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瀰漫性膠質瘤的臨床診療指南

2021-01-08 澎湃新聞
成人瀰漫性膠質瘤的臨床診療指南

2021-01-08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姬康祁、邱天明 神外資訊

北京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研究所江濤教授等為配合WHO第四版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標準的修訂和結合瀰漫性膠質瘤治療的最新進展,對中國膠質瘤合作組織聯合指導委員會、中國神經腫瘤學會和中國腦癌協會的膠質瘤臨床實踐指南進行更新。文章發表在2020年11月《Cancer Lett》在線。

——摘自文章章節

研究背景

北京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研究所江濤教授等為配合WHO第四版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標準的修訂和結合瀰漫性膠質瘤治療的最新進展,對中國膠質瘤合作組織(CGCG)聯合指導委員會、中國神經腫瘤學會(SNO-China)和中國腦癌協會(CBCA)的膠質瘤臨床實踐指南進行更新。指南建議的重點是分子和病理診斷、手術、放療和化療等主要治療方式,並整合免疫療法和靶向療法的臨床試驗結果;為臨床醫生治療成人瀰漫性膠質瘤提供指導意見,包括對WHOⅡ-Ⅳ級的成人星形細胞瘤、少突膠質細胞瘤及其變種,討論組織學和分子診斷及最新治療策略和新療法。文章發表在2020年11月《Cancer Lett》在線。

研究結果

神經膠質瘤的診斷主要是基於與不同假定的起源細胞的顯微結構相似性和分化水平。隨著對腫瘤發生的遺傳基礎知識的積累,發現分子特徵有助於膠質瘤的分類。目前推薦的膠質瘤診斷過程是組織學分型和分子特徵的結合。分子特徵的應用已推薦到臨床實踐中,並提供更多關於腫瘤生物學行為的信息,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後。

膠質瘤的治療需要多學科聯合,包括手術切除、放療、化療和支持治療。並應用整體治療算法。無論是新診斷的還是復發的膠質瘤,都應考慮患者的年齡、臨床表現、影像學結果和腫瘤分子特徵等因素(表1)。

表1. 膠質瘤治療的推薦和循證級別

膠質瘤的最新治療方案包括分子靶向治療、免疫療法和IDH靶向治療等。在分子靶向治療方面,受體酪氨酸激酶(RTK)-PI3K、TP53和RB通路突變較多,可以作為治療途徑。如RTKs等致癌基因已經是神經膠質瘤臨床試驗的治療靶點,但治療效果不明顯。使用TKI,美羅汀針對EGFR靶向治療的研究正在進行。一項Ⅱ期臨床試驗顯示,聯合替莫唑胺治療復發性EGFR擴增性膠質母細胞瘤顯示良好效果,然而在Ⅲ期臨床試驗早期發現無效而終止。雖然目前靶向治療對膠質瘤患者生存期沒有明顯改善,但結合現有標準護理和新療法的多模式治療,可能有助於改善膠質瘤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質量。

免疫療法,包括免疫接種、溶瘤病毒、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也是GBM治療研究的重點。惡性膠質瘤免疫治療的負面結果令人失望,但採用聯合治療或逆轉微環境中的局部免疫抑制,可能成為有希望的治療方法。

IDH1/2基因突變在人腦膠質瘤中較為常見。在膠質瘤中發現IDH1 R132H是生物醫學研究的重要成果。在一項Ⅰ期研究中,使用ivosidenib(AG-120)500毫克,每天一次,對IDH突變的晚期膠質瘤患者可延長疾病控制時間和抑制非增強腫瘤的生長。

