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樣膠質瘤臨床病理

2021-01-20 四川病理

【簡述】

脊索樣膠質瘤(chordoid glioma,CG)是一種發生於第三腦室及周圍區的罕見低級別膠質瘤,最初認為是一種GFAP陽性的腦膜瘤,後來的研究證明瘤細胞起源於膠質細胞。WHO(2000)神經系統腫瘤分類中命名為「第三腦室脊索樣膠質瘤(CGTV)」,並將其歸屬於起源不定的神經上皮腫瘤類型。該瘤好發於30~70歲成人,國外報導病例發病年齡為12~71歲(平均46歲),男女患病率為1:1.7~3。臨床症狀與腫瘤的發生位置、瘤體的大小及壓迫鄰近組織相關,可出現頭痛、頭暈、失眠、乏力、視物模糊、記憶減退、嗜睡、內分泌紊亂等各種神經症狀及精神障礙。CT及MRI示邊界清晰的腫塊影,增強後呈均勻強化。腫瘤很少向周圍浸潤,生物學行為良性,暫定為起源不定的神經上皮腫瘤(WHO II級)。MRI可表現為第三室或第三腦室附近球狀、邊界清楚的包塊影,直徑一般為2~5cm,除少見的囊性變外,腫瘤增強後均勻強化,並與下丘腦和鞍上結構相鄰。

圖釋

圖1.條索狀、簇狀排列的嗜酸性上皮樣瘤細胞埋在黏液樣(空泡樣)基質中,細胞大小較均一,少部分瘤細胞核中可見核仁;

圖2.實性簇狀排列的上皮樣瘤細胞間及外周區有淋巴漿細胞浸潤,並見Russell小體,上皮樣瘤細胞較多,黏液樣成分較少,瘤細胞核仁明顯;

圖3.瘤細胞胞質GFAP瀰漫(+),EnVision法;

圖4.瘤細胞膜EMA瀰漫(+),EnVision法;

圖5.瘤細胞胞質CD34(+),EnVision法;

圖6.基質PAS(+),過碘酸雪夫反應法。

【病理特點】

嗜伊紅的上皮樣瘤細胞呈簇狀、巢狀或條索狀排列,埋在不等量嗜鹼性黏液樣(常為空泡狀)基質中,類似於脊索的組織結構(圖1)。瘤細胞呈短梭形和/或卵圓形大小較一致,染色質均勻細緻,核中等大小,可見核仁,無核分裂象,少數病例中偶見核分裂(<1個/10HFP)。多數病例中瘤細胞呈明顯的膠質細胞分化,出現粗糙的纖維狀突起,腫瘤組織被纖維分割成小葉狀,未見壞死及小血管增生,瘤體周圍星形細胞不同程度的反應性增生。間質中可見多少不等的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非腫瘤區可見Russell小體,未見淋巴濾泡形成(圖2)。

免疫組化:瘤細胞GFAP(圖3)、vimentin和EMA(圖4)瀰漫(+),S-100灶狀(+),CK、ER、PR和D2-40(一);瘤細胞核p53(5%~20%)(+);Ki-67增殖指數<1%,復發病例增殖指數在5%~10%或更高;部分病例CD34灶狀(+)(圖5),c-erbB-2為點狀或膜狀(+)。組織化學PAS (+)(圖6)。


(轉自  病理學界)

