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綜述: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評估與治療

2020-11-26 醫脈通

導讀:蛛網膜下腔出血(SAH)多由動脈瘤破裂引起,由於患者年齡多比其他類型的腦卒中患者更年輕,因此SAH帶來的損失也往往更大。近日,NEJM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SAH的綜述,為我們介紹了疾病診療的最新進展。小編將其中評估與治療部分在此與大家共享。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SAH患者的評估


初步穩定


對於懷疑SAH的患者,如果在最初的動脈瘤破裂後得以存活,則接下來的主要管理措施應當是逆轉可能威脅生命的後遺症,特別是對於昏迷的患者而言。在進行進一步的診斷性研究之前,需要先建立氣道,使心血管功能正常化,以及對癲癇發作進行控制。


SAH患者的分級系統


目前兩個最常用的分級系統是Hunt-Hess分級和WFNS分級。在這兩個系統中,腦病的嚴重程度都是分級的主要決定因素。


Hunt-Hess分級


 Ⅰ級:無症狀或輕微頭痛及輕度頸強直

 Ⅱ級:中-重度頭痛、頸強直,除有顱神經麻痺外,無其他神經功能缺失

 Ⅲ級:嗜睡、意識模糊,或輕微的灶性神經功能缺失

 Ⅳ級:昏迷,中或重度偏癱,可能有早期的去大腦強直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Ⅴ級:深昏迷,去大腦強直,瀕死狀態

 如果伴有嚴重的系統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或造影顯示嚴重的血管痙攣,加1級。


WFNS分級


 Ⅰ級:GCS評分15分,無神經功能障礙、偏癱和/或失語

 Ⅱ級:GCS評分13~14分,無神經功能障礙、偏癱和/或失語

 Ⅲ級:GCS評分13~14分,有神經功能障礙、偏癱和/或失語

 Ⅳ級:GCS評分8~12分,有或無神經功能障礙、偏癱和/或失語

 Ⅴ級:GCS評分3~7分,有或無神經功能障礙、偏癱和/或失語


輔助檢查


頭部CT平掃是診斷SAH的第一個重要步驟。在症狀發作後的前3天,CT掃描的敏感度接近100%,但在症狀發作後5~7天後則下降到50%。頭部CT還可能顯示佔位性血腫或急性腦積水,這是動脈瘤破裂的後果,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則需要立即手術。如果CT結果為陰性,但臨床高度可疑,則進行額外的檢查。


圖1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CT平掃表現

蛛網膜下腔出血可以延伸到基底池之外,進入外側裂、腦室或腦實質。血液分布為動脈瘤的位置提供了線索,左側基底池中的血液量比右側多一點提示,腦循環左側是動脈瘤的可能位置。擴大的顳角是腦積水的證據,在大多數患者(特別是年輕患者)中,顳角不應該是可見的。


腰椎穿刺可用於檢測腦脊液中的血液或黃變,但是由於SAH發病率較低,並且難以區分腦脊液中的血液是SAH所致還是穿刺出血,因此對於CT陰性的患者進行腰椎穿刺的價值目前仍然具有爭議。


相比之下,MRI的FLAIR序列、GRE序列等對腦脊液中的血紅素十分敏感,CT血管造影也可以顯示出動脈瘤的存在,並且對於腦實質內有巨大血凝塊、需要立即手術的患者提供必要信息。CT血管造影現在可以可靠地檢測2mm的動脈瘤,但是可能會錯過微小的或充滿血栓的動脈瘤。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仍然是診斷動脈瘤和定義相關解剖結構的金標準。DSA的三維重建與二維造影的組合,對於檢測動脈瘤更為敏感,並提供更多的詳細解剖數據,也有助於治療的規劃。


降低動脈瘤再破裂風險的幹預措施


發生動脈瘤再破裂的患者死亡風險和神經損傷程度較單一動脈瘤破裂的患者高很多。在動脈瘤破裂的最初24小時內,再破裂的風險為4~14%,但如果動脈瘤未經治療,則在初次破裂後30天內仍有較高的再破裂風險。


高血壓可增加再破裂的風險,不過目前血壓的控制目標仍不明確。抗纖維蛋白溶解治療可以穩定出血部位的初始血栓,但其用途並不能改善總體結果,並且與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腦遲發性腦缺血的風險增加有關。癲癇發作可引起血栓動力學不穩定,導致動脈瘤重新破裂,然而目前缺乏支持常規給予抗癲癇治療的數據,不推薦常規預防。


