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京協和醫院張振馨:阿爾茨海默病的甄別、照護和突破

2020-12-06 騰訊網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田進阿爾茨海默病的醫藥突破在何方?老年痴呆病的早期徵兆有哪些?該如何做到早發現、早幹預?阿爾茨海默病和老年痴呆病是一回事嗎?

針對以上問題,經濟觀察報近期專訪了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學教授、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中國分會副主席張振馨。

張振馨從醫五十餘年,90年代以來重點研究各種類型的老年期痴呆的早期診斷、治療和預防的方法,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6年度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她也參與了中國原創抗阿爾茨海默症新藥GV-971三期臨床研究。

經濟觀察報:阿爾茨海默病是什麼?老年痴呆病又是什麼?

張振馨:痴呆是病人的臨床表現,痴呆的類型有很多種。早期發現患者行為異常的症狀,比如性格突然變得容易發脾氣或者比較固執,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抑鬱,這些並不是阿爾茨海默病造成的痴呆,大部分是重度抑鬱、腦血管疾病等造成患者額葉萎縮,最終表現出痴呆症狀。這幾類痴呆很容易被誤診為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絕對不是行為不正當性出現,最早的行為是記憶方面出現異常,如短期記憶比較差,記不清半小時前發生的事。

阿爾茨海默病導致的痴呆,患者生存周期一般是十年,護理程度好的可以多一點時間。心血管疾病等導致的痴呆,患者生存周期一般是五年。同時腦血管病引起的痴呆,如果腦血管病治療好了,痴呆也就治好了。

目前,用於不同時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藥物都有,醫生也會常建議患者多動腦、多鍛鍊等,以上措施可以短暫控制患者病情,但不能從根本上停止阿爾茨海默病的進程,患者病情加重的速度還是依舊,無法改變患者的生命周期。並且藥量會隨著病情加重逐漸加大,到一定用量,各種副作用便開始顯現。但如果停止服藥,患者病情會立刻加重,因此患者無法停藥。

經濟觀察報:為何從政策到醫學層面,都在呼籲重視老年痴呆病的早期篩查診斷?

張振馨:早期診斷即在患者還沒有明顯感覺的時候診斷出來。出現記憶力下降一定是先有病理的改變,此時腦部組織還未萎縮,病理改變的厲害才會有症狀,而當阿爾茨海默病有症狀時,基本也就到了中晚期,此時已無法治癒甚至延緩時,因此極早期診斷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在現有的醫學條件下,如果實現患者的早期診斷,便可對患者進行幹預治療,患者也能一直維持高質量的生活。早期診斷又分為量表檢查與病理檢查兩階段。

早期診斷的人群年齡段主要集中在65-75歲。在量表上,目前國內的量表較落後,很多時候最多查一種,而且就查MMSE,根本不管用。但量表應該從聽覺視覺觸覺聯想等多角度記憶出發。從2013年開始,自己的團隊就跟美國弗萊明翰醫院合作,將最新量表引進到中國,後來在社區流調過程中發現十分有效,能夠根據量表結果進行初步診斷。

如一個簡單的量表問題,假如患者上周在超市買了魚,國內的很多量表只問到是否記得在超市買魚這一層,但引進的量表更加細化,如問買了什麼品種的魚、幾斤、花了多少錢等。

在量表初步診斷為高度可能患阿爾茨海默病後,再進行病理檢查,包括核磁、高危基因檢測等系列檢測。正常情況下,人體的腦血流應該是很豐富、充分的,但因阿爾茨海默病產生的有毒蛋白會影響神經網絡和血流量,進而導致記性不好。所以核磁檢測不是一般性的核磁,目前全國只有協和等幾所醫院能夠做到,此舉旨在查腦積液中是否有有毒蛋白(β-澱粉樣蛋白),如果查到,就一定會得病,只是時間早晚。

高危基因檢測則是查致病基因,致病基因有25個,其中多數是風險因素,不一定致病,但其中有三個基因一定會致病,並使下一代有50%的概率生病,這時候病人及後代就需要考慮試管嬰兒。

經濟觀察報:為何近十幾年來一直未有老年痴呆創新藥研發出來,如何評價GV-971?

