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數學模型揭示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

2020-12-23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雜誌

神經元之間通過動作電位進行交流對於神經系統執行其功能而言是必要的。多項研究已證實動作電位是在軸突起始段啟動的。軸突起始段中的主要蛋白是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Nav)、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Kv)、微管、酪蛋白激酶2和錨蛋白G。

神經元傳遞的任何改變都可能引起各種神經系統疾病,例如阿爾茨海默病、癲癇、精神分裂症和躁鬱症。多項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病與軸突起始段蛋白的相關性,並顯示了阿爾茨海默病腦樣本中錨蛋白G和Nav通道的缺失。此外,軸突起始段結構中錨蛋白G的喪失可能通過改變分子運動的功能來幹擾神經元內的蛋白運輸,從而在阿爾茨海默病發病中起關鍵作用 。

動作電位啟動與軸突起始段中大量的Nav通道有關,這些通道在其積累在軸突起始段中之前在其絲氨酸位點被酪蛋白激酶2磷酸化。此外,錨蛋白G在該區域募集了磷酸化的Nav通道。磷酸化通道,酪蛋白激酶2和錨蛋白G的動力學將對動作電位啟動起關鍵作用,並且這些相互作用的任何損害都可能解釋了錨蛋白G與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的聯繫。因此,紐西蘭林肯大學的Piyush Bhardwaj等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以研究Nav通道積累到軸突起始段中之前酪蛋白激酶2的Nav通道絲氨酸特異性磷酸化的作用。此外,還測試了酪蛋白激酶2和錨蛋白G初始濃度的變化對軸突起始段Nav通道積累的影響。

結果表明,在Nav通道中所有絲氨酸位點存在酪蛋白激酶2介導的磷酸化作用時,Nav通道與錨蛋白G之間的結合具有很強的結合親和力。結果顯示了酪蛋白激酶2和錨蛋白G初始濃度對Nav通道募集的意義。由仿真結果可見,較低的酪蛋白激酶2和錨蛋白G初始水平降低了軸突起始段 Nav通道的數量。在低水平的酪蛋白激酶2下,Nav通道未完全磷酸化,從而削弱了Nav通道與錨蛋白G之間的結合。此外,在低的錨蛋白G濃度下,軸突起始段結構組裝體被拆除,這可能會導致難以正確運輸蛋白到Nav通道等軸突起始段中。低水平的Nav通道會增加啟動動作電位所需的電壓。總體而言,這些結果表明軸突起始段蛋白與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有很強的聯繫。關於阿爾茨海默病大腦中軸突起始段相關酪蛋白激酶2活性水平的研究可能為確定酪蛋白激酶2在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提供線索。

上述研究結果發表於《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2021年第4期。

文章摘要: 存在高密度軸突起始段蛋白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Nav)的軸突起始段對於動作電位的啟動至關重要。Nav通道包含幾個絲氨酸殘基,這些殘基負責通過與錨蛋白G的相互作用將Nav通道聚積到軸突起始段的結構中。此次進行了一系列計算模擬研究,以了解軸突起始段蛋白酪蛋白激酶2和錨蛋白G在Nav聚積到軸突起始段中的作用。使用虛擬細胞軟體的計算模擬結果表明,具有所有可用於磷酸化的絲氨酸位點的Nav通道以強親和力與錨蛋白G結合。在較低的錨蛋白G和酪蛋白激酶2初始濃度下,Nav的濃度明顯降低,這表明了酪蛋白激酶2和錨蛋白G在Nav通道聚積中的重要性。

文章來源:Bhardwaj P, Kulasiri D, Samarasinghe S (2021) Modeling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 axon initial segment to understand their potential impact on action potential initiation. Neural Regen Res 16(4):700-706.

