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腦細胞可以通過基因編輯,來降低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2020-12-04 澎湃新聞

原創 Ryan Morrison 阿爾茨海默病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人類大腦中的細胞有一天可能被科學家編輯,以防止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

英國《每日郵報》11月27日消息

加拿大拉瓦爾大學(Laval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一種基因變體,這種基因被認為可以降低人們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可能性,延長人們的壽命。

90歲以上的人中有四分之一會患上阿爾茨海默病,這種病被認為是由腦細胞外一種叫做β-澱粉樣蛋白的蛋白質的積累引起的。

這種蛋白與澱粉樣前體蛋白有關,但是這種蛋白的一種基因變體A673T可以將人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降低四倍。

加拿大拉瓦爾大學

加拿大的研究小組表明,在腦細胞中激活這種變異,進而減少增加阿爾茨海默病風險的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是可能的。

這種基因變異於2012年首次在少數斯堪地那維亞(Scandinavian)血統的人身上發現,在斯堪地那維亞每150人中就有一人出現這種變異,但在其他地方卻很罕見。

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有兩個國,即西部的挪威和南邊的瑞典

根據研究作者的說法,由於A673T變異直到生命後期才變得相關,所以它不是進化選擇的。

它與該基因的其他變體的區別僅在於一個DNA鹼基。

研究人員表明,通過編輯這一個DNA鹼基,他們能夠激活培養皿中生長的腦細胞中的A673T變異。

Jacques Tremblay和他的同事說,這是證明將這種變異基因植入大腦與遺傳基因具有同樣好處的第一步。

Jacques P. TremblayPh.D.

在培養人體細胞的培養皿中,他們發現當小的單個DNA鹼基改變時,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減少了。

在進行動物實驗之前,研究小組仍在完善這項技術。

研究人員最初使用了一種稱為鹼基編輯的CRISPR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將一個DNA鹼基直接、不可逆地轉化為另一個靶向鹼基。

然而,他們現在已經轉向了一種名為「啟動編輯」的相對較新的方法——一種「搜索和替換」的基因組編輯技術,使用融合蛋白直接將新的遺傳信息寫入目標DNA位點。

在培養皿中的細胞中,他們成功編輯了大約40%的細胞,但他們認為在人類大腦中可能需要更高比例的細胞。

研究小組說,另一個主要問題是,當人們開始表現出阿爾茨海默病的症狀時,可能已經太晚了,無法編輯基因來產生影響。

然而,據倫敦大學學院的Selina Wray說,任何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方法都是如此,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她說,研究人員仍應尋求所有可能的治療方法,包括基因編輯,最終總會有辦法奏效的。

Tremblay說,將來可能會在精子、卵子或胚胎中就做出改變,那樣具有阿爾茨海默病家族史的人出生時即帶有A673T變體。

研究結果已經發表在《bioRxiv》預印本平臺上。

研究於10月27日發表在《bioRxiv - Bioengineering》上

參考文獻

Source:Laval University

Human brain cells could be gene-edited to reduce the risk of developing Alzheimer's disease, scientists claim

Reference:

Guyon A, Rousseau J, Bégin F, et al. Base editing strategy allows insertion of the A673T mutation in APP gene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bioRxiv; 2020. DOI: 10.1101/2020.10.27.357830.

