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腦實質出血的評估、診斷及管理

2020-11-30 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自發性腦實質出血(IPH)常見且結局不好。控制危險因素、早期診斷以及儘早控制可能導致病情惡化的因素對於改善IPH的預後尤為重要。本綜述探討了IPH的病理生理基礎和治療方案。


流行病學和病理生理學


原發性IPH佔IPH的78%-88%,最常繼發於高血壓或腦澱粉樣血管病(CAA)。繼發性IPH可繼發於凝血障礙、腦靜脈血栓形成、煙霧病、血管炎、腫瘤、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轉換或血管畸形動脈瘤破裂[如動靜脈畸形(AVM)、動靜脈瘻或海綿狀血管瘤]。


1. 原發性IPH


高血壓是IPH的主要危險因素。高血壓出血常見於深部腦結構(基底神經節、丘腦、腦幹和小腦深部)。其他重要風險因素包括吸菸和酒精攝入[每月1-30次,OR為1.52(95%CI,1.07-2.16);每月>30次或酗酒:OR為2.01(95%CI,1.35-2.99)]。酒精攝入會導致血小板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從而引起內皮損傷。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總膽固醇水平降低以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降低與IPH相關。


CAA中皮層血管有β-澱粉樣蛋白沉積,導致血管容易破裂,使CAA成為腦葉IPH的獨立危險因素。對CAA和高血壓腦葉IPH進行鑑別具有臨床意義,因為CAA相關IPH的再出血和痴呆風險較高。對於55歲以上、無其他出血原因,且局限於腦葉、皮層或皮層下的多灶性出血或者單個出血伴表面鐵沉著可考慮為可能的CAA。研究顯示蛛網膜下腔出血、APOE E4和CT上的血腫呈「手指樣放射狀」均是CAA相關腦葉IPH的重要獨立預測因子。


2. 繼發性IPH


繼發性IPH可由凝血功能障礙、腦靜脈血栓形成、血管畸形動脈瘤破裂(包括AVM、動靜脈瘻和海綿狀血管畸形)、煙霧病、腫瘤、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轉換或血管炎引起。對於腦靜脈血栓形成,其已知的誘發因素包括促血栓形成、懷孕和產褥期、使用口服避孕藥、癌症、腦膜感染、系統性疾病(如紅斑狼瘡、炎症性腸病和甲狀腺疾病)。腦靜脈血栓形成引起靜脈高壓,損傷腦實質的引流,導致靜脈破裂從而引起IPH。


雖然典型的囊狀動脈瘤主要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但大腦中動脈、頸內動脈末端、胼周動脈以及小腦後下動脈遠端的動脈瘤破裂也可引起IPH。非典型遠端動脈瘤,通常由於膿毒性栓子引起的感染性動脈瘤也可引起IPH。Moyamoya動脈病變會形成脆弱側支血管,這些血管破裂則會導致出血。對於卒中,研究顯示大約12%的缺血性卒中會出現出血轉化,房顫和大面積梗死是其危險因素。


臨床表現


任何急發頭痛、癲癇發作和/或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的患者都應排查IPH。頭痛、噁心或嘔吐以及精神狀態下降提示出血性卒中。一項針對1033例原發性IPH的研究顯示,60%的患者出現手臂麻痺,50%出現腿部麻痺,59%為語言障礙或失語症。41%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為13-15,40%為9-12分,20%為5-8.29分。


海綿狀血管畸形或靜脈竇血栓形成的患者比其他患者更容易出現癲癇發作。近期脫水史、妊娠或已知的高凝狀態病史可能提示靜脈竇血栓形成,而繼發病因的重要危險因素是年齡小於65歲、女性、非吸菸者、腦室內出血和無高血壓史。


評估和診斷


及時評估和診斷IPH至關重要,近25%的IPH患者在運送醫院時惡化,另有25%在急診科(ED)惡化。ED惡化的危險因素包括抗血小板藥物使用、從症狀發作到ED到達3小時內、初始體溫>37.5°C、腦室內出血、中線移位>2 mm。對於評估手段,推薦頭顱CT和MRI,初步評估應包括病史,重點是確定症狀發作的時間,確定是否存在高血壓和抗凝血劑,以及進行神經系統檢查。


