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網膜結構的研究進展_蛛網膜結構_蛛網膜下腔池_神經外科_醫脈通

2020-11-23 醫脈通

蛛網膜結構的研究進展

2017-06-26 來源: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誌

作者:門曉旭,張新定,顏抒陽,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外科

 

本文從蛛網膜的概念出發,回顧總結有關蛛網膜的解剖結構研究過程,以及研究蛛網膜結構對於臨床手術的意義,並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蛛網膜結構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蛛網膜解剖學研究和影像學研究概述

 

1822年學者首次以現代神經外科的理念研究蛛網膜下腔池和基底池。後有學者創立通過蛛網膜下腔池對蛛網膜結構進行研究的方法並沿用至今。Liliequist用解剖學方法和放射學方法對蛛網膜進行研究,並以其名字命名一層附著於動眼神經、後交通動脈及漏鬥後部,向後延伸至基底動脈,並附著於視交叉外側部的蛛網膜。Lewtas和Jefferson於1966年首次描述頸動脈池的結構。

 

Yasargil等於1976年首次闡述並強調蛛網膜下腔池對手術的重要性,並提出通過蛛網膜下腔池進行顱腦手術的理念。Kurucz等通過內鏡觀察研究蛛網膜結構,並對幕上、幕下蛛網膜與腦池提出新觀點,對指導內鏡手術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影像學的發展,研究蛛網膜和蛛網膜下腔池的手段越來越多。Arutiunov等通過掃描電鏡觀察到蛛網膜小梁的形態結構,並對腦池內蛛網膜及其纖維的超微結構以及蛛網膜小梁與腦血管痙攣的關係進行相關研究。Buxton等描述在MRIT2加權像下研究蛛網膜結構的影像學特徵,Fushimi等報導Liliequist膜在MRI三維穩態幹擾序列(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in steady state,3D-CISS)下的影像學特徵。

 

近年來隨著高場強MRI的發展,通過T2加權CISS序列可進一步清晰顯示蛛網膜池內的結構,然而MRI3D-CISS雖能夠清晰顯示蛛網膜下腔及腦池的解剖結構,卻不能提供腦脊液流動性的信息,利用造影劑釓噴酸葡胺對蛛網膜結構進行MRI造影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因此,通過影像學技術可以對蛛網膜結構進行無創性研究,未來甚至可能在活體上直接呈現病變與蛛網膜及蛛網膜下腔池的邊界關係,這對提高手術精確度,減少顱腦損傷具有重要價值。

 

2.蛛網膜的命名

 

目前蛛網膜的命名方式較多,除Liliequist膜之外,蛛網膜基本是以其位置作為基礎命名。但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途徑、研究重點,對同一位置的蛛網膜常有不同的名稱。傳統神經外科學中,顱內蛛網膜可分為內蛛網膜、外蛛網膜、幕上蛛網膜、幕下蛛網膜、平面蛛網膜、凸面蛛網膜、蛛網膜小梁等。本文重點介紹內蛛網膜、外蛛網膜和Liliequist膜。

 

2.1內蛛網膜

 

Vinas和Panigrahi將16組顱內蛛網膜小梁定義為內蛛網膜。Lu和Zhu進一步研究發現,共有18組蛛網膜小梁將蛛網膜下腔劃分為不同的蛛網膜池。Kurucz等研究並描述24種不同的內蛛網膜。去除重複的描述,作者經統計發現目前存在27種內蛛網膜,分別為:嗅膜、內側終板膜、外側終板膜、內側頸膜、外側頸膜、後交通膜、脈絡膜前膜、近端側裂膜、內裂膜、Liliequist膜、動眼神經膜、基底動脈分叉膜、後路孔膜、腳間膜、大腦後膜、小腦膜、腦橋前膜、三叉神經膜、內側腦橋延髓膜、橫向腦橋延髓膜、中間髓膜、菱形膜、小腦後下動脈膜、天幕的自由邊緣、內側腦橋中腦膜、橫向腦橋中腦膜、小腦中央前膜。

 

2.2外蛛網膜

 

外蛛網膜包繞穿出蛛網膜下腔的腦神經,同時其向下延伸並參與形成腦神經的蛛網膜鞘。12對腦神經均具有各自獨立的蛛網膜鞘。大多數腦神經的蛛網膜鞘由外蛛網膜形成,如第Ⅰ、Ⅱ、Ⅵ、Ⅶ、Ⅷ、Ⅸ、Ⅹ、Ⅺ、Ⅻ對腦神經的蛛網膜鞘。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和三叉神經的蛛網膜鞘則是由內蛛網膜與外蛛網膜共同構成的。動眼神經蛛網膜鞘包繞動眼神經,穿越動眼神經池並延續至海綿竇頂端的正下方或前床突尖的下緣。三叉神經蛛網膜鞘起源於橋小腦角池的前方,沿三叉神經根、Meckel腔延續至半月神經節。滑車神經蛛網膜鞘則由蛛網膜下腔池的蛛網膜包裹滑車神經形成。