張振馨:多年來,外國很多公司都在賠錢做研發,甚至到了破產的程度,只可惜,近十幾年,未有一個獲批的創新藥。國外藥物研發失敗有多種原因。一是因為FDA批准的藥只能作用一個靶點,當研發的藥作用於多個靶點時,就不能夠申請做臨床實驗,而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是多靶點,因此藥物研發屢屢失敗,其次,很多量表不夠細化,導致藥物的實驗效果觀察差,看不出藥物是否讓病人出現病情的好轉。

對於患者期待的GV-971,目前還在審批階段。GV-971通過抑制β澱粉樣蛋白聚集、調節腸道菌群失衡、降低神經炎症等多靶特性,發揮其抗阿爾茨海默病作用。為期9個月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試驗期內,GV-971能明顯改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但能否夠持續發揮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的人體實驗。

同時,藥物也有其天花板效應。三期實驗適用於晚期的病人更多,用藥以後療效也非常明顯,病情程度能從28分減到20分(0分為正常人),但對於早期病人而言,效果有限,因為剛開始他的病情程度就只有4分,再減輕難度就很大。同時早期病人對使用的測評工具不是特別敏感,不太容易觀察到具體效果,需要進一步優化方案,做進一步的研究。

GV-971下一步的實驗是通過多中心臨床標註看藥物是否進腦,因為沒有進腦的藥物將會在血液裡產生副作用。國外研發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藥進腦的比例很低,一般只有3%進腦,97%留在血液裡,但藥進腦才能提高療效,因此為了增加腦的濃度,就要增加藥物劑量,此時腦子裡沒增加多少,但血液裡增加很多,就會產生毒性作用。GV-971還未對外公布這方面的人體數據,但動物實驗顯示大概30%進腦,但是動物跟人是不一樣的。

此前,很多藥物主要療效的終點沒有達到在動物模型上的預期。即在小鼠上看到了一些很好的對於抗衰老、抗認知功能障礙有很好的機制的藥物,但發現在人類真正的應用上都存在問題,都沒有達到治療效果。

經濟觀察報:近些年,中國的老年痴呆科研還面臨哪些難題?

張振馨:2000年初期,自己便聯合多位專家給國家寫信,呼籲加大在老年痴呆方面的科研投入。國家對此也很重視。2014年開始,相關政策不斷出臺,科研經費也開始陸續下來,但還是遠遠不夠,經常就幾十萬,最高的一個項目也就75萬。

我們團隊從2013年開始的一項流調,累計給5000位老人做了免費的全套早期診斷,而一個人的全套早期診斷費用就在三萬多元,科研方面的補貼就500多元,為了支持流調項目的運行,團隊同時接了中美六個科研項目(用流調的調研數據),同時,協和醫院還需要貼錢。

同時,有些項目的補貼經費也沒辦法使用,比如抽血檢查補貼,根本用不著,但醫生的外出調研費用卻沒有任何補貼,一個病人一套量表下來需要醫生花兩個小時。為了節省時間和成本,團隊也嘗試過承包給其他醫院做,但發現全國沒幾個醫院有實力做全套早期診斷。簡單的幾個基因點位測序,協和醫院40分鐘可以做出來,但其他醫院就需要兩小時,結果也完全沒法看。

經濟觀察報: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照護,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張振馨:中期的病人開始出現認知障礙,沒有方向感,不認識路,容易走失,這方面需要家人時刻關注。病人還常因為幻想症伴隨著輕度乃至中度精神疾病,這也需要家人去尊重、去理解他們,並調節好自己的心態。

對於臥床病人護理,要善於利用肢體、眼神接觸,他們雖然行為異常、不會表達,但是能感知到護理人員對他們的情感,有時候病人常抓住我的手,那是他們傳達活下去的欲望。其次,阿爾茨海默病病人三大死因分別為長期臥床引發褥瘡感染、因失去自主吞咽功能導致肺部感染、患上腫瘤疾病。因此,這對家屬或護理人員的要求比較高,甚至需要專業的醫療護理。