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卒中協會指南建議基線嚴重程度評分作為初始評估的一部分(表1)。對於原發性IPH,腦內出血評分易於使用並可預測死亡率(表2)。該評分根據患者的GCS評分、年齡、顱內出血的存在與否、IPH體積和是否存在腦室內出血來計算。CTA/CTV可以識別動靜脈分流、靜脈竇血栓形成和動脈瘤。此外,CTA上造影劑外滲,即「斑點徵象」,可預測血腫擴張。




MRI可以更好地顯示海綿狀畸形、腦腫瘤或缺血性卒中等出血機制,也可以識別與CAA或高血壓微血管病一致的微出血模式(圖1)。對於懷疑繼發性IPH(無高血壓病史和/或年齡<65歲)的患者,DSA仍然是診斷動靜脈分流(AVM或硬腦膜動靜脈瘻)和動脈瘤的標準手段,並且有助於moyamoya病和血管炎的鑑別。



治療


表1中總結了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卒中協會關於IPH的治療指南。


1. 止血和凝血功能障礙


繼發於凝血因子缺乏或嚴重血小板減少症的患者應分別接受因子替代療法或血小板治療。因維生素K拮抗劑治療而導致INR升高的患者應接受靜脈注射維生素K和凝血酶原複合物濃縮物治療。凝血酶原複合物濃縮物優於新鮮冷凍血漿,因其更易逆轉,更不會引起液體過多以及血栓栓塞併發症更低。對於新型抗凝藥,可以給予idarucizumab逆轉達比加群酯,給予andexanet alfa逆轉阿哌沙班和利伐沙班或其他Xa因子抑制劑。不推薦經驗性使用重組因子VIIa和氨甲環酸治療。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不應通過血小板輸注進行嘗試性逆轉。


2. 早期醫療管理


血腫擴大與不良預後獨立相關,見於30%-38%的IPH病例。有研究探索了最佳收縮壓對IPH患者預後的影響。對於收縮壓≥220 mm Hg的患者,應使用腸外藥物(如尼卡地平或氯維地平)將血壓降至140 mm Hg以下。在ATACH-2試驗中,1000名幕上IPH患者在發病後4.5小時內隨機分至110-139 mm Hg目標組(強化)和140-179 mm Hg目標組(標準)。兩組間90天死亡率或嚴重殘疾率無明顯差異。強化組血腫擴大率為18.9%,而標準組為24.4%(P = 0.09);但強化組腎臟不良事件發生率較高(9% vs. 4%;P <0.001)。


INTERACT2試驗納入2783例症狀發病後6小時內的IPH患者,分組同ATACH-2試驗並維持7天。強化組3個月不良結局率為52%,而標準組為55.6%(P =0.06)。二次分析顯示,強化組身心健康相關生活質量更好。此外,不建議常規預防性抗癲癇藥物,因抗癲癇藥物可能與IPH不良預後相關,但癲癇患者應接受抗癲癇藥物治療。高血糖和低血糖應給予管理,應進行早期吞咽困難以及使用心電圖結果和肌鈣蛋白水平進行心臟篩查。應採用間歇性充氣壓迫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皮下或低分子量肝素可在出血停止/穩定後第二天開始。


3. IPH的神經外科管理


對於幕上IPH和明顯的腦積水或意識水平降低的患者,建議進行腦室外引流。幕上IPH的手術減壓效果還不太確定,但血腫較大、臨床症狀惡化或昏迷時可以考慮手術減壓。在STICH中,來自83個中心的1033名幕上IPH患者隨機分至早期手術或保守治療。兩組基于格拉斯哥結果量表的良好結局無明顯差異。


在STICH II試驗中,601名意識清醒(GCS> 8)的幕上IPH(10-100 mL表淺)但無腦室內出血的患者隨機接受手術血腫清除或保守治療,6個月良好結局無統計學差異。而相對於傳統開顱和保守治療,研究顯示微創(鑽孔)可以降低幕上IPH患者死亡率。微創手術可使80歲以下淺表性出血、GCS評分≥9、血腫體積25-40ml之間,並在症狀發作後72小時內接受手術的患者獲益。


