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光焱/李國輝藉助磷脂表面分子手性調控澱粉樣蛋白纖維化過程

2020-12-06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分離與界面分子機制研究組研究員卿光焱團隊和分子模擬與設計研究組研究員李國輝團隊合作,設計和製備了一對手性胺基酸修飾的磷脂分子,並以此構築手性磷脂表面,實現了對β-澱粉樣蛋白(Aβ)纖維化過程的精確調控。

阿爾茨海默病(AD)是痴呆症最常見的形式,也是全球公共衛生挑戰之一,目前AD發病機理尚不清楚。研究表明,細胞膜在AD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尤其是Aβ的聚集和沉積)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細胞膜對Aβ聚集的影響是十分必要的。以往的研究已經報導了磷脂膜的組成、親疏水性、電荷、曲率、脂筏等對澱粉樣蛋白形成的影響。然而,科研人員忽略了天然磷脂是一種對L-對映體有很強傾向的手性分子。更重要的是,生命是一個典型的多尺度手性系統,多數生物學和生理學過程與分子手性密切相關,這激發科研人員探索磷脂膜的分子手性對Aβ聚集的影響,並為研究AD發病機理提供新思路。

卿光焱團隊首次設計並製備了一對手性胺基酸修飾的磷脂分子,該對分子具有良好的鏡面對稱性。手性磷脂分子通過加工自組裝成固定尺寸的手性脂質體,以模擬真實的細胞膜表面,並與Aβ共同孵育。研究發現,自組裝的L-脂質體輕微地抑制Aβ(1-40)的成核過程,但不影響低聚物伸長過程。相比之下,D-脂質體強烈地抑制Aβ(1-40)成核和伸長過程。這兩種手性脂質體不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在挽救澱粉樣纖維化誘導的細胞毒性方面具有明顯的手性差異性,其中D-脂質體使得神經細胞存活率更高。與此同時,李國輝團隊通過詳細的分子動力學模擬,清晰地揭示了Aβ(1-40)與手性磷脂膜的結合位點、結合方式以及驅動力。該研究將以往基於人造手性表面的研究,擴展到真實的手性磷脂表面,為從手性生物界面的角度理解澱粉樣變性的關鍵過程提供了更深入、更真實的視角。同時,鑑於脂質體優異的生物相容性,脂質體與非天然D-胺基酸的結合作為澱粉樣蛋白抑制劑,在AD早期預防和治療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為脂質體類抑制劑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方向。

相關成果發表在《化學科學》(Chemical Science)上。以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大連化物所創新特區組啟動基金項目、興遼英才計劃項目等支持。

藉助磷脂表面分子手性調控澱粉樣蛋白纖維化過程

論文連結: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sc/d0sc02212h#!divAbstract

