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出血主要是由血小板數目減少及其功能異常,毛細血管脆性增加或通透性增加,血漿中凝血因子缺乏以及循環血液中抗凝血物質增加引起。常見於血液系統疾病,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癲、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過敏性紫癜與血友病等;非血液系統疾病或某些急性傳染病也可有出血情況。
患者多表現自發性出血或輕度受傷後出血不止。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膚、牙齦及鼻腔出血最為多見。此外,還可發生關節腔、肌肉和眼底出血。內臟出血多為重症,可表現為消化道出血(嘔血、便血)、泌尿道出血(血尿)及女性生殖道出血(月經過多)等,嚴重者可發生顱內出血而導致死亡。血管脆性增加及血小板異常所致的出血多表現為皮膚黏膜瘀點、瘀斑;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常有關節腔出血或軟組織血腫。
居家護理
為了避免增加出血的危險或加重出血,根據出血部位的不同應做好預防及處理。
1. 皮膚出血的預防與護理避免人為的皮膚損傷而導致或加重出血。保持床單平整,被褥衣褲輕軟;注意避免肢體的碰撞或外傷。沐浴或清洗時避免水溫過高和過於用力擦洗皮膚;勤剪指甲,以免抓傷皮膚,減少細菌的傳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 鼻出血的預防和護理防止鼻黏膜乾燥而出血,保持室內相對溼度在50%一-60%,秋冬季可局部使用液體石蠟或抗生素軟膏。避免人為誘發出血,勿用力擤鼻,以防止鼻腔內壓力增大導致毛細血管破裂出血或滲血;避免用手摳鼻痂和外力撞擊鼻部。少量出血時,可用棉球或明膠海綿填塞壓迫止血,無效者立即就醫緊急處理。
3.口腔、牙齦出血的預防與護理為防止牙齦和口腔黏膜損傷而導致或加重局部出血,平時應用軟毛牙刷刷牙,忌用牙籤剔牙;儘量避免食用煎炸、帶刺或含骨頭的食物、帶殼的堅果類食品以及質硬的水果(如甘蔗)等;進食時要細嚼慢咽,避免口腔黏膜損傷。牙齦滲血時,可用棉球或乾淨的紙巾局部壓迫止血,並及時用流動的冷水衝洗口腔內陳舊血塊,以免滋生細菌引起口臭而影響食慾和情緒。
4. 關節出血或深部組織血腫的預防與護理減少活動量,避免過度負重和易致創傷的運動。一且發生出血, 應立即停止活動,臥床休息;關節腔出血者宜拾高患肢並固定於功能位,深部組織出血者要注意測量血腫範圍,局部可用冰袋冷敷,以減少出血,同時可採用局部壓迫止血。
5. 內臟或消化道出血大量嘔血及便血時,患者表現出煩躁不安、頭暈、口渴、出冷汗、脈搏細弱、血壓下降,應緊急就醫,並保持每15—30 分鐘測脈搏、呼吸、血壓一次,觀察記錄嘔血和便血的量及性質。少量出血可進食溫涼飲食,大量出血時應禁食,同時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6. 眼底及顱內出血的預防及護理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情緒激動、劇烈咳嗽和過度用力排便等;伴有高血壓者需監測血壓。若突發視野缺損或視力下降,常提示眼底出血。應儘量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避免揉擦眼睛,以免加重出血。若突然出現頭痛、視力模糊、呼吸急促、噴射性嘔吐甚至昏迷,雙側瞳孔變形不等大、對光反應遲鈍,則提示有顱內出血,應及時送往醫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