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人類「專利」,食蟹猴也會罹患帕金森病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並非人類「專利」,食蟹猴也會罹患帕金森病
  非人靈長類動物或將助力精準治療神經系統頑疾

  第二看臺

  眾所周知,面對自身的疾病,人類還有太多未知的奧秘等待著去探究。但因醫學倫理學的限制,許多基礎與臨床研究的前沿探索不能直接從患者開展,目前最好的途徑是藉助實驗動物模型。

  戰勝帕金森病,是長期以來人類的夢想之一。帕金森病也叫帕金森症候群,是一種常見而又可怕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也被稱為「震顫麻痺」,多見於老年人。據統計,我國60歲以上的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達到1%,是老年群體中位列第四的常見神經變性疾病。

  目前,科學家們正嘗試通過實驗動物,向攻克這一人類頑疾的徵途進發。

  徹底治癒帕金森病仍需假以時日

  帕金森病主要影響人類的運動能力,到晚期也會損傷記憶力。我們知道,拳王阿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以及數學家陳景潤等,無數名流都不幸得過帕金森病。他們患病後明顯的特徵就是靜止性震顫,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手抖」。其實,帕金森病患者還有運動遲緩、肌肉僵直與姿勢異常等表現,只是這些特徵需要專業人員的診斷才能確定。而對公眾來說,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患者抖動的手、頭部和肢體了。

  但即使生命科學前所未有發達的今天,科學家們仍不能清楚地回答為什麼人類會罹患帕金森病。人們只知道某些基因改變或者生活環境中的毒性因素參與了疾病的發生。同時,人們知道帕金森病患者腦內有一個叫「黑質」的地方出現了損壞,引起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物質分泌不斷下降,可能是引起症狀出現的原因。基於此,針對補充多巴胺而設計的藥物如美多巴的治療效果得到了臨床驗證,但是並不能徹底治癒帕金森病,在經歷了療效不錯的「蜜月期」後,反而出現嚴重的運動障礙。

  據估計,我國目前有400萬至700萬帕金森病患者。面對帕金森病,醫學工作者也沒有很好的幹預治療措施,不僅患者痛苦,也給家庭與社會帶來極大的負擔。

  為什麼用猴子來研究帕金森病?

  在眾多實驗動物模型中,人們最熟悉的可能是小白鼠了,可是這些小傢伙與我們人類並不相似。

  鼠類的腦子很小且不發達,它們的生活習性與行為表現和人類也大相逕庭,所以很多在小白鼠身上獲得的研究成果,難以在臨床上進行有效應用並獲得推廣。那麼怎樣找到和人類近親的實驗動物呢?科學家把眼光投向了非人靈長類動物。我們平時在動物園看到的猴子,就是它們中的一員。在進化史上,與人類最接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是猩猩,但出於生物安全性與動物福利倫理的考慮,科學家們不能在猩猩上開展生物醫學實驗,尤其是基因操作。

  經過長時間研究,科學家們發現猴子可以用來研究帕金森病,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在於猴子是除猩猩外與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動物。不論從基因的相似度、大腦的結構與功能以及行為表現上,猴子與人類都很類似。同時,猴子與人類在進化歷程上分開的時間相比猩猩更久遠,也不容易帶來生物安全威脅。

  重要的是,經典的帕金森病模型就是利用獼猴建立的。研究人員給猴子注射一種特定損傷黑質的藥物,發現猴子幾乎出現了帕金森病患者的所有表型特徵,而且老年猴子表現出更敏感的反應。正因如此,請「猴哥」助力來研究帕金森病變得更靠譜。近年來,日本政府獲批的幹細胞移植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實驗,也是基於「猴哥」取得的實驗結果。

  罹患帕金森病猴子帶來關鍵信息

  科學家告訴我們,即使猴子是最適合研究帕金森病的模型動物,但所建立模型的手段都是人工誘導的。那麼問題來了,猴子是否有可能自發罹患帕金森病?

