體的病因學和潛在生物防治的新見解。


(3)植物防禦韌皮部害蟲和病原體與「葉肉細胞-病原體相互作用」模型是否適用?例如,一種蚜蟲內共生細菌Buchnera aphidicola也通過其伴侶蛋白GroEL觸發番茄和擬南芥中的PTI反應。值得注意的是,尚未發現任何韌皮部棲息病原體的ETI。這是由於研究不足還是韌皮部-病原體相互作用的固有原因,尚待研究。此外,為了抵禦韌皮部攝食性昆蟲的植物防禦,似乎需要PTI和ETI才能具有抗藥性。



(1) 基於葉肉細胞的植物免疫力的哪些方面適用於韌皮部抑制病原體和昆蟲?未來的研究應研究如何通過韌皮部篩細胞識別細胞內的韌皮部感染病原體和以韌皮部為食的昆蟲,從而激活PTI。(2)韌皮部中的哪種細胞類型識別並響應病原體/昆蟲感染。食韌皮部昆蟲和感染韌皮部的病原體似乎以篩網細胞為食或生活。但是,篩管分子缺乏關鍵細胞器的細胞能否引發有效的免疫反應?伴生細胞和/或實質細胞在韌皮部-昆蟲/病原體相互作用中起什麼作用?需要開發大量特徵明確的韌皮部細胞類型特異性生物傳感器系,這將使研究人員能夠追蹤免疫基因表達,活性氧物種,亞細胞pH和/或Ca2 +變化以及胞膜和篩板的體內時空動力學。(3) 是否有獨特的韌皮部防禦反應?由於研究韌皮部獨特過程的困難,韌皮部細胞是否已經進化出獨特的防禦反應尚不確定。

(4)是否可以開發新技術來推進韌皮部防禦反應的研究?很明顯,韌皮部/昆蟲/病原體相互作用的未來研究將越來越依賴於細胞類型特有的技術,以便對各種韌皮部細胞類型如何對韌皮部相關的病原體和昆蟲做出反應,達到下一個層次的理解。如前所述,除了開發可以在原位監測免疫反應的韌皮部細胞類型特異性生物傳感器系外,還需要開發其他技術來推進韌皮部防禦反應的研究。


綜上所述,在未來十年中,值得關注的一個有趣的研究領域是食用韌皮部的昆蟲和病原體如何克服植物防禦能力並破壞其他韌皮部的細胞功能。這樣的研究不僅可以進一步揭示昆蟲侵染和病原體感染的機制,而且還可以帶來對基本韌皮部生物學某些結構和功能方面的新見解!



https://www.pnas.org/content/pnas/early/2019/11/08/1915396116.full.pdf


微信加群

iPlants專注於全球植物科學前沿研究報導,已有近十萬學者關注,現組建了20個植物科學研究研究生/教授/科普交流群。歡迎從事植物科學相關研究的同學和老師加入我們,一起討論學術和夢想。溫馨提示:進群請備註一下(格式如學校+專業+姓名,如果是PI/教授,請註明是PI/教授/副教授/副研究員/博後,否則就直接默認為在讀研究生,謝謝)。加小編微信號(ID: iplants123)或長按下面二維碼時,請註明學校和專業,否則不予通過。

iPlants,專注植物最前沿。投稿、商務合作、轉載開白名單等事宜請聯繫微信ID:

