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澱粉樣蛋白前體可減少後期阿爾茨海默氏樣病理

2020-12-04 科學網

靶向澱粉樣蛋白前體可減少後期阿爾茨海默氏樣病理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8 13:42:08

德國圖賓根大學Mathias Jucker研究小組發現,在轉基因小鼠中靶向澱粉樣蛋白前體可減少後期阿爾茨海默氏樣病理。相關論文於2020年11月16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在可檢測到β-澱粉樣蛋白(Aβ)沉積之前,研究人員在Aβ前體蛋白轉基因小鼠中測試了各種抗體中和Aβ種子的能力。研究人員還使用了不同大小的小鼠和人腦來源的天然Aβ聚集體進行免疫沉澱來表徵不同的抗體識別譜。在澱粉樣前期急性給藥後,至少一種抗體(aducanumab)導致6個月後Aβ沉積和下遊病理的顯著降低。這表明在腦中蛋白質聚集的滯後階段已存在可治療性靶向的致病性Aβ種子。

 

因此,阿爾茨海默氏病的臨床前階段(目前定義為無臨床症狀的Aβ沉積)可能是病原體種子形成和傳播的較晚表現,目前尚無法在體內進行檢測。

 

研究人員介紹,Aβ沉積是阿爾茨海默氏病中Aβ聚集相對較晚的結果。當致病性Aβ種子開始形成、繁殖和擴散時,還無法得知,也沒有對其進行生化定義。

 

附:英文原文

Title: Acute targeting of pre-amyloid seeds in transgenic mice reduces Alzheimer-like pathology later in life

Author: Ruth E. Uhlmann, Christine Rother, Jay Rasmussen, Juliane Schelle, Carina Bergmann, Emily M. Ullrich Gavilanes, Sarah K. Fritschi, Anika Buehler, Frank Baumann, Angelos Skodras, Rawaa Al-Shaana, Natalie Beschorner, Lan Ye, Stephan A. Kaeser, Ulrike Obermller, Sren Christensen, Fredrik Kartberg, Jeffrey B. Stavenhagen, Jens-Ulrich Rahfeld, Holger Cynis, Fang Qian, Paul H. Weinreb, Thierry Bussiere, Lary C. Walker, Matthias Staufenbiel, Mathias Jucker

Issue&Volume: 2020-11-16

Abstract: Amyloid-β (Aβ) deposits are a relatively late consequence of Aβ aggreg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When pathogenic Aβ seeds begin to form, propagate and spread is not known, nor are they biochemically defined. We tested various antibodies for their ability to neutralize Aβ seeds before Aβ deposition becomes detectable in Aβ precursor protein-transgenic mice. We also characterized the different antibody recognition profiles using immunoprecipitation of size-fractionated, native, mouse and human brain-derived Aβ assemblies. At least one antibody, aducanumab, after acute administration at the pre-amyloid stage, led to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Aβ deposition and downstream pathologies 6 months later. This demonstrates that therapeutically targetable pathogenic Aβ seeds already exist during the lag phase of protein aggregation in the brain. Thus, the preclinical phase of Alzheimer『s disease—currently defined as Aβ deposition without clinical symptoms—may be a relatively late manifestation of a much earlier pathogenic seed formation and propagation that currently escapes detection in vivo.

