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金納米離子可對映選擇性改善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記憶損害

2020-10-29 brainnews

目前,β澱粉樣蛋白(Aβ)沉積和tau蛋白引起的神經原纖維纏結被認為是阿爾茨海默病(AD)的兩個主要的病理表現。因此,靶定這兩種蛋白的產生、聚積和清除的過程是防治AD的主要治療策略。然而,很多實驗中被證實有抑制Aβ寡聚化或纖維化的分子或多肽,在臨床實驗中屢屢宣告失敗。近來,一些納米粒子(nanoparticles,NPs)被發現可以加速或者延緩Aβ聚積進程,有望成為治療AD的潛在藥物。通過改變這些粒子的物理化學特性,如大小、形狀、表面電荷和疏水性,NPs與結合親和力和抗Aβ的能力會發生變化。在這些NPs中,金(Au)NPs因其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透過血腦屏障(BBB)等特性,成為抑制和間接影響Aβ纖維化的常用的納米粒子伴侶。然而目前的研究中Au NPs的抑制效率顯著低於小分子或多肽類的抑制劑。已有研究發現,將Au NPs和小分子或多肽類結合可以更好的抑制Aβ聚積,那麼,結合後的粒子的BBB通透性和體內的抑制效率如何呢?

2020年9月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題為「Chiral gold nanoparticles enantioselectively rescue memory deficits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文章解答了這一問題。該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唐智勇教授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微納米技術研究中心的劉紹琴教授


1,手性金納米離子對Aβ42聚集的抑制作用

該團隊構建了手性L-和D-穀胱甘肽(GSH)的穩定的Au NPs,直徑為3.3nm,這兩個粒子也被稱為L3.3和D3.3。之所以選擇GSH,除了其作為抗氧化劑可以保護組織免受活性氧損傷外,還因為大腦中富含GSH轉運體,GSH與Au NPs結合,有助於Au NPs順利透過BBB。對L3.3和D3.3的體外研究發現,表面手性和螺旋結構可以對映選擇性預防Aβ聚集(圖1)。

圖1. 體外抑制Aβ聚集


2,手性金納米離子對Aβ介導的細胞毒性的抑制作用

CCK-8實驗顯示L3.3或D3.3對SH-SY5y細胞幾乎沒有毒性,並且顯著的提高了細胞存活率。通過TNUEL染色和流式細胞術檢測均發現L3.3或D3.3可以顯著抑制Aβ介導的細胞凋亡(圖2)。

圖2. 體外抑制Aβ的細胞毒性


3,手性金納米離子挽回AD小鼠的認知障礙

之後,該團隊向APP/PS1轉基因小鼠模型每周靜脈注射L3.3和D3.3,共持續4周,結果顯示治療後的轉基因小鼠空間認知和記憶能力有所改善(圖3);免疫螢光也顯示這些小鼠腦內Aβ沉積明顯減少。值得注意的是,D3.3可以使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的Aβ42以及Aβ40顯著減少;而L3.3隻引起了可溶性Aβ40的顯著減少,可是這種減少並不足以引起小鼠行為學的改善。

圖3. 改善AD小鼠的記憶損害


4,結論

手性穀胱甘肽金納米粒子的體內外研究均發現其有良好的抑制Aβ聚集的能力,並且可以顯著改善AD小鼠的認知。這一發現,為治療AD帶來了新的方向。同時,我們需要認識到,從基礎實驗走向臨床應用,這一轉化過程需要經歷的時間很長,但是我們期待具有較高生物安全性的手性納米醫學可以儘快得到臨床驗證並用於AD的臨床治療。


參考文獻:

Hou K, Zhao J, Wang H, et al. Chiral goldnanoparticles enantioselectively rescue memory deficits in a mouse model ofAlzheimer's disease. Nat Commun. 2020;11(1):4790. Published 2020 Sep 22.doi:10.1038/s41467-020-18525-2.