相關焦點

  • 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專家李延峰編譯《失智症照護指南》發布
    北京商報訊(記者 姚倩)10月8日,由北京神經變性病學會和國投健康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用心傾聽,用愛關懷——《失智症照護指南》新書發布會」舉行,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專家李延峰為該書譯者。阿爾茨海默病是老年失智症的重要病因,據悉,全世界每3秒鐘就有1名老人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目前,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人數已超過1000萬,預計2050年將達2800萬。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能進行阿爾茨海默病規範和專業照護的養老機構並不多。
  • 《失智症照護指南》新書發布會及捐贈儀式在京舉辦
    近日,由北京神經變性病學會和國投健康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用心傾聽,用愛關懷——《失智症照護指南》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阿爾茨海默病是老年失智症的重要病因之一,目前,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人數已超過1000萬。
  • 阿爾茨海默病新藥「有條件批准」引爭議:三問「九期一」
    何為「有條件批准」「九期一」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症,是發生於老年和老年前期、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和行為損害為特徵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數據顯示,全球每3秒鐘就有一位痴呆症患者產生,全球目前至少有5000萬痴呆患者,預計205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1.52億,其中60%至70%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 國際學術會議:腦腸軸理論有望促成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新突破
    會議主辦方 供圖 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俗稱「老年痴呆症」的阿爾茨海默病(AD)自100多年前發現首例患者以來,科學家對其發病機制探索從未停止。數據顯示,全球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患者在快速增長,相關藥物治療等研究備受關注。
  • 阿爾茨海默病如何幹預? 上海一養老社區打造認知症照護體系
    人民網上海9月18日電 9月21日,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2019年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狀況調研報告》中提到,到2019年,中國已經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到2050年預計將有3000萬名患者。
  • 北京協和醫院「普內科保衛戰」
    隨著醫保制度的改革、疾病譜和死亡譜的變化、人們對醫療服務要求的變化,醫院和醫生的作用也相應發生著變化,對懂得和具有全面醫學臨床知識和技能的醫學通才的要求再次回歸。為了了解普通內科(以下簡稱「普內科」)的現狀,健康界走訪了北京協和醫院,一幅普內科在中國頑強堅守的畫卷,漸次展開。
  • 關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先從關注認知功能下降開始
    這種疾病進展至後期將剝奪一個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並伴隨人格改變、情緒失控等精神症狀,需要專人24小時照護,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認知能力下降」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因此,眾多專家呼籲,關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先從關注認知功能下降開始。
  • 國產抗阿爾茨海默新藥GV-971,極大改善患者認知功能,突破性勝利
    認知障礙記憶力減退,通常有3個方面的原因:第1點,如果是老年患者,有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所引起的。這是一種患病率比較高的疾病,主要是多種原因引起了顳葉海馬神經元的變性死亡,這些神經元變性死亡以後,患者自然會出現認知障礙、記憶力明顯減退的。
  • 北京協和醫院兒科成功繪製我國溶酶體疾病譜
    北京協和醫院兒科經過14年對1226名溶酶體病患者病例進行臨床研究和總結,完成了國內首次一個醫院大樣本病例總結和國際罕見一個人種大樣本分析,首次報導了中國人溶酶體病的疾病譜。14年間,我院溶酶體病的診斷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實現了從單純酶活性測定到酶活性測定結合基因突變家系分析診斷技術的突破,更加有效地保證了診斷的準確率。
  • 2020年阿爾茨海默病診療規範解讀!
    其中,前3種基因的突變或多態性與早髮型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的關係密切,ApoE 與散發性阿爾茨海默病 的關係密切。目前比較公認的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認為 Aβ的生成和清除失衡是神經元變性和痴呆發生的始動因素,其可誘導tau蛋白過度磷酸化、炎症反應、神經元死亡等一系列病理過程。
  • 一場與遺忘的漫長較量:聯誼會讓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及家屬互相安慰