 

2.3Liliequist

 

Liliequist膜是顱內最發達的蛛網膜,分隔腦池並維繫顱底諸多結構,其與血管、神經、下丘腦關係密切,也是腦脊液循環發生梗阻的常見部位,準確判斷病變與Liliequist膜之間的解剖關係有助於手術入路的選擇。1956年Liliequist在氣腦造影時發現空氣總是先充滿腳間池,然後逐漸瀰漫至視交叉池,證實Liliequist膜是分隔腳間池和視交叉池的解剖學界面。1976年Yasargil等報導該膜對顱底手術的重要性。根據Liliequist的描述,Liliequist膜是源於鞍背並延伸至乳頭體尖端的一層葉狀結構的膜。後來Matsuno等指出Liliequist膜是由兩葉蛛網膜一直從鞍背延續附著連接間腦的腦膜,最後延伸至中腦。Lu和Zhu通過實驗證實Liliequist膜由3種不同的蛛網膜結構組成。Liliequist膜的附著點常發生變異,目前對其描述存在分歧。Liliequist認為Liliequist膜的腦間葉上緣附著於乳頭體前緣或乳頭體與灰結節之間,腦間葉下緣則由內蛛網膜或蛛網膜小梁包繞橋前池的蛛網膜形成。

 

Brasil和Schneider認為其上緣附著於乳頭體前方的下丘腦及視束底面的軟腦膜。Matsuno等報導其上緣僅附於乳頭體後緣,下緣則由顱底的外蛛網膜和一部分腦橋小腦裂池的外蛛網膜形成,腦間葉下緣沿著中腦和腦橋交界處分隔腳間池和腦橋前池。後來Inoue等研究發現腦間葉上緣附著於乳頭體後緣者佔47%,附著於乳頭體頂部者佔33%,附著於乳頭體前緣者佔20%。Liliequist膜與動眼神經和後交通動脈的關係密切,位置變異較大。研究發現:後交通動脈和動眼神經穿過Liliequist膜的腦間葉,但也有人認為動眼神經和後交通動脈並未穿過Liliequist膜的腦間葉。

 

3.研究蛛網膜結構對臨床手術的意義

 

隨著微創神經外科學的發展,蛛網膜的手術應用價值更加明顯。蛛網膜下腔池不僅是顱內手術的重要路徑,還限制多種顱內病變的發展,術前準確了解蛛網膜和蛛網膜下腔池的結構特點,對手術計劃的選擇十分重要。研究前庭神經鞘瘤和蛛網膜之間的結構關係就是一個典型示例,兩者關係到判斷前庭神經鞘瘤是否是蛛網膜下腔的腫瘤,而直接影響手術設計。Yasargil提出前庭神經鞘瘤來源於內耳道口處的前庭神經髓鞘細胞,向外生長並沿第Ⅶ、Ⅷ對腦神經向橋小腦角池方向擴展;根據這一理論,隨著前庭神經鞘瘤的生長,腫瘤會推擠橋小腦角池蛛網膜壁的內側面,並依次推擠與腫瘤鄰近的神經、血管組織,如果腫瘤生長到達另一蛛網膜池的邊界,甚至可能使蛛網膜連續重疊3層以上。

 

Yasargil強調無創解剖蛛網膜池是手術成功的關鍵,這一概念目前已被廣泛接受,並很大程度上提高前庭神經鞘瘤的手術療效。Lescanne等提出:整個耳蝸神經包括前庭神經節在內結構複雜,而前庭神經鞘瘤在蛛網膜下腔內生長。研究報導前庭神經鞘瘤與橋小腦角的蛛網膜和軟腦膜生長在一起。前庭神經鞘瘤附著在橋小腦角的蛛網膜處,因蛛網膜結構的密合性而使其向腦幹方向壓迫生長,導致蛛網膜形成重疊結構。這些研究結果指出腫瘤周圍蛛網膜的存在具有重要意義,術中避免破壞這些蛛網膜,同時減少過度的牽拉,可有效預防相鄰重要結構的神經血管損傷。術前明確病變與蛛網膜結構的解剖關係,將決定手術入路的選擇。

 

Rhoton提出對於Willes環動脈瘤,若位於Liliequist膜之前,宜採用翼點入路;位於Liliequist膜之後,可選用顳下入路或翼點入路;對於視交叉與鞍底之間的腫瘤,若位於Liliequist膜前方,宜採用經蝶竇入路或額下入路。在神經內鏡手術中行第三腦室造瘻術治療非交通性腦積水時,研究蛛網膜結構具有重要作用。Buxton等提出Liliequist膜的腦間葉結構可能部分或完全阻礙鞍上池腦脊液的流動,如果手術時未對其打孔,將導致第三腦室造瘻術的失敗。因此,許多神經外科醫師在神經內鏡手術中嘗試將Liliequist膜穿孔,並因此成功地治癒眾多腦積水病人。

