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動物所發現自發罹患帕金森病食蟹猴

2020-12-17 光明網

帕金森病是典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影響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發病率接近2%)。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狀為運動障礙(運動遲緩、靜止性震顫、姿勢異常與肌強直),其經典病理改變包括中腦黑質多巴胺神經元的丟失以及磷酸化alpha-synuclein聚集形成的路易小體(Lewy bodies)與路易突起(Lewy neurites)。目前,缺乏有效治癒帕金森病的手段。

非人靈長類動物,尤其是舊大陸猴,因其大腦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與人類高度相似性,被認為是模擬人類疾病的理想動物模型。猴子是否能自發罹患帕金森病,這一重要問題未能得到解決,而且它直接關係到如何利用猴子研究帕金森病的策略問題。如果猴子會罹患帕金森病,那麼,利用猴子作為生物醫學模型來研究帕金森病是可靠的,也表明帕金森病的發生機制在人類出現以前便已產生,它不是一個人類特有的疾病。通過建立帕金森病的猴模型,可以深入研究該病的發生機制;如果猴子不會罹患帕金森病,那麼,猴子就可能具有某種保護機制防禦帕金森病的發生,對這一機制的研究將為探索帕金森病的保護與治療策略提供關鍵信息。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胡新天團隊致力於尋找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於2016年發現一例疑似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的10歲雄性食蟹猴。研究表明,該猴的帕金森運動症狀較為典型,包括運動遲緩、姿勢異常與靜止性震顫等;藥理學治療的結果類似臨床帕金森病患者的表現;解剖學與組織病理學研究表明黑質多巴胺神經元大量丟失(~70%),伴隨胞內磷酸化alpha-synuclein的聚集(路易小體早期病理),以及黑質出現大量磷酸化alpha-synuclein沉積形成的路易突起,且黑質區域小膠質細胞與星形膠質細胞的增生與激活顯著。該猴腦脊液樣本中多巴胺的含量也顯著低於正常對照。因此,這隻10歲的雄性食蟹猴具備了幾乎所有帕金森病的經典表型,可以診斷為原發性帕金森病。胡新天團隊與昆明動物所宿兵團隊、姚永剛團隊合作完成後續對其病理發生機制的研究,基於1500多隻食蟹猴群體的11個帕金森病風險基因的測序結果表明,該猴的LRRK2與ATP13A2基因出現罕見的錯義突變,體外細胞功能驗證實驗表明上述LRRK2錯義突變很可能促進了帕金森病相關的病理發生過程。該研究首次證明,除了人類,猴子也會自發罹患帕金森病,其表型與發病機制與人類患者相似。同時,該研究也表明帕金森病的發生機制在人類出現以前就產生了,利用猴子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具有堅實的生物學基礎。

相關研究成果以A cynomolgus monkey with naturally occurring Parkinson's disease為題,發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該研究依託昆明動物所承擔建設的「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靈長類)」開展,該設施將對靈長類動物表型與遺傳型開展系統研究,連續、快速、精準、標準化、規模化和自動化地獲取信息與分析,客觀描述、深入解析生命現象變化中的表型與內在的遺傳關係,對生命科學與醫藥健康領域研究具有潛在的重要意義。李浩、蘇凌燕、楊立新、李敏、劉前進及李臻慧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宿兵、姚永剛及胡新天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雲南省基礎研究計劃等的支持。