4. 針對原發性IPH的微創手術(正在進行的研究)


MISTIE II試驗中,54名IPH患者隨機分配至立體定位導管插入血腫並給予重組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劑治療,42例接受常規醫療。兩組間30天死亡率(9.5% vs. 14.8%;P = 0.54),7天死亡率(0% vs. 1.9%;P = 0.56),症狀性出血(2.4%vs. 9.3%; P =0.23)和感染(2.4% vs. 0%;P = 0.43)無差異。導管插入的創新方法正在進行中,最近也有報導機器人輔助導管插入(圖2)。



正在進行的多中心ENRICH(NCT02880878)研究將18-80歲、GCS評分為5-14、IPH體積為30-80 ml的患者隨機分為內鏡血腫清除或常規醫療組。雖然結果還未公布,但39例內鏡治療患者的結果初步顯示,52%的患者在隨訪期間報告功能獨立且無死亡。


5. 繼發性IPH


雖然繼發性IPH患者的早期治療與原發性IPH一致,但明確病因並給予病因治療尤為重要。鑑於出血後再出血風險的增加,手術可及的破裂性AVM應在有或沒有輔助栓塞的情況下切除。Spetzler Martin分級量表根據AVM大小(<3cm,1分;3-6 cm,2分;> 6cm,3分)、是否存在深靜脈引流(+,1分)和是否在功能區(+,1分)對手術風險進行分層。1-2級AVM常適合手術;3級AVM具有中等手術風險;4-5級AVM與較高的手術死亡率相關。對於手術不可及或者破裂風險較高的AVM需考慮放射外科手術。雖然栓塞通常是輔助措施,但小的破裂性AVM可以通過栓塞進行治療。


破裂的硬腦膜動靜脈瘻通常以栓塞作為一線治療措施,開放式神經外科切除術用於無法有效栓塞的瘻管。出血性海綿狀血管畸形可以觸及,應通過外科手術切除。現代影像技術的進展(如纖維束成像)和神經外科手術方法的改進可以明顯減少操作風險。引起孤立性IPH的破裂動脈瘤通常是非典型的遠端感染性動脈瘤,通常採用栓塞治療。靜脈竇血栓形成和相關出血患者應考慮經靜脈血栓切除術,對於小的出血且穩定的患者可以使用抗凝治療。此外,血管炎患者通常接受藥物治療;煙霧病的血管病變可考慮手術血運重建。對於腫瘤患者,一旦病情穩定,可手術切除出血性腫瘤病灶。


6. 康復


從IPH中恢復的患者可在專門的神經康復設施中得到最佳治療。應控制高血壓和酒精攝入,應戒菸,因其對IPH風險有影響。對於需要抗血小板治療的患者,可在原發性IPH後數天內恢復,而抗凝治療應延遲至1-2個月恢復,特別是對於深部、非CAA相關的原發性IPH患者。一項評估恢復抗凝治療最佳時機的研究表明,如果抗凝治療在最初出血後10-30周之間重新開始,則復發性卒中或IPH的綜合風險達到了最低點。然而,復發性IPH風險較高的患者,如腦葉和/或CAA相關性IPH患者,應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評估。對於血管畸形、感染性動脈瘤、血管炎或腦腫瘤的繼發性IPH患者,抗凝治療通常可以在病因治療後開始。


結論


IPH是神經科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快速識別、早期醫療管理和神經外科處理對於促進患者康復至關重要。目前不斷改進的IPH治療手段將大大提高患者的預後。