 

Liliequist膜的腦間葉邊緣與周圍蛛網膜下腔只存在幾個狹窄的孔隙,腦間葉將顱底蛛網膜下腔分為幕上和幕下兩部分,當蛛網膜下腔出血或出現炎症時,這些狹窄的孔隙極易發生阻塞,從而造成腦脊液循環障礙。此外,動脈瘤手術中充分切開Liliequist膜的腦間葉結構,探查並徹底清除基底池的血腫,可以減少腦積水等併發症的發生。如今神經外科手術已經進入微創時代,但縱覽國內外學術報導,關於蛛網膜的研究報導較少。現

 

有的報導中有關蛛網膜的解剖細節、結構、功能等還存在分歧。隨著現代影像學技術的發展,磁共振技術已初步顯示出其潛力,有望在術前通過影像學檢查方法顯示不同的蛛網膜結構,研究其與腫瘤、神經、血管之間的關係,揭示蛛網膜的變形變異,將對疾病的診斷、手術入路的設計提供幫助。深入研究蛛網膜結構,術中有序解剖蛛網膜,利用顱內天然存在的解剖間隙形成微創手術操作通道,有助於術中保護神經和血管,避免損傷。

 

來源: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誌2016年10月第21卷第10期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NEJM綜述: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評估與治療
    近日,NEJM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SAH的綜述,為我們介紹了疾病診療的最新進展。小編將其中評估與治療部分在此與大家共享。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仍然是診斷動脈瘤和定義相關解剖結構的金標準。DSA的三維重建與二維造影的組合,對於檢測動脈瘤更為敏感,並提供更多的詳細解剖數據,也有助於治療的規劃。
  • 鞍上池蛛網膜囊腫伴腦積水的兩歲小患者
    這是一個的兩歲的小患者,一歲半時可自行獨立逐步行走,兩個月前開始出現行走步伐倒退、搖晃,步態不協調,經頭顱MRI檢查提示腦室擴張,腦室旁水腫,鞍上池蛛網膜囊腫,囊腫擠壓中腦導水管。小患者入院第三天進行軟性神經內鏡下鞍上池囊腫造瘻術+三腦室底部造瘻術,術後第四天經頭顱MRI檢查,鞍上池蛛網膜囊腫明顯變小,腦室擴張較術前減輕,腦室旁水腫減輕。術後第七天出院調養。三個月之後小患者來院複查時已經不需要家長扶持就能自行行走,行走步伐穩當,還調皮地在病房樓道裡小跑。
  • 腦積水診治現狀及問題_腦積水_第三腦室造瘻術_神經外科_醫脈通
    另外,由於侵襲操作、腦室結構特別是第三腦室結構變異、基底池血管發育及走行異常,增加了手術難度及不可控風險。因此,腦積水缺少一種能覆蓋所有類型的理想治療方法,至今仍是神經外科醫師的一大難題。、種族退化的腦積水、發育異常腦積水及結構毀壞性腦積水;根據流體動力學分為梗阻性、交通性腦積水等。
  • 超聲檢測視神經鞘直徑與顱內壓的相關性研究進展
    2.視神經鞘的解剖特點 視神經是胚胎期間腦向外突出形成視器過程中的一部分,眶內段視神經由視神經鞘包裹,視神經鞘由三層腦膜結構(硬腦膜、蛛網膜、軟腦膜)延伸而成,視神經周圍的蛛網膜下腔包含了腦脊液及由小梁
  • 超早期氨甲環酸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不能改善臨床結局
    超早期氨甲環酸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不能改善臨床結局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1:52:20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René Post團隊研究了超早期氨甲環酸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對臨床結局的影響。
  • 成人腦室內出血並發慢性腦積水的研究進展
    成人腦室內出血並發慢性腦積水的研究進展 2020
  • 三叉神經痛的臨床解剖學研究進展
    這一理論由Jannetta等首先提出來,他們認為TZ可位於三叉神經蛛網膜下腔段的任何地方。 經過4400例微血管減壓手術後,他們提出三叉神經中樞髓鞘覆蓋的部分可擴展至三叉神經蛛網膜下腔段的全長,所以三叉神經蛛網膜下腔段任何部位的血管壓迫都可能引起三叉神經痛。
  • Stroke: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成簇的播散性去極化與腦代謝...
    部分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可能出現播散性去極化現象。為此,德國海德堡大學醫院神經外科的Edgar Santos博士等人進行了一項研究,在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現播散性去極化(SDs)時,對細胞外腦組織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穀氨酸代謝動力學進行研究。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2012年12月6日的Stroke雜誌上。
