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學、功能影像學對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精準診斷及療效監測...

2021-01-11 同濟大學新聞網

「分子生物學、功能影像學對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精準診斷及療效監測的關鍵技術」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顯著提高早期診斷「老年性痴呆」精準性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19-07-01  瀏覽:

前不久舉行的「2018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我校附屬同濟醫院王培軍教授領銜的研究項目《分子生物學、功能影像學對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精準診斷及療效監測的關鍵技術》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成果在研究方法、技術和應用上具有創新性、新穎性。研究顯著提高了阿爾茨海默病(AD)早期精準診斷的敏感性與特異性,為AD早期精準治療提供了可靠依據。」鑑定專家表示。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多發於老年人,俗稱「老年性痴呆」。AD一般包含臨床前期(無症狀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與痴呆期三個階段,臨床表現為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AD是最常見的痴呆類型,約佔總痴呆的60-80%。據統計,目前,全球每3秒就新增一例痴呆患者,其中每4個人當中就有1個是中國人。最新數據顯示,我國AD患者總人數接近800萬,居世界首位。由於中晚期的AD患者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陪護,給患者本人、家庭以及社會都造成沉重的負擔,已成為全球重大公共醫療衛生問題。

「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是可幹預的,但檢測卻相對困難。如果可以在發病早期,甚至症狀發生前,就檢測出阿爾茨海默病,及時進行幹預,將對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起到重要作用。」王培軍說,目前,AD早期診斷缺乏部分高敏感性、高特異性的分子生物學和影像學標誌物,導致AD早期診斷評價的敏感性、準確性不高,治療效果欠佳。針對這一難題,王培軍團隊進行了β-澱粉樣前體蛋白裂解酶1(BACE1)作用機制研究,BACE1是β-澱粉樣前體蛋白(Aβ蛋白)生成的關鍵酶,而Aβ蛋白在腦組織中沉積是AD發生的主要原因。項目組在國際上首先報導了AD和MCI患者大腦皮層、腦脊液、血液中BACE1水平和活性均明顯升高,且與Aβ蛋白水平、AD發病風險程度呈密切正相關。這一重要發現,使AD早期診斷的敏感性達95%,特異性達92%,準確性達94%。抑制BACE1可阻止Aβ蛋白形成,該研究成果為衛材(Eisai)、百健(Biogen)等藥業公司研發AD治療新藥物—BACE1抑制劑(Elenbecestat等)提供了關鍵依據。王培軍介紹,目前多項BACE1抑制劑已進入了III期臨床試驗,同濟醫院參與了其中兩項臨床試驗。BACE1抑制劑有望延緩甚至逆轉AD發生發展。

王培軍團隊還建立了AD早期高敏感性、高特異性功能影像學標誌物和分子影像學標誌物,為AD早期精準診斷、定量療效評估、治療機制探索和精準分子示蹤提供了可靠依據。在建立功能影像學標誌物方面,項目組在國內首先命名了人腦默認網絡,提出和闡明人腦默認網絡的概念、內涵及應用價值,發表了國內第一篇關於靜息態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論文,推動了國內靜息態fMRI的廣泛研究和應用。國際上首先報導應用低頻振幅方法大幅提升了MCI診斷的敏感性與特異性,使遺忘型MCI早期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提高到91%和88%。國際上首先報導多模態影像融合構建多變量分類器鑑別技術,使AD早期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達93%和96%,準確性達96.5%。篩選和提取腦網絡小世界特徵建立AD功能影像學標誌物,使AD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達到95%和92%。

在建立分子影像學標誌物方面,項目組在國際上最早建立了核磁共振波譜(1H-MRS)鑑別診斷MCI亞型的分子影像學標誌物,使多域遺忘型MCI與血管性非痴呆認知障礙鑑別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達到95%,準確性達92%。建立了診斷評估AD小鼠的分子影像學標誌物,使診斷AD小鼠的敏感性達到95%、特異性100%,準確性94%。在國際上首次應用1H-MRS定量評估神經幹細胞(NSCs)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治療AD小鼠的療效。在國際上首先報導了應用超順磁性氧化鐵(SPIO)標記的NSCs移植至AD小鼠海馬的分子影像學示蹤技術,並首先發現NSCs改善AD小鼠認知功能的兩個機制。

針對目前AD影像數據採集與處理分析標準化程度不高這一問題,團隊還研究建立了中國AD影像數據規範採集與處理分析標準化技術,包括標準化採集序列、採集參數和數據處理分析技術。王培軍介紹,基於該標準化技術,建立了多中心大樣本研究平臺,依託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成立了「中國AD臨床前期聯盟」,舉辦了30期學習班,共培訓學員4000餘人。目前,聯盟已有216家合作醫院。同時,依託中國微循環學會神經變性病專業委員會磁共振學組,發布了《中國AD臨床前期聯盟技術方案》,該方案成為AD影像學檢查技術的國家行業標準,為後續構建AD智能資料庫、智能診斷和預測系統奠定了基礎,已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支撐。

