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分子以不同方式鑲嵌在脂雙層分子 中或結合在其表面

2020-12-05 年輪圈圈

第3章 細胞膜與細胞表面 細胞膜(cell membrane),又稱細胞質膜;細胞內膜; 生物膜。 ●細胞膜的結構模型 ●細胞膜的基本組成成分 ●細胞膜結構特徵與功能

一、細胞膜的基本結構  

總體特點 磷脂雙分子層是組成生物膜的基本結構 成分;  蛋白分子以不同方式鑲嵌在脂雙層分子 中或結合在其表面, 膜蛋白是賦予生物膜 功能的主要決定者;  生物膜是磷脂雙分子層嵌有蛋白質的流 體。

(一)生物膜的分子結構模型 「蛋白質-脂類-蛋白質」三夾板質膜結構模型 單位膜模型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片層結構模型 1935年提出「雙分子片 層」結構模型, 也叫 「蛋白質-脂類-蛋白質」 三夾板質膜結構模 型,該模型是第一次 用分子術語描述的結 構,並將膜結構同所 觀察到的生物學理化 性質聯繫起來,對後 來的研究有很大的啟發。

液態鑲嵌模型  1972年提出,在總 結了當時有關膜結構 模型及各種研究的新 成就基礎上,提出了 流動鑲嵌模型。 這一模型強調了 膜的流動性和不對稱 性,較好地體現細胞 的功能特點,被廣泛 接受,也得到許多實 驗的支持