  • 濰坊市中醫院提醒睡夢中突然頭痛噁心可能是蛛網膜下腔出血
    經檢查患者是「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動脈瘤雖然名字叫瘤卻不是腫瘤,而是腦血管壁上鼓起的一個『小囊腔』,囊腔壁也就是鼓起來的很薄的血管壁。腦動脈瘤可以發生一個,也可同時發生多個,隨著動脈血的搏動性衝擊,這個囊腔可能會越來越大,一旦破裂,血液就像洪水一樣沿著蛛網膜下腔擴散到整個大腦表面。」
  • 蛛網膜下腔麻醉下剖宮產術前使用6%羥乙基澱粉(130/0.4)和乳酸林格氏液預擴容治療的比較:隨機、雙盲、多中心CAESAR試驗
    今年6月26日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BJA,英國麻醉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法國學者的研究文章《蛛網膜下腔麻醉下剖宮產術前使用
  • 譯文+中英151 | 系統性紅斑狼瘡合併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和脊髓出血--高海鳳
    A,FLAIR成像有後部明顯的可逆性後部白質腦病綜合症樣改變的高信號和蛛網膜下腔出血表現。B,普通血管造影顯示小血管長節段的狹窄和擴張(箭)和更遠端串珠樣表現(箭頭)。C,左側椎動脈動脈瘤和基底動脈不規則改變。
  • 大腦中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支架置入術後高灌注腦出血的研究進展
    因此,及時識別腦動脈狹窄支架置入術後HPS並採取積極措施,可避免進展為HICH。本研究將對MCA粥樣硬化性狹窄支架置入術後HPS基礎上發生HICH的臨床診治及預防等作一綜述。 1. MCA慢性粥樣硬化性狹窄後,血-腦脊液屏障超微結構在各種致病因子作用下發生病理改變。當毛細血管網承受瞬間高灌注血流時,血-腦屏障超微結構嚴重破壞,血液成分滲入組織間隙,導致血管性腦水腫。
  • 高滲鹽水在神經科疾病中的應用進展
    臨床應用進展 4.1 顱腦損傷 Meta分析顯示,對顱腦損傷,高滲鹽水降低ICP效果優於甘露醇。有研究發現一次性靜脈輸注高滲鹽水可使急劇升高的ICP明顯降低,但是也導致腦灌注壓明顯上升,對遠期結局也沒有提及;因此,未來仍需要設計嚴謹的臨床研究驗證高滲鹽水在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效果。
  • 血泡樣動脈瘤研究新進展
    有研究表明BBA好發於女性患者,且可能與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病變和血流動力學改變以及高血壓病史有關。BBA的瘤壁僅由纖維蛋白組織層或僅由一層外膜覆蓋,且因其瘤壁薄、易破裂的特點,極易發生急性瀰漫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H),從而導致預後不良。另外,術後出血率及病死率較高。因此,這些問題對該疾病的治療及預防有著較大的挑戰性。
  • 神經管畸形圍生期處理新進展_神經管缺損_圍生期_神經外科_醫脈通
    本文就神經管畸形的圍生期處理及其最新進展做一綜述。 超聲篩查胎兒NTDs的時機,按照指南應常規在妊娠中期(18~22周)進行,最新研究指出,篩查時間可提前至妊娠早期(11~13周),主要通過胎兒超聲觀察身體結構發育的變異,如胎兒顱內透明層缺失(即第四腦室前後徑)、額上頜角減小、小腦延髓池部分或完全閉塞、顱內腦脊液量明顯較少等。
  • 逾百名國內神經外科專家參會,聚焦顱底鞍區和脊髓脊柱病變
    本次會議邀請了包括上海華山醫院周良輔院士及其團隊在內的國內以及省內神經外科領域的專家100多位,參會人數400多人,是年度廣州市內舉辦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力最廣的神經外科學術會議。本次大會主要圍繞神經外科顱底鞍區病變以及脊髓脊柱病變展開討論。
  • 【乾貨】大腦結構名詞中英文對照
    >  弓狀束 arcuate fasciculus  溝 sulcus  鉤束 uncinate faciculus  孤束核 solitary nucleus  海馬 hippocampus  海馬結構
  • 膠質母細胞瘤免疫治療的研究現狀及進展
    硬腦膜靜脈竇旁存在功能性淋巴管,淋巴管吸收鄰近蛛網膜下腔腦脊液和腦間質液,淋巴管內可見免疫細胞,並通過顱底孔與頸深淋巴結溝通。進一步研究發現GBM存在特殊免疫抑制微環境,使免疫治療在GBM受限。PD-L1在GBM表達程度仍存爭議,但研究發現高表達PD-L1GBM病人預後更差,這可能與其參與免疫抑制機制相關。已有個案報導PD-1抗體nivolunab可延緩成人和兒童復發GBM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