動脈瘤及SAH後併發症的治療


破裂腦動脈瘤的治療


臨床經驗和隨機試驗表明,破裂動脈瘤的治療可以消除動脈瘤再破裂的直接風險。治療可以通過開放手術夾閉或血管內動脈瘤閉塞完成,這兩種治療方法均應由專業、經驗豐富的從業者在大型中心完成。


破裂性動脈瘤的手術切除需開顱手術,暴露動脈瘤並將鈦夾放置在動脈瘤的頸部,從而機械性地閉合囊腔,同時保持相鄰動脈的血流正常。ISAT和BRAT兩項隨機對照研究比較了血管內治療與開放手術治療破裂性顱內動脈瘤的療效,結果顯示,儘管開放手術治療比血管內治療閉塞率和耐用性明顯更高,不過兩項試驗均顯示血管內治療1年後的功能結局更好。


雖然患者都傾向於更為微創的治療方式,並且研究的結果讓血管內治療更為火熱,但對於下列患者而言,開顱手術仍然是有必要的:

 存在血腫導致的顱內壓升高或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的患者;

 血管造影難以看清動脈瘤的患者;

 需要旁路血運重建的患者;

 前循環動脈瘤,神經系統狀態良好,年齡在40歲以下的患者。


血管痙攣和延遲性腦缺血


70%的患者在發生SAH後血管造影可以看到腦動脈狹窄(血管痙攣)。該過程通常在動脈瘤破裂後3~4天開始,在7~10天達峰值,並在14~21天內消退。延遲性腦缺血則是局部神經功能缺損的臨床症候群,有1/3的患者會發生,通常在動脈瘤破裂後4~14天出現,並且是患者發生SAH後的主要死亡和殘疾原因。


儘管一般認為是血管痙攣引起了延遲性腦缺血的發生,但最近的證據表明並非如此。鈣通道阻滯劑尼莫地平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種降低延遲性腦缺血風險,改善SAH後神經學預後的藥物,但並不改變血管痙攣的發生率或嚴重程度。目前,研究者正在探索血管痙攣以外的因素,以作為延遲性腦缺血潛在的治療靶點。


目前,推薦給予所有SAH患者口服尼莫地平治療,從SAH發生開始持續用藥21天。Cochrane綜述結果證實,尼莫地平可以將SAH患者的不良結局風險降低1/3。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血量和正常血紅蛋白水平與延遲性腦缺血的風險降低有關,但不鼓勵採取預防性高血容量,也不鼓勵在沒有臨床或放射學證據表明延遲性腦缺血時,使用球囊血管成形術來治療血管痙攣。


臨床檢查可能無法檢測到昏迷患者的延遲性腦缺血。經顱都卜勒超聲檢查廣泛應用於SAH後血管痙攣的非侵入性檢查,但其實用性仍然存在爭議。CT灌注有助於識別新發神經功能缺損患者可能的腦缺血區域。


如果出現了臨床顯著的延遲性腦缺血,伴或不伴有血管痙攣,建議通過靜脈輸液和α-腎上腺素能類藥物,升高血容量和血壓,改善腦灌注。如果是腦動脈痙攣的供血區發生延遲性腦缺血,在誘導高血壓後未觀察到臨床改善的情況下,建議採取腦血管成形術和/或選擇性動脈內血管擴張劑治療。


腦積水


由於淤血可通過蛛網膜下腔阻斷正常腦脊液循環,腦積水可在SAH發生後不久出現。腦積水的發生率預計在15%~85%之間,大多數病例在臨床上症狀並不顯著。當腦積水導致腦病時,常用的處理方法是放置腦室外引流,通常可以改善神經學症狀。腰大池引流也可用於治療急性腦積水,並與血管痙攣的風險降低相關,然而,引起顱內壓升高的阻塞性腦積水和腦實質內血腫是腰大池引流的禁忌證。


在發生急性腦積水的患者中,高達1/3的患者可發生慢性症狀性腦積水,為了永久性轉移腦脊液,此時給予患者腦室腹膜分流術治療。此外,腦積水也可能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後數天至數周發生,對於最初恢復良好,但隨後出現了平臺期或病情惡化的患者,應當懷疑這種可能性。


其他併發症


發生動脈瘤破裂的患者常出現多種在重症患者中常見的併發症,對此應當將患者收入重症監護病房進行治療。需要治療的目標可包括血壓異常的控制、體溫控制、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電解質平衡、避免顱內壓升高加重,以及昏迷的重症患者的通氣問題。


