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8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姬康祁、邱天明 神外資訊
北京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研究所江濤教授等為配合WHO第四版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標準的修訂和結合瀰漫性膠質瘤治療的最新進展,對中國膠質瘤合作組織聯合指導委員會、中國神經腫瘤學會和中國腦癌協會的膠質瘤臨床實踐指南進行更新。文章發表在2020年11月《Cancer Lett》在線。
——摘自文章章節
研究背景
北京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研究所江濤教授等為配合WHO第四版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標準的修訂和結合瀰漫性膠質瘤治療的最新進展,對中國膠質瘤合作組織(CGCG)聯合指導委員會、中國神經腫瘤學會(SNO-China)和中國腦癌協會(CBCA)的膠質瘤臨床實踐指南進行更新。指南建議的重點是分子和病理診斷、手術、放療和化療等主要治療方式,並整合免疫療法和靶向療法的臨床試驗結果;為臨床醫生治療成人瀰漫性膠質瘤提供指導意見,包括對WHOⅡ-Ⅳ級的成人星形細胞瘤、少突膠質細胞瘤及其變種,討論組織學和分子診斷及最新治療策略和新療法。文章發表在2020年11月《Cancer Lett》在線。
研究結果
神經膠質瘤的診斷主要是基於與不同假定的起源細胞的顯微結構相似性和分化水平。隨著對腫瘤發生的遺傳基礎知識的積累,發現分子特徵有助於膠質瘤的分類。目前推薦的膠質瘤診斷過程是組織學分型和分子特徵的結合。分子特徵的應用已推薦到臨床實踐中,並提供更多關於腫瘤生物學行為的信息,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後。
膠質瘤的治療需要多學科聯合,包括手術切除、放療、化療和支持治療。並應用整體治療算法。無論是新診斷的還是復發的膠質瘤,都應考慮患者的年齡、臨床表現、影像學結果和腫瘤分子特徵等因素(表1)。
表1. 膠質瘤治療的推薦和循證級別
膠質瘤的最新治療方案包括分子靶向治療、免疫療法和IDH靶向治療等。在分子靶向治療方面,受體酪氨酸激酶(RTK)-PI3K、TP53和RB通路突變較多,可以作為治療途徑。如RTKs等致癌基因已經是神經膠質瘤臨床試驗的治療靶點,但治療效果不明顯。使用TKI,美羅汀針對EGFR靶向治療的研究正在進行。一項Ⅱ期臨床試驗顯示,聯合替莫唑胺治療復發性EGFR擴增性膠質母細胞瘤顯示良好效果,然而在Ⅲ期臨床試驗早期發現無效而終止。雖然目前靶向治療對膠質瘤患者生存期沒有明顯改善,但結合現有標準護理和新療法的多模式治療,可能有助於改善膠質瘤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質量。
免疫療法,包括免疫接種、溶瘤病毒、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也是GBM治療研究的重點。惡性膠質瘤免疫治療的負面結果令人失望,但採用聯合治療或逆轉微環境中的局部免疫抑制,可能成為有希望的治療方法。
IDH1/2基因突變在人腦膠質瘤中較為常見。在膠質瘤中發現IDH1 R132H是生物醫學研究的重要成果。在一項Ⅰ期研究中,使用ivosidenib(AG-120)500毫克,每天一次,對IDH突變的晚期膠質瘤患者可延長疾病控制時間和抑制非增強腫瘤的生長。
組稿
邱天明 副主任醫師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編譯
姬康祁 醫師
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審校
王知秋 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終審
陳銜城 教授
《神外資訊》主編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