組稿

邱天明 副主任醫師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編譯

姬康祁 醫師

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審校

王知秋 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終審

陳銜城 教授

《神外資訊》主編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H3K27M突變在膠質瘤致病及診療中的作用
    通過對各種類型膠質瘤大樣本分析發現,H3F3A突變在兒童和年輕成人丘腦、腦幹等中線結構區域具有較高的特異性。 近年來經過不斷深入研究,發現組蛋白H3.3突變中線結構(如丘腦、腦幹及脊髓等)區域膠質瘤中具有極高的表達,且常見於兒童和年輕成人,呈瀰漫性生長,腫瘤惡性程度極高,預後極差。相關研究均顯示H3K27M突變在瀰漫性中線膠質瘤中獨特的基因突變模式。
  • ...劉豔輝團隊 通過樣本量最大回顧性研究 證實丘腦膠質瘤不是手術...
    》上,發表題為「Surgical treatment and surviv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adult thalamic glioma: a single institution experience of 8 years」的臨床研究,本研究是迄今為止成人丘腦膠質瘤手術治療中樣本量最大的回顧性研究。
  • 鋼琴家患丘腦膠質瘤無法演奏,手術後靈活手指彈奏令人嘆為觀止!
    術中磁共振檢查,顯示腫瘤精準全切(紅色表示切除前,綠色表示切除後) 術後組織病理學:瀰漫性中線神經膠質瘤迄今為止,丘腦膠質瘤患者的預後仍然較差,沒有臨床實踐指南供參考。最近的研究表明,丘腦腫瘤的手術切除術可能有益於患者的生存,手術切除程度越大,預後越好。
  • 2020版中國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在京發布
    工人日報客戶端8月22日電 8月22日,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主辦,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承辦的「中國臨床腫瘤學會2020版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發布會暨北京大學胃腸間質瘤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 揭秘毛細胞星形細胞瘤:可痊癒的良性膠質瘤
    發病特點毛細胞星形細胞瘤常發生於兒童和年輕人,成人少見,無明顯性別差異約佔全部膠質瘤的5%-6%,年發病率為0.37/100 000人,是兒童中最常見的膠質瘤,其中約2/3發生於小腦。有研究證明,約40%的原發於視路者,伴有I型神經纖維瘤病(NF1),且多數為女孩。
  • Erdafitinib治療腦膠質瘤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將在天壇醫院啟動...
    陳寶師:目前,在高級別膠質瘤中,替莫唑胺作為膠質瘤治療的一線化療藥,目前還是一個無法替代的藥物,因此很多臨床試驗也大多是和替莫唑胺聯合。 目前,多種靶向藥物正在研發,現在已經上市的多種靶向藥物也在積極進行各項臨床試驗,治療方案百花齊放,至於哪些治療方案能夠取得明顯療效並進入指南,我們還需要拭目以待。 神外前沿:基層醫院在膠質瘤診斷中,還有哪些需要提升?
  • 最新中樞神經系統瘤樣脫髓鞘病變診療指南發布!_中樞神經系統瘤樣...
    》,其目的在於為廣大醫務工作者在鑑別與診斷疑似TDLs患者時提供指導,使診療過程更加規範,特別是為沒有條件開展腦活檢或家屬不願意行腦活檢的患者提供診療參考,其臨床指導意義更加突出。點擊下載指南>>>中樞神經系統瘤樣脫髓鞘病變診治指南瘤樣脫髓鞘病變(TDLs),既往也稱瘤樣炎性脫髓鞘病(TIDD),或脫髓鞘假瘤(DPT),是中樞神經系統
  • 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膠質瘤前景廣闊
    由此,這名接受了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的患者無進展生存期已達24個月。目前,經該中心團隊應用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且無進展生存期達到或超過24個月的膠質瘤母細胞患者已達3名,這些患者的長期療效還在進一步觀察中,值得期待。中心主任戴宜武博士稱在所有類型的膠質瘤中,膠質母細胞瘤惡性程度最高,極易復發,平均在手術、放化療後半年左右復發,現有的資料統計平均生存期18個月。
  • 【臨床】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臨床特點及診療
    組織形態學屬於惡性小圓細胞腫瘤,分為中樞性和外周性,外周性較常見,文章報導較多,中樞性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相對較少見,而幕上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更為罕見,僅佔整個腦腫瘤的 0.1%左右,且多見於兒童,成人非常罕見。
  • CSCO首次發布胃腸道間質瘤診療指南,基石藥業阿泊替尼片入選一線...