編譯作者: 小言 (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 胖兔子可可、Simon (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聯合激活GHSR1α和DRD1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2019年8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大腦海馬體在記憶形成和認知中起關鍵作用。海馬體突觸病變是阿爾茨海默病(AD)中最早的變化之一,也是定義阿爾茨海默病的一種病理學特徵。然而,阿爾茨海默病中海馬體突觸病變的分子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努力並不能有效地校正海馬體突觸缺陷。
  • 褪黑素可改善阿爾茨海默病腦微血管病變?
    來自中國醫科大學的賴紅教授團隊最新研究發現,褪黑素可在Aβ介導的退行性認知障礙疾病中通過改善腦部微血管的異常病變,從而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功能,該作用可能是通過調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相關信號通路在發揮作用。
  • 【Science】校正阿爾茨海默氏病小鼠模型中腦蛋白合成,突觸可塑性和記憶力中eIF2依賴性的缺陷
    代表性的蒙太奇照片,其說明了APPswe /PS1ΔE9小鼠的背海馬中斑塊的存在(6E10免疫反應性;綠色通道)在海馬神經元中觀察到由整合應激反應
  • 個案報告:糞菌移植後阿爾茨海默病症狀快速改善
    最近,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也觀察到了腸道菌群組成的改變,提示腸道微生物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中可能發揮作用。這一假設在動物模型中得到了證實,例如,與擁有正常腸道細菌的對照組小鼠相比,無菌的β-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轉基因小鼠的腦內澱粉樣蛋白病變明顯減少。腸道中的某些細菌也能分泌大量的澱粉樣蛋白和脂多糖,這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顯著特徵。
  • 新化合物實現多靶點保護阿爾茨海默病細胞和小鼠模型神經元
    異常的Tau磷酸化和聚集是阿爾茨海默病(AD)的常見致病標誌,表現在:Tau的過度磷酸化可能會改變其構象,並導致自身聚集,氧化應激增加和神經元死亡。之前有報導Licochalcone A可增強NRF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like 2)介導的抗氧化應激的防禦機制,本文作者也曾證實過Licochalcone A和衍生化合物LM-031上調HSPB1(heat shock protein B1),激活NRF2和CREB,減少Aβ細胞模型中Aβ摺疊錯誤和活性氧(ROS),促進神經突生長和抑制乙醯膽鹼酯酶的途徑。
  • 自然醫學雜誌:運動可保護記憶力 防阿爾茨海默病
    原標題:自然醫學雜誌:運動可保護記憶力 防阿爾茨海默病   劇烈運動可以釋放大量的內啡肽,可以產生快感、改善情緒。近日,由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研究員Ottavio Arancio和Taub阿爾茨海默病與腦老化研究所共同牽頭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運動還可以產生一種能夠改善記憶並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激素。該項研究近日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上。
  • 天津大學探索新型納米藥物 有望成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福音
    日前,天津大學常津教授團隊探索研發新型納米藥物,有望成為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新思路。相關成果已發表於工程技術國際權威期刊《先進科學》。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它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老年痴呆症」。全球有將近 4000 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 【人物與科研】上海交通大學張萬斌教授課題組:α-醛基烯醯胺的化學選擇性和對映選擇性催化氫化用於手性α-氨基醛的高效合成
    α-醛基烯醯胺的化學選擇性和對映選擇性催化氫化用於手性α-氨基醛的高效合成由於含有手性α-氨基醛、α-醯胺基醛的分子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以及極強的官能團轉化性,有機化學家一直對這類化合物的合成有著濃厚的興趣。然而文獻中報導的構建此類分子結構的方法非原子經濟性、合成效率較低。受課題組在不對稱催化氫化領域的一系列全新工作(Chem.
  • 最新發現:衰老的神經元會積累DNA損傷,有助改善記憶和認知能力!
    研究還表明,可以通過一種激活HDAC1的藥物來逆轉這種損害,並改善認知功能。DNA損傷開始在HDAC1缺陷的小鼠身上積累,它們也失去了一些調節突觸可塑性的能力,即神經元之間連接強度的變化。缺乏HCAC1的老年小鼠在記憶和空間導航測試中也表現出損害。研究人員發現,HDAC1缺失會導致一種特殊類型的DNA損傷,稱為8-氧鳥嘌呤損傷,這是氧化性DNA損傷的標誌。
  • 《科學》:手性離子對新玩法,不對稱遠程C-H鍵活化出新招
    Phipps教授團隊基於以往的研究工作,使用磺酸根陰離子修飾聯吡啶配體其中一個吡啶單元,這種陰離子配體對Ir催化劑配位可形成陰離子過渡金屬配合物中間體,與二氫奎寧(DHQ)的陽離子衍生物構成手性離子對,由此可實現Ir催化三氟乙醯二苯甲基胺、二芳基亞膦醯胺芳基間位C-H鍵的硼酸酯化,反應具有良好的區域選擇性與對映選擇性。
  • L-絲氨酸可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缺陷