DOI: 10.1038/s41593-020-00737-w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0-00737-w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β澱粉樣蛋白病理傳播證據
    近日,《自然》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告稱,曾有某些批次的屍源性人類生長激素(c-hGH)樣本被β澱粉樣蛋白汙染。
  • 科學網—研究發現β澱粉樣蛋白病理傳播證據
    後來,這些樣本能夠在小鼠體內傳播β澱粉樣蛋白病理現象。雖然這些新發現無法證明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直接傳播性,但卻提供了實驗證據,表明病人接受的c-hGH能夠傳播β澱粉樣蛋白病理。 《自然》201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告稱,曾有8名病人接受了被朊病毒汙染的c-hGH治療,且之後死於克雅病(CJD),其中4名病人的腦內出現了β澱粉樣蛋白病理。
  • 研究揭示導致阿爾茨海默症發展的β-澱粉樣蛋白聚合體結構
    賓漢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和科羅拉多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繪製了一種導致阿爾茨海默症加速發展的侵略性蛋白質聚合體的分子結構。賓漢頓大學生物物理化學助理教授Wei Qiang說:"大約10%的老年痴呆症病例是由家族突變引起的。
  • 老年痴呆藥物曙光初現 靶向澱粉樣蛋白有望減緩病情惡化
    原標題:老年痴呆藥物曙光初現 靶向澱粉樣蛋白有望減緩病情惡化 圖片來源:Raul Arboleda   在數年的失望後,日前發布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抗體療法可能為阿爾茨海默氏症(又稱老年痴呆)患者帶來小的改善。   這兩種藥物——禮來公司的solanezumab和百健公司的aducanumab均靶向在阿爾茨海默氏症病人大腦中堆積的β-澱粉樣蛋白。
  • 多篇文章聚焦澱粉樣蛋白研究新進展!
    就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頓舞蹈病和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而言,蛋白以異常方式聚集而形成穩定的不可溶性沉積物,從而對神經系統造成嚴重破壞。在這些遺傳風險因素中,載脂蛋白E(APOE)ε4等位基因(APOE4)是導致遲發性阿爾茨海默病的最強遺傳危險因素,主要是通過驅動澱粉樣β病理引起的。最近,人們還發現APOE4是路易體痴呆(Lewy body dementia, LBD)的一種遺傳風險因素。APOE4如何驅動路易體痴呆發病風險以及它是否對α-突觸核蛋白病理學有直接影響尚不清楚。
  • 腦科學日報:深睡眠預防阿爾茨海默添新證;適度飲酒也會損傷大腦
    4,圖賓根大學團隊:靶向澱粉樣蛋白前體可減少後期阿爾茨海默氏樣病理 來源:小柯生命 德國圖賓根大學Mathias Jucker研究小組發現,在轉基因小鼠中靶向澱粉樣蛋白前體可減少後期阿爾茨海默氏樣病理。
  • 雙重靶向納米方法是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有利工具
    阿爾茨海默病的一般病理特徵是大腦中澱粉樣β蛋白斑塊沉積和細胞內神經原纖維纏結,而tau蛋白、磷酸化tau蛋白的發展,乙醯膽鹼酯酶水平的改變以及活性氧的形成為共同支持因素。最近的研究還顯示澱粉樣β蛋白和非澱粉樣蛋白途徑的相互關聯行為,這使疾病更加嚴重。
  • Mol Cell Proteomics: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抑制神經遞質的生成
    2012年8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一 在Ruhr大學Medizinisches蛋白質組學中心的Thorsten Müller博士的帶領下,研究人員目前發表論文揭示了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腦中的異常蛋白沉積是如何破壞神經細胞之間的信號。研究人員報告說,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大腦中的異常蛋白質的沉積會破壞神經細胞之間的信號聯繫。
  • 阿爾茨海默(AD)超重磅!渤健/衛材β澱粉樣蛋白抗體aducanumab在...
    2020年12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渤健(Biogen)與合作夥伴衛材(Eisai)近日聯合宣布,已向日本厚生勞動省(MHLW)提交了單抗藥物aducanumab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症(AD)的新藥申請(J-NDA)。MHLW將通過標準審查程序對該申請進行審查。
  • 腦細胞酸鹼失衡阻礙「貨物運輸」,或致阿爾茨海默氏症
    星形膠質細胞能從神經元之間的空間中清除所謂的β澱粉樣蛋白,而數十年的研究證據表明,如果該清除過程出現問題,澱粉樣蛋白會堆積在神經元周圍,並導致特徵性的澱粉樣蛋白斑和神經細胞變性,而這成為破壞記憶的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標誌。
  • 炎症反應與阿爾茨海默病關鍵蛋白的聯繫