  為了回答這個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胡新天研究團隊的李浩博士,基於中國科學院非人靈長類研究中心的資源優勢,結合日常的觀察與篩選,幸運地發現了一隻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的食蟹猴。

  這隻10歲左右的猴子表現出幾乎所有的帕金森病行為症狀,病理改變十分典型,同時具有低水平的多巴胺。有趣的是,它居然攜帶了從人類患者身上發現的帕金森病風險基因突變,並且具有明確的生物學功能參與了疾病發生過程。

  也就是說,帕金森病不只是人類的「專利」——除了人類,非人靈長類的猴子也會得帕金森病。正因如此,研究團隊在猴子上研究帕金森病才真正靠譜。

  有了「猴哥」這個可靠的「病友」,研究人員可以有效開展帕金森病發生的原因與機制研究、早期診斷指標與治療研究、進化上疾病發生的比較研究等。其目標在於尋找潛在的幹預靶點,為清楚了解帕金森病或精準治療提供關鍵信息。科學家們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入,以猴子為模型的帕金森病探尋,終將給人們帶來治癒頑疾的新希望。

相關焦點

  • 昆明動物所發現自發罹患帕金森病食蟹猴
    目前,缺乏有效治癒帕金森病的手段。非人靈長類動物,尤其是舊大陸猴,因其大腦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與人類高度相似性,被認為是模擬人類疾病的理想動物模型。猴子是否能自發罹患帕金森病,這一重要問題未能得到解決,而且它直接關係到如何利用猴子研究帕金森病的策略問題。
  • 猴子也會自發罹患帕金森病
    猴子也會患上帕金森病嗎?人類以外的動物身上觀察到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的案例。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患者多為老年人。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人群的帕金森病患病率為1%,55歲以上中老年人中約有200多萬帕金森病患者,目前帕金森病的發病已經開始呈現低齡化。猴的10歲相當於人類30~40歲。
  • 研究發現猴子也會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發病機制與人類患者相似
    猴子也會患上帕金森病嗎?人類以外的動物身上觀察到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的案例。「我們對帕金森病已知的11個風險基因進行測序分析後發現,這隻10歲食蟹猴攜帶了帕金森病風險基因的突變,功能實驗證實該突變具有明確的生物學功能,可能參與了疾病發生過程。」論文第一作者、昆明動物所博士李浩告訴《中國科學報》。
  • 帕金森病並非老年人專利 40歲患者接近總數10%
    幾個月來,手抖的毛病一直困擾著他,經醫生診斷患了帕金森病。  今天是第十八個世界帕金森病日,新橋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清武介紹,在很多人眼中,帕金森病是六七十歲老年人的「專利」。如今,它已日益年輕化,40歲左右的患者不少。  昨天,楊清武說,根據他的觀察,基本上每30個患者中,會有一兩位是帕金森病患者。
  • 日本iPS 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取得突破性進展
    日本 iPS 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取得突破性進展 來源:科技部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10-23   今日/總瀏覽:1/3084
  • 日本iPS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取得突破性進展
    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研究所的研究小組公布,針對採用人體iPS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的方法研究,已通過猴子實驗明確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相關論文發表在《Nature》電子版上。
  • 腦科學日報:父母抑鬱子女更易抑鬱;年輕時血壓高會加速認知衰退
    1,NSR:胡新天團隊等發現了首例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的食蟹猴來源:Bio生物世界非人靈長類動物,尤其是舊大陸猴,因其大腦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與人類的高度相似性,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模擬人類疾病的理想動物模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胡新天課題組於2016年發現了一例疑似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的10歲雄性食蟹猴。近日,胡新天團隊等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了題為:A cynomolgus monkey with naturally occurring Parkinson's disease 的論文。
  • 帕金森病日專家提醒:帕金森病不僅是「手抖」
    ,是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之後的嚴重影響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類疾病,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帕金森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因為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都會出現手抖症狀,因此很多人提起帕金森病就會想到手抖,專家提醒,帕金森病早期識別很重要,手抖不是帕金森病的唯一症狀,其他的非運動症狀如睡眠異常、嗅覺障礙、抑鬱等也是帕金森病的早期信號,它們比「手抖」出現得更早,更值得我們警惕。
