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靶向納米方法是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有利工具

2020-11-28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雜誌

阿爾茨海默病的一般病理特徵是大腦中澱粉樣β蛋白斑塊沉積和細胞內神經原纖維纏結,而tau蛋白、磷酸化tau蛋白的發展,乙醯膽鹼酯酶水平的改變以及活性氧的形成為共同支持因素。最近的研究還顯示澱粉樣β蛋白和非澱粉樣蛋白途徑的相互關聯行為,這使疾病更加嚴重。然而,目前的臨床研究僅針對澱粉樣或非澱粉樣假說,因此,應採用多種病理學靶向臨床方法,以通過獲得協同效應來降低疾病的風險水平。

來自美國邁阿密大學的Roger M. Leblanc團隊認為,納米顆粒在阿爾茨海默病治療中的使用已被證明具有多個潛在的好處:(i)增加大多數治療藥物的溶解度、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ii)通過特定的靶向系統減少不良反應;(iii)增加在靶位上的負載能力和緩釋以及負載治療劑混合物的能力以增強聯合療法的可能性。而且,使用光致發光納米顆粒可以通過成像輔助藥物遞送。阿爾茨海默病研究中使用的大多數納米顆粒粒徑都超過50 nm,並且與多種藥物/分子結合後,粒徑達到或超過100 nm,最終會損害血腦屏障上皮細胞。不僅高於50 nm的顆粒會破壞血腦屏障,而且會聚集形成簇,最終導致血流減慢和心肌梗塞。因此,應廣泛使用更小的納米顆粒。此外,已經合成了一些較小尺寸(<100 nm)的薑黃素納米顆粒,可用於共同遞送其他藥物以抑制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同時促進神經保護。

文章在《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2021年 1月 1期發表。

文章來源:Hettiarachchi SD, Leblanc RM (2024) Dual targeting nano-approache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etiology. Neural Regen Res 16(1):119-120.doi.org/10.4103/1673-5374.286965

