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脊索樣膠質瘤(chordoid glioma,CG)是一種發生於第三腦室及周圍區的罕見低級別膠質瘤,最初認為是一種GFAP陽性的腦膜瘤,後來的研究證明瘤細胞起源於膠質細胞。WHO(2000)神經系統腫瘤分類中命名為「第三腦室脊索樣膠質瘤(CGTV)」,並將其歸屬於起源不定的神經上皮腫瘤類型。該瘤好發於30~70歲成人,國外報導病例發病年齡為12~71歲(平均46歲),男女患病率為1:1.7~3。臨床症狀與腫瘤的發生位置、瘤體的大小及壓迫鄰近組織相關,可出現頭痛、頭暈、失眠、乏力、視物模糊、記憶減退、嗜睡、內分泌紊亂等各種神經症狀及精神障礙。CT及MRI示邊界清晰的腫塊影,增強後呈均勻強化。腫瘤很少向周圍浸潤,生物學行為良性,暫定為起源不定的神經上皮腫瘤(WHO II級)。MRI可表現為第三室或第三腦室附近球狀、邊界清楚的包塊影,直徑一般為2~5cm,除少見的囊性變外,腫瘤增強後均勻強化,並與下丘腦和鞍上結構相鄰。
圖釋
圖1.條索狀、簇狀排列的嗜酸性上皮樣瘤細胞埋在黏液樣(空泡樣)基質中,細胞大小較均一,少部分瘤細胞核中可見核仁;
圖2.實性簇狀排列的上皮樣瘤細胞間及外周區有淋巴漿細胞浸潤,並見Russell小體,上皮樣瘤細胞較多,黏液樣成分較少,瘤細胞核仁明顯;
圖3.瘤細胞胞質GFAP瀰漫(+),EnVision法;
圖4.瘤細胞膜EMA瀰漫(+),EnVision法;
圖5.瘤細胞胞質CD34(+),EnVision法;
圖6.基質PAS(+),過碘酸雪夫反應法。
【病理特點】
嗜伊紅的上皮樣瘤細胞呈簇狀、巢狀或條索狀排列,埋在不等量嗜鹼性黏液樣(常為空泡狀)基質中,類似於脊索的組織結構(圖1)。瘤細胞呈短梭形和/或卵圓形大小較一致,染色質均勻細緻,核中等大小,可見核仁,無核分裂象,少數病例中偶見核分裂(<1個/10HFP)。多數病例中瘤細胞呈明顯的膠質細胞分化,出現粗糙的纖維狀突起,腫瘤組織被纖維分割成小葉狀,未見壞死及小血管增生,瘤體周圍星形細胞不同程度的反應性增生。間質中可見多少不等的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非腫瘤區可見Russell小體,未見淋巴濾泡形成(圖2)。
免疫組化:瘤細胞GFAP(圖3)、vimentin和EMA(圖4)瀰漫(+),S-100灶狀(+),CK、ER、PR和D2-40(一);瘤細胞核p53(5%~20%)(+);Ki-67增殖指數<1%,復發病例增殖指數在5%~10%或更高;部分病例CD34灶狀(+)(圖5),c-erbB-2為點狀或膜狀(+)。組織化學PAS (+)(圖6)。
(轉自 病理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