因為SAH後深靜脈血栓形成相對較為常見,特別是在體位固定的患者中,建議常規預防,持續給予患者間歇充氣加壓,並且在破裂動脈瘤治療後24小時使用普通肝素,直到患者開始活動。不過需要注意,對於可能需要進行多次侵入性手術的患者,抗凝治療存在一定風險。


要點總結


 動脈瘤破裂導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是一種危及生命的疾病,並且與其他類型的卒中相比,更常影響年輕患者。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通過頭部CT平掃、CT血管造影和經導管血管造影等手段來確定的。

 預防動脈瘤再破裂是治療的首要目標,開放手術或血管內介入都可以用於動脈瘤治療,不過在某些情況下,開放手術應作為首選。

 血管痙攣和延遲性腦缺血是動脈瘤成功閉塞後的併發症,並且仍然是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治療中的主要挑戰。

 動脈瘤和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決策最好由經驗豐富的神經重症專家、神經外科醫生、介入醫生合作,在大規模中心進行。


醫脈通編譯自:Lawton MT; Vates G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 2017, 377(3): 257-266.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超早期氨甲環酸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不能改善臨床結局
    超早期氨甲環酸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不能改善臨床結局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1:52:20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René Post團隊研究了超早期氨甲環酸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對臨床結局的影響。
  • 濰坊市中醫院提醒睡夢中突然頭痛噁心可能是蛛網膜下腔出血
    經檢查患者是「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動脈瘤雖然名字叫瘤卻不是腫瘤,而是腦血管壁上鼓起的一個『小囊腔』,囊腔壁也就是鼓起來的很薄的血管壁。腦動脈瘤可以發生一個,也可同時發生多個,隨著動脈血的搏動性衝擊,這個囊腔可能會越來越大,一旦破裂,血液就像洪水一樣沿著蛛網膜下腔擴散到整個大腦表面。」
  • 綜述:腦實質出血的評估、診斷及管理
    自發性腦實質出血(IPH)常見且結局不好。控制危險因素、早期診斷以及儘早控制可能導致病情惡化的因素對於改善IPH的預後尤為重要。本綜述探討了IPH的病理生理基礎和治療方案。對CAA和高血壓腦葉IPH進行鑑別具有臨床意義,因為CAA相關IPH的再出血和痴呆風險較高。對於55歲以上、無其他出血原因,且局限於腦葉、皮層或皮層下的多灶性出血或者單個出血伴表面鐵沉著可考慮為可能的CAA。研究顯示蛛網膜下腔出血、APOE E4和CT上的血腫呈「手指樣放射狀」均是CAA相關腦葉IPH的重要獨立預測因子。2.
  • Stroke: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成簇的播散性去極化與腦代謝...
    部分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可能出現播散性去極化現象。為此,德國海德堡大學醫院神經外科的Edgar Santos博士等人進行了一項研究,在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現播散性去極化(SDs)時,對細胞外腦組織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穀氨酸代謝動力學進行研究。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2012年12月6日的Stroke雜誌上。
  • 譯文+中英151 | 系統性紅斑狼瘡合併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和脊髓出血--高海鳳
    第二天,行頭CT檢查提示蛛網膜下腔出血(SAH),從腳間窩向下直到頸延髓交界處(圖1)。頭頸CTA顯示左側椎動脈硬膜內段(V4)局限性狹窄及狹窄後動脈瘤樣擴張。另外左側大腦中動脈M2分支和大腦前動脈以及右側大腦中動脈M3分支有多灶性的串珠樣和長節段逐漸變細的血管狹窄區域(圖1)。
  • 蛛網膜結構的研究進展_蛛網膜結構_蛛網膜下腔池_神經外科_醫脈通