醫脈通編譯自:Bradley A. Gross, MD; Brian T. Jankowitz, MD; Robert M. Friedlander, MD. Cerebral Intraparenchymal Hemorrhage:A Review. JAMA April 2, 2019 Volume 321, Number 13.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NEJM綜述: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評估與治療
    近日,NEJM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SAH的綜述,為我們介紹了疾病診療的最新進展。小編將其中評估與治療部分在此與大家共享。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SAH患者的評估初步穩定對於懷疑SAH的患者,如果在最初的動脈瘤破裂後得以存活,則接下來的主要管理措施應當是逆轉可能威脅生命的後遺症,特別是對於昏迷的患者而言
  • 柳葉刀綜述:腦出血急性期管理
    10月6日,柳葉刀雜誌發布了三篇綜述聚焦腦卒中診治和預防。前幾天,小編對「缺血性卒中診治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及「腦卒中的預防——全球觀點」進行了整理,今天介紹一下腦出血的急性期管理。ICH為致殘致死性疾病,通常表現為腦實質內血腫快速擴大,甚至突入腦室及蛛網膜下腔系統。約1/3患者發病1月內死亡,倖存患者伴隨不同程度殘疾,再發出血、其他血管事件以及神經系統併發症如癲癇及痴呆的風險很高。較為遺憾的是,目前ICH尚無明確獲益的內科治療手段,外科雖應用廣泛,但其獲益也存爭議。本綜述旨在討論減少腦損傷,預防併發症以及提高康復的方面的進展。
  • 急性肺栓塞的評估、診斷及管理
    自2016年上一版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指南和2016年美國胸科醫師協會指南更新以來,肺栓塞的風險評估、診斷和管理取得了一些進展。在過去16年間,肺栓塞的年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儘管病死率下降,但由於亞段肺栓塞的診斷使發病率增加。那麼,肺栓塞該如何進行診斷和管理呢?
  • 臨床綜述:肺栓塞的診斷和管理
    目前在指導肺栓塞的診斷和治療方面有大量的高質量臨床試驗和薈萃分析,本綜述將對其中的證據進行概述和總結。一、為何肺栓塞如此重要?隨著計算機體層掃描(CT)的廣泛應用,尤其在評估腫瘤進展方面,使得隱匿性肺栓塞的診斷較前增加。一項薈萃分析表明,隱匿性肺栓塞在胸部掃描中的發生率為2.6%,在住院患者和惡性腫瘤患者中發生率更高。回顧性研究發現,這些患者多有乏力或氣短等症狀。
  •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診斷
    結合圍產期窒息史、生後2天內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徵,以及輔助檢查資抖,可明確診斷。   輔助檢查  (一) 頭顱CT檢查   輕 度: 散在、局灶性低密度影分布於2個腦葉。  中 度: 低密度影超過2個腦葉、白質灰質對比模糊。
  • 如何評估小兒出血與預計輸血量 | 回顧
    雖說大多數小兒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小,但創傷大的心臟、胸腹部等手術,是對小兒術中液體管理的一大考驗,術中看似「少量」的失血可能就會引起嚴重的貧血。對於出血量和輸血量的評估,之前就已經介紹過一種簡易方法,但主要適用於成人,直接套用小兒患者可能會出現錯誤,以下介紹的公式與成人差異不大,我試著幫大家理解公式的內涵意思。
  • 【專家共識】妊娠合併結構異常性心臟病並發產後出血MDT管理專家...
    因此,對於合併心臟病產婦產後出血治療中,較非心臟病患者,宮縮劑使用更受限制,以至於產後出血控制難度增加,導致血流動力學進一步惡化。3 妊娠合併結構性心臟病並發產後出血的預防3.1    孕前、孕期風險評估與MDT管理3.1.1    針對產科病因的管理    要重視產後出血的高危因素,特別是產科合併症的孕期管理,如子癇前期、子宮發育異常、雙胎、羊水過多、前置胎盤等,尤其對血糖、
  • [圖文]抗凝相關出血的管理流程
    然而,獲益總是和風險相伴,新型藥物的使用可以防止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抑制正常的凝血機制,同時也導致了出血事件的增加。通常,最有可能受益於這些藥物的患者發生出血的風險也會升高。因此,不管是在門診還是急診,醫生必須了解這些藥物的危害並掌握防治出血併發症的方法。
