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神外| 專訪協和醫院王任直:AI技術已解決高血壓腦出血血腫測量等難題

2021-01-15 神外前沿



神外前沿,目前,在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王任直教授馮銘教授團隊的努力下,神經外科臨床應用AI技術(人工智慧),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水中月、鏡中花」,而是已經「落地開花」。在某些病種上,AI技術能夠實實在在地服務臨床,以最終造福更多患者。


以基層神經外科最常見的高血壓腦出血手術為例,其病死率高達35%-40%,存活的患者往往也會遺留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嚴重地威脅著國民的健康。


高血壓腦出血是否手術幹預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血腫量,而目前常規採用的多田公式只能測算圓形或橢圓形的血腫體積,但對不規則形狀或根本就不是圓形或橢圓形的血腫,目前根本無法準確測算,只能是大體預測。


對此,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王任直教授馮銘教授團隊合作研發的AI技術已經能夠一鍵計算出所有類型的血腫體積,並且這項技術正在產品化。


近期,王任直教授在北京協和醫院接受了神外前沿新媒體專訪,談話內容如下(文字為要點提煉,全文請瀏覽視頻):


神外前沿:為何關注人工智慧在神經外科領域的應用?

王任直:醫智融合將開啟神經外科循證醫學的新時代。目前的醫學處在發展中的瓶頸期,如果把先進的科技應用到醫學中,一定會對醫學發展有所幫助,同時會顛覆現在很多人對疾病的認識及診療模式。


以垂體腺瘤為例,現在有很多問題,醫生是無法給患者以滿意答覆的。比如,對患者的狀態沒有準確的評價,對疾病的進展沒有精準的預測,大部分情況下只能憑藉醫生的經驗來判斷。智慧醫療或者叫人工智慧技術引進以來,就有可能幫助醫生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神外前沿:是否有具體的應用案例?

王任直:舉個例子,高血壓腦出血是最常見的疾病,對國人健康產生巨大威脅,其致殘率致死率都是最高的。我們目前只能根據病人狀態分成輕、中、重三種類型。如果利用影像分析等技術,就可以快速診斷患者是否是腦出血,是否是高血壓腦出血,出血部位和出血時間,是否會繼續出血,出血周圍有沒有水腫,水腫對顱內壓有什麼影響,中線有沒有移位等。


再比如,高血壓腦出血的穿刺抽吸,要等到血塊變成血液狀態時才有效,但是目前醫生無法根據經驗和肉眼判斷,而AI技術現在就可準確判斷出來。


一句話,大家不再只根據自己的經驗來治療,而是有準確依據的治療,進而能夠提高整體療效。


神外前沿:高血壓腦出血中的AI技術,目前最有可能產品化落地的是哪一項?

王任直:腦出血的血腫體積,目前臨床上常規使用多田公式來計算,只能計算圓形或橢圓形的血腫,但對不規則形狀或根本就不是圓形或橢圓形的血腫,我們根本無法了解血腫的體積,只能是大體預測一下。


但血腫體積對決定是否手術非常關鍵,我們現在通過合作研究,已經研發出相關技術,只要輸入CT等相關數據,點擊一個按鍵,幾秒鐘就能計算出血腫體積和所處部位。這些技術目前正在產品化,解決了血腫測量難題,也希望基層醫生都能享受到這項技術成果。


神外前沿:還有哪些技術?