    作者:門曉旭,張新定,顏抒陽,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外科 本文從蛛網膜的概念出發,回顧總結有關蛛網膜的解剖結構研究過程,以及研究蛛網膜結構對於臨床手術的意義,並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蛛網膜結構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蛛網膜下腔麻醉下剖宮產術前使用6%羥乙基澱粉(130/0.4)和乳酸林格氏液預擴容治療的比較:隨機、雙盲、多中心CAESAR試驗
    今年6月26日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BJA,英國麻醉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法國學者的研究文章《蛛網膜下腔麻醉下剖宮產術前使用
  • 成人腦室內出血並發慢性腦積水的研究進展
    目前對於IVH並發慢性腦積水的機制尚不明確。本文結合國內外權威文獻,對慢性腦積水的發生機制及其預防進行綜述。 4.鐵離子 鐵離子源於紅細胞裂解,其將會沉積到腦室壁,並會隨著腦脊液的循環通路擴散入蛛網膜下腔。血紅蛋白和鐵離子在IVH後腦積水的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
  • 柳葉刀綜述:腦出血急性期管理
    ICH為致殘致死性疾病,通常表現為腦實質內血腫快速擴大,甚至突入腦室及蛛網膜下腔系統。約1/3患者發病1月內死亡,倖存患者伴隨不同程度殘疾,再發出血、其他血管事件以及神經系統併發症如癲癇及痴呆的風險很高。較為遺憾的是,目前ICH尚無明確獲益的內科治療手段,外科雖應用廣泛,但其獲益也存爭議。本綜述旨在討論減少腦損傷,預防併發症以及提高康復的方面的進展。
  • 動脈瘤破裂出血竟然如此兇險?1/3患者當場死亡、1/3致殘
    最怕空氣突然安靜,最怕動脈瘤突然破裂出血危及生命,而大部分人並不知道自己有動脈瘤,運氣好的人可以通過健康檢查,或是出現頭痛、視力症狀因此發現;運氣不好的人腦動脈瘤一旦破裂, 高1/3 的人當場死亡,1/3治療後致殘,1/3患者可能健康恢復。    腦動脈瘤破裂,也稱為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aSAH),是世界範圍內死亡率和發病率的一個重要原因。
  • 右腦出血 左顱開刀
    手術結束後,主刀醫師對病人家屬說出現了醫療事故,病人為右腦蛛網膜出血,實際卻對左腦實施了手術。  本報臨清3月26日訊 臨清市一名患者因為右腦蛛網膜下腔出血入院治療,醫生卻對其左顱實施了開顱手術,相隔兩天後,醫院又對病人右顱實施手術。在住院治療兩個月後,患者病情逐漸惡化,幾乎成了「植物人」。截至目前,病人依然在醫院接受治療。
  • 鞍上池蛛網膜囊腫伴腦積水的兩歲小患者
    小患者入院第三天進行軟性神經內鏡下鞍上池囊腫造瘻術+三腦室底部造瘻術,術後第四天經頭顱MRI檢查,鞍上池蛛網膜囊腫明顯變小,腦室擴張較術前減輕,腦室旁水腫減輕。術後第七天出院調養。三個月之後小患者來院複查時已經不需要家長扶持就能自行行走,行走步伐穩當,還調皮地在病房樓道裡小跑。
  • 破裂出血可導致哪些情況?
    還有一些動脈瘤的發生與先天性因素有關,或在先天性與後天性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這種動脈瘤一般較大,多分布在顱內腦外蛛網膜下腔中的動脈段,尤其是腦底部的動脈環區域。動脈瘤雖然也叫「瘤」,但它與腫瘤有本質的區別。前者只是動脈的局限性擴張,後者則有細胞增生的特徵。前面講過,顱內動脈由於管壁較薄,中層肌纖維較少,外層也少彈力纖維,其薄弱部位在豐富的腦血流長期衝擊下容易發生動脈瘤。
  • NEJM大綜述:免疫治療時代的免疫耐受
    Bluestone和Mark Anderson博士聯名撰寫了這篇綜述,從免疫耐受的機制和誘導免疫耐受兩個大的維度闡述了免疫耐受新理論,值得精讀。超過50個已完成的臨床試驗正在評估Treg細胞治療腎或肝移植、尋常性天皰瘡、系統性紅斑狼瘡、炎症性腸病、自身免疫性肝炎、過敏和哮喘等適應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中,Treg細胞療法可減輕症狀,並可降低藥物免疫抑制作用[71]。除Tregs外,第二個抑制性T細胞群Tr1細胞正被用於治療誘導耐受[72]。
  • 肝硬化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急診胃鏡下止血治療失敗的危險因素...
    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比較急診胃鏡下止血治療失敗與止血成功的肝硬化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探究急診胃鏡下止血治療失敗的危險因素。急診胃鏡下止血是目前治療急性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然而部分患者經急診胃鏡下止血治療後未能成功止血,止血失敗的患者預後較差。本研究通過比較急診胃鏡下止血治療失敗與成功的肝硬化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急診胃鏡下止血治療失敗的危險因素,旨在為臨床早期評估失敗風險和挽救治療該類患者提供依據。 研究是如何開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