  • ...評估和圍術期管理|風險評估|冠狀動脈|圍術期|冠心病|血小板|...
    手術過程引起的促炎性和高凝狀態,以及因出血和麻醉引起的血流動力學紊亂,都是圍術期心肌缺血的重要觸發因素。   此外,儘管與外科手術相關的出血風險通常會阻礙圍術期抗血栓治療的使用,但在許多情況下,出血本身是缺血的促發因素。這種多因素病因學(圖1)解釋了為何冠心病患者術前心臟風險評估和圍術期管理是一個複雜主題,需要多學科合作。
  • 「定時炸彈」腦海綿狀血管瘤出血可以預測嗎?預測因素有哪些?
    在本文中,我們將介紹腦海綿狀血管瘤患者出血的預測因素,並比較有腦海綿狀血管瘤相關出血和無腦海綿狀血管瘤相關出血的患者隨後的症狀性出血風險。然而,它們通過炎症、局灶性膠質增生和血鐵質在周圍腦實質的沉積而誘發癲癇發作。其餘10% ~ 20%的腦海綿狀血管瘤發生於幕下,常伴有運動功能障礙。這些症狀也與深部的急性出血有關,通常在出血開始時最嚴重,隨著病變的重組,嚴重程度逐漸降低。儘管經常觀察到恢復期,但隨後的出血(1)更有可能,(2)與更大的神經缺陷和永久性損傷風險相關。
  •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影像學檢查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血管造影一直是診斷出血的金標準。在臨床實用方面,DSA出血的直接徵象是對比劑外溢、積聚,間接徵象可表現為動靜脈畸形、腫瘤染色、局部血管增生紊亂等。
  • 中國熱射病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19)
    3.2.2 凝血功能 直接熱損傷和熱相關肝功能異常均會導致凝血功能障礙,臨床表現為皮膚瘀點、瘀斑及穿刺點出血、結膜出血、黑便、血便、咯血、血尿、顱內出血等。3.2.3 肝功能 重度肝損傷是EHS的重要特徵,與直接熱損傷及低血壓、內臟供血再分配相關。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乏力、納差和鞏膜黃染。
  • 病豬高燒,腹部有藍紫色出血,可能是附紅體?如何快速診斷和治療
    豬場發病情況介紹據豬場老闆所說,該場是在2019年7月中旬從鄰縣一家存欄200頭母豬的豬場內引進了134頭仔豬,引進仔豬後當天即同豬場內原有的64頭生豬進行了混群飼養,起初並沒有表現出異樣,在飼養了一個多星期之後新引入的仔豬陸續表現為高燒、食慾減退、皮膚發紅,腹部皮膚有藍紫色出血點,部分病豬皮膚還有出血點,並逐漸消瘦。
  • 陳長青教授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時間窗的影像學評估
    腦灌注成像能精準評估超時間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對血管內治療提供重要指導。 5. 腦灌注成像的目的是判斷缺血半暗帶、梗死核心及評估側支循環。 急性缺血性卒中CT評價 CT是急性卒中首選的影像檢查方法,是區別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最好方法。急性缺血性卒中CT早期徵象為腦動脈高密度徵、局部腦腫脹徵、腦實質密度減低徵。
  • 超聲造影鑑別患者出血部位
    患者就診時已出現血壓下降、心率增快等休克症狀,且有活動性出血,情況危急。該院超聲科副主任醫師李俊臻用超聲造影技術,明確了活動性出血的位置,為後續的手術提供了準確的判斷。患者入院後,留置尿管發現大量黏稠的血性液體。腹部CT平掃提示下腹部、盆腔挫傷,盆腔積血。患者出現活動性出血,需要儘快進行急診手術。「膀胱、輸尿管、腎臟、腹腔臟器破裂等都有可能。」
  • 分子診斷推動我國性病管理可控能力發展
    2013年9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9月7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在南京召開全國性病實驗室專家工作組擴大會議暨性病分子診斷技術新進展研討會。根據國家性病防治任務要求,為國家技術標準和規範的制定、性病實驗室質控網絡的管理、性病實驗室檢測方法的驗證和評估、性病實驗室檢測領域的科學研究提供技術支持和指導。
  • 精彩病例:一例神經梅毒的「五維診斷」與治療
    神經梅毒(腦實質型)治療方案確診神經梅毒後啟動驅梅治療。學習要點神經梅毒系梅毒侵犯腦膜、顱內血管、腦實質及脊髓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目前認為,神經梅毒可發生於梅毒感染的任一階段,而非傳統意義上的三期梅毒。對於臨床表現具有高度的異質性的神經梅毒來說,通過「五維診斷」的流程,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識別這個「偉大的模仿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