相關焦點

  • 中國人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具「異質性」
    中國人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具「異質性」 2020-01-19 04:51:26 責任編輯: 2020年01月19日 04:51 來源:北京日報參與互動   中國人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具
  • RNA測序數據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三種主要分子亞型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RNA測序數據確定了阿爾茨海默病(AD)的三種主要分子亞型。這項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AD的發病機制,並為開發新的、個性化的治療方法鋪平道路。
  • 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 TDP-43病變起重要作用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症。記者5日從南通大學獲悉,該校神經再生重點實驗室劉飛教授領銜的「tau代謝與老年性痴呆」研究團隊,TDP-43蛋白的病變可能通過影響tau mRNA的代謝加工,在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漸進性發展的中樞神經系統致死性退行性疾病,也是威脅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四大殺手之一。
  • 發病到離世平均僅7年,一圖了解阿爾茨海默病!專訪頂尖研究學者...
    而最難對付的就是發病人數最大的阿爾茨海默病。 50歲左右發病常和遺傳有關65歲後發病多因後天因素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不到1%的人,發病與遺傳有關,被稱為「早老型阿爾茨海默病」或「早髮型痴呆」。因為遺傳相關的三個基因(APP、早老素1、早老素2)發生了突變,這些患者一般在50歲左右開始出現症狀,有些甚至二十幾歲就已經出現症狀了。
  • 【Science】校正阿爾茨海默氏病小鼠模型中腦蛋白合成,突觸可塑性和記憶力中eIF2依賴性的缺陷
    代表性的蒙太奇照片,其說明了APPswe /PS1ΔE9小鼠的背海馬中斑塊的存在(6E10免疫反應性;綠色通道)在海馬神經元中觀察到由整合應激反應(ISR)的慢性激活引起的蛋白質合成損失,並且代表性的蒙太奇照片,其說明了APPswe /PS1ΔE9小鼠的背海馬中斑塊的存在(6E10免疫反應性;綠色通道)與阿爾茨海默氏病小鼠模型的認知損失有關
  • 耿美玉團隊揭示中國原創阿爾茨海默病新藥GV-971的作用機理
    近期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腸道菌群與阿爾茨海默病(AD)發病過程關聯,但目前有關腸道菌群的改變是如何影響AD發生發展的病理過程卻知之甚少。王薪懿等人在β澱粉樣蛋白轉基因小鼠模型中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失衡促進的外周免疫細胞侵潤與AD病理學和行為學改變密切相關。
  • 中科大劉強團隊揭示ApoE4導致阿爾茨海默病新機制 | CellPress對話科學家
    但是,神經元的膽固醇自身合成通路是如何被沉默的以及這種代謝重編程機制對神經元功能的影響尚不清楚。利用高通量測序以及代謝物追蹤等手段,劉強教授團隊發現星形膠質細胞來源的ApoE顯著抑制神經元的膽固醇自身合成途徑中的關鍵合成酶的表達,從而抑制神經元的膽固醇合成。ApoE介導的神經元內的膽固醇合成抑制顯著累積了神經元內的膽固醇合成前體:乙醯輔酶A。
  • 宣武醫院賈建平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病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AD)相關的新風險基因位點,利用風險位點建立了AD預測模型,在隊列研究中進行了驗證,能夠有效地對AD的發病進行預測。研究結果為今後WHO編撰「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提供了可靠依據。該研究對404個中國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Familial Alzheimer’s disease,FAD)家系進行了長達17年的追訪研究,深入系統地揭示了這一疾病的遺傳規律,為中國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遺傳學幹預和基因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
  • 為什麼記憶形成神經元易受阿爾茨海默病的影響
    原創 Rockefeller 阿爾茨海默病當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時,整個大腦不會立刻崩潰。相反,大腦就像冷酷的發條一樣瓦解,隨著內嗅皮層中一組腦細胞的明顯退化而解體。這些所謂的脆弱神經元負責將經歷轉換成記憶,它們總是最先退化的。
  • 國際學術會議:腦腸軸理論有望促成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新突破
    2020年AAIC特別開設「微生物組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發病機制與治療意義會議主辦方 供圖 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俗稱「老年痴呆症」的阿爾茨海默病(AD)自100多年前發現首例患者以來,科學家對其發病機制探索從未停止。數據顯示,全球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患者在快速增長,相關藥物治療等研究備受關注。
  • 個案報告:糞菌移植後阿爾茨海默病症狀快速改善
    最近,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也觀察到了腸道菌群組成的改變,提示腸道微生物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中可能發揮作用。這一假設在動物模型中得到了證實,例如,與擁有正常腸道細菌的對照組小鼠相比,無菌的β-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轉基因小鼠的腦內澱粉樣蛋白病變明顯減少。腸道中的某些細菌也能分泌大量的澱粉樣蛋白和脂多糖,這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顯著特徵。