王任直:我們還研發了「透明腦」技術,能夠像透視眼一樣看到顱內病變所在的位置,而且不用帶VR眼鏡。


王任直 教授,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教研室主任、 博士研究生導師。曾任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常委兼秘書長,多種國家和省市基金項目評委。擔任《中華醫學雜誌》、《中華神經外科雜誌》、《現代神經疾病》、《國外醫學腦血管病分冊》、《Brain Research》等國內、外多家醫學專業雜誌編委和論文評閱人。從事神經外科工作20餘年,尤其擅長於垂體腺瘤、顱咽管瘤、顱底腫瘤、腦幹腫瘤、腦血管病、脊髓髓內腫瘤等疾病的治療。在垂體性疾病、顱咽管瘤及腦血管病等方面有獨到之處,開展了內鏡輔助擴大經蝶竇入路治療垂體腺瘤及其他鞍區腫瘤切除術的解剖研究和臨床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在神經幹細胞移植及VEGF基因的臨床前期研究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部分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垂體腺瘤的基礎研究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後主持多項國家級課題,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國家「863」項目2項、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前期專項研究1項等,此外還承擔衛生部、教育部以及北京市的多項科研課題。已經在《Clinical Hemorheological Microcirculation》、《brain research》、《Neurological Research》、《Journal Neurosurgery》、《Neurosurgery》、《中華醫學雜誌》等發表論著100餘篇,主編及參與編寫醫學論著8部。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發明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一等獎等。



馮銘 副教授,北京協和醫院 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 ,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任中國醫師協會醫療大數據學組副組長,世界華人醫師協會神經科學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智慧醫療分會青年委員、北京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委員、北京醫學會神經外科智能開發和應用學組委員、中國垂體腺瘤協作組委員、中國卒中學會複合介入神經外科分會委員、中國神經學會委員。對神經外科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掌握全面,熟悉神經外科常見病的診斷和治療。擅長垂體腺瘤、顱咽管瘤、腦膜瘤、生殖細胞腫瘤的疾病的顯微外科手術及神經內鏡手術、術後個體化管理及規範隨訪。2015年組織協調撰寫了我國第一個庫欣病診治專家共識。