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的食蟹猴具備帕金森病核心表型及其可能的發病機制示意圖

來源: 昆明動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猴子也會自發罹患帕金森病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研究人員對其圈養的實驗猴大群體進行了篩選,在對篩選出的60隻食蟹猴和恆河猴進行對比實驗後,他們發現,其中一隻10歲的雄性食蟹猴自發地表現出典型並且嚴重的帕金森病症狀,這是國際上首次在
  • 研究發現猴子也會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發病機制與人類患者相似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研究人員對其圈養的實驗猴大群體進行了篩選,在對篩選出的60隻食蟹猴和恆河猴進行對比實驗後,他們發現,其中一隻10歲的雄性食蟹猴自發地表現出典型並且嚴重的帕金森病症狀,這是國際上首次在
  • 並非人類「專利」,食蟹猴也會罹患帕金森病
    並非人類「專利」,食蟹猴也會罹患帕金森病  非人靈長類動物或將助力精準治療神經系統頑疾  第二看臺  眾所周知,面對自身的疾病,人類還有太多未知的奧秘等待著去探究。但因醫學倫理學的限制,許多基礎與臨床研究的前沿探索不能直接從患者開展,目前最好的途徑是藉助實驗動物模型。  戰勝帕金森病,是長期以來人類的夢想之一。
  • 昆明動物所建立大樣本獼猴腦影像標準化模型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徵團隊完成,在162隻健康食蟹猴上採集了高分辨的磁共振影像數據,製作了食蟹猴腦圖譜,並建立了標準化模型(normative model),描述單個獼猴大腦的解剖結構特徵隨年齡變化的軌跡。
  • 日本iPS 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取得突破性進展
    日本 iPS 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取得突破性進展 來源:科技部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10-23   今日/總瀏覽:1/3084
  • 日本iPS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取得突破性進展
    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研究所的研究小組公布,針對採用人體iPS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的方法研究,已通過猴子實驗明確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相關論文發表在《Nature》電子版上。
  • 世界帕金森病日|距離治癒帕金森病 我們還有多遠
    凡此種種,讓我們再次發問:距離治癒帕金森病還有多遠?4月11日是第24個「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題是「抗疫抗帕 你我同行」。我們就來聊一聊帕金森病。對帕金森病患者來說,目前的醫療手段只能緩解症狀,不能阻止病情發展,也無法治癒疾病。但對科學家們來說,始終沒有放棄尋找早期發現和最終治癒的方法。本報梳理了近年來針對帕金森病診治的部分研究成果,並邀請相關專家進行解析。
  •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中獲進展 2017-12-14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李玉葉、玉溪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文山州皮膚病防治所開展合作,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昆明理工大學季維智院士團隊獲得基因敲入食蟹猴
    2018年1月12日,《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報導了世界首例基因敲入靈長類動物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是由昆明理工大學季維智院士與上海科技大學黃行許教授、南京醫科大學郭雪江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完成。南京醫科大學崔益強博士、上海科技大學周建奎博士、昆明理工大學牛昱宇博士和陳永昌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 帕金森病 提倡早發現早治療
    從1997年開始,每年的4月11日被確定為「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主要影響中老年人,多在60歲以後發病。其症狀表現為靜止時手、頭或嘴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導致生活不能自理。早期發現,並堅持全程治療,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周健康周刊就來聊一聊帕金森病。
  • 9個帕金森自測表現,儘早發現帕金森病症狀
    目前中國的帕金森病患者已超過200萬,並且隨著我國老年化加劇,帕金森病的患病率還在不斷上升,帕金森病不再是個陌生詞彙。但是很多患者都不能在發病初期意識到自己患上了帕金森病,主要是很多老人在出現肢體顫抖、動作緩慢的情況下首先歸咎於是年紀大的因素,沒有引起重視,那麼如何早期發現帕金森病呢?下面就是一套國際通用的帕金森篩查問卷,9個小問題,可幫助儘早發現疾病的蛛絲馬跡。1.你從椅子上起立有困難嗎?
  • 帕金森病、漸凍人症和老年痴呆,到底有何不同?
    每年的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2017年也是帕金森病發現200周年,這讓「帕金森病」再次成為熱詞。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將它和另外兩種疾病混淆,一個是老年痴呆,一個是因為冰桶挑戰紅遍全球的漸凍人症。它們之間有哪些異同,應該如何區別呢?其實,這三種疾病都歸屬於同一個類別,可以被統稱為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
  •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2017-09-27 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姚永剛課題組的研究論文
  • 世界帕金森病日,回顧抗「帕」名人昔日風採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是為紀念帕金森病的發現者英國內科醫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其生日為4月11日)於1997年設立的。據統計,全球現有約570萬帕金森症候群患者。我們周圍不少人正倍受這個疾病的困擾,正如那些歷史上的名人一樣。今天讓我們透過影像,回顧那些歷史上曾飽受帕金森病的病痛的名人。
  • 世界帕金森病日 帕金森病離我們遠嗎?
    世界帕金森病日 帕金森病離我們遠嗎?時間:2020-04-11 16:4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世界帕金森病日 帕金森病離我們遠嗎?歐洲帕金森病聯合會從1997年開始,將每年的4月11日被確定為世界帕金森病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發現者英國內科醫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     原標題:世界帕金森病日 帕金森病離我們遠嗎?
  • 英國科學家開發改良版西紅柿,有望成為帕金森病藥物來源
    但是你能想像西紅柿有朝一日會被用來治療帕金森病嗎?近日,由英國諾維奇研究園(Norwich Research Park)代謝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系教授Cathie Martin 與其合作者,開發了一種轉基因西紅柿,可提供治療帕金森病的藥物。
  • 帕金森病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帕金森病能治好嗎?
    帕金森是中老年人比較高發的疾病,多數患者在發病期間,會伴隨不同程度的手抖、肌肉強直以及活動能力受限等情況,從而讓患者的生存質量嚴重下降。除此之外,疾病長期存在還會讓患者產生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增加結腸類疾病的發生率,還容易讓患者的嗅覺能力減弱,情緒以及智力發生明顯的改變。
  • 近期帕金森病相關研究進展
    帕金森是最常見的慢性神經退行性運動障礙,影響著全球1%的70歲以上的人群。目前為止沒有藥物可以治療這種疾病,而現有的治療方法僅僅在於處理其症狀,但是不能延緩其進展。雖然帕金森病的大多數病例是散發性的,但這種疾病的遺傳變異主要與編碼LRRK2酶的基因突變有關。2004年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這個酶的一種突變和病人患這種疾病之間的關係。