相關焦點

  • HSP70降解澱粉樣蛋白的分子機制
    HSP70降解澱粉樣蛋白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23:34:31 海德堡大學(ZMBH)和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Bernd Bukau及其團隊揭示了人
  • Sci Adv|甲之蜜糖,乙之砒霜-HSF1直接調節澱粉樣蛋白的新功能
    在阿爾茨海默症和一些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腦中,存在被稱為amyloid的蛋白斑塊,這種澱粉樣的蛋白斑塊是由一些錯誤摺疊的蛋白組成。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這些澱粉樣蛋白是破壞記憶和運動神經元功能的罪魁禍首。但澱粉樣蛋白殺死細胞的調控機制一直不清楚。
  • 手性金納米離子可對映選擇性改善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記憶損害
    目前,β澱粉樣蛋白(Aβ)沉積和tau蛋白引起的神經原纖維纏結被認為是阿爾茨海默病因此,靶定這兩種蛋白的產生、聚積和清除的過程是防治AD的主要治療策略。然而,很多實驗中被證實有抑制Aβ寡聚化或纖維化的分子或多肽,在臨床實驗中屢屢宣告失敗。
  • ...又一個肥胖元兇被發現,竟是阿爾茲海默症的元兇——澱粉樣蛋白...
    在此,論文研究者報導了澱粉樣蛋白前體(APP)在通過高脂飲食(HFD)誘導後,造成白色脂肪組織中線粒體非常規錯誤定位,損害線粒體的功能,並最終促進肥胖。充分認知並理解導致脂肪組織(AT)功能障礙的過程,對於理解肥胖的病理生理學是至關重要的,並且可以確定預防和治療肥胖相關性疾病的新靶點。
  • 第四節 G蛋白和磷脂酶C
    第四節 G蛋白和磷脂酶C   G蛋白在TCR/CD3與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的結合過程中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通過G蛋白可使PLC發生活化,從而激活磷脂醯肌醯肌醇代謝途徑,引起淋巴細胞活化和增殖。
  • 科學家發現酸性磷脂調控記憶性B淋巴細胞活化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發現,酸性磷脂通過靜電相互作用調控IgG型抗原受體的活化,從而精準控制記憶性B淋巴細胞的免疫活化過程。該研究發現,酸性磷脂通過靜電相互作用調控IgG型抗原受體的活化,從而精準控制記憶性B淋巴細胞的免疫活化過程。  記憶性免疫應答在保護機體抵禦病原體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記憶性B淋巴細胞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幾乎所有現行疫苗發揮作用的免疫學基礎。相比於初始型B細胞的IgM型抗原受體介導的初次抗體反應,記憶性抗體反應能夠快速產生大量高親和力的抗體。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DNA和組蛋白修飾作為表觀遺傳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一直是生物學研究中的熱點領域之一,在細胞正常生理過程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科學意義。組蛋白甲基化或對應的去甲基化過程對於基因的轉錄表達、細胞增殖分化等起著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相關甲基化酶基因的突變異常會導致多種遺傳疾病和癌症。
  • 研究人員使用新的方法來研究細胞攝取澱粉樣蛋白的機制
    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11月2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表明針對這一過程的研究可能是一種很有前途的阿爾茨海默病藥物開發方法。
  • 科學家揭示MLL家族蛋白甲基轉移酶活性調節的分子機制
    of MLL family methyltransferases,揭示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MLL家族蛋白活性調控的結構基礎。  以基因組DNA和組蛋白的共價修飾為主要標誌的表觀遺傳調控研究已成為生命科學前沿快速發展的熱點領域,其中組蛋白甲基化對基因的轉錄表達、細胞增殖分化等起著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相關甲基化酶基因的突變會導致多種遺傳疾病和癌症。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的甲基轉移酶MLL1就因為其基因易位重排所引起的混合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而得名,與造血功能密切相關。
  • PNAS:磷脂與膜蛋白相互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膜與膜蛋白的相互作用是當前生物學研究熱點之一。細胞膜組分和結構均十分複雜,其中一些特殊組成直接與膜蛋白結合參與調控蛋白質功能。例如,膽固醇和4,5-二磷酸磷脂醯肌醇(PIP2)分別與G-蛋白偶聯受體(GPCR)和電壓門控鉀離子(Kv)通道結合。結構生物學研究獲得了GPCR表面上一些膽固醇結合位點信息,分子動力學(MD)模擬能直接觀測到膽固醇與一些GPCR的結合過程,在一些已知位點上得到與晶體結構非常一致的結果,並且預測新的結合位點。
  • 抗澱粉樣蛋白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有待考證
    Bapimeuzumab藥物是一種人的IgG1 的抗體,IgG1抗體是能夠準確識別Aβ蛋白N端的鼠單克隆抗體3D6。該藥物能夠識別可溶性的和聚集的Aβ蛋白並與Aβ蛋白有密切的聯繫。臨床前實驗資料提示bapimeuzumab藥物能與β澱粉樣蛋白斑塊結合併激活小神經膠質細胞的噬菌作用而介導澱粉樣蛋白斑塊的清除。
  • MLL家族蛋白甲基轉移酶活性調節的分子機制被揭開
    人民網上海2月20日電(記者姜泓冰)經過多年努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雷鳴、陳勇研究組和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國輝研究組近日解析出甲基轉移酶MLL家族蛋白複合物的結構,並闡釋了其活性調控的分子機制。國際學術期刊《自然》2月18日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該成果。
  • 蛋白分子以不同方式鑲嵌在脂雙層分子 中或結合在其表面
    第3章 細胞膜與細胞表面 細胞膜(cell membrane),又稱細胞質膜;細胞內膜; 生物膜。●細胞膜的結構模型 ●細胞膜的基本組成成分 ●細胞膜結構特徵與功能一、細胞膜的基本結構  總體特點 磷脂雙分子層是組成生物膜的基本結構 成分;  蛋白分子以不同方式鑲嵌在脂雙層分子 中或結合在其表面, 膜蛋白是賦予生物膜 功能的主要決定者;  生物膜是磷脂雙分子層嵌有蛋白質的流 體。
  • 楊俊等膜蛋白的結構研究或進展
    該研究組應用魔角旋轉固體NMR技術揭示了磷脂膜對膜蛋白的結構以及澱粉樣蛋白聚集機制的影響。固體NMR是一種強有力的結構分析手段,它能夠提供原子分辨的蛋白質分子的三維結構和分子間相互作用的位點,以及大時間尺度的動態過程等極為豐富的信息,在結構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固體NMR不受樣品狀態和分子量上限的制約,是研究膜蛋白和澱粉樣蛋白質纖維的重要工具。
  • PLoS Genetics:細胞內有效內吞分選及循環過程調控新發現
    該文章首次報導了秀麗線蟲磷脂醯絲氨酸轉運蛋白TAT-1及其分子伴侶CHAT-1通過維持磷脂醯絲氨酸在內涵體膜上的不對稱性分布從而調控細胞內有效的內吞分選(endocytic sorting)及循環(recycling)過程。早期內涵體(early endosome)是細胞內的「貨物分選站」。
  • 多篇文章聚焦澱粉樣蛋白研究新進展!
    研究者表示,我們認為當一種蛋白由於某種原因變壞或錯誤摺疊時,澱粉樣蛋白通常就會產生,這提示著澱粉樣蛋白在一種隨機的、不受控制的過程中形成。相反,我們發現澱粉樣蛋白可以在特定時間和特定細胞中以特定方式形成。澱粉樣蛋白通常是在與它們相關的神經毒性或退行性狀態的背景下理解的。
  • 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結構揭開
    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結構揭開 2019-10-30 03:48:1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張一凡 責任編輯:張一凡
  • 科學網—實現β-澱粉樣蛋白可視化測定
    本報訊 商丘師範學院生物分子識別與傳感重點實驗室周豔麗博士日前在阿爾茨海默氏症早期診斷方面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快速、高效
  • 首先是澱粉樣蛋白,之後是Tau蛋白,最後是痴呆
    所有患者均接受認知功能障礙臨床評估,tau蛋白成像和澱粉樣蛋白成像,很多患者也接受腦脊液(CSF)中β-澱粉樣蛋白、總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評估。 他們發現,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和認知正常者的區分過程中,用於評估海馬體和皮層區域tau蛋白的標準化攝取值比(SUVR)被認為是已知的影響因素(AUC 0.89 to 0.98)。「這一發現與其他表明tau蛋白負擔與疾病進展密切相關的其他神經退行性變的研究相一致。」他們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