    《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研究論文。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李月明教授團隊發現,一種參與先天免疫反應的蛋白質,能夠影響阿爾茨海默病關鍵病理蛋白——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該機構的新聞稿也指出,這項研究首次表明免疫反應能促進產生這種關鍵病理蛋白。
  • 抗澱粉樣蛋白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有待考證
    Bapimeuzumab藥物是一種人的IgG1 的抗體,IgG1抗體是能夠準確識別Aβ蛋白N端的鼠單克隆抗體3D6。該藥物能夠識別可溶性的和聚集的Aβ蛋白並與Aβ蛋白有密切的聯繫。臨床前實驗資料提示bapimeuzumab藥物能與β澱粉樣蛋白斑塊結合併激活小神經膠質細胞的噬菌作用而介導澱粉樣蛋白斑塊的清除。
  • PNAS:研究揭示β-澱粉樣蛋白聚集體結構,揭秘阿爾茲海默症發生發展...
    2019年8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賓漢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和科羅拉多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繪製了一種導致阿爾茨海默症加速發展的侵略性蛋白質聚合體的分子結構。
  • 首先是澱粉樣蛋白,之後是Tau蛋白,最後是痴呆
    研究人員報告,在一項該類研究中,tau蛋白成像可在無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識別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Beau Ances(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及其同事在JAMA Neurology雜誌上報告稱,在一項納入59例患者的研究中,[18F]-AV-1451 PET成像可從認知正常的人群中識別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AUC 0.89~0.98),且tau蛋白升高與海馬體和大腦皮層體積減少相關。
  •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2018-2019年最受歡迎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文章介紹(1)
    由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複雜性,迫切需要設計多靶向配體以幹預這些疾病中涉及的互補信號通路。開發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酶靶標是膽鹼酯酶和β-分泌酶。來自埃及曼蘇爾大學的Moustafa T. Gabr團隊認為可將膽鹼酯酶和β-分泌酶抑制劑作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多靶向配體。多靶向配體具有靶向神經變性疾病的多個主要病理級聯反應的能力。
  • 科學網—實現β-澱粉樣蛋白可視化測定
    本報訊 商丘師範學院生物分子識別與傳感重點實驗室周豔麗博士日前在阿爾茨海默氏症早期診斷方面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快速、高效
  • 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要多早開始?
    圖片來源:123RF阿爾茨海默病(AD)會造成記憶力下降、認知衰退等問題,而早在臨床症狀出現的幾年、甚至幾十年前,患者的大腦中就已經悄悄發生一連串的病理性變化,包括大量β澱粉樣蛋白(Aβ)的沉積。關於AD的病因,一種主流觀點認為,病理性β澱粉樣蛋白不斷積累是導致疾病的元兇。諸多醫藥公司也開發了多種靶向這些蛋白沉積的藥物。
  • NLPR3炎性小體激活引發tau病理形成
    NLPR3炎性小體激活引發tau病理形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1 13:07:56 德國波恩大學醫院Michael T. Heneka研究小組取得一項新進展。
  • 阿爾茨海默病與tau蛋白
    哈佛大學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受試者大腦中掃描 tau蛋白,這種標誌性蛋白會形成有害的神經纖維纏結,這是與這種致命疾病相關的。新完成的掃描是所謂的無症狀阿爾茨海默氏症抗澱粉樣蛋白藥物(或簡稱 A4)大型臨床試驗的一部分,這是第一個旨在發現和治療記憶力衰退開始前的早期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試驗。  哈佛大學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受試者大腦中掃描 tau蛋白,這種標誌性蛋白會形成有害的神經纖維纏結,這是與這種致命疾病相關的。
  • 血漿磷酸化tau181蛋白可用於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病和額顳葉變性
    血漿磷酸化tau181蛋白可用於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病和額顳葉變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9 12:20:54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da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