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最近一段時間生豬價格的上漲,以及養豬利好政策的支持,復養和補欄養殖戶越來越多,我們都知道豬群封閉飼養是控制疾病的一個重要手段,而從其它豬場引入仔豬或後備母豬時很容易引起多種疾病的發生。今天跟養豬朋友分享的案例就是因為豬場老闆從臨縣豬場採購了134頭仔豬而引起的一次發病,藉此提醒養豬朋友,外購仔豬或後備母豬進入豬場後一定要先進行隔離飼養,待飼養2-3周後豬群依然穩定才可以做混群處理。
豬場發病情況介紹
據豬場老闆所說,該場是在2019年7月中旬從鄰縣一家存欄200頭母豬的豬場內引進了134頭仔豬,引進仔豬後當天即同豬場內原有的64頭生豬進行了混群飼養,起初並沒有表現出異樣,在飼養了一個多星期之後新引入的仔豬陸續表現為高燒、食慾減退、皮膚發紅,腹部皮膚有藍紫色出血點,部分病豬皮膚還有出血點,並逐漸消瘦。發病後肌注安乃近、阿莫西林、林可黴素進行治療,但未起到良好質量效果,到筆者臨診時已經死亡了24頭仔豬。
1)臨床症狀
接到豬場老闆電話後筆者前往豬場發現,豬群整體健康狀態極差,幾乎全部發病。測量體溫多數處於40.2-41.2℃,食慾減退或廢絕,病豬扎堆喜臥,不願走動,個別豬有咳嗽和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症狀,仔細檢查豬舍地面可發現有醬油色尿跡。發病小豬有的皮膚發白,有的發紅,皮膚發白仔豬可視黏膜黃染或蒼白,皮膚發紅仔豬可視黏膜潮紅,且皮膚指壓不退色,檢查5頭髮病仔豬其中有3頭仔豬腹部皮膚有藍紫色出血點。另外,據老闆所說仔豬還會表現為發病後先便秘後腹瀉的症狀,發病後期仔豬還會出現四肢抽搐,呼吸困難等問題。
分析臨床症狀應重點抓住如下幾個關鍵點:
a、豬群高燒、食慾減退,扎堆等屬於普通臨床症狀,對於疾病診斷並沒有太大的指導意義;
b、豬舍地面有醬油色尿跡,這屬於血紅蛋白尿,是豬附紅細胞體的示病症狀;
c、導致仔豬發病後先便秘,後腹瀉,且皮膚發紅,指壓不退色,可能是豬瘟,也可能是附紅細胞體感染;
d、5頭中有3頭仔豬腹部皮膚有藍紫色出血點,該症狀屬於附紅細胞體的典型臨床症狀。
e、可視黏膜黃染或蒼白,可能是仔豬缺鐵性貧血,也可能是附紅細胞體感染。
2)病理剖檢
從發病豬群中任意選擇3頭症狀較嚴重的仔豬進行剖檢,解剖後發現病豬血色蒼白,血液凝固不良,肌肉蒼白,其中2頭脂肪有微黃色染色,皮下和結締組織呈膠凍樣浸潤,胸腔、腹腔和心包積液增多,肝臟腫大呈黃色,並且質地變脆,膽囊中膽汁濃稠,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出血,另外腸漿膜、心冠脂肪等組織有黃染症狀。
病理解剖分析:從病理變化中可以發現豬群的主要病理變化集中在各臟器的黃染,而臨床上導致這一病變的主要疾病就是附紅細胞體病。
通過臨床症狀和病理剖檢變化可以做出附紅細胞體的初步診斷。
附紅細胞體臨床快速診斷方法:將懷疑病豬趕至單獨圈舍內,用消毒剪刀剪破病豬耳朵邊緣,觀察流血情況,若流出血液稀薄,血色為粉紅色,並且血液流動性差,凝固不良即可做出附紅細胞體的診斷。
實驗室快速診斷方法:採集懷疑病豬耳靜脈血,滴在載玻片上,然後滴上0.9%的生理鹽水混勻,蓋上載玻片後在光學顯微鏡400倍鏡下進行觀察,若可見到紅細胞表面有卵圓形的蟲體做運動,即可診斷為附紅細胞體感染。也可直接用病豬耳靜脈血做抹片觀察,若紅細胞變形呈齒輪狀或其它不規則形狀,也可確診為附紅細胞體。
附紅細胞體的治療
首先加強豬場飼養管理,尤其是衛生管理和消毒工作,每天定時打掃衛生1-2次,每周定期進行消毒,並把發病豬集中到同一圈舍,便於管理,病死豬要進行無害化處理。治療病豬所用針頭要一頭豬一個,用後進行清洗並高溫煮沸後才能再次使用。
1)對症治療
a、高燒病豬,針對高燒至40.5℃以上病豬,應肌注安乃近、氟尼辛葡甲胺等退熱藥物;
b、皮膚發白病豬呈貧血症狀,建議肌注補鐵針劑1.5-2ml;
2)殺蟲治療
a、發病嚴重食慾廢絕豬,使用注射用水稀釋三氮脒至5%注射液後,按照5-7mg/kg體重做深部肌肉注射,一天一次,連用2天;
b、發病食慾減退豬,按照長效土黴素注射液40mg/kg體重+銀黃注射液0.2ml/kg體重肌注,一天一次,連用3天;