    這是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第9年。2010年前後,嶽榮就隱隱約約感覺老伴有點不對勁。做飯不是做早了就是做晚了。當時他就覺得,老伴可能有點問題。彼時,他對阿爾茨海默病的了解,還局限於「老年痴呆症」。帶老伴去天津的醫院檢查,醫生讓她做測試題,頭一道題問她,「今天是幾月幾號?」老伴就答不上來;問「現在哪個季節」,也說不清楚。嶽榮心裡咯噔一聲,就知道自己沒猜錯。
  • 宣武醫院賈建平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病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本課題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530036、31627803);北京市醫院管理局「使命」人才計劃(SML20150801);北京學者計劃;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北京腦計劃(Z161100000216137);中西學雙領人才項目;北京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試點項目(PXM2019_026283_000003)等基金資助。
  • 發病到離世平均僅7年,一圖了解阿爾茨海默病!專訪頂尖研究學者...
    而最難對付的就是發病人數最大的阿爾茨海默病。 50歲左右發病常和遺傳有關65歲後發病多因後天因素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不到1%的人,發病與遺傳有關,被稱為「早老型阿爾茨海默病」或「早髮型痴呆」。因為遺傳相關的三個基因(APP、早老素1、早老素2)發生了突變,這些患者一般在50歲左右開始出現症狀,有些甚至二十幾歲就已經出現症狀了。
  • 中國人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具「異質性」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責任編輯: 2020年01月19日 04:51 來源:北京日報參與互動   中國人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具「異質性」  本報訊(記者 賈曉宏 通訊員 王蕾)一項跨越17年、涉及我國404個家族的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阿爾茨海默病和痴呆》上。
  • 基因解讀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發病隱蔽 早期診斷難  近年來,阿爾茨海默病(AD)越來越被公眾所熟知,當身邊有老年人出現忘事多、算數越來越差、生活慢慢不能自理時,就很可能需要篩查一下阿爾茨海默病了。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體檢中心、特診中心主任陳慶瑜教授介紹,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變性疾病,表現為認知功能(記憶力、計算力、視空間等)下降,並伴有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漸喪失,晚期甚至會出現精神行為異常等。  《2015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指出,全球約有4680萬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平均每3秒鐘就有1例新發患者,預計2050年全球患者將突破1億3150萬人。
  • 專訪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北京沒有必要全民進行核酸...
    國家衛生健康委已向北京派出由委領導擔任組長的專家組指導疫情防控工作,對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提出「擴大對北京市重點區域、重點人群的核酸檢測」等要求。隨著北京疫情升級,全民核酸檢測有必要嗎?為此,總臺央廣記者獨家專訪了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李太生認為,沒必要全民進行核酸檢測。李太生表示:「要不要像武漢一樣全民都做?
  • 智慧神外| 專訪協和醫院王任直:AI技術已解決高血壓腦出血血腫測量等難題
    對此,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王任直教授、馮銘教授團隊合作研發的AI技術已經能夠一鍵計算出所有類型的血腫體積,並且這項技術正在產品化。近期,王任直教授在北京協和醫院接受了神外前沿新媒體專訪,談話內容如下(文字為要點提煉,全文請瀏覽視頻):神外前沿:為何關注人工智慧在神經外科領域的應用?王任直:醫智融合將開啟神經外科循證醫學的新時代。
  • 記憶力越好學歷越高,越容易得阿爾茨海默病嗎?既然無法治好,還要不...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老年精神科大科主任陳斌華表示,新藥問世,對於臨床醫生而言,治療上有了第三種選擇,但這也僅僅只能改善症狀,無法逆轉阿爾茨海默病。美國百健公司在研藥aducanumab,也同樣受到國內外專家和患者、家屬的關注。
  • 1934年蔣介石和宋美齡夫婦,為何雙雙神秘入住北京協和醫院
    1934年10月26號上午大概十點左右,一支國民黨憲兵隊突然開到北京協和醫院門口。十步一崗五步一哨,十步一崗五步一哨。從醫院大門到王府井大街,拉起了一條長長的警戒線。所有人一律禁止進出。二十多分鐘之後,大概10點半鐘。一輛黑色的小轎車,停在了協和醫院大門口。只見從車的後排座上,下來兩個人,一男一女。女的挽著男的,他們徑直住進了醫院五樓的高級病房。
  • 北京協和醫院:用生命守護生命,以集體力量戰勝疫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曼玉攝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曼玉)5月5日,最後一支撤離湖北的國家醫療隊——北京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的代表來到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分享在武漢治療期間的經驗和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