  • 帕金森病到底會不會遺傳呢?
    如果您的家人不幸得了帕金森病,相信都會有這樣的問題:我的家人有帕金森,我會不會以後也會患上帕金森病,或者是「我得了帕金森病,這個病會不會遺傳給我的孩子?」帕金森病到底會不會遺傳呢?今天就來聊一聊~~~目前研究表明,原發性帕金森病與基因突變明顯相關,科學家們目前已經發現至少7種基因突變與帕金森病的發病相關。
  • 帕金森病、漸凍人症和老年痴呆,到底有何不同?
    每年的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2017年也是帕金森病發現200周年,這讓「帕金森病」再次成為熱詞。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將它和另外兩種疾病混淆,一個是老年痴呆,一個是因為冰桶挑戰紅遍全球的漸凍人症。它們之間有哪些異同,應該如何區別呢?其實,這三種疾病都歸屬於同一個類別,可以被統稱為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
  • 大部分帕金森患者會出現的症狀
    對於很多的中老年帕金森來說,在患有這種疾病之後,身體所出現的最明顯的症狀就是運動障礙和震顫。但是大家知道患有帕金森疾病後,身體還會出現其他症狀表現嗎?如果您現在還不知道的話,那麼下面介紹的帕金森症狀您一定不能錯過。
  • 世界帕金森病日,回顧抗「帕」名人昔日風採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是為紀念帕金森病的發現者英國內科醫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其生日為4月11日)於1997年設立的。據統計,全球現有約570萬帕金森症候群患者。我們周圍不少人正倍受這個疾病的困擾,正如那些歷史上的名人一樣。今天讓我們透過影像,回顧那些歷史上曾飽受帕金森病的病痛的名人。
  • 遺孀蘇珊再發聲明 透露威廉士生前患帕金森病
    信息時報訊 好萊塢喜劇泰鬥羅賓·威廉士早前自殺身亡,外界揣測他因抑鬱病纏身而厭世。但據CNN報導稱,他的遺孀蘇珊·施奈德在美國當地時間8月14日透露,羅賓生前除了有抑鬱、焦慮外,還飽受早期的帕金森氏症困擾,他尋短見時人是清醒的,未服用任何藥物或酒精。
  • 世界帕金森病日|距離治癒帕金森病 我們還有多遠
    ,他們會成為彼此的「影子」嗎?凡此種種,讓我們再次發問:距離治癒帕金森病還有多遠?4月11日是第24個「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題是「抗疫抗帕 你我同行」。我們就來聊一聊帕金森病。對帕金森病患者來說,目前的醫療手段只能緩解症狀,不能阻止病情發展,也無法治癒疾病。但對科學家們來說,始終沒有放棄尋找早期發現和最終治癒的方法。本報梳理了近年來針對帕金森病診治的部分研究成果,並邀請相關專家進行解析。
  • 世界帕金森病日 帕金森病離我們遠嗎?
    世界帕金森病日 帕金森病離我們遠嗎?時間:2020-04-11 16:4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世界帕金森病日 帕金森病離我們遠嗎?歐洲帕金森病聯合會從1997年開始,將每年的4月11日被確定為世界帕金森病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發現者英國內科醫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     原標題:世界帕金森病日 帕金森病離我們遠嗎?
  • 帕金森病怎麼改善?有方法麼?
    帕金森病又稱為震顫麻痺,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性疾病。多在50歲以後發病,隨年齡增長其患病率逐漸增高。1817年首次報導本病以來,雖對帕金森病的診斷與治療有長足進步,但迄今為止,其病因和病理機制尚不明確、主要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多巴桉(DA)能神經元變性脫失,DA遞質分泌減少,殘留神經元胞漿中形成路易小體。
  • 英國科學家開發改良版西紅柿,有望成為帕金森病藥物來源
    但是你能想像西紅柿有朝一日會被用來治療帕金森病嗎?近日,由英國諾維奇研究園(Norwich Research Park)代謝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系教授Cathie Martin 與其合作者,開發了一種轉基因西紅柿,可提供治療帕金森病的藥物。
  • 帕金森病有最新療法
    帕金森病是困擾人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長期引發醫學界和民間的廣泛關注。10月3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舉行的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腦起搏器」之父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教授,介紹了一種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的帕金森病最新療法。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Alim Louis Benabid)是一位神經外科醫生,對帕金森病及其他運動障礙腦深層刺激手術的發展產生了全球性影響。
  • 帕金森病=帕金森症候群?
    06 十月 星期二 健康謠言 :帕金森病=帕金森症候群? 十月六日 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症候群都可以表現為動作遲緩
  • 帕金森病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帕金森病能治好嗎?
    帕金森是中老年人比較高發的疾病,多數患者在發病期間,會伴隨不同程度的手抖、肌肉強直以及活動能力受限等情況,從而讓患者的生存質量嚴重下降。除此之外,疾病長期存在還會讓患者產生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增加結腸類疾病的發生率,還容易讓患者的嗅覺能力減弱,情緒以及智力發生明顯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