  • ...發文,首次揭示小分子藥物識別阿爾茨海默病重要蛋白的結構基礎
    由於γ分泌酶是一種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蛋白複合物,這項工作為指導新療法的發現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發生中,γ分泌酶已知能和其他酶一起,對澱粉樣蛋白的前體(APP)進行切割,產生β澱粉樣蛋白,後者則會聚集形成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性蛋白沉積。 因此,開發γ分泌酶抑制劑(GSI)或活性調節劑(GSM),通過控制這種關鍵蛋白的切割活性來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一度被人們寄予厚望。
  • 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與阿爾茨海默病密切相關!
    據美國新圖譜網站近日報導,來自澳大利亞和冰島科學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阿爾茨海默病與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之間存在關聯的最有力證據。對解剖後大腦組織的研究顯示,通常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有毒蛋白質沉積,似乎同樣出現在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患者的大腦中。
  • 突觸修剪失控: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請點擊標題下的 解碼醫學,關注我們吧。 一項對小鼠的研究顯示,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大腦在發育過程中修剪多餘突觸的過程可能出現了異常。 對許多人來說,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常見熟悉而可怕的疾病。僅僅在美國,就有約530萬人受到它的影響,這種疾病緩慢但無情剝奪著患者的記憶力、辨別力還有認知力,使得他們最終甚至無法完成日常工作。
  • 過度活化的星形膠質細胞解釋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不可預測性
    原創 Jacky 阿爾茨海默病儘管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常見且致命的神經退行性腦疾病,但大多數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似乎在揭開其病因之謎方面沒有取得太大進展。而且,關於星形非神經元細胞(稱為星形膠質細胞)為何從AD發病初期就改變其形狀和功能,並在整個AD進展過程中繼續保持這種反應性狀態,還從未有確切的解釋。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IBS)和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的認知與社交中心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的嚴重程度是AD發病的關鍵指標,這對目前AD機制的理論提出了深遠的意義。
  • 炎症反應與阿爾茨海默病關鍵蛋白的聯繫
    《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研究論文。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李月明教授團隊發現,一種參與先天免疫反應的蛋白質,能夠影響阿爾茨海默病關鍵病理蛋白——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該機構的新聞稿也指出,這項研究首次表明免疫反應能促進產生這種關鍵病理蛋白。
  •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2018-2019年最受歡迎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文章介紹(1)
    近年來大量研究揭示了薑黃素在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β-澱粉樣蛋白和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生物標記物,而薑黃素能夠與之特異性結合,並產生螢光反應,被廣泛開發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探針。此外,由於薑黃素的多靶點作用特性,對眾多的慢性疾病,如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等,具有一定的保護和預防作用。
  • 突觸修剪失控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目前,產生這些症狀的機制還不完全清楚,阿爾茨海默病主要是由於蛋白質的異常積聚導致的,這些異常積聚會在大腦中形成β-澱粉樣斑塊和纏結,最終導致突觸這種大腦中的連接節點減少,這種影響主要與認知能力的下降密切相關。
  • 阿爾茨海默病會傳染?
    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朊蛋白幾乎對所有,或者說對至少包括阿爾茨海默病、亨廷頓病、帕金森病等疾病在內的、由錯誤摺疊蛋白聚集而引發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皆有影響。直到不久前,科學家都認為,造成此類嚴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錯誤摺疊蛋白,並不會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然而今年9月,《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向人們展現了此類蛋白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的可能。
  • 運動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影響有多大?機制是什麼?
    運動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沙李菊 1, 王彤 2, 王蔚 1, 吳婷 1【 摘要】 阿爾茨海默病( AD) 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 是痴呆的最常見原因, 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