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概述
護理是一門運用科學,分為家庭護理和有償護理。有償護理必須按照衛生部、衛健委、醫政部所規定的法律法規相關條文執行開展相應的護理項目,有條理、有目的、有計劃完成基礎或常規護理,觀察了解病人體表體重基礎情況,根據病情變化監測或獲取病情數據,以配合醫生完成對病人的治療,加強輸液巡視和教育,及時處理醫療糾紛,防止醫療事故的發生。開展危重症生命體徵監測、標本採集、體重營養定期採集分析,並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和精神諸方面,照顧病人的生活起居,日常活動、用藥和安全等問題。如心肌梗塞病人可表現為:生理的——疼痛、胸悶、氣急;心理的——害怕、恐懼;思想文化的——對疾病知識的自我認識和理解程度;精神的——是否被護士和醫生重視與尊重。
護理的內容:
1、病人衛生護理
對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病人提供的個人衛生方面的照顧和幫助。病人衛生護理的目的為:①清除壞死組織、微生物、分泌物和其他汙垢。②刺激血液循環,放鬆肌肉,使病人感到舒適,幫助恢復精力。③改變病人的病容,消除不良氣味。④預防褥瘡和交叉感染。⑤便於觀察病情。
2、以住院病人為例,衛生護理包括以下幾種:
① 入院護理 病人入病室前要在接診室洗頭、理髮、沐浴、更衣、剪指甲。對有蝨蟣的病人應進行滅蝨。
② 晨晚間護理 晨間護理包括刷牙漱口、洗臉洗手、用溫水擦背、用50%酒精按摩受壓部位,梳頭,整理床鋪及更換汙染衣單,這一切應在早飯前進行。晚間護理系在晚飯後進行,如協助洗臉漱口等。使病人感覺清潔舒適,易於入睡。病人若由於疾病痛苦徹夜不眠,身體疲備,在晨晚間護理時也可以觀察病情。
③ 飯前後護理 飯前協助病人洗手,扶老幼病人坐起。飯後整理床鋪以保持整潔。 高熱病人飯前後應予漱口。
3、不同部位的護理包括以下幾種。
(1) 口腔護理:口腔內溫暖潮溼,又有食物殘渣,是最有利於細菌繁殖的場所。病人早晚必須刷牙,晚上刷牙比早晨刷牙更為重要。有活動假牙者應先洗手取下假牙,用冷水衝洗刷淨,漱口後再戴上。
(2) 洗頭: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護士應協助洗頭,每1~2周在床上洗一次,水溫為43~45℃。洗時注意遮住病人眼睛,雙耳塞棉球,洗髮後注意擦乾頭髮。若洗頭時病人面色,呼吸、脈搏發現有異常,則應停止操作。
(3) 沐浴:對不能進行淋浴和盆浴的病人,可進行床上擦浴,這可促進血液循環和皮膚排洩功能,但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室溫不可低於21℃。水溫40~43℃為宜。②遮擋病人,並關好門窗。③擦浴時動作要輕,隨時用大毛巾蓋好病人以免受涼。④擦浴時將溼毛巾要纏繞手上。⑤及時更換熱水。⑥擦浴後要更換衣褲及被罩。
(4) 孔道口周圍皮膚護理:帶有各種管道引流和造瘻口的病人,孔周皮膚護理尤為重要。管道口的皮膚經常被引流液汙染和刺激,易於感染。因此應在孔周皮膚處塗以凡士林,或氧化鋅軟膏以保護皮膚。發現感染及時處理。
(5) 滅蝨:有體蝨者,換下的衣服可按質量分別採用蒸、煮、或用馬拉硫磷粉筆劃線進行滅蝨。有陰蝨者可剃毛,再用紙包好燒掉。有頭蝨者可用中藥百部草滅蝨。
(6) 特殊病人的護理 昏迷病人要加強口腔護理及翻身擦背。預防褥瘡。大小便失禁的病人要及時更換汙溼的被褥。
(7) 老年病人身體抵抗力低,合併症多,感覺反應遲鈍,而且不愛活動,因此對老年病人必須加強皮膚護理,以防褥瘡。
(8) 兒童防禦機制差,易感染疾病,清潔意識不強,故大小便後、飯前後、睡前都要指導小兒洗手。要勤洗澡,此時室溫在25℃左右,水溫約38~40℃,以熱而不燙為原則。
培養目標
主要學習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醫學基礎、預防保健的基本理論知識,受到護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臨床護理技能的基本訓練。具備人文社會科學、醫學、預防保健的基本知識及護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能在護理領域內從事臨床護理、預防保健、護理管理、護理教學和護理科研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幹學科
護理學基礎 護理學導論 內科護理學 外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 婦產科護理學
主要課程
人體解剖學、生理學、醫學倫理學、護理心理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藥理學、健康評估、護理學基礎、急重症護理學、內外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兒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精神科護理學、預防醫學、護理管理學等。
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醫院護理
1、基礎護理 研究並應用護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滿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心理治療的需要,通過臨床護理工作,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及時提供病性發生、發展的動態信息,有效地配合併參與治療、檢查及對危重患者的搶救,以積極的安全的護理對策,使病人處於最佳心理狀態。
2、專科護理結合臨床各專科的特點,應用專科護理理論和護理技術,如強化對危重病人的監護及燒傷、顯微外科、臟器移植、手術前後的專科護理等。
3、護理管理 運用科學的方法組織、實施臨床護理工作;為病人創造優美的休養環境;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有效地提高護理質量等。
(二)社區護理
社區護理以預防保健為重點,包括防病、保健諮詢;護理科普宣教和預防接種;心理衛生指導;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指導;職業病防治和家庭訪視護理等。
(三)護理教育
研究護理人才培養的規律、方法及模式,不斷提高護理教育質量,改善護理人員的知識結構,適應護理學發展地需要。
(四)護理科研
護理學的發展需要護理科研的支持和推動。護理學理論的構建,護理理論與護理實踐的結合成果,護理技術、方法的改進,護理設備、護理工具的改革,護理管理模式的建立等。都有賴於護理科學研究去探索規律、總結經驗,推進護理學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