上述成果獲7項國家級、5項省市級課題基金支撐;共發表論文198篇,其中SCI 140篇,累計引用3280次;培養研究生66名,進修醫生6127名。據悉,上述成果目前已在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216家醫院得到推廣應用,已積累5000餘例標準化AD數據。「這些成果將造福數以百萬計的患者。」業內專家表示。(文:魏丹)

相關焦點

  • 分子生物學重大發現: 腦細胞篡改了DNA引發阿爾茨海默病
    孤獨的老人不得不自己購買日用品和食品分子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發現:人腦神經元細胞可能自我擾亂了基因,這種混亂基因組進而又篡改和擴大了腦細胞蛋白質,極有可能引發了阿爾茨海默病——這是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理的最新觀點。
  • 阿爾茨海默病與tau蛋白
    新完成的掃描是所謂的無症狀阿爾茨海默氏症抗澱粉樣蛋白藥物(或簡稱 A4)大型臨床試驗的一部分,這是第一個旨在發現和治療記憶力衰退開始前的早期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試驗。  哈佛大學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受試者大腦中掃描 tau蛋白,這種標誌性蛋白會形成有害的神經纖維纏結,這是與這種致命疾病相關的。
  • 分子影像學探針早期鎖定「癌魔」
    那麼,有沒有一種儀器,可以像血糖儀檢測血糖一樣,方便快捷地對癌症等重大疾病進行早期預警和診斷呢?遼寧科技大學孟慶濤博士開展的分子影像學探針研究,通過監測癌症等疾病早期在細胞水平上活性標記物的特異性表達,有望攻克癌症這一人類共同的難題。醫學影像技術就像醫生的「眼睛」,但它只能單純地觀察人體解剖結構的變化,並不能解釋疾病的成因,也不能回答錯綜複雜的臨床問題。
  • 【精準醫學】分子影像分會開始籌建,引領分子影像學發展
    2020年9月11日,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正式批准成立「分子影像分會」,同時啟動了委員召募活動,吹響了匯聚分子影像領域的多學科專家團隊的集結號。至此,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已完成了精準醫學領域最核心的分子診斷、分子病理、分子影像這三大平臺的構建,凝聚起更多的跨領域、多學科資源,將為促進精準醫學研究、應用起到更為強大的、全方位的支撐作用。分子影像分會要做什麼?
  • 百年沉浮折戟再戰,抗阿爾茨海默病之路的下一個裡程碑在哪?
    在 DNA 損傷修復過程產生的錯配和誤差會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此外,新生血管、牙周炎、抽菸、流感病毒、肺炎病毒等因素也被認為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新生血管假說認為血腦屏障功能減低可能和阿爾茨海默病有關。牙周炎假說認為發生牙周炎時螺旋體感染可能會參與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機制。抽菸是阿爾茨海默病的顯著危險因子,甚至有證據指出空氣汙染可能也是促進阿爾茨海默病發展。
  • Brain:MRI的發展讓早期診斷帕金森病成為可能
    Brain:MRI的發展讓早期診斷帕金森病成為可能
  • 廣東率先完整搭建起分子診斷、分子影像、分子病理等精準醫學3大...
    、分子病理交流、共享、合作平臺,將為推進精準醫學研究和應用、提升精準診斷水平提供強有力的支撐。3大平臺前沿引領、融合發展分子診斷目前是實現精準診斷的最有利武器,對變異DNA和蛋白分子的準確檢測是分子診斷的關鍵,這方面應用已經非常廣泛和深入。
  • RNA測序數據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三種主要分子亞型
    阿爾茨海默病是痴呆最常見的一種形式,但它在生物學和病理表現上相當多樣化。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疾病進展和對幹預措施的反應存在顯著差異。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疾病建模轉化中心主任、伊坎醫學院遺傳學和基因組科學教授張斌博士說:「這些差異強烈表明,AD的亞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學和分子因素推動疾病進展。」 為了確定AD的分子亞型,研究人員使用了計算生物學方法來闡明不同類型RNA、臨床和病理特徵以及其他潛在推動疾病進展的生物學因素之間的關係。
  • 卞修武:分子診斷在精準醫療中的作用與挑戰
    很遺憾的是在這些腫瘤早期時,我們沒有辦法進行診斷。腫瘤致病的危害因素是侵襲性生長和轉移。對於腫瘤將來會不會侵襲和轉移,需不需要放療和化療,這在病理上很難給出明確的答案,而這些問題就是將來精準醫學需要精準診斷和精準預測的。對基因改變的認識以及發生機制的轉化研究,讓我們對惡性腫瘤的治療有了較多手術以外的治療方法。
  • 還記得「起死回生」的阿爾茨海默病藥物試驗嗎?今天渤健向FDA提交...
    Aducanumab臨床開發計劃包括兩項針對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III期臨床試驗:EMERGE和ENGAGE,入組因阿爾茨海默病而患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的患者以及簡易智能狀態量表(MMSE)評分為24-30的輕度阿爾茨海默病痴呆症患者。