c、每噸飼料添加銀黃可溶性粉1kg+泰樂菌素2kg+強力黴素1kg+氨基多維1kg,拌料給藥治療。該場多數豬只食慾減退或廢絕,所以建議飲水給藥,按照每噸水添加銀黃可溶性粉500g+泰樂菌素1kg+強力黴素500g+氨基多維1kg進行治療。
治療效果:通過上述治療後,後續共死亡15頭髮病嚴重豬,其它豬只的病情開始好轉,豬群的採食量逐漸恢復,後續沒有新發案例的出現,至此此次疾病已經治癒。
病例總結
該場的此次發病時由於豬場外購仔豬後未進行隔離即混群,導致了新引進仔豬的發病。另外發病後未能做出正確的診斷,雖然採取了一定的治療措施但是並未起到有效治療效果。所以提醒養豬朋友後續再外購仔豬和引種後備母豬時首先應注意引種豬場當地的疾病發生情況,其次引種後要隔離飼養2-3周後方可混群,最後就是豬群發病後應迅速根據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做出初步診斷,若治療2-3天後無效,立即藉助實驗室診斷進行確診,從而才能採取有效措施,將豬場損失降至最低。
豬附紅細胞體病的討論
豬附紅細胞體發病後會導致部分病豬皮膚發紅,皮下有出血點,且末梢皮膚紫紅色後壞死,所以又稱為「紅皮病」。是由於立克次氏體病原附紅細胞體感染而引起的一種熱性溶血性傳染病。因其主要寄生在紅細胞表面、血漿和骨髓等處所以會導致病豬表現為黃疸、貧血,皮膚蒼白,肌肉蒼白,內臟黃染等症狀。
該病常年都可發生,由於通過血液傳播,所以在夏季蚊蟲繁殖旺盛時發病率更高,不同品種、性別和年齡的豬都易感,但豬群年齡不同其症狀也有所不同,仔豬常表現為咳喘,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症狀,以及貧血,腹瀉等症狀;育肥豬表現為溶血性貧血,皮膚和可視黏膜蒼白或黃染,皮膚發紅,被毛無光澤,排出淺紅色至醬油色血紅蛋白尿;母豬表現為高燒,皮下水腫,流產或早產,若母豬隱性感染則會表現為斷奶後不發情,返情比例高,哺乳母豬泌乳量下降等問題;公豬感染後表現為精液質量下降,性慾低下等。
所以在日常的飼養管理中應注重該病的預防:
a、加強豬場的驅蟲工作,一般一個季度驅蟲一次,尤其注意疥蟎的驅殺,具體驅蟲措施建議參考《養豬丨立春到,溫度升,讓我們聊聊春季豬場驅蟲那些事》;
b、加強滅蠅滅蟲工作,因附紅細胞體可通過血液傳播,所以夏季蚊蠅是導致該病傳播的一個重要原因,夏季豬舍內應加強滅蠅滅蚊;
c、做好針頭的消毒,肌注藥物或疫苗免疫時,母豬建議一頭豬一個針頭,仔豬和肥豬建議一窩豬一個針頭,用後及時清洗消毒後再次使用,防止該病的傳播;
d、降低飼養密度,減少豬群應激,當天氣突然變化或者轉群時,建議在豬群的飼料或飲水中添加氨基多維、黃芪多糖等抗應激藥物;
e、做好藥物保健,一般每年的4、5月份(南方稍早,北方稍晚)需要在豬群的飼料中添加強力黴素+磺胺間甲氧嘧啶7天,降低豬群體內附紅細胞體的含量,防止該病的發生。
附紅細胞體的鑑別診斷
雖然附紅細胞體具有比較典型的示病症狀,但是臨床症狀同豬瘟、仔豬缺鐵性貧血、弓形體等有一定的相似性,臨床需要鑑別診斷:
a、附紅細胞體同豬瘟鑑別診斷:兩病的相似症狀在於都有指壓後不褪色的紫斑,另外耳尖等處會有紫紅色,還會有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的症狀。但豬瘟主要引起淋巴結、喉頭、扁桃體、膀胱等內臟的廣泛性出血,脾臟的出血性梗死,回盲瓣扣狀疹等症狀,而附紅細胞體主要引起心冠脂肪、肝臟、腸漿膜、喉頭等處黃染,膽囊腫大,膽汁濃稠等症狀。
b、附紅細胞體同仔豬缺鐵性貧血的鑑別診斷:兩病的相似之處在於病豬可視黏膜黃染或蒼白,呼吸急促,被毛粗亂,消瘦。但仔豬缺鐵性貧血多發生於哺乳仔豬,而附紅細胞體多發生於保育豬、育肥豬等階段。
c、附紅細胞體同弓形體的鑑別診斷:兩病的相似之處在於均會導致病豬高燒,精神沉鬱,皮膚發紅等症狀,但附紅細胞體會導致可視黏膜先充血后蒼白,黃染,血液稀薄,解剖時血液凝固不良;而弓形體主要表現為流鼻涕、咳喘等呼吸道症狀,行走站立不穩等神經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