免責聲明

本公眾號上的醫療信息僅作為信息資源提供與分享,不用於或依賴於任何診斷或治療目的。此信息不應替代專業診斷或治療。在做出任何醫療決定或有關特定醫療狀況的指導之前,請諮詢你的醫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基因解讀阿爾茨海默病
    有些人群服用魚油不但降不了血脂,還會提高罹患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人痴呆症)的風險。同樣,有些降脂藥對有的人很有效,對有的人卻不奏效,你知道為什麼嗎?如何安全有效降脂,同時規避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專家告訴你,這都取決於你身體裡與生俱來的一個符號——APOE基因(載脂蛋白E基因)。抽血做個簡單的基因檢測,看看你身體裡的ApoE基因是哪個類型,就知道以上問題的答案了。
  • 研究稱對人類大腦細胞進行基因編輯,有望預防老年痴呆症
    ,以防止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種主流理論認為,它是由腦細胞外一種叫做澱粉樣蛋白的蛋白質積累而引發的。加拿大拉瓦爾大學的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人類神經細胞中的一個關鍵基因是如何減少這種蛋白質的形成的。該基因的許多變體增加了澱粉樣蛋白的生成,但一種叫做A673T的變體卻減少了這種生成。
  • 分子生物學重大發現: 腦細胞篡改了DNA引發阿爾茨海默病
    孤獨的老人不得不自己購買日用品和食品分子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發現:人腦神經元細胞可能自我擾亂了基因,這種混亂基因組進而又篡改和擴大了腦細胞蛋白質,極有可能引發了阿爾茨海默病——這是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理的最新觀點。
  • 英媒:專家開發防痴呆基因編輯療法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1月26日發表題為《CRISPR腦細胞基因編輯或可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報導稱,或許有朝一日,對腦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可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研究人員發現,改變神經細胞的一種關鍵基因會減少生成與這種疾病有關的蛋白質,不過到目前為止這還只是培養皿裡的試驗。報導稱,阿爾茨海默病是痴呆症的主要原因,其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激增。約1/4的90歲以上老人患有這種疾病。
  • 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突變會導致神經元阻塞
    11月18日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一種名為GGA3的基因變異是如何改變培養物和小鼠腦細胞中的BACE1運轉的。GGA3是一種已知的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因素。這導致BACE1蛋白的積累,並造成軸突損傷,類似於阿爾茨海默病的症狀前階段。
  • 記憶力測試可預判阿爾茨海默病
    新華社北京2月8日電英國最新一期《柳葉刀·神經學》雜誌上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簡單記憶力測試可以在阿爾茨海默病出現症狀的7年前發現這種疾病。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的這種測試可以評估人們一周後的記憶力狀況,從而發現痴呆的最初表現,即使當時阿爾茨海默病的其他症狀還沒有顯現。共有35人參加了本次測試。其中21人攜帶阿爾茨海默病的突變基因,他們在四五十歲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要比普通人高。這些受試者被要求記住一組物品、一個表格的細節和一個故事的梗概。
  • 發病到離世平均僅7年,一圖了解阿爾茨海默病!專訪頂尖研究學者...
    宋偉宏說,晚髮型痴呆患者,發現三個基因突變的並不多見。近年來,醫學科學家們對晚髮型痴呆的群體進行基因組學研究,發現最常見的風險基因是APOE ɛ4,攜帶這個基因的人群,患病的可能性會增加10倍左右。但是並不是說,攜帶這個風險基因將來就一定會發展為阿爾茨海默病。
  • 研究人員發現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基因療法新靶點PGC1-α
    英國研究人員10日說,他們的小鼠實驗顯示,基因療法也許能成功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不過,專家們強調,這一發現是否適用於人類尚需進一步研究。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負責研究的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瑪格達萊娜·薩斯特說,他們利用經過改造的慢病毒載體把一種叫PGC1-α的基因注射入小鼠大腦的記憶區域,這些小鼠剛開始出現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狀。結果顯示,這種療法阻止了小鼠大腦中β-澱粉樣肽的積聚,後者被認為會導致腦細胞的死亡,與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緊密相關。研究人員說,在利用基因療法治療4個月後,這些小鼠大腦中很少有阿爾茨海默病標誌性的澱粉樣斑塊。
  • Nature:首次對阿爾茨海默病進行單細胞轉錄組分析
    2019年5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美國,阿爾茨海默病影響了500多萬人。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單個腦細胞中表達的基因進行了綜合分析。所獲得的分析結果允許他們鑑定出在神經元和其他類型的腦細胞中受到影響的獨特細胞通路。這一分析可能為阿爾茨海默病提供許多潛在的新型藥物靶點。
  • 腦細胞酸鹼失衡阻礙「貨物運輸」,或致阿爾茨海默氏症
