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田進阿爾茨海默病的醫藥突破在何方?老年痴呆病的早期徵兆有哪些?該如何做到早發現、早幹預?阿爾茨海默病和老年痴呆病是一回事嗎?
針對以上問題,經濟觀察報近期專訪了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學教授、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中國分會副主席張振馨。
張振馨從醫五十餘年,90年代以來重點研究各種類型的老年期痴呆的早期診斷、治療和預防的方法,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6年度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她也參與了中國原創抗阿爾茨海默症新藥GV-971三期臨床研究。
經濟觀察報:阿爾茨海默病是什麼?老年痴呆病又是什麼?
張振馨:痴呆是病人的臨床表現,痴呆的類型有很多種。早期發現患者行為異常的症狀,比如性格突然變得容易發脾氣或者比較固執,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抑鬱,這些並不是阿爾茨海默病造成的痴呆,大部分是重度抑鬱、腦血管疾病等造成患者額葉萎縮,最終表現出痴呆症狀。這幾類痴呆很容易被誤診為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絕對不是行為不正當性出現,最早的行為是記憶方面出現異常,如短期記憶比較差,記不清半小時前發生的事。
阿爾茨海默病導致的痴呆,患者生存周期一般是十年,護理程度好的可以多一點時間。心血管疾病等導致的痴呆,患者生存周期一般是五年。同時腦血管病引起的痴呆,如果腦血管病治療好了,痴呆也就治好了。
目前,用於不同時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藥物都有,醫生也會常建議患者多動腦、多鍛鍊等,以上措施可以短暫控制患者病情,但不能從根本上停止阿爾茨海默病的進程,患者病情加重的速度還是依舊,無法改變患者的生命周期。並且藥量會隨著病情加重逐漸加大,到一定用量,各種副作用便開始顯現。但如果停止服藥,患者病情會立刻加重,因此患者無法停藥。
經濟觀察報:為何從政策到醫學層面,都在呼籲重視老年痴呆病的早期篩查診斷?
張振馨:早期診斷即在患者還沒有明顯感覺的時候診斷出來。出現記憶力下降一定是先有病理的改變,此時腦部組織還未萎縮,病理改變的厲害才會有症狀,而當阿爾茨海默病有症狀時,基本也就到了中晚期,此時已無法治癒甚至延緩時,因此極早期診斷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在現有的醫學條件下,如果實現患者的早期診斷,便可對患者進行幹預治療,患者也能一直維持高質量的生活。早期診斷又分為量表檢查與病理檢查兩階段。
早期診斷的人群年齡段主要集中在65-75歲。在量表上,目前國內的量表較落後,很多時候最多查一種,而且就查MMSE,根本不管用。但量表應該從聽覺視覺觸覺聯想等多角度記憶出發。從2013年開始,自己的團隊就跟美國弗萊明翰醫院合作,將最新量表引進到中國,後來在社區流調過程中發現十分有效,能夠根據量表結果進行初步診斷。
如一個簡單的量表問題,假如患者上周在超市買了魚,國內的很多量表只問到是否記得在超市買魚這一層,但引進的量表更加細化,如問買了什麼品種的魚、幾斤、花了多少錢等。
在量表初步診斷為高度可能患阿爾茨海默病後,再進行病理檢查,包括核磁、高危基因檢測等系列檢測。正常情況下,人體的腦血流應該是很豐富、充分的,但因阿爾茨海默病產生的有毒蛋白會影響神經網絡和血流量,進而導致記性不好。所以核磁檢測不是一般性的核磁,目前全國只有協和等幾所醫院能夠做到,此舉旨在查腦積液中是否有有毒蛋白(β-澱粉樣蛋白),如果查到,就一定會得病,只是時間早晚。
高危基因檢測則是查致病基因,致病基因有25個,其中多數是風險因素,不一定致病,但其中有三個基因一定會致病,並使下一代有50%的概率生病,這時候病人及後代就需要考慮試管嬰兒。
經濟觀察報:為何近十幾年來一直未有老年痴呆創新藥研發出來,如何評價GV-971?