    近日,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組織編寫了首版《CSCO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下稱《指南》)。這是CSCO針對胃腸間質瘤(GIST)推出的首部指南。此前數年,中國GIST臨床診療主要遵循由CSCO編寫的《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以下簡稱《共識》)。與《共識》相比,《指南》的推薦等級更高,更強調權威性和實用性。
  • 1 型神經纖維瘤病相關腫瘤的診療進展(綜述)
    這些腫瘤以WHO I級膠質瘤(稱為毛細胞星形細胞瘤)為主,病理上與非NF1患者的自發性膠質瘤難以鑑別。儘管許多視路膠質瘤無症狀,但仍有半數可引起臨床表現,最常見的為視力下降,一些患兒可出現性早熟。卡鉑或長春新鹼化療常用來治療臨床進展性腫瘤以及患兒其它低級別的膠質瘤。2.
  • 成人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中國患者有了新的治療選擇
    臨床迫切需要新的治療方式。抗血管生成——貝伐珠單抗給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帶來生存獲益2020年9月21日,羅氏宣布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安維汀®(英文商品名:Avastin;通用名:貝伐珠單抗注射液)用於成人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GBM)患者的治療。
  • 惡性膠質瘤能治好嗎?對抗惡性膠質瘤的臨床挑戰
    膠質瘤在解剖位置上表現出異質性,40%出現在額葉(圖1A)。膠質瘤相對罕見,每年每10萬成人中就有5人發生。在每年診斷為原發性腦瘤的10萬人中的20人中,膠質瘤佔所有腦瘤的27%和所有惡性腦瘤的80%。膠質瘤的發生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佔0-19歲兒童原發性腦腫瘤的47%,但成人的平均診斷年齡為62歲。基於亞型、腫瘤分級和診斷過程中膠質瘤定義的任何不一致,發病率也可能略有不同。
  • 組蛋白H3.3 G34R/V突變在神經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K27M)和34位甘氨酸突變為精氨酸或纈氨酸(G34R/V)有關。儘管組織病理學為高級別腫瘤,但某些G34R突變腫瘤在影像上顯示出弱或無對比增強。此外,有1例腫瘤廣泛浸潤3個以上的腦葉,包括深灰質結構,如基底葉和丘腦,這與大腦膠質瘤病(gliomatosis cerebri,GC)生長模式一致。
  • 研究| IDH1突變抑制劑 治療膠質瘤臨床前景良好
    近年來,神經腫瘤分子取得了重大進展,目前已發現一系列有助於腦膠質瘤臨床診斷和預後判斷的分子標誌物。這些新的生物學分子標誌物的發現為膠質瘤患者的治療和預後提供重要參考指標,並可能成為未來治療的新靶點。其中IDH1基因的突變為近年發現的重要的此類分子標誌物之一,且與腦膠質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本文就膠質瘤IDH1基因突變的研究進展簡要概述。
  • 脊索樣膠質瘤臨床病理
    該瘤好發於30~70歲成人,國外報導病例發病年齡為12~71歲(平均46歲),男女患病率為1:1.7~3。臨床症狀與腫瘤的發生位置、瘤體的大小及壓迫鄰近組織相關,可出現頭痛、頭暈、失眠、乏力、視物模糊、記憶減退、嗜睡、內分泌紊亂等各種神經症狀及精神障礙。CT及MRI示邊界清晰的腫塊影,增強後呈均勻強化。腫瘤很少向周圍浸潤,生物學行為良性,暫定為起源不定的神經上皮腫瘤(WHO II級)。
  • 腦膠質瘤成新「癌王」,高級別中位生存期僅1年
    如果一旦診斷為惡性腦幹膠質瘤、膠質母細胞瘤、兒童腦幹瀰漫內生型橋腦膠質瘤(DIPG)等高級別膠質瘤,確確實實與死亡非常臨近了。此外,一些位於腦幹、丘腦、胼胝體等複雜部位的低級別膠質瘤由於位置複雜,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切除通常也面臨著極大的治療困難,下不了手術臺的情況時有發生。得了腦膠質瘤能活多久?
  •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9 版)》外科治療解讀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9 版)》外科治療解讀.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20, 27(11): 1267-1270. doi: 10.7507/1007-4848.202009027摘要隨著胸部螺旋 CT 體檢篩查的日益普及,我國肺癌的檢出率不斷增長。《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結合我國肺癌的特點以及國內外肺癌研究的進展,每年做一次更新。
  • 裹上一身「螢光衣」大腦膠質瘤無處可藏
  • 為什麼很多膠質瘤無法治癒?別灰心,10年生存期逐步提高
    mos為中位生存期(不同的研究,結果可能會有輕微浮動)一級膠質瘤手術全切後可達到治癒標準,中位生存期長達50年二級膠質瘤5年生存率為40-80%,中位生存期3-5年三級膠質瘤5年生存率為30-60%,中位生存期2-4年四級膠質瘤5年生存率小於10%,中位生存期12-14個月更多的治療選擇,更好的治療效果治療效果1、多數膠質瘤首選手術切除,一二級膠質瘤有更好的預後結局膠質瘤根據核分裂像、異型性、細胞增殖速度進行分級,1級和2級一般稱低級別膠質瘤,通常具有更好的預後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