相關焦點

  • 【病理圖譜學習36】——良性脊索細胞瘤臨床病理
    圖釋圖1.腫瘤主要由胞質透亮的脂肪樣細胞構成
  • 【病例】脊索細胞瘤一例
    【臨床資料】 2014 年 9 月 15 日,AJNR 雜誌刊登了如下一則病例報導。
  • 【病例】反覆背痛:良性脊索細胞瘤
    (圖4.良性脊索細胞瘤良性脊索細胞瘤通常不引起疼痛,所以往往不能引起患者注意。它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慢性模糊的疼痛,部分病人可無任何症狀,通常在行影像學檢查時偶然發現。診斷要點:影像學檢查可見受累椎體模糊的硬化樣表現或呈現白色椎體,有時影像學檢查顯示病變不明顯;CT掃描可以更好地顯示硬化表現,無骨質或皮質破壞;MRI T1像可顯示界限相對清楚的骨內病變——均勻的低信號,而T2像則顯示為均勻的高信號;腫瘤細胞病理染色可見上皮標誌物波形蛋白和S
  • 源自肺部的骨外良性脊索細胞腫瘤
    良性脊索細胞腫瘤(benign notochordal cell tumor,BNCT)源自脊索細胞殘餘,最近被認為是與脊索瘤對應的良性病變、且可能是其前驅病變。腫瘤周邊可見淋巴細胞套袖樣排列、肺泡結構輕度破壞(圖 2C、圖 2D)。此外,大部分腫瘤細胞的胞核為小圓形,染色質細膩、顯著核仁者極少。部分腫瘤細胞形狀不規則,胞核較大(圖 2E);未見核分裂及脈管侵犯。空泡狀腫瘤細胞的胞質內可見粘液樣物,阿辛藍染色可見小囊,周圍肺泡腔也有著色(圖 2F)。
  • ...小兒膠質瘤|神經膠質瘤|星形細胞瘤|DIPG|策略|手術|兒童|腦幹|...
    神經膠質瘤是小兒患者中常見的腦癌類型,約佔所有兒童顱內腫瘤的50%。這是一個高度異質的人群,從良性的WHO組織病理學I級和II級到惡性的WHO III級和IV級,患者情況各有差異。病理組織學和位置是重要的預後因素,會影響手術幹預的決策以及可能切除腫瘤的程度。
  • 膠質瘤復發診斷:是惡性進展還是放射性壞死?|復發性腫瘤|膠質瘤|...
    膠質瘤為何難治,其中一個治理難點就是膠質瘤的復發問題。這不僅是膠質瘤患者害怕的,也是困擾醫生的主要難題。無論是擴大手術切除範圍,還是術後輔助放療和化療,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減少腫瘤細胞的殘留,以延長腫瘤復發的時間。在以前治療過的神經膠質腫瘤的部位重新生長的腫塊提出了適應證和治療選擇的問題。重要的考慮事項包括:  1.
  • 巴特朗斐教授談術中超聲造影在膠質瘤治療中的應用
    術中造影提高膠質瘤手術成功率膠質瘤是最常見的惡性腦瘤,其基本治療方法是手術加放療和化療。膠質瘤是否完全切除直接關係到患者的預後。根治性腫瘤手術對於改善臨床療效,同時保持神經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許多先進的成像技術已經應用於神經外科手術領域,如神經導航、術中CT、MRI等。術中CUS不僅具有廉價、方便、可重複性好等優點,而且能夠與手術過程完全同步進行實時成像。
  • APT在膠質瘤假性進展與復發鑑別中的應用
    高級別膠質瘤約佔所有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25%,其中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腦腫瘤。目前,高級別膠質瘤標準治療方案為最大範圍安全地手術切除病灶,再輔以放療或同步放化療。在隨訪追蹤時,部分膠質瘤病人在T1WI增強影像上可出現腫瘤樣強化改變,類似腫瘤復發或進展,但這些改變在治療結束後會逐漸消失或保持穩定,因此被稱為「假性進展」。
  • 專家訪談 | 邱曉光教授:對低級別膠質瘤治療的一些認識
    其二是最近十年來關於膠質瘤分子生物學的進步,把膠質瘤分成了不同的類型,我們可以根據膠質瘤的分子分型判斷其預後,據此來決定膠質瘤患者的治療策略。和高級別膠質瘤一樣,低級別膠質瘤的治療首先是手術切除,不能手術的患者進行部分切除或者活檢,取得病理和分子病理,根據這些醫學信息來決定下一步的治療策略。關鍵是哪些患者是屬於術後必須治療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高危患者呢?
  • 對抗惡性膠質瘤的臨床挑戰
    膠質瘤分類和管理  開創性的神經外科醫生珀西瓦爾·貝利和哈維·庫欣在1926年進行了第一次腦腫瘤的組織學分類,其中異常特徵用光學顯微鏡。此後,組織學觀察一直用於腦腫瘤的病理診斷。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常見病理特徵包括核異型性、增殖增加、血管生長和潛在的假性壞死。特定病理組合的出現也預示著疾病的進展和預期壽命。