  • 專訪北京協和醫院張振馨:阿爾茨海默病的甄別、照護和突破
    早期發現患者行為異常的症狀,比如性格突然變得容易發脾氣或者比較固執,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抑鬱,這些並不是阿爾茨海默病造成的痴呆,大部分是重度抑鬱、腦血管疾病等造成患者額葉萎縮,最終表現出痴呆症狀。這幾類痴呆很容易被誤診為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絕對不是行為不正當性出現,最早的行為是記憶方面出現異常,如短期記憶比較差,記不清半小時前發生的事。
  • 乳腺癌全程管理離不開精準診斷
    篩查、確診、分型、術式、病理、複查、轉歸,從始至終,全程管理的每個診治環節都少不了精準診斷的身影。  乳腺癌外科治療之「左膀右臂」  精準診斷對於乳腺癌全程管理的作用舉足輕重,各項技術手段融匯貫通,疾病全程管理才能上升到更成熟、更卓越的水平。
  • 阿爾茨海默病的10個早期症狀了解一下
    其中,有約60%~70%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①9月21日是第26個阿爾茨海默病日,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阿爾茨海默病分會、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與綠谷製藥共同發起《關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倡議書》,以提高全社會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
  • 天然Aβ抗體與阿爾茨海默病腦澱粉樣變和認知功能的關係
    天然Aβ抗體與阿爾茨海默病腦澱粉樣變和認知功能的關係 2021-01-06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構築民族品牌 成為全球真菌病早期、快速精準診斷行業的領先者
    丹娜生物公司以「技術即生命」的宗旨,力求不斷提高IFD的診斷技術,早日建立國家及行業標準,降低IFD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成為全球真菌病早期精準診斷行業的領先者!這些新型的檢測方法有以下優點:可以快速報告、敏感性高、取材簡便、可以判斷是否有真菌感染以及區分定植和感染、可根據檢測標誌物的動態監測判斷感染程度及療效評估。 核心技術平臺:突破核心技術、打破國際壟斷 血清學診斷中真菌多糖抗原及抗體是用來早期檢測真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中主要包括(1-3)-β-D葡聚糖,半乳甘露聚糖,甘露聚糖和莢膜多糖。
  • 「PLOS子刊」AI融合基因組學研究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分子標記
    ,然而,來自不同疾病階段的生物樣品的有限性是研究疾病進展和識別早期病理變化的主要障礙。近期,韓國腦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深度學習技術,利用人工智慧(AI)融合基因組學研究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病(AD)的早期分子標記。近年來,深度學習技術不斷推動著人工智慧(AI)技術革命。
  • 精準醫學方興未艾,分子診斷大有可為
    從狹義上來講是指基於核酸的診斷,即對各種DNA和/或RNA樣本的病原性突變的檢測以便實現對疾病的檢測和診斷。在廣義上包括基因治療和生物治療以及針對某些信號轉導分子的分子靶向治療。其基本原理是檢測DNA或RNA的結構是否變化、量的多少及表達功能是否異常,以確定受檢者有無基因水平的異常變化,對疾病的預防、預測、診斷、治療和預後具有重要意義。
  • 兒童線粒體病的早期識別與診斷
    特徵性的神經病理學或神經影像學改變如顱腦MRI顯示基底節和/或腦幹對稱性T2高信號;   ?血和/或腦脊液乳酸增高;   ?嚴重氧化磷酸化或丙酮酸脫氫酶複合物活性缺陷導致異常能量代謝,基因診斷與線粒體能量生成相關。
  • 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可能是一種蛋白質的缺乏
    《UTHealth》官網1月12日消息   根據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雜誌上的這篇論文,通過臨床幹預,早期發現白細胞介素33 (IL-33)的缺乏,可以幫助大腦以一種更健康的方式老化,預防退行性疾病。
  • 與「磁」牽手,共探帕金森病的蛛絲馬跡
    PD 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症狀與體徵,缺乏有效的早期診斷及預警系統,採用敏感技術檢測生物標誌物進行早期診斷已成為該領域研究熱點。北京神磁創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長期致力於 PD 病血漿標誌物檢測技術的研發、推廣與應用。為推進 PD 的早期診斷與精準醫療,神磁創科與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湘雅)聯合開展了應用免疫磁減量技術(IMR)檢測 PD 病血漿生物標誌物多中心臨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