神外前沿-科技推動學科進步,投稿郵箱 shenwaiqianyan@qq.com

相關焦點

  • 高血壓腦出血手術 如何保護腦白質纖維束
    雖然高血壓腦出血的外科幹預效果,在國際上一直存在爭議,但中國存在特殊國情,外科幹預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此外,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更要避免醫源性的白質纖維束損傷,以期最大程度的保護與保留患者的腦功能。近日,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慶西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馮華教授接受專訪,回答了上述問題。
  • 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實施定向軟通道技術救治腦幹出血患者
    術中穿刺手術室及腦外科做好各項術前準備,將肖大叔送往手術室,根據術前CT影像提供的腦內血腫三維定位數據,診斷為腦幹出血,神經外科醫生為其進行「腦幹血腫方體畫線定位」,並採用「定向軟通道技術」,在全麻下進行方體定向經皮穿刺置管進入血腫腔內,手術中抽吸出陳舊性血腫20ml,並同時予以放置腦室外引流。
  • 腦幹出血 重度昏迷 多虧這項新技術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病人只能保守治療等待血腫緩慢吸收,血腫的長期壓迫無法得到解除,患者的神經功能的恢復只能是紙上談兵。CT影像輔助測量數據建立三維立體靶點達到精準定位的技術,其定位精度高,誤差小於1mm,可應用於顱內病變活檢術、顱內血腫穿刺置管引流術,及早解除血腫壓迫,為患者的康復創造條件,可輔助內鏡技術治療顱內病變,立體定向放療的應用,立體定向與現代神經導航技術相結合甚至和機器人技術相結合,使顱腦手術更加精準,更多高難度手術得以開展。
  • 腦室鑄型血腫及其微創手術治療的研究進展
    腦室鑄型血腫常見於原發性腦室出血及高血壓腦出血並破入腦室,是神經外科常見危重症,其起病急、病情重、預後差,致死率及致殘率極高。受血流動力學變化的影響,腦內血管尤其是腦內小動脈壁的張力發生改變,此為動脈瘤形成的基礎。動脈瘤常見於小動脈壁薄弱的部位,多發粟粒樣微動脈瘤多見於腦內穿支動脈,呈囊狀,其直徑通常在500μm左右。 當情緒激動、劇烈運動或者不規律服用降壓藥等原因導致血壓驟然升高時,多發粟粒樣微動脈瘤極易破裂出血,當破裂出血發生於基底節區或腦室內時,將導致腦室鑄型血腫的形成。
  • 華科在線 | 專訪胡杰:華山醫院功能神外亞專業發展概況
    腦科學和腦計劃是近年來國內外關注的熱點之一,功能神經外科在腦功能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我們在該領域進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相關工作也是我們的一大研究方向。 神外前沿:您所說的疼痛是傳統上的三叉神經痛,還是也包括其它的神經痛呢?
  • 幕上枕葉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術後遠隔部位血腫一例報導
    縫合期間患兒心率逐漸變快(140次/min左右),腦膨出明顯,不排除遠隔部位血腫可能,緊急縫合皮膚,硬膜外置引流管,球囊輔助呼吸下行頭顱CT複查。結果示雙側額葉血腫,佔位效應明顯(圖2A)。送患者至手術室行開顱血腫清除術。
  • 腦幹出血,重度昏迷,多虧這項新技術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在傳統經驗醫學時代,少量丘腦-中腦出血根本不敢想像能採取手術穿刺治療,病人只能保守治療等待血腫緩慢吸收,血腫的長期壓迫無法得到解除,患者的神經功能的恢復只能是紙上談兵。立體定向技術是在框架固定下應用CT影像輔助測量數據建立三維立體靶點達到精準定位的技術,其定位精度高,誤差小於1mm,可應用於顱內病變活檢術、顱內血腫穿刺置管引流術,及早解除血腫壓迫,為患者的康復創造條件,可輔助內鏡技術治療顱內病變,立體定向放療的應用,立體定向與現代神經導航技術相結合甚至和機器人技術相結合,使顱腦手術更加精準
  • 腦幹出血非死即殘,一線生機在哪裡?
    腦幹出血是神經系統急重症,輕則肢體偏癱,重則出現昏迷危及患者的生命,病死率高。由於腦幹的解剖和功能的特殊性,腦幹出血非死即殘,存活的病人大部分遺留有重殘,生存質量很差。一旦發生,對醫生或家屬而言,其治療選擇變得相當棘手。從整體上看,腦幹出血,可謂是挑戰與機遇並存!
  • 忽視血壓控制,突發性腦出血盯上年輕人
    120將小馬送到泰康仙林鼓樓醫院急診時,他已經陷入昏迷。 急診接診後立即開通綠色通道實施搶救。小馬入院時血壓達164/116mmHg,右側肢體偏癱,急查頭顱CT發現左腦有較大面積出血。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許愛剛緊急會診後,考慮腦出血急診手術指徵明確,在獲得家屬的同意後,小馬被推入了手術室。
  • 動脈瘤破裂出血竟然如此兇險?1/3患者當場死亡、1/3致殘
