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具「異質性」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中國人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具「異質性」

2020-01-19 04:51:26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責任編輯:

2020年01月19日 04:51 來源:北京日報

參與互動

  中國人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具「異質性」

  本報訊(記者 賈曉宏 通訊員 王蕾)一項跨越17年、涉及我國404個家族的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阿爾茨海默病和痴呆》上。這項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人與其他種族在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的遺傳機制上有所不同;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還有大量的未知基因有待科研人員挖掘。  

  該研究是由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團隊完成的。阿爾茨海默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病,但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相對罕見,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的比例不超過5%。2005年,賈建平團隊報導了中國第一例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由此開啟了從遺傳學方面研究阿爾茨海默病的先河。團隊成員、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副主任醫師賈龍飛介紹,國際上對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始於上世紀70年代,多年來一直認為主要有三個基因的突變會導致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這三個基因分別為早老素1、早老素2和澱粉樣前體蛋白。此次的研究一共發現了在這3個基因出現的50個突變位點,其中11個突變位點在國際上屬於首次報告,這表明中國人與其他種族之間發病機制的「異質性」。另外,404個家族中有83.17%的家族不攜帶有已知三個基因的突變,這說明還有大量的未知突變基因有待科研人員挖掘。

  賈建平教授團隊從2002年開始建立全國最大的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登記網絡,在全國收集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病例,到2019年9月共收集404個家族,包括3700多名家族成員。該網絡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登記網絡。「今後有望從基因編輯入手,對成年人的體細胞進行編輯來逆轉基因缺陷,為最終治癒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找到新的突破點。」