  • Cell:基因WNT5A調節膠質瘤幹細胞分化為內皮細胞樣細胞
    Hu說,「我們發現受到基因WNT5A調節的膠質瘤幹細胞變成內皮細胞樣細胞(endothelial-like cell)。這些新的被稱作GdEC的細胞招募現存的內皮細胞,從而形成一種支持遠離原發性腫瘤的浸潤性膠質瘤細胞生長的微環境,這經常會導致衛星病灶和疾病復發。」
  • 說出你的基因故事:同樣的組織病理,為什麼生存期大不相同?
    從而建立了分子時代CNS腫瘤診斷的新概念,神經膠質瘤作為最常見的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子分型對其診斷治療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以下是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提供的兩例病例,分子病理在患者的鑑別診斷、臨床分型、預後判斷及治療選擇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分子病理診療與傳統病理有哪些區別和聯繫?
  • 膠質瘤是惡性的顱內腫瘤,為什麼還要手術切除?
    膠質瘤是來源於神經系統膠質細胞和神經元細胞的腫瘤的統稱,是顱內(大腦內部)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佔顱內腫瘤的40%-50%。 臨床上按照腫瘤部位可分為幕上膠質瘤(大腦半球膠質瘤)、幕下膠質瘤(小腦膠質瘤)、腦幹膠質瘤、脊髓膠質瘤等類型。
  • Erdafitinib治療腦膠質瘤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將在天壇醫院啟動...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陳寶師醫師,向神外前沿新媒體介紹了這項臨床試驗及膠質瘤綜合治療的最新進展。 神外前沿:低級別膠質瘤治療中,免疫和靶向治療,有哪些有效的方案可供臨床選擇?
  • H3K27M突變在膠質瘤致病及診療中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腫瘤發生基因遺傳學基礎逐漸闡明及分子診斷的快速發展,分子病理診斷逐漸在臨床得到廣泛的應用
  • 最新中樞神經系統瘤樣脫髓鞘病變診療指南發布!_中樞神經系統瘤樣...
    與腦膠質瘤相比,多數TDLs臨床症候相對較顯著,少數亦可表現為影像病灶大、臨床症候相對較輕的特點,與膠質瘤類似。TDLs以頭痛、言語不清、肢體力弱起病多見。部分患者早期可僅表現為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淡漠等精神認知障礙症候,易被患者及家屬忽視。
  • 解碼CD30+淋巴瘤診斷,Get臨床與病理必備知識點
    掌握這些臨床和病理特徵,進行綜合診斷 sALCL和cHL的診斷應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和病理學檢查等進行,病理診斷為診斷「金標準」。可通過臨床和病理特徵(如下表[3]),區分原發性皮膚ALCL與ALK+或ALK- sALCL。
  • 成人瀰漫性膠質瘤的臨床診療指南
    原創 姬康祁、邱天明 神外資訊北京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研究所江濤教授等為配合WHO第四版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標準的修訂和結合瀰漫性膠質瘤治療的最新進展,對中國膠質瘤合作組織聯合指導委員會、中國神經腫瘤學會和中國腦癌協會的膠質瘤臨床實踐指南進行更新。
  • PI3K/AKT信號轉導通路在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膠質瘤病理分級與不同FGFR亞型表達有關,隨著膠質瘤細胞惡性程度增加,FGFR-1水平降低,而FGFR-2水平增高。DHANDAPANI等的研究表明:bFGF可以誘導C6膠質瘤細胞分泌TGF-β1,刺激細胞過度增殖。此外,bFGF還可以促進VEGF的表達,調節內皮細胞活性,促進膠質瘤血管形成。
  • 靶向澱粉樣蛋白前體可減少後期阿爾茨海默氏樣病理
    靶向澱粉樣蛋白前體可減少後期阿爾茨海默氏樣病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8 13:42:08 德國圖賓根大學Mathias Jucker研究小組發現,在轉基因小鼠中靶向澱粉樣蛋白前體可減少後期阿爾茨海默氏樣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