張振馨:多年來,外國很多公司都在賠錢做研發,甚至到了破產的程度,只可惜,近十幾年,未有一個獲批的創新藥。國外藥物研發失敗有多種原因。一是因為FDA批准的藥只能作用一個靶點,當研發的藥作用於多個靶點時,就不能夠申請做臨床實驗,而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是多靶點,因此藥物研發屢屢失敗,其次,很多量表不夠細化,導致藥物的實驗效果觀察差,看不出藥物是否讓病人出現病情的好轉。
對於患者期待的GV-971,目前還在審批階段。GV-971通過抑制β澱粉樣蛋白聚集、調節腸道菌群失衡、降低神經炎症等多靶特性,發揮其抗阿爾茨海默病作用。為期9個月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試驗期內,GV-971能明顯改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但能否夠持續發揮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的人體實驗。
同時,藥物也有其天花板效應。三期實驗適用於晚期的病人更多,用藥以後療效也非常明顯,病情程度能從28分減到20分(0分為正常人),但對於早期病人而言,效果有限,因為剛開始他的病情程度就只有4分,再減輕難度就很大。同時早期病人對使用的測評工具不是特別敏感,不太容易觀察到具體效果,需要進一步優化方案,做進一步的研究。
GV-971下一步的實驗是通過多中心臨床標註看藥物是否進腦,因為沒有進腦的藥物將會在血液裡產生副作用。國外研發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藥進腦的比例很低,一般只有3%進腦,97%留在血液裡,但藥進腦才能提高療效,因此為了增加腦的濃度,就要增加藥物劑量,此時腦子裡沒增加多少,但血液裡增加很多,就會產生毒性作用。GV-971還未對外公布這方面的人體數據,但動物實驗顯示大概30%進腦,但是動物跟人是不一樣的。
此前,很多藥物主要療效的終點沒有達到在動物模型上的預期。即在小鼠上看到了一些很好的對於抗衰老、抗認知功能障礙有很好的機制的藥物,但發現在人類真正的應用上都存在問題,都沒有達到治療效果。
經濟觀察報:近些年,中國的老年痴呆科研還面臨哪些難題?
張振馨:2000年初期,自己便聯合多位專家給國家寫信,呼籲加大在老年痴呆方面的科研投入。國家對此也很重視。2014年開始,相關政策不斷出臺,科研經費也開始陸續下來,但還是遠遠不夠,經常就幾十萬,最高的一個項目也就75萬。
我們團隊從2013年開始的一項流調,累計給5000位老人做了免費的全套早期診斷,而一個人的全套早期診斷費用就在三萬多元,科研方面的補貼就500多元,為了支持流調項目的運行,團隊同時接了中美六個科研項目(用流調的調研數據),同時,協和醫院還需要貼錢。
同時,有些項目的補貼經費也沒辦法使用,比如抽血檢查補貼,根本用不著,但醫生的外出調研費用卻沒有任何補貼,一個病人一套量表下來需要醫生花兩個小時。為了節省時間和成本,團隊也嘗試過承包給其他醫院做,但發現全國沒幾個醫院有實力做全套早期診斷。簡單的幾個基因點位測序,協和醫院40分鐘可以做出來,但其他醫院就需要兩小時,結果也完全沒法看。
經濟觀察報: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照護,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張振馨:中期的病人開始出現認知障礙,沒有方向感,不認識路,容易走失,這方面需要家人時刻關注。病人還常因為幻想症伴隨著輕度乃至中度精神疾病,這也需要家人去尊重、去理解他們,並調節好自己的心態。
對於臥床病人護理,要善於利用肢體、眼神接觸,他們雖然行為異常、不會表達,但是能感知到護理人員對他們的情感,有時候病人常抓住我的手,那是他們傳達活下去的欲望。其次,阿爾茨海默病病人三大死因分別為長期臥床引發褥瘡感染、因失去自主吞咽功能導致肺部感染、患上腫瘤疾病。因此,這對家屬或護理人員的要求比較高,甚至需要專業的醫療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