相關焦點

  • 計算機數學模型揭示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
    神經元傳遞的任何改變都可能引起各種神經系統疾病,例如阿爾茨海默病、癲癇、精神分裂症和躁鬱症。多項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病與軸突起始段蛋白的相關性,並顯示了阿爾茨海默病腦樣本中錨蛋白G和Nav通道的缺失。此外,軸突起始段結構中錨蛋白G的喪失可能通過改變分子運動的功能來幹擾神經元內的蛋白運輸,從而在阿爾茨海默病發病中起關鍵作用 。
  • 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 TDP-43病變起重要作用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症。記者5日從南通大學獲悉,該校神經再生重點實驗室劉飛教授領銜的「tau代謝與老年性痴呆」研究團隊,TDP-43蛋白的病變可能通過影響tau mRNA的代謝加工,在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漸進性發展的中樞神經系統致死性退行性疾病,也是威脅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四大殺手之一。
  • 宣武醫院賈建平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病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結果顯示,中國人與西方人在遺傳方面存在較大異質性,本研究揭示了中國人特色的AD風險位點,為中國人AD的預防提供了重要的數據。研究結果逐步揭開了APOE ε4對AD患病率調控的奧秘,對國際上理解中國人群中APOE ε4對AD的發病機制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對國人AD遺傳幹預和基因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從基因編輯方面入手,降低AD風險基因的表達,為最終治癒AD找到新的突破點。
  • 發病到離世平均僅7年,一圖了解阿爾茨海默病!專訪頂尖研究學者...
    而最難對付的就是發病人數最大的阿爾茨海默病。 50歲左右發病常和遺傳有關65歲後發病多因後天因素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不到1%的人,發病與遺傳有關,被稱為「早老型阿爾茨海默病」或「早髮型痴呆」。因為遺傳相關的三個基因(APP、早老素1、早老素2)發生了突變,這些患者一般在50歲左右開始出現症狀,有些甚至二十幾歲就已經出現症狀了。
  • 國際學術會議:腦腸軸理論有望促成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新突破
    2020年AAIC特別開設「微生物組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發病機制與治療意義會議主辦方 供圖 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俗稱「老年痴呆症」的阿爾茨海默病(AD)自100多年前發現首例患者以來,科學家對其發病機制探索從未停止。數據顯示,全球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患者在快速增長,相關藥物治療等研究備受關注。
  • Tau翻譯後修飾圖譜可確定患者的異質性和阿爾茨海默氏病的階段
    Tau翻譯後修飾圖譜可確定患者的異質性和阿爾茨海默氏病的階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5:45:49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Judith A.
  • 阿爾茨海默病會傳染?
    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朊蛋白幾乎對所有,或者說對至少包括阿爾茨海默病、亨廷頓病、帕金森病等疾病在內的、由錯誤摺疊蛋白聚集而引發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皆有影響。直到不久前,科學家都認為,造成此類嚴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錯誤摺疊蛋白,並不會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然而今年9月,《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向人們展現了此類蛋白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的可能。
  • 個案報告:糞菌移植後阿爾茨海默病症狀快速改善
    越來越多的實驗和臨床數據表明,腸道菌群與某些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機制有關,包括自閉症、帕金森病和多發性硬化最近,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也觀察到了腸道菌群組成的改變,提示腸道微生物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中可能發揮作用。這一假設在動物模型中得到了證實,例如,與擁有正常腸道細菌的對照組小鼠相比,無菌的β-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轉基因小鼠的腦內澱粉樣蛋白病變明顯減少。腸道中的某些細菌也能分泌大量的澱粉樣蛋白和脂多糖,這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顯著特徵。
  • 運動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影響有多大?機制是什麼?
    運動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沙李菊 1, 王彤 2, 王蔚 1, 吳婷 1【 摘要】 阿爾茨海默病( AD) 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 是痴呆的最常見原因, 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 基因解讀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發病隱蔽 早期診斷難  近年來,阿爾茨海默病(AD)越來越被公眾所熟知,當身邊有老年人出現忘事多、算數越來越差、生活慢慢不能自理時,就很可能需要篩查一下阿爾茨海默病了。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體檢中心、特診中心主任陳慶瑜教授介紹,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變性疾病,表現為認知功能(記憶力、計算力、視空間等)下降,並伴有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漸喪失,晚期甚至會出現精神行為異常等。  《2015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指出,全球約有4680萬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平均每3秒鐘就有1例新發患者,預計2050年全球患者將突破1億3150萬人。
  • 「分子生物學、功能影像學對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精準診斷及療效監測...
    前不久舉行的「2018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我校附屬同濟醫院王培軍教授領銜的研究項目《分子生物學、功能影像學對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精準診斷及療效監測的關鍵技術》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RNA測序數據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三種主要分子亞型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RNA測序數據確定了阿爾茨海默病(AD)的三種主要分子亞型。這項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AD的發病機制,並為開發新的、個性化的治療方法鋪平道路。
  • 阿爾茨海默病與tau蛋白
    哈佛大學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受試者大腦中掃描 tau蛋白,這種標誌性蛋白會形成有害的神經纖維纏結,這是與這種致命疾病相關的。新完成的掃描是所謂的無症狀阿爾茨海默氏症抗澱粉樣蛋白藥物(或簡稱 A4)大型臨床試驗的一部分,這是第一個旨在發現和治療記憶力衰退開始前的早期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試驗。  哈佛大學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受試者大腦中掃描 tau蛋白,這種標誌性蛋白會形成有害的神經纖維纏結,這是與這種致命疾病相關的。
  • 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與阿爾茨海默病密切相關!
    據美國新圖譜網站近日報導,來自澳大利亞和冰島科學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阿爾茨海默病與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之間存在關聯的最有力證據。對解剖後大腦組織的研究顯示,通常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有毒蛋白質沉積,似乎同樣出現在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患者的大腦中。
  • 中美專家攜手發現新基因 成阿爾茨海默病等防治潛在新靶點
    FAM171A2基因參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機制示意圖。研究示意圖中新網上海11月13日電 (陳靜 孫國根) 中美兩國醫學專家經過4年多的合作研究,率先發現全新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過度活化的星形膠質細胞解釋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不可預測性
    原創 Jacky 阿爾茨海默病儘管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常見且致命的神經退行性腦疾病,但大多數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似乎在揭開其病因之謎方面沒有取得太大進展。而且,關於星形非神經元細胞(稱為星形膠質細胞)為何從AD發病初期就改變其形狀和功能,並在整個AD進展過程中繼續保持這種反應性狀態,還從未有確切的解釋。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IBS)和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的認知與社交中心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的嚴重程度是AD發病的關鍵指標,這對目前AD機制的理論提出了深遠的意義。
  • 關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先從關注認知功能下降開始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為「老年痴呆」,位列人類十大死因之一。《世界阿爾茨海默病2018年報告》顯示,每3秒鐘,全球就有1名痴呆病患者產生,其中約60%~80%是阿爾茨海默病。阿爾茨海默病常常被人誤解為「記憶下降」,然而事實卻遠不止如此。
  • 財新|水平面下的阿爾茨海默病
    隱藏的病患 令人不安的是,這些驚人的數字並不是全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人數。如同水平面下看不到的冰山,更多的患者並未去醫院就診,甚至尚未意識到自己已患此病。 在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受診人數遠遠低於實際病患數量,農村尤為明顯。在針對城鎮的調查中,僅27%失智症患者接受過診斷,農村受診患者比例不超過10%。
  • 為什麼記憶形成神經元易受阿爾茨海默病的影響
    原創 Rockefeller 阿爾茨海默病當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時,整個大腦不會立刻崩潰。相反,大腦就像冷酷的發條一樣瓦解,隨著內嗅皮層中一組腦細胞的明顯退化而解體。這些所謂的脆弱神經元負責將經歷轉換成記憶,它們總是最先退化的。
  • 炎症反應與阿爾茨海默病關鍵蛋白的聯繫
    《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研究論文。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李月明教授團隊發現,一種參與先天免疫反應的蛋白質,能夠影響阿爾茨海默病關鍵病理蛋白——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該機構的新聞稿也指出,這項研究首次表明免疫反應能促進產生這種關鍵病理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