相關焦點

  • 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的提出及發展
    Davson發現質膜的表面張力比油-水界面的張力低得多,推測質膜中含有蛋白質,從而提出了「蛋白質-脂類-蛋白質」的三明治結構模型,認為質膜由雙層脂類分子及其內外表面附著的蛋白質構成。1959年,羅伯特森(J. D. Robertson)利用超薄切片技術獲得了清晰的細胞膜照片,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細胞膜的暗-明-暗三層結構,厚約7.5nm,由雙層脂分子和內外表面的蛋白質構成。
  • Nature|殷傑等揭示多巴胺受體D2介導的信號傳遞分子機制
    從位於rHDL顆粒中一端的受體到位於另一端G蛋白嵌入磷脂雙層膜的脂化位點,DRD2-Gi複合物緊密包裹於rHDL顆粒之中。與去垢劑製備的樣品一個顯著的不同點在於DRD2位於rHDL顆粒的一側而不是類似於去垢劑膠束的中央,從而為Gi蛋白脂鏈嵌入磷脂雙層膜預留空間。
  • 分子印跡與蛋白識別
    21世紀以來, 材料科學等學科的迅速發展為蛋白質分子印跡技術提供了新的契機。近年來蛋白質分子印跡已取得一定的研究進展, 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新型蛋白質印跡策略。這些性能優異、功能獨特的新型蛋白質印跡材料, 已經在蛋白組學、疾病診斷/治療、生物成像等領域中展現出獨特的優勢和潛力。
  • 蛋白質的脂化修飾
    #蛋白質翻譯#蛋白質的脂化(lipidation)修飾是指脂類分子與蛋白質共價結合,從而改變其結構與功能。很多人將脂化修飾看作一種翻譯後修飾(PTM),其實有些脂修飾可以是共翻譯過程,如NMT催化的豆蔻醯化等。與糖基化相比,脂修飾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多樣性,這與兩種生物分子的結構特點直接相關。在生化中,糖與脂是處於兩個極端的分子。
  • 小G蛋白與效應蛋白作用新方式
    《細胞》子刊《結構》(Structure)雜誌於4月15日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丁建平研究員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成果,該項工作發現了小G蛋白與效應蛋白相互作用的一種新方式
  • CHOM | 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的實時構象變化過程
    責編 | 兮眾多正在傳播的人類致病性病毒表面具有脂質雙層膜和鑲嵌在膜上的包膜蛋白,或者叫融合蛋白、刺突蛋白、信封蛋白。該類病毒通過其最表面刺突蛋白來誘導病毒和靶細胞膜的融合,從而引發對靶細胞的感染。雖然針對一些包膜病毒,目前已有有效的疫苗來控制其在人類中的傳播。但對於大多數病毒,目前尚無預防或有效治療方法,例如愛滋病毒HIV和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已經成功的疫苗一般是通過誘發人體免疫細胞產生抗體來結合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從而達到阻斷膜融合過程,最終阻止病毒進入靶細胞。
  • 卿光焱/李國輝藉助磷脂表面分子手性調控澱粉樣蛋白纖維化過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分離與界面分子機制研究組研究員卿光焱團隊和分子模擬與設計研究組研究員李國輝團隊合作,設計和製備了一對手性胺基酸修飾的磷脂分子,並以此構築手性磷脂表面,實現了對β-澱粉樣蛋白(Aβ)纖維化過程的精確調控。
  • 同時測量單蛋白分子的大小和電荷
    電泳利用了不同蛋白質分子之間大小和帶電量的差異,達到將不同種類蛋白分離的目的。蛋白質印跡則是在蛋白分離後,用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鑑別出對應蛋白的種類。這些步驟都需要一定量的蛋白樣品,否則含量過低的蛋白將難以分離和檢測。如果能把靈敏度提高到單分子水平,那麼這些問題或將得以解決。
  • 彗星大氣中的分子氧不是在其表面形成?
    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的羅塞塔(Rosetta)太空飛行器護送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在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之間繞太陽飛行,並將探測器拋向地面,最終墜毀在彗星表面。當彗星足夠接近太陽時,其表面的冰就會「升華」——從固體變成氣體,形成一種稱為「彗發」的氣體大氣。
  • 科學家應用單分子技術解析促凋亡蛋白tBid引發膜通透的動力學過程
    在細胞凋亡的內源/線粒體途徑中,Bcl-2家族蛋白通過家族之間以及蛋白-膜脂之間的相互作用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其中對細胞器膜(例如線粒體膜、溶酶體膜等)的通透作用(permeabilization)是調控細胞凋亡過程的關鍵步驟。促凋亡蛋白Bid參與調控線粒體膜和溶酶體膜的完整性,是聯結細胞凋亡的外源和內源途徑的橋梁分子。
  • 科學家開發分子測角儀用於DNA結合蛋白單顆粒低溫電子顯微鏡
    科學家開發分子測角儀用於DNA結合蛋白單顆粒低溫電子顯微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2 14:32:40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Shawn M.
  • 文獻分享| Nano Letter:雙官能團可生物降解的帶有氟烷基尾部的樹枝狀聚合物分子用於高效蛋白遞送
    氟脂通過二硫鍵連接到樹狀大分子的焦點上,而苯基硼酸則修飾在樹狀大分子的表面以有效結合蛋白質。該聚合物具有高蛋白結合能力和複雜穩定性,能以穀胱甘肽反應的方式有效地釋放貨物蛋白。所設計的聚合物能有效地將蛋白導入活細胞,並具有保留的生物活性。該方法可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用於將無法穿透細胞膜的蛋白質藥物高效的遞送進入胞質內,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 CHOM|盧茂林等揭示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的實時構象變化過程
    眾多正在傳播的人類致病性病毒表面具有脂質雙層膜和鑲嵌在膜上的包膜蛋白,或者叫融合蛋白、刺突蛋白、信封蛋白。該類病毒通過其最表面刺突蛋白來誘導病毒和靶細胞膜的融合,從而引發對靶細胞的感染。雖然針對一些包膜病毒,目前已有有效的疫苗來控制其在人類中的傳播。但對於大多數病毒,目前尚無預防或有效治療方法,例如愛滋病毒HIV和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已經成功的疫苗一般是通過誘發人體免疫細胞產生抗體來結合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從而達到阻斷膜融合過程,最終阻止病毒進入靶細胞。
  • Structure:小G蛋白與效應蛋白作用新方式
    《細胞》子刊《結構》(Structure)雜誌於4月15日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丁建平研究員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成果,該項工作發現了小G蛋白與效應蛋白相互作用的一種新方式。小G蛋白家族成員在信號通路中發揮分子開關的功能,參與調控很多生物學過程。
  • ...所揭示結核分枝桿菌表面蛋白招募泛素觸發宿主異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這個發現啟發了該團隊研究人員的進一步思考:Mtb表面是否也存在某些泛素結合蛋白?後者是否能通過招募宿主Ub進而引發異體自噬?綜上,該項研究發現了首個具有真核樣UBA結構域的分枝桿菌表面蛋白Rv1468c直接結合宿主Ub進而觸發的一種新的異體自噬途徑,該研究也揭示了一種新的Mtb在長期胞內存活過程中採用的「外交」策略,
  • 生物物理所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的分子機制
    真核細胞的核膜是由內核膜和外核膜組成的雙層膜狀結構,其可以分隔細胞核與細胞質,保護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並維持細胞正常活動所需的機械特性。超過60種核膜蛋白定位於內外核膜上,對修飾核膜以及保證核膜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內核膜蛋白SUN和外核膜蛋白KASH在核膜間隙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跨越核膜並連接細胞骨架與細胞核骨架的分子橋梁。在細胞核內,SUN蛋白與細胞核骨架蛋白相互作用,而在細胞質內,KASH蛋白與細胞骨架蛋白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