    HDAC抑制劑經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用於治療某些類型的血癌患者,但不適用於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大多數HDAC抑制劑不能穿過血腦屏障。科學家正計劃進一步實驗以確定HDAC抑制劑是否在實驗室培養的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人類星形膠質細胞中具有相似的作用,並且有可能設計出可穿過血腦屏障的HDAC抑制劑。
  • 為什麼記憶形成神經元易受阿爾茨海默病的影響
    原創 Rockefeller 阿爾茨海默病當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時,整個大腦不會立刻崩潰。相反,大腦就像冷酷的發條一樣瓦解,隨著內嗅皮層中一組腦細胞的明顯退化而解體。這些所謂的脆弱神經元負責將經歷轉換成記憶,它們總是最先退化的。
  • Mayo Clinic:3D腦模型揭露阿爾茨海默病遺傳真相
    Mayo Clinic一項研究發現,通過構建大腦類器官的3D模型(「培養皿中的微腦」)來模仿人類大腦結構,為探索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學提供了新的科學策略。文章的主要作者Guojun Bu博士表示,「我們通過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3D腦類器官培養系統獲得一系列發現,這些發現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策略,能夠幫助我們探索人類腦部疾病的複雜致病機制,並通過源自患者的小腦模型開發潛在的治療幹預措施。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遺傳特徵和臨床表型來制定個性化的療法。」
  • 《自然》熱議:阿爾茨海默病的根源是微生物感染?
    科學家們指出,有一些特定的遺傳變異,會顯著增加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讓人早早在30-60歲間發病。這些遺傳變異,正好影響了澱粉樣蛋白相關的通路,或是大腦中的炎症反應。同樣,這些現象能很好地用澱粉樣蛋白理論解釋。
  • 並非人類「專利」,食蟹猴也會罹患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也叫帕金森症候群,是一種常見而又可怕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也被稱為「震顫麻痺」,多見於老年人。據統計,我國60歲以上的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達到1%,是老年群體中位列第四的常見神經變性疾病。  目前,科學家們正嘗試通過實驗動物,向攻克這一人類頑疾的徵途進發。
  • 百年沉浮折戟再戰,抗阿爾茨海默病之路的下一個裡程碑在哪?
    渤健的 Aducanumab 如果獲批將成為第一個可以改善臨床症狀的藥物,而羅氏的 Gantenerumab 雖有試驗宣告失敗,但依舊還在研究中。研究發現,基因遺傳是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因素。其中,前類澱粉蛋白質基因(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 )、早老素基因 PSEN1 和 PSEN2 是目前最有直接證據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基因。
  • 研究發現猴子也會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發病機制與人類患者相似
    人類以外的動物身上觀察到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的案例。「我們對帕金森病已知的11個風險基因進行測序分析後發現,這隻10歲食蟹猴攜帶了帕金森病風險基因的突變,功能實驗證實該突變具有明確的生物學功能,可能參與了疾病發生過程。」論文第一作者、昆明動物所博士李浩告訴《中國科學報》。
  • 睡眠障礙可能是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
    人類的生理周期平均為24.2小時。CLOCK和BMAL1這兩個基因生成的蛋白質會參與組成某種結構,與DNA相結合,來控制其他基因的活動。這一內在生物鐘控制著人體約兩萬基因中的10%,調節睡眠、進食、體溫、激素水平和其他生理過程。
  • 比爾·蓋茨的2018年終總結:阿爾茨海默、核能與基因編輯
    在第一代理論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治療方法之上,有一種新理論認為病人的腦細胞是因為線粒體的損耗而遭破壞;另一種理論則提到,腦細胞的損壞是部分免疫系統的過度激活和攻擊所致。另一個趨勢是阿爾茨海默症社區在2018年致力於獲取越來越多更好的數據。蓋茨基金會正在與研究人員合作,希望推動科研人員更容易且廣泛地分享研究信息,以便人們更好地理解疾病機理。
  • 研究發現解決阿爾茨海默病血腦屏障損傷的通路
    通過開發一個實驗室設計的人血腦屏障(BBB)模型,麻省理工學院(MIT)皮考爾學習與記憶研究所(Picower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Memory)的神經科學家發現了最常見的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基因如何導致澱粉樣蛋白斑塊破壞大腦的血管系統,並表明他們可以使用已獲批准用於人類的藥物來預防這種損害。
  • 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可能是一種蛋白質的缺乏
    Lou說:「在大腦中,正常的神經元通過丟棄異常蛋白質來修復自身,這類似於清除垃圾。儘管人類的神經元從35歲到40歲左右開始老化,但即使隨著年齡的增長,繼續最大限度地減少器官中積累的『垃圾』或受損的DNA和蛋白質,可以使神經元保持健康和正常功能。」   在中年時期,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加速衰老,從而幹擾人體解毒或修復受損的DNA和蛋白質的能力。這被稱為氧化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