    3、動脈瘤出血的表現方式    動脈瘤出血時輕者滲血,重者則由於囊壁破裂造成大出血,並常伴有腦挫裂傷、水腫、血腫及腦疝。出血的表現方式有二:①單純蛛網膜下腔出血,佔85%。②顱內血腫,佔15%。顱內血腫也可合併有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室內血腫。血腫形成時,除有定位症狀外還會有顱內壓增高,如不及時手術可能因腦疝而死亡。
  • PCI 術後腹膜後血腫一例
    患者、男性、56歲,術前16天當地縣醫院明確急性前間壁心肌梗死,予擴管抗凝等藥物治療處理,胸痛、血壓當天得到控制,未有發生惡性心律失常及心衰,一周後心肌酶下降平穩轉我院,心彩超無心腔室擴大。有高血壓、糖尿病史。 右股動脈穿刺時發現患者動脈迂曲明顯,上35CM7F長鞘後見髂動脈可打直。
  • 男子狂做伏地挺身腦幹出血 昏迷不醒或成植物人
    腦幹出血是一種嚴重的腦血管疾病,它的致死非常的高,是威脅我們健康的主要殺手。那麼你知道腦幹出血能治好嗎?我們如何來治療呢?  男子狂做百餘個伏地挺身腦幹出血  家住武昌的陳先生今年37歲,患有遺傳性高血壓。
  • 超聲造影鑑別患者出血部位
    近日,一名40歲的男性患者,因車禍致傷到清遠市人民醫院就診。患者就診時已出現血壓下降、心率增快等休克症狀,且有活動性出血,情況危急。該院超聲科副主任醫師李俊臻用超聲造影技術,明確了活動性出血的位置,為後續的手術提供了準確的判斷。患者入院後,留置尿管發現大量黏稠的血性液體。
  • 綜述:腦實質出血的評估、診斷及管理
    高血壓出血常見於深部腦結構(基底神經節、丘腦、腦幹和小腦深部)。其他重要風險因素包括吸菸和酒精攝入[每月1-30次,OR為1.52(95%CI,1.07-2.16);每月>30次或酗酒:OR為2.01(95%CI,1.35-2.99)]。酒精攝入會導致血小板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從而引起內皮損傷。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總膽固醇水平降低以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降低與IPH相關。
  • 專訪北京協和醫院張振馨:阿爾茨海默病的甄別、照護和突破
    針對以上問題,經濟觀察報近期專訪了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學教授、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中國分會副主席張振馨。 張振馨從醫五十餘年,90年代以來重點研究各種類型的老年期痴呆的早期診斷、治療和預防的方法,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6年度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她也參與了中國原創抗阿爾茨海默症新藥GV-971三期臨床研究。
  • 華科在線 | 武漢同濟醫院舒凱 胡峰團隊完成疫情後系列機器人輔助功能神外手術
    十多年前主要開展皮層下的片狀電極手術;後來這方面技術被法國學派的SEEG技術取代,因為SEEG手術更加精準,創傷更小,尤其近兩年我們與華科機器人合作之後,SEEG技術也逐漸開展起來,現在每個月都有開展機器人輔助SEEG手術。神外前沿:貴醫主要開展機器人輔助下SEEG、DBS、腦出血、活檢等這幾項嗎?
  • 超聲造影鑑別出血部位,搶救失血休克患者
    近日,一名40歲的男性患者,因為車禍致傷全身多到清遠市人民醫院就診。當時患者已經出現血壓下降、心率增快等休克症狀,出現活動性出血,情況危急。該院超聲科副主任醫師李俊臻用超聲造影技術,明確了活動性出血的位置,為後續的手術提供了準確的判斷。
  • 1分鐘死亡190萬腦細胞,預防才是硬道理
    「全腦一旦血供中斷,6秒內神經細胞代謝受影響,10~15秒內意識喪失,2分鐘內腦電活動停止,持續5分鐘以上則腦細胞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害」。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缺血性中風(腦梗死)的溶栓療法可以使血管內的血栓溶解,達到血管再通的目的,讓腦組織重新獲得血液供應。
  • 護理指南|血液系統疾病之出血臨床表現
    此外,還可發生關節腔、肌肉和眼底出血。內臟出血多為重症,可表現為消化道出血(嘔血、便血)、泌尿道出血(血尿)及女性生殖道出血(月經過多)等,嚴重者可發生顱內出血而導致死亡。血管脆性增加及血小板異常所致的出血多表現為皮膚黏膜瘀點、瘀斑;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常有關節腔出血或軟組織血腫。
  • 八旬老人摔傷頭部 半個月後竟偏癱,原是遲發血腫惹的禍
    楚天都市報8月22日訊(記者陳媛 通訊員金靜)八旬老人散步時意外摔傷頭部,半個月後才發現腦內出血,壓迫腦神經險致癱。醫生提醒,老年人輕微腦外傷後,要小心遲發性硬膜下出血。原來,上個月底,在外散步的程婆婆不慎被小區裡的窨井蓋絆倒,磕傷了左邊後腦勺,嚇壞的家人趕緊將她送到附近醫院檢查,除了頭暈不適及一些老年慢性病,沒有發現嚴重情況,便沒太在意。哪知隨後的半個月,老人精神逐漸變差,頻繁頭痛,甚至累及到右邊肢體,偏癱在床。由於程婆婆曾被查出患有腦腔梗,家人誤以為中風發了,便將她送到長江航運總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