相關焦點

  • 天津大學探索新型納米藥物 有望成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福音
    日前,天津大學常津教授團隊探索研發新型納米藥物,有望成為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新思路。相關成果已發表於工程技術國際權威期刊《先進科學》。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它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老年痴呆症」。全球有將近 4000 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 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要多早開始?
    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要多早開始?圖片來源:123RF阿爾茨海默病(AD)會造成記憶力下降、認知衰退等問題,而早在臨床症狀出現的幾年、甚至幾十年前,患者的大腦中就已經悄悄發生一連串的病理性變化
  • 利用幹細胞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2017年9月30日/生物谷BIOON/---幾年來,人們不斷嘗試利用幹細胞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基於此,小編進行過一番梳理,以饗讀者。1.Nat Commun:新的幹細胞操作技術可以幫助治療阿茲海默症和關節炎doi:10.1038/ncomms15982一項來自美國西北大學材料方面的開創性研究可能有助於那些需要幹細胞治療的脊髓損傷、中風、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關節炎或任何其他需要組織再生的病症的患者。
  •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2018-2019年最受歡迎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文章介紹(1)
    近年來大量研究揭示了薑黃素在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β-澱粉樣蛋白和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生物標記物,而薑黃素能夠與之特異性結合,並產生螢光反應,被廣泛開發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探針。此外,由於薑黃素的多靶點作用特性,對眾多的慢性疾病,如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等,具有一定的保護和預防作用。
  •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04:28 蘇州大學Zhen Li研究團隊通過仿生超小納米顆粒靶向小膠質細胞來治療帕金森氏病。
  • Science子刊:阿爾茨海默病其實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
    阿爾茨海默病目前的定義是基於大腦中稱為澱粉樣蛋白斑和tau纏結物的有毒蛋白聚集物的存在,伴有認知衰退和痴呆。但是通過清除這些毒性蛋白聚集物來治療這種疾病的嘗試並未取得成功。這項新的研究提供的關於活躍的Aβ和tau朊病毒能夠促進這種疾病產生的新證據可能導致人們探究直接靶向朊病毒的新療法。
  • 禮來阿爾茨海默病抗體療法達到2期臨床主要終點
    今日,禮來(Eli Lilly and Company)公司宣布,該公司靶向β澱粉樣蛋白(β-amyloid)的單克隆抗體donanemab,在一項2期臨床試驗中達到主要臨床終點,將評估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能力和日常功能的綜合指標的下降速度延緩了32%。這一新聞一出,隨即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和熱議。
  • 為治療腦部疾病而開發的納米粒子給藥系統
    原創 Medical Xpress 阿爾茨海默病然而,將這些發現轉化為臨床批准的治療方法的進展速度要慢得多,部分原因是科學家在將治療方法穿過血腦屏障(BBB)並進入大腦方面面臨的挑戰。
  • 突觸修剪失控: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請點擊標題下的 解碼醫學,關注我們吧。 一項對小鼠的研究顯示,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大腦在發育過程中修剪多餘突觸的過程可能出現了異常。 對許多人來說,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常見熟悉而可怕的疾病。僅僅在美國,就有約530萬人受到它的影響,這種疾病緩慢但無情剝奪著患者的記憶力、辨別力還有認知力,使得他們最終甚至無法完成日常工作。
  • 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要多早開始?科學家重新定義「早期」,治療事半功倍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阿爾茨海默病(AD)會造成記憶力下降、認知衰退等問題,而早在臨床症狀出現的幾年、甚至幾十年前,患者的大腦中就已經悄悄發生一連串的病理性變化,包括大量β澱粉樣蛋白(Aβ)的沉積。
  • 為什麼記憶形成神經元易受阿爾茨海默病的影響
    原創 Rockefeller 阿爾茨海默病當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時,整個大腦不會立刻崩潰。相反,大腦就像冷酷的發條一樣瓦解,隨著內嗅皮層中一組腦細胞的明顯退化而解體。這些所謂的脆弱神經元負責將經歷轉換成記憶,它們總是最先退化的。
  • 阿爾茨海默病亞型或與tau蛋白的不同修飾有關
    華山醫院科研團隊牽頭制定了全球首個阿爾茲海默病循證預防國際指南,提出了21條防治推薦。各大媒體已做了大量相關報導,不再贅述。現在讓我們放眼海外,了解科研前沿還有哪些進展。近日,美國麻省總醫院的一項研究發現了可能影響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表現和疾病進展速度的生物學原因。該研究發表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 突觸修剪失控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一項對小鼠的研究顯示,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大腦在發育過程中修剪多餘突觸的過程可能出現了異常。目前,產生這些症狀的機制還不完全清楚,阿爾茨海默病主要是由於蛋白質的異常積聚導致的,這些異常積聚會在大腦中形成β-澱粉樣斑塊和纏結,最終導致突觸這種大腦中的連接節點減少,這種影響主要與認知能力的下降密切相關。
  • 國際學術會議:腦腸軸理論有望促成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新突破
    2020年AAIC特別開設「微生物組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發病機制與治療意義會議主辦方 供圖 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俗稱「老年痴呆症」的阿爾茨海默病(AD)自100多年前發現首例患者以來,科學家對其發病機制探索從未停止。數據顯示,全球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患者在快速增長,相關藥物治療等研究備受關注。
  • 國內首個「中美合作阿爾茨海默病MCBT預防與治療中心」 在東方綠地...
    「MCBT療法」被有關機構認定為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有效方法本網訊 (鍾健)由上海吳孟超醫學科技基金會、美國病理會診中心(American Diagnostic Consultation & Services,LLC)、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西方醫學中心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Center
  • 百年沉浮折戟再戰,抗阿爾茨海默病之路的下一個裡程碑在哪?
    由於這些藥物副作用大,對於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效果有限,膽鹼性假說沒有受到廣泛的支持。目前在研藥物中,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藥物設計與發現研究中心、化學合成和藥理研究人員共同開發的抗氟諾哌齊(DC511020)和長春華洋高科技有限公司所研發的琥珀八氫氨吖啶片藥物設計靶向的是乙醯膽鹼酯酶。氟諾哌齊的研發已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頒發的臨床試驗批件,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
  • 人類腦細胞可以通過基因編輯,來降低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原創 Ryan Morrison 阿爾茨海默病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人類大腦中的細胞有一天可能被科學家編輯,以防止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英國《每日郵報》11月27日消息加拿大拉瓦爾大學(Laval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一種基因變體,這種基因被認為可以降低人們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可能性,延長人們的壽命。90歲以上的人中有四分之一會患上阿爾茨海默病,這種病被認為是由腦細胞外一種叫做β-澱粉樣蛋白的蛋白質的積累引起的。
  • 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大面積斷貨!
    微信群藥店店員曬圖,九期一賣斷貨了九期一(通用名甘露特鈉,代號:GV-971)是我國原創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藥。2019年11月2日,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有條件批准上市,適用於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認知功能。2019年12月29日,九期一全國戰略發布會上,其研發單位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宣布九期一正式上市。
  • 阿爾茨海默病可治療?不用動刀不用吃藥!MIT華人女科學家利用聲光...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昱言養老」  人類疾病研究史上有眾多未被徵服的領域,其中,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下稱「AD」,俗稱「老年痴呆症」)可謂最難攻克。它是一種通過不可逆轉的細胞損失逐漸破壞腦組織和相關功能的疾病。   雖然一些治療方法可以減緩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症狀一段時間,但目前還沒有一種可以治癒這種疾病。
  • 【行業動態】科學家開發出治療腦部疾病的納米顆粒給藥系統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un 導言:布萊根婦女醫院與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開發用於治療腦部疾病的納米顆粒藥物遞送系統,解決了科學家在將治療劑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時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