    L-絲氨酸可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缺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9 23:18:26 法國巴黎薩克萊大學Gilles Bonvento和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Aude Panatier小組合作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專家點評Sci Advances | 袁增強組發現蘆丁可用於幹預阿爾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俗稱老年痴呆,是一種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和學習記憶損害為特徵的神經退行性疾病。蘆丁鈉特異性靶向小膠質細胞,增加小膠質細胞線粒體的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同時蘆丁鈉可以提高小膠質細胞吞噬相關受體(TREM2, MerTK等)的表達,從而增加小膠質細胞對Aβ的吞噬能力,減少AD模型小鼠腦內Aβ的沉積和神經炎症,改善AD模型小鼠的認知能力。
  • 計算機數學模型揭示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
    軸突起始段中的主要蛋白是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Nav)、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Kv)、微管、酪蛋白激酶2和錨蛋白G。神經元傳遞的任何改變都可能引起各種神經系統疾病,例如阿爾茨海默病、癲癇、精神分裂症和躁鬱症。多項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病與軸突起始段蛋白的相關性,並顯示了阿爾茨海默病腦樣本中錨蛋白G和Nav通道的缺失。
  • 阿爾茨海默病可治療?不用動刀不用吃藥!MIT華人女科學家利用聲光...
    阿爾茨海默病可治療?  2017年《自然》雜誌曾經發表一篇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蔡立慧的研究論文,證明採用簡單40赫茲閃光刺激視網膜,可以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的病理機制目前並不十分清楚,但兩種蛋白質和這種疾病的發展關係非常密切,一種是β澱粉樣蛋白(Aβ)在腦組織沉積,另一種是陶蛋白。採用基因工程方法,科學家可以利用這些研究建立出動物疾病模型,用於阿爾茨海默病發表機理和尋找新藥物的研究。
  • 突觸修剪失控: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請點擊標題下的 解碼醫學,關注我們吧。 一項對小鼠的研究顯示,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大腦在發育過程中修剪多餘突觸的過程可能出現了異常。 對許多人來說,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常見熟悉而可怕的疾病。僅僅在美國,就有約530萬人受到它的影響,這種疾病緩慢但無情剝奪著患者的記憶力、辨別力還有認知力,使得他們最終甚至無法完成日常工作。
  • 南科大譚斌教授課題組Angew:手性磷酸催化實現芳烴選擇性C-H胺化
    此外,通過有機催化以對映選擇性實現C-N手性軸的構建仍具有一定的難度。近日,南方科技大學譚斌教授課題組在Angew發表論文,首次提出通過有機催化策略,實現偶氮萘和咔唑底物合成新型軸向手性N-芳基咔唑骨架。該反應具有廣泛的底物範圍,並且以高對映選擇性和高收率獲得阻轉異構的N-芳基咔唑衍生物。
  • 突觸修剪失控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一項對小鼠的研究顯示,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大腦在發育過程中修剪多餘突觸的過程可能出現了異常。研究人員採用阿爾茨海默病的小鼠模型來檢驗他們的理論,他們採用高解析度成像技術精確地找到什麼時候在什麼位置發生了突觸的丟失。在這種嚙齒類動物模型中,斑塊形成前有一個時間窗,研究人員發現在這個時間窗裡,小鼠的海馬體,這個負責記憶和學習的大腦區域,中的突觸發生了丟失。」Stevens指出,特別令人振奮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了C1q這種參與正常突觸修剪的蛋白的高表達。
  • 阿爾茨海默病吃藥難治?低頻聲音+LED光照效果更好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華人教授蔡立慧團隊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使用音樂愛好者常用的「低音炮」音響所發出的低頻聲音,可以有效改善被阿爾茨海默病「摧殘」的大腦狀況! 論文介紹稱,實驗顯示,如果讓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的實驗小鼠反覆聽40赫茲的低頻聲音,可以有效改善其腦部病變狀況。
  • 2020年阿爾茨海默病診療規範解讀!
    C(cognition)是指認知損害:阿爾茨海默病的神經認知損害以遺忘為先導,隨後會累及幾乎所有的認知領域,包括計算、定向、視空間、執行功能、理解概括等,也會出現失語、失認、失用。 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要點為:①起病隱襲,進行性加重,出現工作及日常生活功能的損害;②以遺忘為主的認知損害,同時還有非遺忘領域如語言功能、視空間、執行功能等的進行性損害;③出現人格、精神活動和行為的異常改變。
  • 有機化學「顛覆性」成果登Nature封面:SN1 反應的手性之路
    在手性氫鍵給體催化劑與Lewis酸促進劑的協同作用下,他們在低溫條件下捕獲了外消旋底物通過SN1反應機制生成高度活潑的三級碳正離子中間體,有效避免了碳正離子中間體的重排、消除等副產物生成,成功實現了反應對映選擇性的高水平調控,併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季碳中心的手性化合物,相關成果以封面形式發表在Nature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