iplants123 或郵箱:703131029@qq.com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感謝您的支持!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版納植物園PNAS文章:植物韌皮部-昆蟲-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和挑戰
    植物韌皮部是植物長距離運輸營養及信號物質的重要通道,同時也是很多昆蟲取食和病原菌生存的重要場所。
  • Nature:何勝洋和辛秀芳組發表植物葉際微生物組穩態機制
    ,該研究率先開啟了植物學的新領域——植物菌群失調與植物健康之間的關係。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訪問學者、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的副教授陳桃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博士後Kinya Nomura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辛秀芳研究員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Shengyang He (何勝洋)院士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對認識植物葉際微生物群的穩態維持機制以及植物微生物組領域向功能性研究轉變實現了重要推動。
  • 【科研新進展】(47)孫麗英教授最新科研成果在PNAS發表
    兩種病原微生物在寄主植物上的協同作用  該研究從馬鈴薯黑痣病病原菌中發現並驗證了植物病毒(黃瓜花葉病毒)可以在兩種不同的寄主細胞中複製和穿梭,並分析了兩種病原微生物複合侵染植物寄主時產生的協同作用此工作為進一步研究植物與微生物群體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病毒是一種活細胞寄生微生物,其寄主範圍非常廣泛,從簡單的單細胞原核生物到複雜的高等動植物,病毒都可侵染、寄生。病毒在不同物種間的傳播一直是國內外病毒研究領域的熱點。
  • 美國科學院院士密西根州立大學何勝陽教授(浙江寧波人)
    綜合研究對於在物種水平上理解自然抗病機制以及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生態學和進化具有重要意義。細菌和真菌主要通過向植物細胞分泌毒力「效應蛋白」和其他分子來致病,從而破壞免疫途徑。至於以韌皮部為食的昆蟲,它們用一種叫做針管的吹口,像一個微型注射器一樣,刺穿韌皮部。
  • 天然產物科學—植物天然產物創新的整合途徑綜述
    >(新院士專欄)在線發表題為「Natural Product Sciences: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the innovations of plant natural products」的綜述文章。
  • 2018植物病理學年評:綜述精選(1)
    ,旨在幫助研究人員跟蹤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是植物病理學領域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之一,近5年影響因子為11.484。2018年的年評已出,在此精選3篇貼合植物病毒與植物免疫領域的綜述文章,作為國慶特別節目。
  • 科學網—揭示一種病原菌—宿主互作分子機理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方瑋)華南農業大學群體微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張煉輝課題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病原菌
  • 趙春江院士: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及其研究進展
    近日,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趙春江院士在《農業大數據學報》發表了《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及其研究進展》,該文章概括了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的發展背景、含義、產生過程和特點,系統綜述了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研究進展,植物表型資訊介紹如下:
  • Current Biology|蚜蟲與植物的戰爭:蚜蟲分泌的唾液蛋白酶激活韌皮部植物防禦
    其中綠色桃蚜(Myzus persicae)是一種普遍吸食韌皮部的害蟲,據報導,綠色桃蚜可以定居數百種植物,包括40個不同科的成員。當其在特定寄主植物物種上繁殖時,其繁殖力和成活率不同。適應菸草的(TA)桃蚜譜系在以菸草植物為食時表現良好,而未適應菸草的(NTA)蚜蟲譜系則表現較差。
  • 華南理工大學孫大文院士綜述闡述植物激素在果蔬採後貯藏期內研究
    原標題:華南理工大學孫大文院士最新綜述系統闡述植物激素在果蔬採後貯藏期內應用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日前,華南理工大學孫大文院士在食品領域國際頂級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IF = 7.862)在線發表題為「Phytohormones
  • 科學家揭示一種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理—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群體微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張煉輝課題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理。
  • 華中農大與密西根州立大學的這項研究 開啟了一個植物學新領域
    2020年4月8日深夜,Nature(《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34;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率先開啟了植物學的新領域——植物菌群失調與植物健康之間的關係。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的副教授陳桃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博士後Kinya Nomura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辛秀芳教授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Shengyang He(何勝洋)院士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朱健康院士2020年度發表6篇綜述文章,涉及植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調控及植物激素ABA的研究進展等
    2020年度,來自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朱健康院士以通訊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共發表了 6 篇綜述文章,涉及植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調控、植物激素ABA的研究進展等內容。
  • New Phytologist | 破壞的肌動蛋白:一個新的感知病原菌侵染的「參與者」?
    的觀點文章,提出了肌動蛋白在植物與微生物互作中新的作用! 肌動蛋白細胞骨架廣泛參與植物的免疫反應。大多數研究表明肌動蛋白細胞骨架的化學破壞增加了植物對病原菌侵染的敏感性。同樣,一些病原菌已將其用作毒力策略,並產生影響細胞骨架完整性的效應蛋白。這樣的效應蛋白要麼自身表現出肌動蛋白解聚活性,要麼阻止肌動蛋白聚合。這樣植物是否有可能識別肌動蛋白的狀態並發起反擊?最近,我們表明肌動蛋白絲的化學解聚可以通過水楊酸(SA)信號的特異性激活來觸發對病原菌侵染的抗性。這伴隨著幾種與防禦相關但與SA無關的作用(例如胼胝質的沉積,基因表達),依賴於囊泡運輸和磷脂代謝。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 北京林業大學綜述細胞膜轉運調控植物免疫的機制!
    磷脂作為膜的雙層結構成分,及其相關的信號轉導在這一重排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本文綜述了近年來磷脂信號轉導在膜轉運中的調控機制,包括脂質信號的時空分布、膜變形、細胞骨架動力學和轉運調控因子的招募等。植物免疫系統依靠膜運輸網絡將防禦相關分子快速運輸到特定的亞細胞區室。磷脂信號傳遞和膜運輸的編排對於植物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專輯」將回顧總結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周年以來,我國在生命科學各領域所取得的重要進展和突出成就,展望未來發展趨勢。 近日,「專輯」文章之一,由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周儉民研究員、王源超教授等多位知名學者聯合撰寫的「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在線出版。
  • 曹雪濤院士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文,介紹新冠肺炎免疫病理與治療
    日前,曹雪濤院士應邀在《自然綜述-免疫學》(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對於治療的啟示」的評論文章,介紹了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與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病理特徵及其對於臨床治療的啟示,針對新冠肺炎免疫藥物的研發與潛在新靶點的發現與應用進行了總結與展望。
  • Nat Methods綜述|秦為等闡述鄰近標記技術對蛋白質相互作用的解析
    雖然親和純化和酵母雙雜交等傳統生化研究方法被廣泛應用於發掘潛在的蛋白質相互作用,但它們都具有各自的缺點和局限性。2021年1月11日,來自史丹福大學的化學生物學家Alice Ting教授在Nature Method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Deciphering molecular interactions by proximity labeling」的綜述論文。
  • 前沿研究丨植物病原菌致病策略:利用效應子挾持寄主內質網
    然而,病原菌已經進化出了靶向寄主內質網應激途徑介導的植物免疫(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mediated immunity)的能力。最近的研究表明,病原菌將內質網應激反應作為關鍵的靶向目標,從而能夠控制內質網應激介導的植物免疫反應。
  • 南京大學發現植物根應答病原菌的新機制
    在模本植物擬南芥體中,一類特定胺基酸序列的小肽類化合物Peps是關鍵的內源性危險信號分子,與一對受體激酶蛋白PEPR1/PEPR2結合,可放大病原相關分子模式的免疫反應,提高自身的抗病原菌的能力。根部是植物從土壤吸收礦質養分的組織,也是土壤病原菌微生物攻擊的目標。但是,植物如何利用免疫反應提高根部應答病原菌的侵染的分子機理並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